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含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3821967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3.89KB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含答案解析.docx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含答案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含答案解析
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A
2015届高三语文试题2015.4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请认真核查。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的竹文化渊远流长,竹与松梅誉享誉“岁寒三友”,同梅兰菊共称“四君子”。
这是因为竹子枝竿挺拔颀长,枝叶婆娑,情趣盎然,它常年青翠,凌霜傲雪,倍受青睐。
人们如徜徉于青青翠竹之间,清新惬意马上形诸面颊,闲情逸志就会甲(充溢/充斥)心胸。
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无桃李之秾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
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乙(苛求/渴求)环境。
文人墨客竞相挥毫吟咏竹子,绘画抒怀,形成了我国独特的竹文化。
竹简的利用使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到殷商,为文化的发展与历史文献的传存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国的竹管音乐,也是一种远离尘嚣的最清纯、最原始的天籁之声;历代竹诗、竹画层出不穷,琳琅满目,蔚为壮观。
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升华成了做人的精神风貌,虚怀、永葆青春、宁折不屈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丙(品性/品行)、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无误的一项是(3分)
A.渊远流长因为(wèi)B.惬意(qiè)闲情逸志
C.汗马功劳宁可(níng)D.禀赋永葆青春(bǎo)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松柏之伟岸B.无松柏之伟岸C.有梅菊之高洁D.无梅菊之婀娜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充溢苛求品性B.充溢渴求品行
C.充斥苛求品行D.充斥渴求品性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许多人对自身存在的生活小毛病和长期形成的不良嗜好大都不以为意,久而久之,这些
看似细微的小节可能潜藏了健康大隐患!
B.正值日韩争夺樱花起源地之际,有自知之明的中国樱花产业协会在广州召开新闻发布
会,称樱花真正的起源地是中国,且有日本权威的樱花专著证实。
C.广受欢迎的文化节目《中国成语大会》之所以成功,首先是节目包装别有用心,舞台
设计前卫,舞美基调亮丽,参赛队伍从名字上就显示着浓浓的中国风。
D.竞争上岗机制的建立,让大学毕业后羽翼已成、知冷知热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
竞争
上岗成功,意味着他们在某一领域或部门可以独当一面。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因中国的主场
外交而异彩纷呈,因对全球乃至亚太地区发展的思考探索而意义深远。
B.刘鹏局长明确表示,开展足球活动,绝不是说不开展别的体育活动,而是各种体育活动
都充分开展,足球应该在当中起到一个引领的表率作用。
C.2015年,我国计划发射4颗“北斗”全球导航试验卫星,完成20次宇航发射,将超过
40个航天器送入太空,成为中国航天发射的又一个密集年。
D.国家旅游局组织各地开展了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了欺行霸市、垄断市
场、非法经营、欺客宰客、强迫消费等行为。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非最早,却是唯一没有中断的。
中华文明中包含着开明与革新的思想。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
一是民为贵,如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班彪所说的“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也是治国的要求。
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
“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
”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
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
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
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
以唐为例,太宗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宋璟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
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
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诗经》赞美周文王的话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
《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徳,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周易》又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
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
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
“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
”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
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
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
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6.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开明,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班彪的广开言路论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
B.《礼记》说的举贤授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
C.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公认的因比较开明而闻名的盛世。
D.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配合又制约,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
7.对中华文明的变易思想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包含着变易的思想,《诗经》中有赞美周文王、实质上赞美“维新”的话语。
B.《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周易》指出,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C.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哲学家的观点都含有中国哲学的变易思想。
D.变易的思想历来被用作为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发展。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中有开明与革新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
的文明。
B.我国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新型士人的成长,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变革带来的文明发
展成果。
C.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璟为相,从谏如流,重视民本,取得很好的政
治效果。
D.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的并列存在,使得中华文明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很大
的阻碍。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论根本策
石介
民者,国之根本也。
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
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
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
孰为国家?
民而已。
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
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
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
其与国家衰盛乎!
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
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
故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
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
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思明、朱泚、宗权、希烈①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
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
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
王莽篡夺,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兴。
武氏、希烈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
莽等不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
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
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
噫!
