高中语文 415《离骚》课文精讲 粤教版必修1.docx
- 文档编号:3870095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99.53KB
高中语文 415《离骚》课文精讲 粤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 415《离骚》课文精讲 粤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415《离骚》课文精讲 粤教版必修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415《离骚》课文精讲粤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4.15《离骚》课文精讲粤教版必修1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1.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
而《离骚》中则自称为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
“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2.《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
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
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
《离骚》的创作,既根植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述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二、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
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
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
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
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是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三、重点字词
1.通假字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锡”(cí)通“赐”,赐给。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辟”通“僻”,偏僻。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道”通“导”,引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正”通“证”,佐证。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维”通“唯”,只。
茞(zhǐ)同“芷”,香草名,即白芷。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名:
取名。
字:
取表字。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纫:
贯串联缀的意思。
(2)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佩:
佩带在身上的饰物。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秽:
污秽的行为。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课文节选自《离骚》的1~19节,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谄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初衷不改的政治态度和对楚怀王反复无常的痛惜。
诗人发挥想象,多用比兴,用奇花异草来装饰自己,表现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这些意象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形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意境,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二、内容详解
三、技巧鉴赏
1.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屈原的浪漫主义在《离骚》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诗中塑造了一个高大纯洁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远远超出了现实之上。
诗中贯穿着诗人改造现实的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便表现出以身殉国的坚决意志。
二是运用奇特的幻想、新奇的意象来表现个人生活和政治理想,感情充沛、强烈,语言华丽。
《离骚》中的感情或炽热、激越、昂扬,或缠绵、细腻、深沉,同时诗中有“我”,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个性,诗中充满了内质与魅力,给我们带来感动、眼泪、欢喜、惆怅。
屈原的笔有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他将充满原始意味的神巫故事、寓言神话引来,他将楚人的俗语鄙语、淫祀巫风引来,它们化作神秘的气氛、浪漫的情调、幽雅的韵致、绮丽的色彩、迷狂的激情;他又引来天地万物驱遣比兴,他用兰花香草、荷衣蓉裳来象征自己品格之纯洁高尚,他将群小党人比作萧艾臭草、恶禽秽物。
这一切都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2.大量运用比喻和象征
《离骚》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香草、美人喻追求高尚节操的自己,以恶鸟喻邪恶小人,以淫女喻党人、奸臣,以天地诸神比喻历史,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上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等,将“兮”字去掉,对仗十分工整。
四、疑难探究
疑难问题:
怎样看待屈原的忠君爱国与政治的不得志?
探究思路:
屈原与楚怀王同宗同族,对君王和楚国一片忠心,又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按理说应该得到楚君的重用,但是他郁郁而不得志,最后被放逐,沉汨罗江而死。
除了怀王的昏庸、小人的陷害,必然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参考答案:
屈原是当时楚国文化上最具开放态度、最博学的人。
他与怀王有特殊的关系,他在政治上抱负远大,但就屈原一生的表现看,他绝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他缺乏现实感,不懂得政治需要忍耐和等待。
他心理上有严重弱点,不仅有洁癖而且有过深的自恋情结,因此他孤独少友。
这种弱点导致他在政治上最终难以成功。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但绝不是杰出的政治家。
他的政治活动史是由失败走向失败的历史。
这种失败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君王或政治环境的不利,同时也兼有作为政治家的屈原自身素质和性格的原因。
人们可以热爱他的诗歌但是不能接受他的政策,这种失败也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政治环境的不利。
先求适应再求发展,是任何政治家追求实现其抱负的第一要义。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
《离骚》借香草作喻,抒发了诗人的政治理想。
要了解诗人的品格、理想和追求,关键是理解这些香草的比喻义,理解了这些比喻义,也就能理解作者的品格、理想和追求。
参考答案:
诗人发挥想象,塑造自我形象,用“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来表明自己高洁和远大理想。
其中的“辟芷”“秋兰”“木兰”“宿莽”都是香草,用这些异花香草来比喻自己,表现了诗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品行。
二、点拨提示:
此题要结合全文进行探讨。
首先要把握全诗的主旨,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语句体现出来,这些语句有哪些特点,有哪些表现方法。
参考答案: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是我个人害怕遭殃吗?
我怕的是楚国这辆大车会颠覆),充分展示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被谗言所害,被罢官放逐荒野时,置生命于不顾,仍然心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面对那些贵族群要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他要斗争,他深切关怀人民的疾苦,说自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他一再提到尧、舜、禹,是要引导楚怀王走上谋求楚国富强的道路,因而他勉励怀王: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即使在被疏远之后,他仍然追求理想的实现,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明知直言诤谏会招来祸患,但他的态度确是“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面对那些贵族的谣言中伤,面对他们的谗言献媚和背离法度,他决不妥协,决不同流合污,坚定地表示: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由上可见,《离骚》不但是一篇空前绝后的杰作,而且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在整个封建时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三、点拨提示:
翻译题答题技巧: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章的倾向性。
详知句子上下文的含义。
诸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的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
参考答案:
1.我的内部既有了这样的美质,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装扮。
2.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来吧,我要为你在前面引路。
3.有一批糊涂的人会苟且偷安,他们的道路既黑暗而又危险。
4.我诚然知道耿直是不能讨好,但却忍耐着痛苦不肯抛弃。
四、点拨提示:
要特别注重识记重点的名句。
参考答案:
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4.15《蜀道难》教案粤教版必修3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
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
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
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
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
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
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
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
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
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
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
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
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
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
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
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
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
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
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
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
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过程】
一、请您欣赏
PPT展示画面,引入本文教学(PPT展示)
二、写作年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
“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
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
‘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
研究者认为李白十六岁创作《蜀道难》东方网03年9月3日消息:
四川平武县学者曾维益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成名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20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平。
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说他: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三、经典评论(PPT展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千古一诗人—-----杜荀鹤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四、走进新课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2、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3、听读全诗注意读音(PPT展示,播放录音)
噫吁戏(yīxūxī)鱼凫(yúfú)猿猱(náo)
(mén)参(shēn)历井膺(yīng)巉(chán)岩
飞湍(tuān)喧豗(huī)砯(pīng)崖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五、讨论分析(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并思考)
1:
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险要,想杀人惨景——叹蜀道的高峻、艰险、可畏。
2:
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
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
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
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之要。
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3:
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高峻?
(PPT展示)
4:
诗作是如何表现蜀道的险?
①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②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5:
诗歌对蜀道之要是如何表现的?
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要所守化为狼与豺
杀人如麻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
(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
别人都说此段有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的意图,“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
这样理解可能有些道理,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但我以为如果诗人真有此意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此小气,所以我认为诗人的重点就是为了表现蜀道之难的。
六、能力提升
1:
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
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PPT展示)
3: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之要,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七、全诗总结(PPT展示)
八、知识补充(PPT展示)
2、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
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
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
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
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PPT展示)
九、课外欣赏(PPT展示)
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余光中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马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地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都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而今,果然你失了踪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惟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离骚 高中语文 415离骚课文精讲 粤教版必修1 415 课文 粤教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