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教案 3.docx
- 文档编号:3818042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29.02KB
年月日教案 3.docx
《年月日教案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月日教案 3.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月日教案3
课题
可爱的中国
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
方志敏同志1923年入党,“两条半枪闹革命”。
1935年1月24日,在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的出卖,方志敏同志在皖浙赣交界的陇首村被捕,坚贞不屈,拒不投降。
在敌人的监狱里,方志敏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纸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传世之作《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等,成为教育后代的生动教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受到爱国的启发和感染。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上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受到启发和感染。
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搜集方志敏及旧中国的资料。
教学步骤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近些年来,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无比骄傲和自豪。
同学们,如果让你来形容自己的祖国,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
2、学生说。
3、人们常常把祖国比作母亲,你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可爱的中国》。
二、初读感知:
1、通过课前的预习,你觉得哪些字词大家容易出错,想提醒大家注意?
2、词语解释:
蹂躏:
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刻不容缓:
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
辽远:
很远,遥远。
日新月异:
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这篇课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方志敏在狱中,关于作者和当时的背景,你有哪些了解?
(师适当补充)
方志敏,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
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党,参与创建江西的中国共产党、团组织。
曾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主席,领导农民运动。
参与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
1934年,率部北上抗日,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入狱,1935年8月6日,英勇就义。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章。
《可爱的中国》曾由鲁迅先生代为保存,解放后公开发表。
三、细读品悟:
(一)讲读第1-3自然段:
1、指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再读,你是从哪感受到了?
(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标点符号给了你启示)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吗?
3、刚才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祖国母亲为什么会哭泣?
”你能找到答案吗?
4、从母亲的哭诉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母亲的心情?
谁来读?
5、面对母亲的哭诉,我们感到深深的内疚,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怎样理解“我们不能怪母亲好哭……残暴的蹂躏。
”
6、作为儿女,怎样才能解救自己的母亲呢?
(刻不容缓,不是……而是)指读,从中感受到什么?
7、有感情的朗读1-3自然段。
(二)讲读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读,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再读这一段,你能体会出作者的心情吗?
3、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讲读第5自然段:
1、齐读,从这一段中你读出了什么?
2、指名说,师点拨。
3、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四、情感升华: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
你的心情怎样?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能为祖国母亲做些什么?
4、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完成课后练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思考题:
1)“朋友”指的是谁?
2)课文是怎样描述中国“目前”景况和“将来”的景象的?
指出:
70年前的中国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尽管方志敏在监狱中受尽了苦难,但是他对中国的(板书:
将来)来还是充满了希望,你们找到了那一大段话了吗?
能用齐声朗读读给老师听吗?
朗读段落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这时,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
【1】谁来谈谈读了以后的初步感受?
【2】欢歌、笑脸、富裕、康健、智慧、友爱、生之快乐、明媚的花园”变颜色,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你的心情怎样?
你知道这些词语都是表示什么的呀?
【3】“悲叹、哭脸、贫穷、疾苦、愚昧、仇杀、死之悲哀、凄凉的荒地”变颜色,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语,你的心情怎样?
这些词语又都是表示什么的呀?
【4】8个“代替了”变颜色,当一切美好的事物代替了丑陋的事物,那时候的中国会是一个怎样的中国?
【5】(引读)“活跃的创造、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民族就可以——而生育我们的母亲——读)
板书:
(欢歌……)(红色)
3、小结。
二、拓展学习
有了他们的付出,我们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来说一说。
三、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可爱的中国第二课时:
可爱的中国
目前屈辱方志敏
深沉执着哭诉内疚
作业设计
1、摘录课文中的佳词佳句。
2、写写自己学完课文后最深的感受。
3、背诵课文中震撼人心的句子。
4、完成小练笔。
课后反思
课题
古诗二首
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
《古诗二首》借景抒情,同是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
《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送元二使安西》则流露出作者内心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
2、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收集送别诗。
课件
教学步骤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创设情境,从歌曲《送别》之中感受作者离愁别绪导入。
2.生读题,再读,读懂题目,读出感情。
3.了解背景,介绍高适和董大。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
3.师指导学习生字“曛”的读音及字义字形。
4.齐读这首诗。
5.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自学。
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怎样知道诗的意思?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查字典等等)
6.学生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学,读懂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概讲的意思,同桌合作学习。
7、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8、学生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点拨:
“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
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忧愁。
“知己”知音,赏识你的人。
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
这里指谁?
董大。
理解了重点词语后,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读这首诗。
10.指导读好节奏停顿,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再指名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找出诗中写景的两句诗,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再找出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笔画出来
3.感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构成的画面。
把感受带入诗中,读出自己的感觉。
4.自由读。
5.提名读。
师评价指导。
6.再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诗情。
说说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结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有感情读
7.面对此情此景,董大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诗中哪个字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
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8.“愁”。
这是怎样的愁?
难道这”愁”仅仅只是来自于眼前这凄凉的景吗?