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亡国,况匹夫乎!
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噫!
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
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之谓,盖不敢()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不敢轻侮()鳏寡。
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
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
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
夫黄巢伺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以扰天下,奸雄矣。
吁!
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呜呼!
民可忽哉?
臣观太祖、太宗、真宗陛下养民勤矣,爱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
郡守县令滥也,差役重也,贡献劳也,兼并盛也,游惰众也。
今欲息民之困,在择郡守县令,省差役,罢贡献,宽馆驿,久使任,抑兼并,斥游惰。
臣谨求其利病而各著于篇。
(选自中华书局《徂徕石先生文集》,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居:
居住
B.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务:
致力
C.夫黄巢伺唐之隙伺:
探察
D.今欲息民之困息:
使……停止
10.将文言虚词以此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孟子之谓,盖不敢()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不敢轻侮()鳏寡
A.因也以B.以也于C.因焉之D.以矣于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B.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C.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D.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出观点“民者,国之根本也”,论述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分析了
“天下国家”的本质,认为有民众才能有天下。
B.作者在第二段针对民众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展开了阐述。
他列举历史上“得
民心”与“失民心”的诸多事例进行对比论证。
C.作者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
心”,采取措施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全文观点鲜明,作者在结尾点明了写作意图。
作者运用引用、对比等手法论证,排比
句、感叹句的使用增添了文本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第Ⅱ卷(共114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
2.第Ⅱ卷共4页,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卷共11小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
(3分)
(2)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3分)
⑶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
(4分)
14.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完成以下问题。
(8分)
西湖杂诗十四首(其一,其二)
黄任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画罗纨扇总如云,细草新泥簇蝶群。
孤愤何关儿女事,踏青争上岳王坟。
⑴两首诗分别从哪些角度描写了西湖的美景?
两首诗在写景时角度各有怎样的侧重?
请简要分析。
(4分)
⑵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⑴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掠夺大量财物而又不知珍惜,将珍宝视同废品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充满了对
人生的乐观感悟与哲思道理。
⑶子在川上曰:
“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
五、(12分)
16.下列文字从哪几个方面针对“瑞士svitec防辐射芯片”进行介绍的?
(每条不超过7字,共30字以内)(4分)
瑞士svitec防辐射芯片镶有不同晶体和其他天然矿物,这些成分都一直被用作针对防护各类电磁波,能对吸入射线磁辐射进行阻隔与过滤,对辐射产生物进行混合统一。
该芯片适用于移动电话、电视和其他日常电子设备。
防辐射芯片能极大减少和抵抗辐射与其他射线所产生的不良效果,能在自然的基础上,大量地抵御来自手机造成的电磁场威胁。
科学研究的统计数据表明:
它可以防止和转化67%的辐射,且能平衡设备电磁能量与身体本身的磁场,使双方得到和谐。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
撑开油纸伞,一片片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
现在,,,,。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
①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
②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③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④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
⑤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
18.谜语是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艺形式之一,它主要由谜面、迷格与谜底构成。
请仿照下面字谜示例形式再拟制两组谜面与谜底。
(4分)
谜面
迷格
谜底
例子
江河湖海都有它
打一字
水
⑴
打一字
⑵
打一字
⑴谜面:
谜底⑵谜面:
谜底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高加林回乡
在高三星把加林的铺盖卷捎回村的当晚,高家村的大部分人都知道了这件事。
全村人都很感慨,谁也没有想到小伙子竟然落了这么个下场!
当晚村里各种人对高加林回村进行各种议论的时候,刘立本的老婆和她的大女儿巧英,却正在立本家一孔闲窑里策划一件妇道人家的伎俩……
第二天一大早,巧英提了个筐子,出了村,来到大马河湾的分路口附近打猪草。
巧英实际上要在这里进行昨天晚上谋划过的那件事。
现在她一边心不在焉地打猪草,一边留心望着前川道的公路,盘算她怎样给高加林制造难看,把高加林这小子的名誉弄得臭臭的!
