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全章优秀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855713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36
- 大小:842.49KB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全章优秀教案.docx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全章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全章优秀教案.docx(1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全章优秀教案
第九单元 溶 液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5.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6.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7.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8.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9.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
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
5.通过溶质质量分数及其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2.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
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是第四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则是以第三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而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第五单元与本单元的有机结合.由于有了以上各单元的知识作为储备,才有利于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学习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例如:
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说本单元知识既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
本单元的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课题1溶液的形成》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课题2溶解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课题3溶液的浓度》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课题1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课题2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课题3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本单元包括8个实验、2个探究.对其中的部分实验和活动教学建议如下:
《课题1溶液的形成》中[实验9-1]内容和操作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剂、溶质概念的建立上.[实验9-2]和[实验9-3]是固-液、液-液溶解的几个例子,建议结合生活经验并充分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分析溶解情况.实验中有的物质溶解,有的物质不溶解,学生会产生疑问,有问题是一件好事,对下一课题学习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会有帮助.[实验9-4]应注意让学生看清每一步实验,实验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乳化现象,可与溶解现象对比,分析时应注意二者是不同的.[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应由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方案并绘制简图,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用品及记录表对学生设计实验有提示作用,学生会根据提示设计出用温度计来测量溶解前后溶液温度变化的相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去思考在没有或者不用温度计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溶液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通过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有放热和吸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趣、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学会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法.
《课题2溶解度》中[实验9-5]和[实验9-6]学生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实验现象,来得出饱和溶液的概念.[探究]——溶解度曲线,比较简单,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绘制曲线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其基本含义和数学上数轴的区别,这一点学生易引起混淆.[课外实验]——自制白糖晶体,实验比较复杂,要求的操作技巧也较高,教师应加强指导,提供一些必需品,鼓励学生动手试一试.
《课题3溶液的浓度》中[实验9-7]由于硫酸铜在水中溶解的时间比较长,建议在此可事先将硫酸铜研磨成粉末或者换成其他有色晶体(如:
红糖)效果会更好,或者在此设计问题讨论:
如何加快硫酸铜等晶体的溶解速率.[实验9-8]是一个定量实验,应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教材43页图9-19表示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可先组织学生分析各仪器的使用方法,各步骤的操作要求,例如:
托盘天平的使用与读数,量筒的使用与读数等,然后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学生有错误操作时,要及时纠正并分析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
【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3.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简单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
【难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3.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4.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
6.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
1.本单元的课题1、2的相关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拿到课堂中来,以此来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2.对于本单元出现的一些用微观角度来理解宏观现象,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前面出现过《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属于微观知识基础,要加以引导,其次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
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把微观粒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3.在本单元出现了由定性问题向定量问题的深入过程,学生对于定性问题(例如:
物质溶于水后可以形成溶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定量地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却很少思考,但在有了溶液的形成的基础知识以后,再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活动探究和讨论,也不难理解.
4.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内容比较枯燥,没有丰富的活动探究和实验来伴随,可以考虑设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为载体,将计算融于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有一种急于得出结果的冲动,同时要简化计算数据,将重点放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解决了问题.例如:
可以举例说明生理盐水的配制的相关计算;家庭洗衣服时,在衣服的漂洗过程中,用相同质量的水分次漂洗好,还是一次漂洗好等问题的计算.
《课题1溶液的形成》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在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如:
平时喝的糖水、医用生理盐水、医用葡萄糖溶液等)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例如:
在教授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这些特征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配制好的医用生理盐水出现浑浊现象时为什么不能使用?
在教授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活动和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趣.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过程.
《课题2溶解度》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实验和几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在做[实验9-5]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都有一定的限度.了解了这两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当物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这种特殊的状态就是饱和状态,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如果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了.另外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一定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情况,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是表示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情况,简单介绍三种情况就可以了,可不必深究.而气体的溶解度与日常生活有着非常丰富的联系,例如:
烧开水、汽水的制作工艺、鱼池缺氧和增氧等.可鼓励学生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掌握和巩固知识,例如:
炎热的夏天,鱼为什么常常会浮出水面?
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会有泡沫冲出来的原因是什么?
《课题3溶液的浓度》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在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时,从学生的常见事物入手,由学生根
据生活经验指出这些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并通过设问指出这是一种粗略的表示方法,而有时需要具体的表示溶质的量,在此基础上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可分为三类: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2.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3.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计算的关键是能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所以在练习中重点应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最后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配制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总结并归纳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装瓶.
课题1溶液的形成
2课时
课题2溶解度
2课时
课题3溶液的浓度
2课时
实验活动5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1课时
单元复习教案
1课时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
课时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师准备】 溶液:
氯化钠、硫酸铜、高锰酸钾、氯化铁.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
【学生准备】 蔗糖及别的用品.
导入一:
【展示】 已经配制好了的几种溶液:
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并设疑:
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1:
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
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
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
【教师引入】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导入二:
【故事引入】 有个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想做发明家.有了这个念头,便兴致勃勃地跑到爱迪生的工作室,希望能够在爱迪生那里工作.爱迪生不得不抽出一些时间来接待他.在爱迪生面前,年轻人滔滔不绝地讲解着他想发明的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事物的液体,他甚是得意.爱迪生听完后,哈哈一笑,说道:
“这不可能.”
年轻人诧异地反问:
“为什么?
”
爱迪生回答:
“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容器来装你的万能溶液呢?
”
随后,年轻人哑口无言.
导入三:
【讲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语出《老子》.意思是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
水溶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互溶,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药水、墨水等物质,在这些物质的排名中,水都居于第二位.然而,如果没有了水,这些茶水、药水、墨水等还会存在吗?