会愁什么?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
9.再引导生体会这个“曛”另外一层意思。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引出诗句:
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再读这两句诗。
3.“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
再说董大,并利用古琴片段激发谈话。
此刻,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什么话呢?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并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是啊,让我们这样安慰董大,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假如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6.再看题目,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
留下的是什么?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
(指导总结前两句读出凄凉悲苦,后两句读出昂扬豪壮。
)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
师点评,再提名读。
3.生再有感情齐读。
4.体会诗人的人生态度?
5.自己练习背一背这首诗。
(指2-3人背。
)
6.再次吟诵这首诗。
四、总结全诗
记住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再过十几天你们就要毕业了,就要离开母校,离开朝夕相伴六年的同学,分别在即,有何感想?
2.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
提到分别,总会使人觉得伤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齐读)
二、释诗题,解诗意。
1.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什么?
2.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呢?
说说你对王维的了解。
3.再来读读诗的题目。
(注意停顿)
4.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不仅要知道怎样学诗,更要知道怎样来自己学诗。
怎样来自己学呢?
接下来,我就要考考大家会不会自己学诗。
拿起书,自己读,读准,读通,读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了诗意,你会读得更出色。
5.怎么样,都学会了吗?
谁来读一读?
他是在读诗,而且是用现代的方法在读诗,古人可不是这样读的,看见过古人读诗吗?
不只是摇头晃脑,而是在吟诗,吟出了诗的韵味儿。
想不想象古人那样来吟诗?
那就请你听好了。
三、创情境,入意境。
1.有一首古琴曲叫《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就是根据这诗谱曲而成,想不想听?
闭上眼睛。
当你静静地聆听时,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语言描绘一下。
引导:
雨后,呼吸,这里的空气——
这里的柳色——
这里的客舍——
能读出这么美的渭城吗?
2.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
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
注意到酒了吗?
这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
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啊?
3.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此次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这一别,朋友要到哪里?
从渭城到安西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走整整半年的时间。
4.当时的阳关以西又是什么样啊?
此刻,身为好友的你,有什么话要对元二呀?
师:
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师:
渭城这儿有喝不完的家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难觅
引读: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所以的牵挂、所有的担忧统统化作——生读“劝君……”
5.正所谓千言万语化作薄酒一杯,一切尽在不言中,来,朋友,举起酒杯吧!
——生读“劝君……”
6.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喝完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得起程了,让我们一起举起酒杯,再送送元二吧!
7.喝下这杯酒了吗?
什么滋味?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五、课外拓展
1.古诗当中,关于送别这一话题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
你在课前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
2.(示《别董大》)这里有一首老师非常喜欢的送别诗,用平仄式诵读法练习读一读。
3.是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同学们,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开始新的生活,老师就把这句诗作为临别的礼物送给你们: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板书设计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唐·高适)(唐)王维
愁 景清新明朗之景
莫愁 情强烈惜别之情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体会诗句表达的不同情感。
2、背诵自己喜欢的送别诗。
课后反思
课题
城市的标识
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
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本课的部分字词。
2、理清课文的思路,能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以心去爱护我们城市的树,从而使我们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教学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
课件
教学步骤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考考你。
同学们,我们现在在哪儿?
老师现在要考考你,看大屏幕。
你们知道你在哪儿吗?
指名生回答。
师:
为什么呢?
老师点评:
看来我们只根据这些高楼大厦还真分辨不清是哪里?
2、点题。
(1)在这些络绎不绝的城市里,你们想辨清在哪里吗?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城市的标识》。
(2)板书课题:
城市的标识。
指导“识”字读音。
“识”在做为记、记号意思讲的时候就要读作zh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师: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注意将课文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身想方法解决。
这一课四字词语特别多,遇到了可以勾画下来。
生自由读书。
2、出示词语。
自由读一遍,边读边考虑这样分组的原因。
如此相像似曾相识大同小异 一模一样 遒劲伸展宽大茂密 婀娜苗条 挺拔苍劲玲珑精致 秀气坚韧分男、女生读这两组词语。
师:
谁知道这样分组的原因吗?
能结合课文来说一说吗?
指名生交流。
三、品读城市的相像。
1、师:
自身先读一读第一组词语。
并在课文中找描写城市雷同的这一局部默读,把自身有感受的句子勾画下来,体会一下自身的情感。
生读书
2、在课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见过多胞胎吗?
幻灯出示图片。
这儿将城市比做多胞胎,突出了城市的什么特点?
3、引读第二段。
是的,假如你在一个黄昏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所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区分自身的所在之处。
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相互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
4、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城市的相像?
把你感受很深的句子读一读,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学习体会。
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
师:
怎么理解似曾相识这个词语的?
有新鲜感吗?
再读最后一小句。
生:
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红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
你曾试图区分街道──却只见窗东的“猎奇门”、窗西的“八佰伴”、南门的“肯德基”、北阳台下的“麦当劳”……都像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弟兄。
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
生:
还有街上络绎不绝的轿车,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
本田丰田飞驰捷达桑塔纳夏利……你被熟悉的车牌团团包围。
就连街上的人和街上的垃圾,竟也和你原来生活的城市一模一样啊。
他们也穿“佐丹奴”和“杉杉”,他们也戴“西铁城”手表,持“摩托罗拉”手机;骑着山地车的人,衣服款式和布料,都和你每日相处的同事们大同小异。
街角上扔着一只“可口可乐”的饮料空罐,还有一只“万宝路”的烟盒……
生:
迷失、复制
生:
无奈、迷茫。
再读一遍“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师:
这儿主要从哪个方面来说城市的相像?
