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 文档编号:3847335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64
- 大小:110.89KB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丁元荐,字长孺,长兴人。
父应诏,江西佥事。
元荐举万历十四年进士。
丁父忧,请告归。
家居八年,始谒选为中书舍人。
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可浩叹者七:
征敛苛急也,赏罚不明也,忠贤废锢也,辅臣妒嫉也,议论滋多也,士习败坏也,褒功恤忠未备也。
坐视而不可救药者二,则纪纲、人心也。
其所言专斥首辅王锡爵,元荐座主也。
二十七年京察。
元荐丁母忧家居,坐浮躁论调。
阅十有二年,起广东按察司经历,移礼部主事。
甫抵官,值京察事竣,尚书孙丕扬力清邪党,反为其党所攻。
副都御史许弘纲故共掌察,见群小横甚,畏之,累疏请竣察典,语颇示异。
群小借以攻丕扬。
察疏犹未下,人情杌陧,虑事中变,然无敢言者。
元荐乃上言弘纲持议不宜前却,并尽发诸人隐状。
党人恶之,交章论劾无虚日。
元荐复再疏辨晰,竟不安其身而去。
其后邪党愈炽,正人屏斥殆尽,至有以“《六经》乱天下”语入乡试策问者。
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高皇、邪说之叛孔子者。
疏虽不报,党人益恶之。
四十五年京察,遂复以不谨削籍。
天启初,大起遗佚。
元荐格于例,独不召。
至四年,延臣交讼其冤,起刑部检校,历尚宝少卿。
明年,朝事大变,复削其籍。
元荐初学于许孚远,已,从顾宪成游。
慷慨负气,遇事奋前,屡踬无少挫。
通籍四十年,前后服官不满一载。
同郡沈淮召入阁,邀一见,谢不往。
尝过高攀龙,请与交欢,辞曰:
“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
”遽别去。
天启五年去世,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B. 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C. 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D. 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座主,唐宋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
至明清,举人、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主,或称师座。
B.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C. 京察,明代吏部考核京城和地方所有官员的一种制度。
明代一般六年举行一次,清代改为三年,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
D. 通籍,指做官。
“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官员的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官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元荐忠贞爱国,敢于痛陈时弊。
他初居官位,就以万言书上奏朝廷,抨击令人寒心之三事,叹息时政七事,以及不可救药之二事。
B. 丁元荐正直不阿,因而卷入党争。
当时朝臣结党营私,在京察中肆意妄为。
丁元荐上疏许弘纲应该坚持直议,于是遭众党憎恶。
C. 丁元荐孝顺敬亲,尽心为父母守孝。
父亲去世时,他尚未居官,但坚持为父守孝八年,之后又为母守孝十二年,为此主动中断仕途。
D. 丁元荐不慕名利,不愿结交权贵。
同郡人沈淮被召入内阁,邀请他相见,但他辞谢不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高皇、邪说之叛孔子者。
②尝过高攀龙,请与交欢,辞曰:
“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
”
【答案】
(1)D
(2)C
(3)C
(4)①丁元荐此时正闲居在家,非常恼怒,于是再次向京城上疏,极力指责混乱的政治叛离高皇、邪恶的学说叛离孔子。
②丁元荐曾拜访高攀龙,高攀龙请求与他结交,但丁元荐推辞说:
“我老了,不能涉足朝中显要位置。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意思是“刚刚满一个月,就上了一封一万多字的奏章,极力陈述当时社会的弊端。
说如今的世事有三件令人寒心的:
饥饿的百姓打算暴动,武器装备长期松懈,对日本实行册封和通贡互市”。
“上封事万言”“万言”是词组,万言书,不能断开,排除A项;“极陈时弊”“时弊”是“陈”的内容,之后断开,排除B;“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是“言”的内容,之间不断开,排除C。
故选D。
(2)C项,“京察,明代吏部考核京城和地方所有官员的一种制度”错误,京察,明代吏部考核京城官员的一种制度。
故选C。
(3)C项,“坚持为父守孝八年,之后又为母守孝十二年,为此主动中断仕途”错误,丁元荐是因为发表浮躁的言论而获罪,过了十二年才被起用。
并非为了守孝而主动中断仕途。
故选C。
(4)本题,①“安其身”,保全自己;“去”,离职,辞官。
②中省略主语“丁元荐”,翻译时补齐;“尝”,曾经;“过”,拜访;“交欢”,指结交;“辞”,推辞;“要津”,指朝中显要位置;“不能涉嫌要津”,不能涉足朝中显要位置。
故答案为:
⑴D;⑵C;⑶C;
⑷①丁元荐此时正闲居在家,非常恼怒,于是再次向京城上疏,极力指责混乱的政治叛离高皇、邪恶的学说叛离孔子。
②丁元荐曾拜访高攀龙,高攀龙请求与他结交,但丁元荐推辞说:
“我老了,不能涉足朝中显要位置。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丁元荐,字长孺,长兴人。
父亲接受皇帝的诏命,担任江西佥事。
丁元荐考中万历十四年的进士,遭遇丧父之痛,向朝廷请求回乡。
在家守孝八年,才被选拔为中书舍人。
刚刚满一个月,就上了一封一万多字的奏章,极力陈述当时社会的弊端。
说如今的世事有三件令人寒心的:
饥饿的百姓打算暴动,武器装备长期松懈,对日本实行册封和通贡互市。
值得长叹的事情有七件:
征收赋税太严苛急迫,赏赐和惩罚的区别不清晰,忠诚贤良之臣被削职禁锢,辅佐的大臣有嫉妒之心,朝中的各种言论滋生过多,士人的习气败坏,褒奖功臣抚恤忠良的制度不够完备。
旁观不理到了无法挽救地步的有两者,是纲纪和人心。
他的话其实是专门斥责当时担任首辅的王锡爵,王锡爵曾是丁元荐的主考官。
万历二十七年,适逢考核京官。
丁元荐遭遇母亲去世,闲居在家,因为发表浮躁的言论而获罪。
过了十二年,被起用为广东按察司经历,改任礼部主事。
刚刚到任,正值京察之事结束,尚书孙丕扬力清“邪党”(宣党、昆党、楚党、齐党、浙党等),但反而为众朋党集团所攻击。
时副都御史许弘纲因此与孙丕扬共同掌管京察事务,眼见小人横行,恐惧诸党威胁,数年间累上疏要求重新进行京察,言辞表现得很不平常。
朋党小人借此攻击孙丕扬。