水的这种不争之德,启迪我们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的奉献之中.
一、溶液的形成
[过渡语] (针对导入二)生活和科技中没有万能溶液,但是生活中没有溶液是万万不能的.同学们最喜欢喝的糖水就是一种溶液,日常生活同学们注意的是品尝糖水的味道,很少观察糖水这种溶液的形成过程,同学们桌子上有蔗糖及一些仪器,我们一起根据[实验9-1]的内容来探究溶液的形成吧.
思路一
【演示】 实验9-1.
药品:
蔗糖、水.
仪器:
玻璃棒、100mL烧杯、药匙.
现象
结论
【交流实验现象】 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 蔗糖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 蔗糖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 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蔗糖消失在水中的现象?
【学生讨论、总结】 蔗糖微粒运动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
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引导提问】 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溶液,让学生观察:
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学生回答】
1.各部分完全相同.
2.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 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提问】 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
【学生活动】 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
【板书】 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思路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 糖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常用的溶液之一.蔗糖水溶液是如何形成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演示的蔗糖溶解实验的过程和现象.
【演示】 实验9-1.
药品:
蔗糖、水.
仪器:
玻璃棒、100mL烧杯、药匙.
现象
结论
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 蔗糖放入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
请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蔗糖放到水中消失了?
【讲解】 只要温度不改变、水分不蒸发,形成的蔗糖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即密度一样、浓度一样.
学生阅读26页后回答:
糖溶解在水中了,是因为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并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蔗糖溶液.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为课题3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做准备.
【追问】 物质溶于水时分散的微粒是否都是分子呢?
【展示】 溶液形成的微观现象:
学生阅读26页后理解:
氯化钠溶于水时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的.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的概念.
【归纳】 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书写到黑板上并补充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质量关系、强调体积不能相加.
观察现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疑】 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
学生回答:
均一、稳定.
【板书】 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设疑】 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回答:
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溶质和溶剂
[过渡语]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观察到蔗糖溶液是蔗糖溶解到水中形成的,溶液中含有蔗糖和水两种物质,其中水是能溶解蔗糖的物质,叫溶剂;蔗糖被溶解到水中,叫溶质.
思路一
【提问】 医生给病人消毒的碘酒和注射的药水是溶液吗?
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什么物质?
【学生】 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学生】 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学生】 用水和洗衣粉洗.
【探究实验9—2】 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完成【实验9—2】.
药品:
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
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实验记录】
溶剂
溶质
现象
水
碘
不溶解;液体无色
水
高锰酸钾
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
汽油
碘
液体由无色变为紫色
汽油
高锰酸钾
不溶解;液体无色
结论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
【教师】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 现象:
碘不溶于水,高锰酸钾能溶于水;碘溶于汽油,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
【结论】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学生】 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
【教师点评】 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
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 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演示】 实验9-3.
药品:
酒精、水、红墨水.
仪器:
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实验记录】
溶剂
溶质
振荡前
现象
振荡后
现象
静置后
现象
结论
水
乙醇
【教师】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 振荡前现象:
液体是分层的;
振荡后现象:
液体没有分层;
静置后现象:
液体也没有分层.
【结论】 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教师点评并设疑】 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
举例说明.
【学生】 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小结】 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②溶质可以为:
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
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设计意图] 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
思路二
【引入】 (针对导入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互溶,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溶液,所以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板书】 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
水.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讨论】 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溶剂是什么?
【交流讨论】 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设问】 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
并指出溶质、溶剂.
【交流】
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指出】 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如:
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过渡】 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
【学生发言】 可以用肥皂水洗或用洗衣粉洗.(教师给予鼓励)
【引导】 完成下面的【实验9-2】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
【演示】 实验9-2.
实验用品:
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匙、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记录】
溶剂
溶质
现象
结论
水
碘
不溶解;液体无色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水
高锰酸钾
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
汽油
碘
液体由无色变为紫色
汽油
高锰酸钾
不溶解;液体无色
【互相交流】 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 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展示板书】 溶质与溶剂的关系: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提出问题】 衣服上的植物油可用什么洗去?
为什么?
【回答】 汽油.因为植物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弱,而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过渡】 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下面进行【实验9-3】.
【演示】 实验9—3.
实验用品:
乙醇、红墨水、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记录】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水
乙醇
【交流实验结论】 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教师指出】 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展示板书】 液-液互溶:
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通常水是溶剂.
【讲解并板书】 溶质可以为:
固体、液体、气体.
【设问】 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
【回答】 汽水.
【引导提问】 我们了解了溶剂、溶质、溶液之间的关系,你能否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交流】 1.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
2.医疗上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3.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同样能提供植物所需养料.
[知识拓展] 1.溶液并不仅局限于液态,只要是溶质高度分散(以单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存在)的体系均称为溶液.如锡、铅的合金焊锡,有色玻璃等称为固态溶液;气态的混合物可称为气态溶液,如空气.我们通常指的溶液是最熟悉的液态溶液,如糖水、盐水等.
2.液体是物质的形态之一.如通常状况下水是液体,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3.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1)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2)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成为溶液.一般习惯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3)若是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4)其他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时.无论水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5)一般水溶液中不指明溶剂,如硫酸铜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蔗糖溶液就是蔗糖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一般为水.
(6)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分散在溶液中的生成物.如Na2O、SO3分别溶于水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物是NaOH和H2SO4,因此溶质是NaOH和H2SO4,而不是Na2O和SO3;将足量锌粒溶于稀硫酸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溶液 九年级 化学 下册 单元 优秀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