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aler 评测中关于手机屏幕部分的描述有哪些错误.docx
- 文档编号:3832864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1.22KB
Zealer 评测中关于手机屏幕部分的描述有哪些错误.docx
《Zealer 评测中关于手机屏幕部分的描述有哪些错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Zealer 评测中关于手机屏幕部分的描述有哪些错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Zealer评测中关于手机屏幕部分的描述有哪些错误
Zealer评测中,关于手机屏幕部分的描述有哪些错误?
|
【王自如的回答(426票)】:
各位知乎的网友大家好:
我是王自如。
首先感谢大家对于ZEALER视频的关注,我们把大家对于ZEALER视频内容细节的要求与推敲理解为我们对于大众的责任感,所以对于大家提出的疑虑认为有必要做出正面回应,全面的阐述我们在内容创作当中的出发点,以及对于技术知识的理解。
这也是这篇回复的主要用意所在。
其次,对于在我之前回答的@Luckystar与@林之昊同学表示敬意,看得出二位对于屏幕显示技术有着很深的理解。
我们一直希望能与各个细分领域的专家增强沟通,提高我们的严谨性与专业性。
下面进入正题,提纲如下:
一、ZEALER内容的出发点与态度
二、对于疑问的回应与探讨
三、如何看待不同LCD技术之间的关系
四、写在后边的几句话
五、附录--补充阐述对于TN、VA、IPS的通俗解释
一、ZEALER内容的出发点与态度
ZEALER内容制作的宗旨是--为终端消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内容,独立、客观不失专业。
因此,我们主要针对的群体为普通手机用户(当然也包含相当数量的玩家、发烧友、从业人员等)。
这样的定位决定了我们阐述的内容,是在消费者能够认知的范围内做适当地扩展。
那么就必须要求我们做到两点:
a.对语言进行消费者化的加工,便于理解。
b.对过于专业的内容进行删减,高度总结,以便节省视频长度。
爱因斯坦说:
如果你不能用简单的话把它说清楚,就证明你根本不理解。
但以上不代表我们会在严谨与专业性上妥协。
实际上,以ONE的测评为例,我们每一句“概括性的总结”与“消费者化的语言加工”后,都做了大量的反复讨论与推敲,确保将引发歧义的几率降低到最小。
然而毕竟语言在精炼之后,在数十万观众面前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这样的情况不仅出现“屏幕”的内容上,同样也适用与我们视频的其他部分,例如“成像”、“续航”、“射频”等。
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出于对于用户理解范畴的考虑,我们并不会选择作太过技术性的解释与阐述。
实际上,在我们屏幕技术高级编辑草拟的测评初稿中,总字数达到了3000字以上,详细的阐述了我们判断IPS与SLCD关系的全过程,并且阐述了SLCD与S-LCD公司等易混淆的背景知识,但在大量地论证之后我们做了删减,将关键结论保留,去掉了推断过程,形成约1400字的终稿。
二、对于疑问的回应与探讨
Luckystar同学用了大量的篇幅解释质疑的合理性,我想是过谦了,大可不必。
看得出@Luckystar同学以往在知乎上的回答给很多网友提供了有用的参考,其中虽不乏值得推敲的地方,但不在我们今天讨论之列,我仅就她提出的对于视频内容地质疑做出回应:
1.SLCD究竟是不是伪命题?