叫他再能!
她一直脸色阴沉,撅着个嘴,早已进入了角色。
她突然听见背后传来一阵慌乱的脚步声。
回过头一看,竟然是大妹子巧珍!
她穿一件朴素的印花布衫和一条蓝布裤,脚上是自做的布鞋;头发也留成了农村那种普通的“短帽盖”。
她一切方面都变成一个农村少妇了,但看起来似乎倒比原来更漂亮。
巧珍的脸上既没有通常新婚妇女那种特别的幸福光彩,但也看不出不久前那场不幸给她留下的阴影。
“姐姐,快回!
你千万不能这样!
人家笑话呀!
”巧珍扯住巧英的袖口说。
“什么事笑话我哩?
”巧英愚蠢地装出一副惊讶的样子。
“好姐姐哩!
巧玲昨晚上跑到我那里,把什么事都给我说了。
我昨晚上急得一夜没睡着。
今早上,我就来……”
“你真是个受罪鬼!
”巧英打断了她的话,一下子恨得牙咬住嘴唇,过了好一会,她才愤愤地说:
“高加林不光辱没了你,把咱们一家人都拿猪尿泡打了,满身的臊气!
你能忍了这口气,你忍着!
我们可忍受不了!
我今儿个非给他小子难看不可!
”
“好姐姐哩!
他现在也够可怜了,要是墙倒众人推,他往后可怎样活下去呀……”巧珍说着,泪水已经在眼眶里旋转起来。
巧英执拗地把头一拧,说:
“你别管!
这是我的事!
”说着,把手里的筐子往地上一丢,一屁股坐在一块石头上,双手狠狠把膝盖一抱,像一个粗野的男人一样。
巧珍一下子跪在巧英面前,把头抵在姐姐的怀里,哽咽着说:
“我给你跪下了!
姐姐!
我央告你!
你不要这样对待加林!
你要是这样整治加林,就等于拿刀子捅我的心哩……”巧英一下子心软了。
她一只手上去抹自己眼里涌出的泪珠,另一只手亲热地摩挲着巧珍的头,说,“珍珍,你不要哭了!
姐姐知道你的心!
姐姐不了……”她停了半天,突然又叹了一口气说:
“我知道你最爱他。
唉!
这坏小子要是早叫公家开除回来就好了……现在可怎办呀?
我看得出来,这坏小子实际上心里也是爱你的!
可现在……”
“不!
”巧珍抬起泪水斑斑的脸,“这是不可能的,我已结婚了。
再说,我也应该和马拴过一辈子!
马拴是好人,对我也好,我已经伤过心了,再不能伤马拴的心了……”
巧英又长出了一口气,说:
“那你回吧。
我也就回呀……”说着就站起来拿筐子。
巧珍也站起来,问:
“你公公在不在家?
”
“在哩。
怎啦?
”巧英问。
“是这样的,我昨晚还听巧玲说,公社可能还要叫咱们学校增加一个教师。
加林回来一下子又习惯不了地里的劳动,我想看能不能叫他再教书。
咱村里你公公拿事,我想拉你一块去求求明楼叔,让加林再去教书。
你在旁边一定要帮我说话,你是他的儿媳妇,面子比我大……”巧英惊讶地张开嘴,望着妹妹怔了半天。
她一条胳膊挽起筐子,用另一条胳膊搂住巧珍的肩头,说:
“那咱们回!
妹子,你可真有一副菩萨心肠……”
天还没有明时,高加林就赤手空拳悄然地离开了县委大院。
他匆匆走过没有人迹的街道,步履踉跄,神态麻木,高挑的个子不像平时那般笔直,背微微地有些驼了;失神的眼睛深陷在眼眶里,没有一点光气,头发也乱蓬蓬的像一团茅草。
整个脸上像蒙了一层灰尘,额头上都似乎显出了几条细细的皱纹。
到现在,高加林才感觉到自己像个一无所有的叫花子一般。
他感觉到自己孤零零的,前不着村,后不靠店。
他不知道自己从什么路上来,又向什么路上去……
当他走到大马河桥上的时候,他一下子有气无力地伏在了桥栏杆上。
桥下,清清的大马河在黎明前闪着青幽幽的波光,穿过桥洞,汇入了初秋涨宽了的县河里。
县河浑黄的流水平静地绕过城下,流向了看不见的远方。
他手抚着桥栏杆,想起第一次卖馍返回的时候,巧珍就是站在这里等他的;想起在这同一个地方,他不久前又曾狠心地和她断绝了关系……眼下他又在这里了,可是他现在还有什么呢?
