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
- 文档编号:3831336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91.60KB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一、背景介绍:
小宝,男,11岁,自由散漫,五年级之前一直伴着父母在外地上学,父母常年在天津板厂打工,虽然对孩子的教育很关注,但是因为缺少方法,也显得无能为力。
该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经常发呆,与同学相处,别人稍微触犯他,他就会报以拳脚,而且,该生对老师的教育常常抱以漠然的态度,一切事情他认为都用武力可以解决。
二、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侧面了解到他的父亲不太管教,回家时对该生所做的错事缺乏教育方式方法,常常是一味的打骂,同时他母亲对该生却很是溺爱,父亲的粗暴造成了他的固执和任性。
另外,孩子的几位前任老师多次教育,没有什么效果,对孩子也感到无能为力。
家长的批评责骂溺爱,老师的无能为力,更让孩子得寸进尺。
三、辅导过程:
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是其内心的反应,所以,教育要从心入手。
第一:
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
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
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心,使他重新找到了自信。
第四:
在班级中,给他一点职务,让他在集体中发挥作用。
因为参与了班级管理,他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另外,因为他的职务涉及到记录,需要写一些表述性文字,遇到不会写的字他就请教别人,或者查字典,从另一面也提高了他的学习成绩。
四、辅导后记:
虽然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却永没有结束。
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所以要改正也肯定需要漫长的时间,中间还可能出现反复,这需要我们老师更多的爱心、耐心与信心
六年级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案例介绍
我们六年级有学生18人,期中女生7人,们思想淳朴,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他们学习态度良好、专心听课。
但还有几个学生学习态度散漫,基础差,书写马虎,常需要老师教育、督促。
同学们上课不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特别是女生,下课大部分呆在教室,很少做活动,平时他们也很少和别人交谈,特别是陌生人,他们见了就低头走。
有的时候在课外见了老师也是低头走。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
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们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
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
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
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同学们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心理有一定问题。
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
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
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毛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
“看,我们的毛某今天坐得真端正!
”“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
渐渐的,毛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
“老师,你是老师吗?
”“我不像老师吗?
”我反问。
“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
”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
“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
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
而且表现得还不错。
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
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
从此她变了好多。
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
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
有一天她问我:
"我能行吗?
"我说:
"你这么棒,当然行。
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
"她激动地不住点头。
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毛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
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比如在家里:
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
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
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
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毛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
在管理中,毛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毛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
毛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
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
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
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毛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
因而,针对类似毛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2
一、基本情况
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
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
父母主述:
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
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
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
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
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
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分析与诊断
(一)有关测试结果
1.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
析原因;
3.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二)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
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
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
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
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
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
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
王想起妈妈说过:
脖子
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
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
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
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
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
基本上
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
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
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
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
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
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
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
"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
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
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
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
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
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
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
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
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
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
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
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
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
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
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
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
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
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
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
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
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四、咨询过程(平均1.5小时/次)
第一次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
晤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
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主题;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留相应咨询作业:
(1)"再现"事件:
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
(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二次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
晤谈、仿同法
过程:
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
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2.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咨询作业:
(1)父母继续"特意"积极评价:
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2)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
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三次
目的:
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
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
"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
(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
(2)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
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四次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
方法:
晤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反馈作业:
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做学习适应性测验及智商测验,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3.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4.咨询作业:
(1)选一门课,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2)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3)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五次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
方法:
晤谈
过程:
1.反馈作业:
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
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
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4.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
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小学生心理咨询记录3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
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
,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
(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
(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
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
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
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
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
"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
“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
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
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
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
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
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学生心理咨询记录4
一、基本情况:
姓名:
金家迪性别:
男年龄:
11所属班级:
五
(2)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二、问题行为概述:
在校经常打骂同学,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很多家长的强烈不满。
三、个案生活背景:
自入学以来,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作:
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揪女同学的辫子,上课影响其他同学,简直是一个“小恶霸”,严重违反了学校行为规范。
在家里也很不听父母的话,经常发脾气,动辄摔东西,与父母吵闹。
他的爸爸坦然自身修养不高,对孩子的管教较粗暴,一不听话,就打就骂。
我还了解到孩子特别喜欢爱攻击性较强的漫画、电视等,这又为他提供了模仿攻击行为的条件。
四、个案现状分析:
从以上现象表明,陈晶的行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不外乎三种:
暴力攻击,动作攻击和言语攻击,对于陈晶来说,这三种行为兼而有之。
儿童具有任何一种不良行为,一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健康 案例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