首先,我们从常识上来判断它的合理性。
对于一款消费电子产品,出于消费者便于理解的角度,经常在营销上将技术、术语、规格、代号等重新包装为消费者容易理解的名词,便于消费者感知和理解。
如:
RetinaDisplay
FusionDrive
UltraPixel
BoomSound
BraviaEngine
这种手法出现在各行各业,好比药品中的品牌名与化学名,消费者记得住“康必得”这个品牌名,却鲜有人知它的化学名为“复方氨酚葡锌片”是一样的道理。
从技术上讲,RetinaDisplay与UltraPixel都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说,按照Luckystar同学“技术上不存在即子虚乌有”的逻辑来判断,整个手机行业,乃至营销专业都是滑稽可笑的,我们所有人都应成为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专家,才可以不被月亮消灭。
其次,我们从比较技术的角度来解释SLCD的背景与知识(摘自测评一版草稿及部分补充)
SLCD之所以解释起来比较复杂是因为有3个非常相近概念在互相干扰,大家在网络上搜索,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积累很容易造成混淆。
SLCD(HTC包装出来的品牌名)
S-LCD(三星与索尼合资的液晶面板公司)
SpliceLCD(拼接专用液晶显示屏)
HTC包装出来的SLCD
SLCD的确是HTC自己命名的一个通俗的称呼,全称是SuperLiquidCrystalDisplay,这个称呼其实并没有得到Sony官方的认可,但也没有反对,大家心照不宣。
屏幕本身其实并不是Sony生产,除与INCJ、东芝、日立合资的JDI之外,Sony自家并没有全资/控股的液晶屏幕生产公司。
但是为什么我们One的视频中说这是Sony的SLCD呢?
主要原因是:
Sony作为最早涉入显示领域的企业之一,拥有很多的相关专利和屏幕优化技术(BraviaEngine和早期的WhiteMagic等),Sony在屏幕优化方面的确有着很深的积累和沉淀,技术也可谓登峰造极。
而HTC用的SLCD就是采用Sony的技术优化而来的。
说白了就是一个“面板制造”==>“索尼优化”==>“HTC装机”的过程。
而面板的具体生产厂商我们无法精确认定,所以便以关键优化环节的索尼作为屏幕提供商。
对于这个思路的严谨性,欢迎大家与我们继续探讨。
S-LCD(三星与索尼合资的液晶面板公司)
很多用户都以为SLCD是这家公司生产出来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S-LCD其实是Sony和Samsung在2019年双方各持50%股权成立的合资公司,但它主要从事大尺寸液晶电视的生产和研发,并且主要生产PVA面板。
而在2019年底Sony由于电视部门连续7年亏损,不堪重负之下将自己持有的股份以9.39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三星,进而转为多元采购面板的策略。
2019年7月份,三星宣布将S-LCD和SamsungMobileDisplay合并为SamsungDisplay,S-LCD也算是寿终正寝。
SpliceLCD(拼接专用液晶显示屏)
另外一个是SLCD,XX百科解释为SpliceLiquidCrystalDisplay,即拼接专用液晶屏。
说它是LCD的一个高档衍生品种,是一个完整的拼接显示单元,既能单独作为显示器使用,又可拼接成超大屏幕使用。
这种SLCD主要应用在监控或者户外显示领域,但这种LCD已经超出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
小结:
以上通过“常识”以及“背景知识”判断,Luckystar同学对于“SLCD是伪命题”的质疑,实质上是理论上成立,但有悖共识以及行业规律的极端论调。
2.关于2019年留言中对TFT屏幕的答复
Luckystar同学有心找到我2019年一条很随意的留言,其中我的错误有两点:
没有对网友概念上的混淆进行更正----网络上通常大家用TFT来指代手机上使用的TN屏幕,但实际上正如我们视频中提到的那样,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我当时的评论主要针对的是HD7的屏幕显示素质,并非SLCD与"TFT"的比较,没有指明回答对象,造成混淆。
若以上对提问网友或Luckystar同学的理解造成了困扰,我为我留言中的不严谨道歉。
事实上,自从2019年HTC换屏风波后,这几年来HTC一直都被死死地钉在SLCD这条大船上。