他幻想的工作和未来在大城市生活的梦想破灭了,黄亚萍又退回到了他生活的远景上;亲爱的巧珍被他冷酷地抛弃,现在已和别人结了婚。
他真想一纵身从这桥上跳下去!
这一切怨谁呢?
想来想去,他现在谁也不怨了,反而恨起了自己:
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
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落了今天这个下场!
(节选自路遥的《人生》,题目系编者所加,有删节)
19.文章开头写村里各种人对高加林回乡的反应,有何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的巧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高加林认为“他的悲剧是自己造成的!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你从高加林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3.请以“生活里有了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A
2015届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2015.4
第Ⅰ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D(A.“渊源流长”应为“源远流长”。
B.“闲情逸志”应为“闲情逸致”。
C.宁nìng可)
2.B(依据前面“无桃李之秾艳”与后面“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可以判定选择)
3.A(充溢:
充满,洋溢。
充斥:
充满,充塞。
含厌恶意。
苛求:
过严地要求。
渴求:
迫切地要求或追求。
品行:
有关道德的行为。
如品行端正。
品性:
品质性格。
综合语境选择)
4.A(A.不以为意: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这里使用正确。
B.自知之明:
指透彻地了解自己(多指缺点)的能力(常与“有”“无”连用)。
这里语意范围不当。
C.别有用心:
言论或行动中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这里褒贬色彩不当。
D.羽翼已成:
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已经完备(多含贬义)。
知冷知热:
形容对人非常关心体贴(多用于夫妻之间)
5.D(语序不当,“全球”与“亚太地区”调整。
B.语义重复赘余,可删除“引领的”。
C.搭配不当,可在“成为”前加上“2015年”)
二、(9分,每小题3分)
6.C(A.“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有开明思想”有误。
B“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不准确。
原文说“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
D.“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有误,原文说宋代有“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
7.D(“历来被用作为变法的依据”有误,原文说“常常被用来作为变法的依据”)
8.B(A.中强加因果关系。
C.“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璟为相”有误。
姚崇、宋璟都是唐玄宗时相。
D.“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是并列存在的,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阻碍”不当,原文无依据)
三、(12分,每小题3分)
9.A(A.居:
停留,存在。
C.隙:
漏洞,空子,机会)
10.B。
11.D。
12.C(“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有误。
本文是石介给宋仁宗赵祯所上的《论根本策》的奏议。
作者是说,当朝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陛下注重休养民众可谓尽心,爱惜民力可谓周到。
是为当朝陈说解决办法而举的事例)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10分)
(1)(3分)善于治理天下的,不看天下是治理得好(太平)还是治理得好不好(混乱),而是看人民如何。
(“为”“治乱”“视”各1分)
(2)(3分)民众叛离,即便是一个普通民众犹能亡国,何况四夷呢!
(“叛”“虽”“亡”各1分)
⑶(4分)伊尹、吕望不忍心桀、纣的民众陷于水深火热,在耕田垂钓生活中决心努力,辅佐商汤、周武王,流放夏桀、讨伐纣王,是义勇之人啊。
(“涂炭”“愤”“放”判断句式各1分)
14.(8分)
⑴(4分)
前首诗重在描写西湖景色美如画图。
用比喻手法刻画了楼台雕梁画栋如锦绣交错,漫漫的长堤仿佛铺上了一条绿色的地毯。
(2分)
后一首着力刻画西湖游人繁盛。
郊外踏青的少男少女。
用比喻、借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枣庄市 第三次 调研 考试 语文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