有关京察奏疏的决议还未下发,人心动摇不安,人们都担心这件事会有变,然而没有敢上奏的人。
丁元荐却上疏许弘纲不应因恐惧诸党势力而不敢直议,并且全部揭发了各党派的罪状。
众党人憎恶他,交相上奏章弹劾他,没有一天不弹劾的。
丁元荐其后再次上疏,欲辨明事件,最终不能保全自身而离职。
在此之后党争愈加激烈,朝中正臣几乎被打垮尽了,以至于有把“《六经》乱天下”这样的话放进乡试策问的情况。
丁元荐此时正闲居在家,(闻党争互责互批之说)非常恼怒,于是再次向朝廷严词上疏,极力指斥乱政背叛高皇、邪说背叛孔子。
这份奏疏虽然没能上报,其他朋党成员更加憎恶他。
万历四十五年,丁巳京察,丁元荐又因为不恭敬被削籍革职。
天启初年,朝廷大肆起用之前被弃用的官员,但唯独丁元荐不合要求,没有获得召见。
天启四年(1624年),朝臣交相陈述丁元荐的冤情,丁元荐被起任刑部检校,历任尚宝司少卿。
第二年,朝中国事大变,被朝廷再次削籍革职。
丁元荐起初学于许孚远,学成后又与顾宪成同游。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遇到事情奋勇向前,多次受阻遇到不少挫折。
丁元荐进入朝廷满四十年之时,前后服官亦未达一载。
同郡人沈淮被召入内阁,邀请他相见,但他辞谢不去。
曾拜访高攀龙,高攀龙请求与他结交,但丁元荐推辞说:
“我老了,不能涉足朝中显要位置。
”说完后匆忙而去。
丁元荐后于天启五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2.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芙蕖①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
“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则谓非草木不得矣。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
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
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
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注释】①芙蕖:
莲花
(1)对《芙蕖》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
B. 文章围绕芙蕖的“可人”之处落笔,极言芙蕖的种植之利,甚而将其定位在“五谷”“百花”之上。
C. 作者为自己不能辟出半亩方塘来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厌弃百花的感情。
D. 文章以“可目”为写作重点,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
E. 文章多用偶句,遺词造句,十分优美,不仅体现出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齐和谐。
(2)结合《莲蓬》《芙蕖》两文的内容,谈谈它们在写莲方面的异同。
【答案】
(1)A,C
(2)相同之处:
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
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解析】【分析】
(1)A项,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来说明芙蕖的特点,没有“可种”;C项,作者“厌弃百花”,无中生有;故选AC。
(2)《莲蓬》这篇散文,汪曾祺先生由采莲,写到莲蓬,因为莲蓬的可食性,然后写到荷花颜色不同,莲蓬以及莲藕的不同;作者由莲蓬的形状又写到莲蓬的果实莲子,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芙蕖》这篇文章,李渔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表达自己对芙蕖的喜爱之情。
所以,两篇文章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处是《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故答案为:
⑴AC;
⑵相同之处:
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
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⑵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写莲方面的异同的能力。
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
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参考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
花谱书中说:
"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
"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
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
芙蕖就不是这样:
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
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
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
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
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
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
(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
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
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
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
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
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
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
仲尼可学不可为也。
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
仲尼岂易言耶?