这么说好像有HTC很不情愿的意思,其实早期的确是这样的。
而客观的说当年的SLCD与现在的第三代产品相比确实很不堪,期间几年其实Sony的SLCD技术一直在进步,直到OneX这一代才算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提升,各方面的表现也都非常均衡。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在视频里说:
只要你看到手机上采用的是SLCD,那你就大可放心,它肯定是一块很好的屏幕。
这是因为,基于2019年的状态来说,SLCD日后一定会朝着较好的方向发展,所以不必将大量的背景信息赘述给消费者听,只需要传达最核心的信息便足矣。
所以,对于2019年的这条留言,若时间快进到今天,将HD7的屏幕与其他同时代的手机对比,我的答案依然是“确实不堪”。
小结:
人无完人,Luckystar同学说的非常对,一个人任何方面的知识都需要时间的积累与消化,我们随时欢迎网友以及同行对我们不严谨的言论展开讨论,在日后对于相对专业的问题我们会尽量通过“ZEALER中国”的官方渠道发出正式的答复与解释,而我个人的微博将依旧保持随意轻松的互动方式。
3.对于“SLCD可以理解为高级IPS”的准确性
基于我们前面的解释,IPS只是液晶分子的排列和扭转方式,而SLCD是包装的品牌名称,两者未必一定有相连性。
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各种证据最后都将HTC所采用的"SCLD"显示屏的液晶分子排列方式指向了IPS。
比如工程师将LGP880与ONEX做了详细地对比等,发现ONEX的SLCD与LGP880的技术细节非常相似。
但出于负责的态度,我们并没有立即采用。
而是最终通过努力在HTC处得到准确答复:
SLCD的底层架构就是IPS。
而AH-IPS相比于普通IPS有更高的分辨率、更宽的视角、更快的响应速度、更低的能耗和更高的亮度。
鉴于此,我们就将SLCD理解为一种非常高级的IPS。
同样,这是基于2019年的现状做出的简化结论,出于效率的考虑没有介绍背后复杂的知识背景。
小结:
以上是我们判断的流程。
对于SLCD背后的演化,@林之昊同学在上边有更加详尽专业的回复,非常感谢你的“题外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4.关于“使用寿命”与“动态对比度”
@林之昊同学指出的“使用寿命非显著特点”非常的及时,之前确实存在考虑不周全,将使用寿命的重要性放大的问题。
感谢你的指出!
关于动态对比度,我们出于同样无法解释的原因,没有过多的说明,只能采用用户可以感知到的直观测试结果。
小结:
Anandtech也是我们非常尊重的国外媒体,我个人在一些国际会议等场合与他们也有过深入的沟通,虽然ZEALER与Anandtech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但在专业性、严谨性上,他们一直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5.对与XperiaZ视频中日版采用IPS的解释
在后续地调查中发现确实视频当中引用不准确的信息,在这里再次表示道歉。
三、如何看待不同LCD技术之间的关系
我们主要来说TFT-LCD,正如我们在XperiaZ的评测视频中所讲,TFT-LCD从液晶分子(均为棒状液晶)排列上还可细分为TFT-TN、TFT-IPS和TFT-VA。
TN、IPS和VA本质上都是液晶显示屏,只是其中的液晶分子排列和通电时的扭转方式不同而已。
TN技术出现的最早,后期出现的VA与IPS都有着各自的特点,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三种技术都没有停止自身的进化与升级,这样的演化就造成了一种技术的高低两端会与其他技术在显示效果上出现交叉,导致很难一刀切用TN与VA、IPS来彻底划分显示效果的好坏。
但所谓“同类对比”就是把同一水平线上相类似的两种物质或者多种物质放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比较分析。
所以即使客观上“10bit的TN显示屏”和“6bit的IPS显示屏”相比确实可能性能更优,如非必要,我们尽量避免这样的对比出现。
但可以定论的是排除技术高低相接的部分可能出现的“争议区域”外,顶级的TN肯定比不过顶级的IPS和VA。
其实,相信大家作为对科技行业感兴趣的发烧友,一定能够轻易的明白,这样的交叉区域产生争议的现象,或者所,技术之间的反例是非常多的。
