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3832539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317.04KB
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______
(2)神弗福也______
(3)望其旗靡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面对原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作为平民入朝见鲁庄公献计献策,说明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深谋远虑、充满自信的人。
B.本文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
这样安排详略得当,使文章中心突出,情节紧凑。
C.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不专衣食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
D.文章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既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也把曹刿与庄公进行对比,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答案】
1.
(1)目光短浅
(2)赐福,保佑(3)倒下
2.
(1)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枯竭。
3.C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鄙:
古义:
目光短浅。
今义:
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词类活用词,福:
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保佑。
37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安:
有“养”的意思。
弗:
不。
专:
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以:
把。
作,振作。
再:
第二次。
三:
第三次。
3.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才是“忠之属也”,才能取信于民。
【点睛】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
“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
“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
“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
“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晷(guǐ),字文度,吴国富春人。
晷为儿童时,神明清审,志气贞立。
及长,恭孝表约,学识有理义。
虽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诵咏不废,欣然独得。
父母起居尝馔,虽诸兄亲馈,而晷不离左右。
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于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所诣之处,则于门树下籓屏之间隐息。
兄尝笃疾经年,晷躬自持侍,药石甘苦,必经心目,跋涉山水,祈求恳至。
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
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敬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
时年饥谷贵,有人偷刈①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①送与之。
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注释:
①刈:
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
(1)躬亲垄亩(________)
(2)亲故有穷老者数人(________)
(3)所诣之处(________)(4)既而自刈送与之(___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诵咏不废,欣然独得。
(2)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3.孙晷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请结合文意加以评析。
【答案】
1.
(1)亲自
(2)老朋友(3)到(4)给
501.
(1)虽然自己家业丰厚,但孙晷常常穿布衣吃素食,亲自在田间耕种,功读不辍,欣欣然独享其乐。
(2)乡邻被感动而自觉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
3.
(1)节俭勤勉:
虽家产丰厚却亲自耕作,并攻读不断。
(2)为人孝顺:
亲自服侍父亲外出,为兄长求医问药。
(3)乐善好施:
周济乡里,善待偷盗者。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本题难度不大,“躬”翻译为亲自;“故”翻译为故人、老朋友;“诣”翻译为到;“与”翻译为给。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也要注意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
(1)句难度不大,逐字翻译即可。
译文:
孙晷常常穿布衣吃素食,亲自在田间耕种,功读不辍,欣欣然独享其乐。
;
(2)句中的“乡邻感愧”是被动句,翻译为“乡邻被感动而自觉惭愧”,整句话翻译为乡邻被感动而自觉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从文中“虽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诵咏不废,欣然独得”可以看出,孙晷节俭持家;从“父难于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兄尝笃疾经年,晷躬自持侍”可以看出,孙晷孝顺善良;从“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时年饥谷贵,有人偷刈①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①送与之”可以看出,孙晷乐善好施。
【点睛】
译文:
孙晷,字文度,是吴国富春人,是伏波将军孙秀的曾孙。
孙晷很小时候,从未被呵斥过。
顾荣看到后先赞扬他,对他的外祖父薛兼说:
“这个孩子神色清明,有志气,不是一般的小孩。
”等到长大后,(孙晷)恭敬孝顺,清廉节俭,学识符合公理道义,每当独处暗室时,容貌举止顾盼之间也未曾有所偏离。
虽然自己家业丰厚,但孙晷常常穿布衣吃素食,亲自在田间耕种,功读不辍,欣欣然独享其乐。
父母担心他(怕他用功过分),想让他轻松一些,但他早起晚睡,没有一点松懈之意。
父母日常的饮食,即使是兄弟们亲自送来,他也从不离半步(照顾父母起居)。
富春一带通车的道路很少,动不动就要从江河间通过,父亲不习惯水路,每出行乘坐舆,孙晷亲自扶侍,到达以后,就藏在门外树或能遮挡身体的地方,不让主人知道。
兄长曾长期卧病,孙晷亲自照顾,尝药送水,精心料理,远涉山水,祈求诚恳备至。
听说别人的优点,高兴得像是自己有所得;听说别人的缺点,难过得像是自己有所失。
看见别人忍饥挨饿受冻,就周济供养他,乡人的馈赠,一点都不接受。
亲朋故交中有几个穷困潦倒年老的,常常前来索要东西,人们大多厌烦慢待他们,而孙晷看到他们,非常愉快恭敬,天冷就同卧,吃饭也同锅,有时脱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
当时收成不好谷物昂贵,有人偷割他家未成熟的稻子,孙晷看到后躲避起来,一定在人家离开后才出来,不久亲自割下稻子送给他。
乡邻感动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
上骂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
追信,诈也。
”何曰:
“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
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①多外迁,王患之。
房乔②曰:
“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
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
(注释)①府属,幕府和下属官吏。
②房乔,字玄龄,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府属多外迁,王患之______
②所以为莫及也_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萧何与房玄龄有什么相似的优长?
