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70后80后90后 一部儿童零食进化史.docx
- 文档编号:3833950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1.50KB
60后70后80后90后 一部儿童零食进化史.docx
《60后70后80后90后 一部儿童零食进化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0后70后80后90后 一部儿童零食进化史.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0后70后80后90后一部儿童零食进化史
60后、70后、80后、90后一部儿童零食进化史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如果食物是天,那么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
没有零食,天塌不下来,但生活一定会变得像白开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无论是在饥馑的60年代还是日益丰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着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各种零食。
它们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细琢,又或者充满了工业气息……每种零食都无一例外能够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正是出于这份情感,在这里搜罗了各个年代的经典零食们,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独特。
这些零食们,有的已经找不到了,有的还焕发着勃勃生机。
不过我可没有给它们打广告的意思呢。
欢迎补充。
60后·零食是个稀罕物60年代物资匮乏,大多数人还都在为温饱而奔忙,零食对他们来说,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劳作之余为数不多的甜头,是生活美好的希冀。
因此,与后来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虽在形象品质上相形见绌,却享受着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图片来自《60年代小学生的零食》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经济建设”,中国从那个时候开始进口古巴糖,从此古巴糖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与中国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联系。
其实“古巴糖”并不是什么特殊的糖类,就是糖从甘蔗中提取出后,经过粗加工而成的产品,俗称“红糖”。
在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会进一步精细加工成为白糖,而还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装成块状硬糖,成为了当时小孩子们在苦涩生活之余为数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并非今日的“红糖”,事实远没有那么美好……至今,中国仍然在从古巴进口蔗糖,只是进口来的糖纷纷经过多样而精细的加工改头换面,“古巴糖”的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个苦涩年代一样的糖块,也早已在时代的洪流中销声匿迹了。
果味饼干△时间太久远,只能找到包装纸了,上面依稀可见当年饼干的样子在60年代,糖果和饼干算是孩子们对味蕾的为数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于现下各种口味、厚薄形态各异,甚至可以“边吃边玩”的饼干,60年代的饼干显得更加朴实而单一,一如那个年代的人们。
然而,就是这些略显粗拙的饼干,在那个年代却受到了相当高的礼遇:
不仅能够在年节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装纸与包装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睐。
再看看现在的饼干,不论是外表的华丽还是内在的美味都远胜于那个年代,却再也不能企及那样的地位了。
△“草原英雄小姐妹”为主题的饼干盒毕竟,物以稀为贵嘛。
70后·穿越时代的经典味道到了70年代,随着物质生活的缓慢回温,一批堪称经典的零食也逐渐开始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独领风骚,抵过了时代洪流的侵蚀。
爆米花私以为,爆米花机绝对可以列为人类零食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煤炉,铁桶,编织袋,黝黑粗糙的机器中却孕育着香甜洁白的米花。
在等待米花出炉的过程中,火焰的跳动与火炉哗啦啦的转动声把期待而紧张的心情推上一个极高点,最后在“嘭”的一声中一齐释放。
简单的设备,低廉的原料,却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的多重刺激与愉悦。
△玉米花△大米花不同于现在各大电影院中光洁甜腻的奶油爆米花,7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粝的,抓起一把来,有时还会被小砂石硌到牙齿;其甜味也来得更加纤细而绵长,能够让人不知不觉就吃掉一大袋。
这两种爆米花一如它们所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与东方农耕文化,一个热烈直白,一个含蓄敦实。
而随着生活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精致,我们也越来越难以在街边守候一袋原始粗粝的爆米花了。
总归有一天,那“嘭”的一声与升腾着甜味的白色烟雾,也会一起被当作一件艺术品,成为博物馆中陈列的记忆。
麦乳精“麦乳精”原名“乐口福”,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
其中,“麦”“乳”“精”三个字都各有所指,分别为麦精、乳粉与糊精。
用“麦乳精”来命名,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实,也是它能够家喻户晓的原因之一吧。
麦乳精营养丰富、颗粒疏松,用水冲调能够散发出扑鼻的香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追捧。
由于麦乳精采用真材实料,成本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当作是奢侈的饮品。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中,关于人们不舍得喝麦乳精,将其当作补品送给病人的情节也频频出现。
想想其实送礼送补品什么的都是安慰剂,比起现在又难吃又傻贵的号称含有各种名贵药材的补品,我倒是更希望收到好吃一点的安慰剂,哪怕它的原料只有大麦和牛奶,也没什么关系呢。
大白兔说到大白兔,应该不需要解释太多了,在零食界乃是号令群雄一般的存在。
在广大70、80、90后的脑海中,一提到“大白兔”三个字,首先想到的恐怕都不是一只毛茸茸的啮齿动物,而是白白的圆柱状奶糖吧。
所以说,这里要介绍一点关于大白兔的可能还鲜为人知的有趣事。
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现于1943年,来自上海的“爱皮西糖果厂”(是的,“爱皮西”这个拗口的充满了洋味儿的名称其实就是英文的“ABC”)。
奶糖的最初包装也并不是大白兔,而是红色的米老鼠,并名为“ABC米老鼠糖”。
1950年代糖果厂被收为国有,不管是“ABC”还是“米老鼠”这些崇洋媚外的符号是大大的不行滴,于是才改头换面成了圆乎乎的“大白兔”。
△别看大白兔那么亲切可爱,人家的配方可是有专利哒!