比如在光学数字成像领域,消费类数码相机上多采用CMOS感光元件,而随着这几年技术的发展CMOS的综合成像素质(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在主流市场内已经超越了CCD,但在专业商业摄影领域里,中画幅数码相机产品线中(如:
哈苏、飞思等),由于应用场景的特殊要求,仍然会采用CCD感光元件。
这时,我们便不能一刀切的说,CCD就全面好过CMOS。
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在各行各业中不胜枚举。
而进一步的,在我们讨论的手机、移动设备的范畴内,各家采用的IPS面板的总体质量是毫无争议的高于手机上的TN面板,同样出于节省时间、便于理解的目的,我们认为观众意识中默认我们在讨论手机等移动设备的范畴,所以不必要追求文字上的100%无懈可击,每次赘述复杂的背景知识也是不现实的。
我们的前期调研跟日常的知识储备要远远大于视频当中所表达的内容,懂八分,讲三分,这是我们在内容制作时做出的取舍,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认为这也是一种专业性的体现。
四、写在后边的几句话
希望以上内容足以解答网友心中的疑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给予我们的支持源自整个团队的协作与努力,我们认真正面的回答大家的问题,是出于对网友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是为了传达团队在制作过程当中所付出的努力。
屏幕技术这是一个大课题,详细展开可以讲的很多,但是毕竟这是问答与测评,不是学术论文,我们的知识也需要不停的更新与完善。
以上阐述的,表面看是我们对于不同技术之间关系的理性理解,但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思维方式。
因为我们相信,人与人之间行为的差异只是表象,最大的差别在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我们不完美,但一直在努力,ZEALER希望能在互联网正能量的推动下走得更远。
有大家的支持,我们一定可以!
王自如
ZEALER中国创始人
2019年5月26日
================================================================================================================================
五、附录--补充阐述对于TN、VA、IPS的通俗解释
这部分本身是不必要的,但是但凡在正式的场合,如测评视频、知乎问答当中,我都会选择以严谨严肃的口吻去向大家阐述问题。
虽然在线下现实生活中我是一个没底线有着强烈个人倾向的普通用户。
所以对于完全绝对化、情绪化的语言描述我认为对于想了解事实的网友来说是不合适的,所以才想补充这段有关LCD液晶排列的基本知识给大家参考,仅供交流之用。
显示屏幕从材质上基本可分为:
CRT显示屏
PDP显示屏
LCD显示屏
OLED显示屏。
后三者属于平板显示领域。
PDP显示屏也就是所谓的等离子显示屏,日本松下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最为丰厚。
PDP亮度均匀、色彩还原性好、灰度丰富、响应时间短、寿命又长。
但为什么却夭折了?
技术当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一些先天的缺陷如:
耗电量太高、不能承受重压、效率偏低、存在串扰,还有成本太高等才是罪魁祸首。
解决这些问题,光靠技术上的提高和完善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顽疾和硬伤也就决定了PDP迟早要被LCD超越和取代。
除去TN、STN、CSTN和PMOLED这些老技术之外,当前主流的显示屏都可以划分到TFT阵营当中。
TFT只是屏幕的一种驱动方式,我们一般形象地将其比喻成一个小开关,来控制屏幕每个子像素亮或者暗或者50%亮等等。
使用TFT驱动的屏幕按材质又可分为TFT-LCD和AMOLED。
我们先来说TFT-LCD,正如我们在XperiaZ的评测视频中所讲,TFT-LCD从液晶分子(均为棒状液晶)排列上还可细分为TFT-TN、TFT-IPS和TFT-VA。
TN、IPS和VA本质上都是液晶显示屏,只是其中的液晶分子排列和通电时的扭转方式不同而已。
