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集锦10篇.docx
- 文档编号:3867774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5.62KB
数学说课稿集锦10篇.docx
《数学说课稿集锦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说课稿集锦10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说课稿集锦10篇
Managementisaseriouslove.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
数学说课稿集锦10篇
数学说课稿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初中数学统计中的基础部分,是在对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的统计概念和方法的进一步落实与加强,同时也是将统计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次数学理念的落实;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方法也是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的基础与铺垫,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________和数据处理的必要性。
总之本节内容在统计问题的处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初中数学的中考必考内容。
2.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课内容在中考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广泛联系,为突出重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与原则,能根据需要用不同的统计图表直观有效地描述一组数据,理解统计图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才图表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加强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的落实;
过程与方法:
经历回顾总结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方法的过程,掌握用图表描述数据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
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创新意识。
3.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数据的收集相对简单,用图表整理数据能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统计图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特征也是中考的热点考查内容,所以本课的重难点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重点:
对统计图表的特征与意义的理解;
难点:
能综合应用文字与图表信息,解决相关的统计问题。
二.教学方法:
1.教法:
本课作为中考复习课,在教学中,我以概念的发展为引导,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能体会到整理数据的目的和方法,能充分自主地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与发展,关注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应用,在回忆的过程中达到认识上的升华与领悟,并在解题中得到落实。
2.学法:
学生应及时体会概念之间的比较,形成知识网络,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缺漏部分,并积极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的落实:
1.对本节内容在中考中的地位与所占比例进行简要说明,使学生了解本节内容的特点与教学目标。
2.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本节内容所涉及的主要概念与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明确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落实三种统计图的特征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并落实频数分布直方图在整理大量数据时与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展示部分全国中考原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本节内容的考察要点和应注意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体会数学结合、图表结合的重要性。
4.设置对应的重点考察点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落实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与意识。
5.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要求:
(1)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中相关概念的含义;
(2)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结构特征,并能从所给的图表中获取正确的信息;(3)能综合运用图表信息和相互关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6.布置针对性的课后练习,确保复习效果,加强知识与方法的巩固。
数学说课稿篇2
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
《集合》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教材的地位和内容)
集合与函数的内容历来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传统内容,也是后继学习的基础。
作为现代数学基础的集合论,它是一个具有独特地位的数学分支。
高中数学课程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它是刻画函数概念的基础知识和必备工具。
二、教学目标(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本节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目标
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索出结论,并能有
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重点:
(本节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学内容)
难点:
(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能遇到的难点是)
(1)(要)区别较多的新概念及相应的新符号;
(2)(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准确表示具体的集合;
四.教法分析
1、以学生为中心,重点采用了问题探究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从实例、到类比、到推广的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
习能力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概念,深化概念.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增大信息量,增强直观形象性.
五.说教学过程(下面我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为例谈一谈我的教学设计)(那么整个教学流程分这么几块)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教学流程:
1问题引入
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喊:
高一____班同学集合!
听到口令,咱班全体同学便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体育老师身边,而那些不是咱班的学生便会自动走开。
这样一来,体育来说的一声“集合”就把“某些特指的对象集在一起”了。
数学中的“集合”和体育老师的“集合”是一个概念吗?
2构建新知(那么构建新知的时候,主要围绕着以下几点展开)
(1)集合的含义
数学中的“集合”和体育老师的集合并不是同一概念。
体育老师所说的“集合”是动词,而数学中的集合是名词。
同学们在体育老师的集合号令下形成的整体就是数学中集合的涵义。
师:
一般的,某些特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集合,也简称集,例如”我校篮球队的队员“图书馆里所有的书”。
同学们能不能再接着举出些集合的例子呢?
(自由发言,教师复述其中正确的举例并板书出来)
(1)我们班所有女生
(2)所有偶数
(3)四大洋
······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师: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
如A={2,4,8,16},则4∈A,8∈A,32()A.(请学生填充)。
注:
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3)集合的表示法
常用的有列举法和描述法。
列举法是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
描述法是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N:
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
Q:
有理数集
R:
全体实数的集合
``````
3典例精析
例1,判断下列对象是否能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身材高大的人
2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
3所有的数学难题
4满足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
(在这里我要重点讲的是第四个问题,有的同学会认为x^2<0的实数解不存在,所以这样的集合没有。
事实上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因为不存在元素的集合应该叫做空集。
例2(对于例题2也同学们容易错的题,这里主要是围绕集合中的元素应该具有互异性展开,因为它具有互译性,所以这个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集合{a,b,c}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三角形的三边长,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例3课本P3例1例4课本P4例2
例2,例4主要是围绕着集合的描述方法展开。
对于这四道题的设计,我们主要
是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展开。
通过对于例题的解析,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4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归纳小结: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应理解为:
对于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之后,能养成做总结的习惯,有利于新知识的构建。
布置作业:
一、课本P7,习题1.11
二、1、预习内容,课本P5—P6
数学说课稿篇3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2—33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运算过程时,是从数的组成角度去理解这些简单的加减口算,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同时也为后面正式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做准备。
教材通过看图解决问题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和想法,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算法。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②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③培养学生用数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态度。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掌握能够正确地比较迅速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难点:
理解算式的含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利用有趣的情境图,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材料,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我主要采用创设小猴摘桃的情境、然后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我先让同桌两人先交流,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算法多样化,在进行计算时,我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注意把这些计算与非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组成联系起来,一方面使计算有理有据,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安排这些计算以加深对数的认识的意图。
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情境图出示小猴摘桃、(摘了三筐桃子,每筐有10个,旁边又放了4个桃子)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图中看到什么?