从创立之初就可以看出,即使有着平易近人的外表,“大白兔”的内里还是十分高洋上的。
大白兔奶糖最初采用手工制作,每天生产800公斤,还是“限量版”。
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大白兔还曾经打出“七颗大白兔等于一杯牛奶”的宣传语,地位相当于营养保健品,那可是相当贵重滴。
(不过想想看,大白兔似乎比牛奶要贵些……吧?
)红虾酥说到大白兔,就不得不说说红虾酥——一个奶糖,一个酥糖,曾经牢牢占据着国产零食的半壁江山。
红虾酥,其实是酥糖的一种,因其糖块的形状洁白中镶有褐色条纹,活像虾的中段,因此得名“红虾酥”。
红虾酥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酥、脆、香、甜”四个字。
在制作上集中了传统工艺的精华,用料考究。
一律选用优质榴花砂糖,高浓度葡萄糖浆和“二八麻酱”,经多次熬炼拔拉折包而成。
这种糖皮薄酥脆、糖馅层次清晰,吃起来香甜可口,不粘牙不腻口,吃后不留残渣。
——摘自XX百科词条“大虾酥糖”至于红虾酥的原产地,一说是北京,一说是大连。
无论如何,红虾酥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民族品牌远销海外,口味自然没得说。
不仅如此,红虾酥的生命力也相当之强,相信不少九零后的童年也少不了这种红红的酥糖的身影。
如此想来,我们着实应该感谢这些糖块们,几十年来不仅口味始终如一,连外表也保持着最初质朴的模样。
正是它们,让不同世代的人们有了共享的甜蜜回忆,并能够在长大成人的年岁中还保留着与这些回忆相连的滋味。
80后·零食,不只可以用来吃哟到了80年代,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热潮,带来的不仅有新的社会面貌,更有新的零食。
舶来品与国产零食分别使出浑身解数争夺这片诱人的新市场,而最幸福的,莫过于那些在小卖部前徘徊的孩子们了。
奇多△奇多有“三宝”:
奇多圈、吉祥物,最后才是粟米条从80年代起,以马铃薯为原料,浸染着西方浓厚工业气息的膨化食品开始流行起来,奇多(Cheetos)堪称其中的典型代表。
膨化食品不只奇多一种,而奇多之所以红遍大街小巷,靠的不仅是酥脆的粟米条,更有“吉祥物”与“奇多圈”为之推波助澜。
△想当年,收集这东西的小孩子不在少数吧?
将好吃与好玩结合,奇多的成功不仅意味着零食界的变革,更反映出80后的娃们开始不愁吃不愁穿啦,对零食的追求又上升了一个境界,“零食”的意义也迈出了从“调节口味”到“休闲娱乐”的重要一步。
小时候吃的果丹皮,酸酸甜甜的,越吃越好吃,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休闲食品,还记的小时候的课堂上,将果丹皮塞在书包里,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放一片在嘴里,轻轻咀嚼,生怕被老师发现了,越嚼越有味,都忘了打瞌睡。
说完酸的,咱们来看看辣的吧!
还记得唐僧肉吗?
那可是小编小时候的最爱,可惜长大以后就再也没有吃过,因为寻寻觅觅,总是找不到啊~说到“唐僧肉”,00后们可能会问是不是《西游记》里面的唐僧肉呢?
是不是吃了就长生不老了?
哈哈,事实上这是一种小零食,麻辣味的,小编是地地道道的90后,在我念小学的时候吃过,然而之后就再也没见过,相信80后们应该会有更深的感触,回忆一下小时候吃唐僧肉的情景吧!
小时候的回忆都是五味陈杂的,是不是忘了还有甜的啊?
哈哈,接下来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种有甜味但还能创造神奇大泡泡的东西,猜猜是什么呢?
没错,就是泡泡糖。
看到以上这些80、90后小时候最爱的零食,你是否也回忆起更多零食了呢?
顺便提一句,回忆归回忆,马上到了儿童节了,记得给孩子准备一份小礼物哦,或者带孩子出去走走,多多享受亲子的乐趣吧!