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
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
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
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
充实
B. 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
指责
C.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 攻:
加固
D. 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爱:
吝啬
(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 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在《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文章中也明确表达了不愿意担任老师的意思。
B. 柳宗元认为自己无法成为孔子那样的老师,只是希望能成为马融、郑玄那样的章句师。
C. 柳宗元认为自己学问不够,又不像韩愈那样胆大,所以一直不愿意担任别人的老师。
D. 如果有人来请教关于“言道、讲古、穷文辞”的问题,柳宗元还是愿意答疑解惑。
(5)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答案】
(1)B
(2)B
(3)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4)B
(5)自己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相互学习。
【解析】【分析】
(1)B项,责,句中不是指责的意思,而是指“要求”;译文为:
你不要用韩愈要求我。
故选B。
(2)项,其,指示代词,指代“老师”;译为:
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头,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B项,其,语气副词,表希望语气;译为:
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C项,其,指示代词,那样;译为:
当今世间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D项,其,指示代词,那,译为:
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故选B。
(3)本题注意:
“若乃”是固定词组,可理解为“至于”;薄世,浮薄的世人;脆,懦弱;怯,胆怯;当,担当。
译为:
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4)B项,柳宗元“只是希望能成为马融、郑玄那样的章句师”,说法错误;原文说,“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意思是:
当今世间有不少(马融、郑玄)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故选B。
(5)《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是柳宗元给严秀才的一封回信,属书信文体,细读全文,理清层次:
第①段,写自己拒绝做严秀才老师的原因之一“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不愿承担老师之名;第②段写自己拒绝做严秀才老师的原因之二“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第③段写自己拒绝做严秀才老师的原因之三“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可以互相学习。
由此,我们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自己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相互学习。
故答案为:
⑴B;⑵B;
⑶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⑷B;
⑸自己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相互学习。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参考译文】
尊敬的严秀才:
我收到了你的来信,说要拜我为师,还批评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
举凡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那最终主旨没有不同。
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头,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老师的内在一天也不能忘记。
我聊且作歌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
如果是个名人,将要被刻薄的世人讥笑辱骂,我脆弱胆怯,更加不能承受。
内在的实力不足以为师,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为师,我对你怎么办呢?
说内在的重要性,我的两篇文章中都是,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
你所说的仲尼的说法,难道容易吗?
仲尼是可以学习但是不能跟着做的。
为学到了极高的境界,这就是又一个仲尼;没有到达极高的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为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霸因而使得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
仲尼哪里是那么容易做的呢?
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仅是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老师。
当今世间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
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
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来做老师的话,本来就是我们所做的。
我的才能与胆量比不上韩退之,所以不愿意为人师。
人的认识是有相同有不同的,你不要用韩愈要求我。
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个人,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的。
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
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有人来请教我的,我难道曾经怒目闭口过吗?
你的文章非常流畅旷远,那气势有如开了一条大道将要快马加鞭。
加固车子,喂肥骏马,加长鞭子,协调好六根缰绳,顺着脱离边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前行直通大都,除了这个哪里还要拜师呢?
急于与懂得道理的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训练 详细 答案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