TN的液晶为正性液晶,上下两层配向膜(一般为PI材质)为正交排列,液晶分子通过摩擦在配向膜的沟槽中诱导取向,排列方式为水平螺旋型。
配向膜的外侧还有两层相互垂直的偏振片,就相当于两道互相垂直的格栅,起到滤光的作用。
背光是圆偏光,透过第一层偏振片后为线偏光,但如果不发生扭转就通不过第二层偏振片,这也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黑色。
而液晶分子的作用就是利用其螺旋结构引导光线发生扭转,进而透过第二层偏振片。
电极加在上下两端,不通电时背光通过水平螺旋排列液晶分子的引导穿过偏振片,屏幕为白色;通电时液晶分子发生扭转,变为竖直排列,光通不过,即为黑色。
但由于不是所有的液晶分子都能完全地变为垂直排列,再加上液晶本身也有一定的透光率,所以TN型液晶显示屏的对比度相对较低。
而且屏幕显示时,不同角度看到的液晶分子真实排列的形态是不同的,有时看到液晶分子长轴有时看到液晶分子短轴,以致人眼在不同角度看到的实际显示内容在颜色和亮度上都有一些差别,这也就是所谓的视角了。
而且TN由于偏振片的效能限制,最大尺寸只能做到32寸,32寸以上一般都是VA和IPS。
但TN的最大优点就是成本低,其实除去视角问题和对比度外,TN的显示效果还是能够满足日常使用的,并且响应速度也不慢,在3V的驱动下响应时间一般为8ms左右。
但可以定论的是:
顶级的TN肯定比不过顶级的IPS和VA。
VA屏和TN刚好相反,它采用负性液晶,不同于TN的水平摩擦取向,它的液晶分子是竖直挂靠在配向膜的侧基上的,不需要摩擦取向,这样也使得其工艺相对简单,更适合电视类大型屏幕的制作。
对于VA屏幕来说:
不通电的时候,光是透不过的,屏幕显示为黑色;通电时液晶分子扭转,光线被引导而通过,屏幕显示为白色。
因为液晶分子最开始的物理状态是垂直排列,所以VA屏幕的全黑要更黑一些,相应的对比度也较高。
但是和TN一样,液晶分子的扭转过程中动作幅度都比较大,一个由水平变竖直,一个由竖直变水平。
所以同理,VA在视角方面也稍显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衍生出MVA和PVA等系列产品的原因。
另外,VA的响应时间比较慢,3.8V的驱动下响应时间一般为30ms。
由于TN和VA显示屏中的液晶分子都是在垂直和水平之间相互切换,所以人手按上去之后,液晶分子的排列均会发生比较大的形变,导致光线的透过受到阻隔,相应的屏幕显示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水波纹的来历了。
再来说说后起之秀IPS。
IPS技术的出现足足比TN晚了20年。
但是出来之后最开始却无人问津,当时的IPS技术的确也不如TN那么成熟。
直到后来在iPhone上的使用,“硬屏”的概念才真正走进人们的视野。
其实所有液晶显示屏的显示原理都是相通的,光线都要通过液晶分子的引导才能穿透顶层的偏振片,进而达到显示的效果。
IPS一般采用正性液晶(现在也有用负性液晶的),但不同于TN和VA,它的两层配向膜为平行排列,液晶分子在沟槽上诱导取向后,也是水平平行排列,这时候液晶形态规整,也没有发生扭转,所以光是透不过的,屏幕为常黑状态。
电极的排布也不是上下两端,而是在底层玻璃的两边。
于是通电后,液晶分子不需要由水平变为垂直,只需在水平方向上进行扭转即可引导光线通过。
而正是由于液晶分子始终是水平排列,所以手指按上去时液晶分子形变较小,对屏幕显示的影响也较小,这就是所谓“硬屏”的来历了。
但是由于电场较弱的原因,液晶分子的扭转需要依靠相邻液晶分子的扭转来一层层带动,所以如果想要得到更快更好的显示效果,就需要增大驱动电压,由此也带来更高的能耗;不增大驱动电压就会使响应时间变慢,4.5V的驱动下响应时间为20ms,4V的驱动下响应时间为25ms。
所以大多IPS厂商都选择在这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但是IPS也有它的优势,一方面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宽视角了,这是因为它内部的液晶分子始终为水平排列,所以不管你从任何角度看,看到的始终是液晶分子的长轴,理论上也就是说,你从任何角度看到屏幕的显示效果都是一样的。
另外IPS在色彩还原方面也表现出众,颜色还原准确且真实。
因为液晶分子只在水平方向上旋转,稍微一动就是一个灰阶,这方面的表现大家就可想而知了。
还有就是硬屏的结构可使IPS做到更轻薄,这也非常符合目前显示行业发展的需求。
这也是现在的面板厂商对IPS大肆宣扬趋之若鹜的原因所在。
具体原理讲解见于ZEALERXperiaZ评测屏幕部分。
而TFT呢,就是面板的驱动方式而已。