韩信和杜如晦有什么不同的优长?
【答案】
1.①担忧,忧虑②比得上,赶得上
2.您一定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可以跟他一起谋划大事的人。
3.萧何、房玄龄都善于发现人才(善于知人)。
韩信是“将”,军事人才,擅长率兵打仗,辅佐帝王争夺天下、成就大业;而杜如晦是“相”,宰相之才,善于辅佐帝王治理天下、经营天下。
【解析】
1.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及”是“比得上,赶得上”;“患”是古今异义词,“担忧,忧虑”的意思。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欲(想要)、非(除非)、无可(没有)、计事(谋划大事)”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试题分析: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对比阅读的能力。
(1)从文章内容来看,“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至如信,国士亡双”可以看出,萧何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的人;从房玄龄向秦王(唐太宗)推荐杜如晦,杜如晦最终成为一代名相,可见房玄龄也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2)从“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来看,韩信是“将”,擅长率兵打仗,最终帮助帝王打下了天下,成就了大业;而杜如晦是“相”,善于辅佐帝王治理天下,经营天下。
一个是武将,一个是文臣,一个擅长带兵打仗,一个善于谋划国事。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汉高祖行军到达南郑(今陕西南郑),韩信不辞而别,萧何亲自追赶他。
刘邦骂道:
"诸将逃亡的已有数十人,你没有去追任何一个,而要去追韩信,这是欺诈。
"萧何说:
"诸将容易得到,至于韩信,是天下无双的奇士,您一定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再也没有可以与之谋天下之计的人了。
"于是刘邦封拜韩信为大将,终于成就了汉朝的大业。
唐太宗为秦王时,幕府属吏外调任职的人很多,秦王为此很忧虑。
房乔(玄龄)说:
"去的人虽多,但没有什么可惜的。
杜如晦是宰相之才,你秦王想要经营天下,舍弃杜如晦就没有可以共事的人了。
"于是秦王上疏请将杜如晦留在秦王府中,后遂成为一代名相。
韩信、杜如晦的去留与否,关系到兴衰治乱,而萧何、房玄龄的善于发现人才,也是天下无人赶得上的。
4.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①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
布衣环堵②之中,萧然自得。
时人莫之知也。
张循宪以御史出,还
次蒲州驿。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问驿吏日:
“此有好客乎?
”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③,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
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
则天曰:
“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
”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
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
[注]①下人:
下于人,在别人之下。
②环堵:
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
③积时凝滞者:
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还次蒲州驿次:
______
②甚异之异:
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
3.上面的选文表现出张嘉贞和张循宪的什么特点?