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1、筐里有30个桃子,筐外有4个桃子,问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2、一共有34个桃子,筐里放了30个桃子,问筐外有多少个桃子?
3、一共有34个桃子,旁边放了4个桃子,问筐里有多少个桃子?
)然后教师选择30+4和34—30这两道算式作例题讨论计算方法,把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置入事物情境和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然后结合这两道算式向学生介绍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告诉学生每个小朋友都有名字,当然我们数学中的算式也有它的名字,你们想和它交朋友的话,就一定要记住它的名字。
让学生了解:
相加的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和”。
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差”)使学生对这些名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面教学100以内加、减法时提供了便利条件。
由于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这里是第一次出现,让学生初步感知即可,在今后的的学习中注意经常使用,逐步加深认识,让学生学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所以在这里老师要求不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对于例题中30+4=34和34—4=30这两道算式,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1、30+4就是把3筐桃,每筐10个,和筐外的4个桃合起来,也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个十合4个一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2、还可能出现列竖式的算法,对于这种算法不否定,但也不表扬,还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数的组成上来)。
再让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得出算理。
让学生体会算法多样化。
在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时,有的学生可能还是借助学具,有的不是从数的组成的角度说计算过程,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图意,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启发学生结合图意从数的组成角度来解释。
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试一试”中的两道题,培养他们的迁移学习能力。
(这个环节主要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把认知的过程还给学生,实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
(三)组织好练习、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练习要讲究练习方式,讲究实效。
例如:
本节课采用看图写四道算式、口算、填表格、解决实际问题等练习。
这些练习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意识。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系中提高了计算能力。
为了使学生在做练习时不枯燥乏味,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爱玩游戏的性格,每道练习都创设了一些情境来吸引小朋友,有的是小游戏,有的是比赛,有的是帮助别人等等,让学生在玩中解决了练习,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例如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加深对数的组成和十位这个数位的理解,同时也为练习第二题打下了基础。
第二题我创设了动物王国举行跳舞大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让他们学会从图中提取信息,可以直接知道参赛的小兔子有多少,从而很快的解决问题。
第五题我创设了大家来比一比,看谁是算题小博士,激起了学生竞争的兴趣。
第六题我创设了闯关和他做朋友的情境,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计算当中,解决问题。
第七题我创设了帮帮小熊和小猴,激发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
数学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30~131页。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使学生学会求三角形中第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方法,同时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归纳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通过动手拼摆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
(3)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4、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6、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应当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探究验证,通过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猜角设疑,揭示课题我们来做个游戏叫“猜角”。
请同学们拿起桌子上量好角角度的三角形。
你只要报出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我就能猜出你第三个角的度数。
想信吗?
(不相信),下面我们来试一试。
(师生猜角活动。
)师:
你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猜的吗?
其中的奥秘就在今天我们要探索的知识。
(板书:
“的内角和”并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激励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先创设猜角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对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关系产生好奇,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数学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2、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着“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
”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正确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数学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与研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3、教学目标:
①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的。
教师的教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而学生的学则是需要教师引导的。
本课我一改传统式的教学方式,把获取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三个阶段。
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体现生本的理念“先做后学”,达到“教少学多”、“无为而为”的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学就是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为一种思索活动。
当代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终生受益,达到“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的目的。
因此,本课时主要进行指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
如:
我先让在情景图中找角,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再在课桌上找角,最后,根据学生的汇报共同在黑板上画出角。
并在以后的练习中加深角理解,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趣引入;二是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三是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四是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五是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六是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七是设计综合练习、提升学生能力。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趣引入。
课始,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动,直观感知“角”。
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
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
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
“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
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然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四)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五)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这里,提供给学生好多的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
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六)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环节,这里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小结,将学生的方法加以及时提升,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水平。
从教学的情况来看,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
(七)设计综合练习、提升学生能力。
经过多样性的活动过程,学生积累了对角的正确认识,最后,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综合练习,意在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这三个层次的练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思维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整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
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
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数学说课稿篇6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鞠躬)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数学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
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式学习。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________,所以,对教材的分析尤为重要。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以及因式分解,为本节课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做了铺垫,也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奠定基础。
4教学目标
为了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相适应,更好展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根据方程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逐渐学会在具体情景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说课稿 集锦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