每个子像素的下面都会有一个TFT,来对这个像素的发光进行控制。
所以只要是PPI提升了,TFT也一定会随之增多,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至于为什么PPI升高后亮度会降低,我们在HTCOne的评测视频里讲解得很清楚,欢迎大家围观。
关于TFT的材质,目前主要有a-si(非晶硅)、LTPS(低温多晶硅)和IGZO(氧化物TFT)等几种,主要是电子迁移率和阀值电压上的区别。
a-si的电子迁移率为0.5~2cm2/Vs,LTPS为50~300cm2/Vs(实验室最高为600),IGZO为10~15cm2/Vs。
这方面的知识牵扯面较广,说起来也比较复杂,所以在这里我们只简单地提一下。
a-si由于迁移率低,而且只能形成n型而不能形成p型半导体,因此只能在玻璃基板上形成像素组件而不能形成驱动电路;而如果采用LTPS技术,驱动电路等周边电路都可以集成在玻璃基板上,也更适用于图像分辨率更高的LCD产品。
这个回复已经非常长了,其他内容希望日后有更多机会探讨!
==============================完毕==============================
【林之昊的回答(34票)】:
更新:
1.原来「超人比人厉害」需要论文来证明。
2.原来这个世界上的言论分为论文里写的和XX来的歪理邪说。
3.是不是这个世界上的人也分为同意你观点的和王自如的脑残粉?
4.想致力于完善知乎上的平板显示问题,麻烦先收敛起你字里行间的小肚鸡肠,拿出讨论问题的态度。
5.以上不是XX来的歪理邪说。
6.我也不是王自如的脑残粉。
7.你表示我在扯淡。
8.恩,都怪论文里写的太少了。
@luckystar同学对其原文略有删改,我就不改我的回答了。
-----------------------------------------------------------------分割线---------------------------------------------------------------------
本文是针对目前排在第一的@luckystar的答案的反驳及对其提出的SLCD的问题的大幅补充和展开,对于原题的直接回答在篇末。
首先对luckystar的回答做下点评:
的确用心,但没用正。
废话太多还夹杂私货,实质问题都没涉及,通篇文字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根本没有SLCD,听丫放屁”。
然后当我们愿闻其详时,没了。
那么所谓SLCD究竟存在吗?
它是什么?
hTC的旗舰屏用的又是什么技术?
为什么它效果出类拔萃?
它和IPS有关系吗?
尝试回答完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再来看@王自如所说的「大家完全可以把SLCD理解为一种非常高级IPS」是对是错。
1.SLCD
的确,hTC所谓的SuperLCD或者SLCD并不是一种产品商标或者显示技术,而是一个差异化营销概念。
从其右上角没有带有「?
」或「?
」亦可看出这点。
hTC为了伺候好这个莫须有的营销概念一直有点藏着掖着,对其屏幕特性,实质技术以及供应商的披露往往点到为止,导致SLCD在市场不温不火,提起来都听说过,具体是什么,不知道。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pple的RetinaDisplay。
同为营销概念,视网膜显然已经深入人心。
但,营销概念和实质技术并不矛盾。
相反,营销概念可以用来指代其所对应的产品及技术。
我们会说根本没有什么Retina屏幕,这是Apple为宣传生造出来的概念吗?
我们会说什么Retina,通通都是放屁,都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吗?
我们不会,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说Retina,是因为苹果说他们家的这些个屏幕叫Retina,改天如果苹果出新品叫Retina2,我们也会用Retina2来指代相关产品。
同样,我们说SLCD,是因为hTC说他们家这些个屏幕叫SLCD,早期的叫SLCD1,中期的叫SLCD2,现役的叫SLCD3,而不管其内部技术多么丰富多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Zealer 评测中关于手机屏幕部分的描述有哪些错误 评测 关于 手机屏幕 部分 描述 哪些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