麦丽素麦丽素,英文Mylikes的音译,内层疏松的奶球外面包裹着一层巧克力。
麦丽素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口感——嚼碎与融化在口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可以在两种吃法中交替直到天荒地老。
不仅如此,对于囊中羞涩的小学生来说,麦丽素同样“美丽”的价格也让巧克力这种东西变得不再那么不可企及。
△看,《甄嬛传》中,四郎就是被这颗麦丽素毒死的呢麦丽素的吸引人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口感,更在它的外形。
那硕大浑圆的棕褐色颗粒,闪耀着神秘的光泽,能够第一时间打开想象力泛滥的小孩子的脑洞。
难怪它在民间还有“大力丸”的外号:
浑厚圆实,传说中的大力丸大概就应该长成这样吧。
再加上荧屏上各种古装剧为之推波助澜:
那所谓的“绝情丹”“伸腿瞪眼丸”“含笑半步癫”,无一例外都长成这样,连大小都惊人地相似呢。
大胆设想一下,当年吃麦丽素长大的熊孩子们有了娃,带着娃一起看古装剧,指着剧中的各色丹药对娃说:
娃啊,那就是麦丽素!
娃瞪着天真无邪的眼睛问:
麦丽素好吃吗?
我也想吃!
……于是麦丽素就这么代代相传了下来。
小卖部“三巨头”:
无花果、酸梅粉、济公丹说完了舶来品,就不得不提到与之鼎立的“小卖部三巨头”。
它们虽其貌不扬,却有着酸甜爽口的治愈味道与同样治愈的价格,这也是它们吸引小朋友们掏腰包的两大杀器。
“三巨头”之首便是最猎奇的“无花果”。
此无花果与真正的无花果并无半毛钱关系,却在孩子们世界观形成的童年时期无孔不入,抢先占据了“无花果”这一名词的“鹊巢”,致使不少80、90后长大后看到真正无花果的本尊,无不惊呼这是个神马玩意儿。
事实上,“无花果”的包装虽然简陋,吃多了舌头也会发白,却全然不是“三无”产品,细心的人可以在“配料表”中找到,它的主要配方是东南亚特产的一种木瓜丝。
而随着近些年来“怀旧零食”热潮的兴起,不少厂商又恢复生产“无花果”——当然,伴随着必然的偷工减料:
昔日的木瓜丝变成了今日的萝卜丝,口味也大打折扣。
不过,既然在配料表上诚实地写了,就酌情加上几分人情分吧:
D“三巨头”之二——酸梅粉,一毛两毛钱就能买到,往嘴里倒起来像嗑药一样。
别看它从包装到吃法都这么魔性,其实它好歹也是某省特产,由传统饮料酸梅汤引发而来,配方也很讲究,据说除了主料乌梅外,还有若干种配料。
不过当它登陆各大地摊小卖部市场之后,原料再怎么打折扣,香精色素再怎么不要钱一样往里掺,我们也就不得而知咯……△集齐一套可以召唤神龙噢,快来找不同吧不过,小孩子是不会在意这些的!
他们在意的,是本应用来吃酸梅粉却不舍得用的,形状色彩各异的,集齐一套即可召唤神龙的——勺子们。
说起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收集的癖好,花一点点钱就可以集齐一大把花花绿绿的东西,遇到平日里明争暗斗的小伙伴,唰的一声一字排开一大把,倍儿有面儿。
最后,是“三巨头”中最趋近于黑暗料理的济公丹。
虽然不同省市有不同的叫法,但它们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外号——老鼠屎。
天啊,简直再形象不过了。
而济公丹的来历更是让人不忍直视——据说济公能从身上搓泥丸来救治病人,而这泥丸就是济公丹了。
天啊,简直说不下去了……虽然济公丹从形象到来头都让吃它这件事情充满了挑战性,但这小颗粒本身却是一点都不含糊。
山楂、薄荷……这可都是货真价实的药材;吃起来也是清凉爽口,根本停不下来。
也是因为这一点,能够让大人们对这种零食很少约束。
在健康与恶趣味之间,他们果断选择了健康。
现在看看长大的80后,大人们当初的选择究竟是不是正确的呢……结语·零食的滋味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降生下来到长大,最先形成的、也最牢固的记忆就是嗅觉与味觉。
这些滋味代表着独特的一段生活,伴随着我们从小到大,蕴藏着或喜或悲或酸或甜的事与情。
△最后势必还是要提一下90后童年绕不开的经典——辣条零食的滋味,往往是与课余的闲暇与分享的欢声笑语相连,也常常会掺杂着被大人们管制、斥责后的鼻涕眼泪。
长大后,再吃童年时的那些零食,零食本身的滋味反而会弱化,因为它承载了太浓厚的童年回忆。
就像前些日子突然蹿红的辣条,即使它改头换面穿上了小清新的外衣,我们在吃它的时候,脑海中出现的还是小时候背着大人们来到小卖部,也不顾什么生产厂家添加剂,和小伙伴们吃得满手红亮油腻的场景。
因为,那就是零食中的童年记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60后70后80后90后 一部儿童零食进化史 60 70 80 90 一部 儿童 零食 进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