【答案】
1.①停驻②对……感到不寻常
2.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他全按实情回答,随之请求把自己的官位让给嘉贞。
3.张嘉贞才华横溢(才干超群),张循宪知人善任(善于选贤举能)。
【解析】
1.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异”是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次”是古今异义词,“停驻”的意思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以(拿)、具(通‘俱’,全都)、以(按照)、因(于是)、让(承让)”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试题分析:
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
1)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
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可以看出张嘉贞是一个胸怀大志、不卑不亢、安于穷困的人;从“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可以看出张嘉贞是一个才华横溢、才能超群的人。
(2)从张循宪“因请以己官让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选贤举能之人。
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张嘉贞潦倒失意而胸怀大志,既不自认为与众不同,也不自卑于人,从平乡尉任上免官归乡,身为平民住在四周土墙的屋子中,凄清冷落而怡然自得。
当时人们并没有谁了解他。
张循宪凭御史身份出巡,回来时住蒲州驿站。
循宪正要回报情况,出使的事情还有没有解决的,心中很是忧虑。
张嘉贞问驿站的小吏:
“这里有好的客人吗?
”小吏把张嘉贞告诉了他。
张循宪叫来张嘉贞和他相见,拿那些经过长时间没有解决的事情询问,张嘉贞随着情况灵活应答,没有什么事情不通达。
他日,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他全按实情回答,随之请求把自己的官位让给嘉贞。
则天皇帝说:
“你能举荐紧能,是好事啊,我难道没有一个官位自己进用贤人吗?
”于是在内殿召见嘉贞,隔着帘子与他谈话,嘉贞容貌高大英俊,神采出众,武则天认为他与众不同。
第二天,嘉贞被授官为监察御史。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来焦山有四快事:
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
(注)①米家父子:
米芾父子。
②杪(miǎo):
树梢。
③《瘗(yì)鹤铭》:
六朝摩崖石刻。
④披剔尽致:
仔细而详尽的地阅览、观赏。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春和景明______
②心旷神怡______
③悉成明霞______
④得踏危石______
2.下列句子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潮汐汩没之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B.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C.不以物喜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悠然有遗世之想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28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②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4.填空和解答。
①根据乙文内容填空。
游焦山四件快事:
——晚望月孝然祠外————晓起观海门日出
②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答案】
1.①日光②愉快③全,都④能够
2.C
3.①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就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玉璧。
②开始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4.①观返照吸江亭听晚梵声出松杪
②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
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①句意为: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景:
日光。
②句意为:
心胸开阔,精神愉悦。
怡:
愉快。
③句意为:
都成为明亮的霞光。
悉:
都。
④句意为:
能够踏在高石上。
得:
能够。
2.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项中“于”都是“介词,在”;B项中的“或”都是“有时”;C项中的“以”分别是“因为”和“凭借”;D项中的“之”都是“助词,的”。
故选C。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意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
跃(跃动);影(月影)。
句意:
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就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玉璧。
②重点词语:
始(开始);数(几)。
句意:
开始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4.试题分析:
①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符合题意的信息作答。
乙文中写游焦山四件快事分别是“观返照吸江亭”“晚望月孝然祠外”“听晚梵声出松杪”和“晓起观海门日出”。
据此可填写作答。
②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具体分析即可。
甲文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为下文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
乙文则纯为写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甲】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
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
(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唉!
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
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
唉!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来焦山有四件令人高兴的事:
观看夕阳返照在吸江亭的美景。
青青的山峰映照着落日,沧海烟云一片烟波浩渺的景象,像是米家父子的笔法创造的意境。
晚上在孝然祠外观看月色,天空碧蓝,万里长空,没有一丝云彩。
听那诵经的声间从松树梢间传来,让人有出落凡尘的想法。
早晨起来观看海门日出,(太阳)刚开始从远处的树林中稍微露出一点红晕的光,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光芒照射在水中,一下子全都变成了明亮、摇曳多姿、荡漾的霞光。
《瘗鹤铭》在雷轰石的下面,惊涛骇浪早晚喷涌和激荡。
我是在十一月的时候来游玩的,江水刚落潮,于是能够登上潮汐的石头之上,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
实在是有幸呀。
6.(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
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
颁布,公布。
②於:
同“于”。
③卒:
终于。
④嗣:
继承。
⑤刑:
处罚。
⑥傅:
老师。
⑦黥:
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秦民大说说:
(_____)②有一人徙之之:
(_____)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甲文中的“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5.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答案】
295.通“悦”,愉快。
代词,指“木”(木头)。
2.A
3.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综合 试题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