师:
作者的情绪在文中有个词语表示出来了,你找到了吗?
(茫然无措。
引导生读文“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红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
”
师:
你想告诉我们什么呀?
在这样的城市你能找到区分城市的城市标识吗?
5、同学们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师:
读完以后,能找到让你感受很深的词语吗?
师:
我们迷失在了复制过的城市里,你感觉会怎么样?
四、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品味城市的标识——树
1、让我们从这千篇一律的城市走出来,再读读第二组描写树的词语,感受一下。
读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出示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张抗抗,19岁就离开了自身的家乡杭州市,来到了北大荒支青,她一边参与劳动,一边进行文学创作,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如《北极光》《橄榄》,当她回到家乡,在街角那儿,发现这杭州市的标识。
那棵树——
3、师范读:
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
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4、杭州的香樟树怎么样?
生交流。
5、出示香樟树图片自身再读这段话,体会树带给我们的美丽。
指名两生读。
6、这一段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香樟树的风采?
文中又是怎样来体现他的王者风度的?
7、还有什么?
还有黑色的小果子,若有若无的香气。
8、再读文,兴许你能变成王者,更能品味暗香。
全班一起读。
三、语言拓展
1、你们知道其他城市的标志是什么吗?
2、出示城市标志。
生观赏,并试着交流感受。
四、领悟中心
1.出示教师搜集的相关城市树木毁坏的照片,激发学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愿望,增强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2.谈谈对最后一段的理解,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
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吧,那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了。
五、总结理解,领悟表达方法。
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打动了我们的心?
辅助问题:
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城市的雷同呢?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 不可替代 不可置换
城市灵魂、个性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练习。
积累好词佳句。
2、仿写练习。
课后反思
课题
吾腰千钱
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
本文是“珍惜”主题单元中的一篇文言寓言。
经过对前几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对珍惜美好生活,珍惜友情,珍惜个性等主题有了比较深的认识,而这篇文章却以一个近似夸张的寓言笑话为大家勾勒了一个贪财的溺水人形象:
宁可丢掉性命也不忍心舍弃钱财。
作者用讽刺的手法描摹了爱钱甚于生命的人的可悲下场。
本文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文章,理解课文含义。
2、借助译文,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3、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
有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
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
作者资料、课件
教学步骤
修改意见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1、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实话实说”,谁来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到了什么程度?
2、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个永州人最爱什么,爱到什么程度。
3、读课题、解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
解题:
“千钱”——“一千个铜钱”。
师:
一千个铜钱呀,那分量一定很重?
二、初读。
1、简介作者。
这篇文言文的作者是柳宗元,谁来介绍一下他?
指名交流资料,师再补充。
2、轻声自由地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旁板:
初读读通
3、指名读文言文。
正音。
(氓méng济jì)识记多音字。
4、齐读文言文。
三、再读。
1、自学。
默读课文。
要求:
借助注释,结合译文理解课文内容。
不懂之处请勾画出来,待会儿与同桌讨论。
指名说: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助学习,将自己不懂之处与同桌交流。
指名简单介绍小组学法。
3、谁来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两生复述故事。
4、挖掘人物内心,朗读体会。
过渡:
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吧。
(1)还记得我们通常怎样描写人物的吗?
(2)师:
那本文在描写“溺水者”时,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呢?
(3)默读。
用“﹌”勾画出“溺水者”的语言和动作,读一读并分析人物性格。
语言: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
齐读这句话。
师:
腰上可是缠着千枚铜钱,那分量可不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读译文。
动作:
①不应,摇其首。
②又摇其首,遂溺死。
“摇”。
在文中出现两次。
(4)你觉得溺水者是个怎样的人?
总结:
对金钱和利益的追逐无可厚非,但当这些和其他因素发生冲突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
板书设计
吾腰千钱
溺水者愚蠢固执贪婪
同伴关切焦急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小练笔:
读后感
课后反思
课题
爷爷的毡靴
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
《爷爷的毡靴》这篇课文以孩子的口气讲述了爷爷几经修复,“永世长存”的毡靴的故事,表现出爷爷对毡靴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小作者的深刻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理解爷爷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小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点
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以及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难点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步骤
修改意见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每个人珍惜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你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的爷爷珍惜的东西是什么吗?
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
二、探究新课
1、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指名读文,讨论解决字词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师出示讨论题: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各有不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你怎样理解爷爷的感情。
四、总结
小结:
这篇课文以孩子的口气讲述了爷爷几经修复“永世长存”的战靴的故事,表现出爷爷对战靴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小作者的深刻影响。
板书设计
爷爷的战靴
战靴——终生奉献
作业设计
1、完成基础训练作业。
2、熟读课文,理解感情。
课后反思
课题
语文天地七
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
这次综合活动围绕着“珍惜”这一主题,让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月日教案 年月日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