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浅谈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docx
- 文档编号:3815167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10KB
l浅谈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docx
《l浅谈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浅谈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l浅谈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浅谈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
学习中心:
层次:
专科起点本科
专业:
土木工程
年级: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内容摘要
混凝土结构裂缝对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混凝土结构裂缝又是建设工程中最常见的质量通病,如何有效地控制裂缝对结构的危害,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通过分析工程中常见的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分类及形成原因,进而重点阐述了通过事前的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结构裂缝的产生,同时通过表面封闭法、灌浆封堵法、结构加固法及混凝土转换法等技术,对已产生的结构裂缝进行科学处理。
实践表明,只要处理得当,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危害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关键词:
裂缝;分类及成因;预防措施;处理技术
目录
内容摘要I
引言1
1绪言1
2混凝土裂缝的分类及成因2
2.1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分类2
2.1.1按裂缝的成因分类2
2.1.2按裂缝产生的时间分类3
2.1.3按裂缝的形状分类5
2.1.4按裂缝的发展状态分类5
2.2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5
2.2.1收缩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6
2.2.2温度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7
2.2.3沉陷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7
3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技术9
3.1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措施9
3.1.1干缩及塑性收缩裂缝的预防措施9
3.1.2温度裂缝的预防措施10
3.1.3沉陷裂缝及其他裂缝的预防措施10
3.2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处理技术11
3.2.1表面封闭法11
3.2.2灌浆、嵌缝封堵法11
3.2.3结构加固法及混凝土置换法12
4东方威尼斯工程实例分析13
4.1工程概况13
4.2裂缝原因分析13
4.3裂缝的处理方法13
4.3.1灌浆法处理13
4.3.2结构加固法处理14
4.4处理结果14
5结论与展望15
参考文献16
引言
随着商品混凝土的广泛应用,混凝土结构裂缝在各类建设工程中越来越常见,而很多工程项目业主方由于受传统的现场搅拌混凝土观念的影响,对混凝土裂缝均有着或多或少的偏见,动辄以此为理由拒付或少付工程款,因混凝土裂缝问题而诉诸法律的事件也屡见不鲜,这不仅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验收,也会影响到承建方企业的社会声誉。
因此,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基于此,笔者想通过这篇论文,浅谈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
1绪言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发生的原因很复杂,而且在建设工程中很常见。
对于混凝土裂缝的防治要认识到治本在“防”,治标在“治”,要想做到“标本兼治”,就要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裂缝的发生,当裂缝发生后,必须先查明裂缝产生的原因,判明裂缝的类型,再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
同时要通过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正确选用原材料、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加强施工监控、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规程、提高施工技术水平,这样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把裂缝宽度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避免或减少裂缝造成的危害。
2混凝土裂缝的分类及成因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大量工程实践以及近代科学关于混凝土强度的细观研究都表明结构物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材料的一种特性。
因此,科学地对待裂缝问题是在对裂缝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裂缝的有害程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本章将就混凝土结构中常见裂缝进行分类,并对结构中占主要部分的裂缝进行成因分析。
2.1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分类
2.1.1按裂缝的成因分类
根据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结构性裂缝和非结构性裂缝两大类。
一、结构性裂缝
结构性裂缝是由荷载引起的,其裂缝与荷载相对应,是承载力不足的结果,其裂缝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形式有:
(一)设计原因引起的裂缝
1、钢筋锚固长度不满足要求产生的裂缝。
2、设计时的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符产生的裂缝。
3、计算理论选择错误,结构构造不当引起的裂缝。
4、构件的刚度不满足要求,导致结构开裂。
5、平板结构中结构构造不当导致板面开裂。
6、计算模型选择时,考虑主要应力,忽略次要应力,而忽略部分的应力导致。
结构中产生的裂缝。
7、设计时未考虑施工方法,由此在结构中产生的裂缝。
8、预制构件连接部分的裂缝。
(二)施工原因引起的裂缝
1、施工时,钢筋位置摆放不正确,在结构中引起的裂缝。
2、模板支护不当,在构件中产生的裂缝。
3、施工使用的原材料不符合设计要求或不合格而引起的裂缝。
4、施工时,构件未达到规定的强度要求便使其承受堆载等荷载而引起的裂缝。
5、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而引起的裂缝。
(三)使用原因引起的裂缝
1、改变建筑物的使用条件引起的裂缝。
2、火灾等事故引起的裂缝。
3、由地震等偶然荷载引起的结构开裂。
二、非结构性裂缝
由各种变形变化引起的裂缝。
从国内外的研究资料以及大量的工程实践来看,非结构性裂缝在混凝土结构裂缝中占了绝大多数,约为80%,其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以收缩裂缝为主导,工程中比较常见的非结构性裂缝有收缩裂缝、温度裂缝和沉降裂缝。
1、收缩裂缝
收缩裂缝是由湿度变化引起的,它是混凝土非结构性裂缝中的主要部分。
根据收缩裂缝的形成机理与形成时间的不同,工程中常见的收缩裂缝主要有塑性收缩裂缝、沉降收缩裂缝和干燥收缩裂缝三类,此外,还有自身收缩裂缝和碳化收缩裂缝等。
2、温度裂缝
混凝土受温度变化产生热胀冷缩,如果混凝土内外温差或季节气温变化过大,在混凝土结构内部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为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常出现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建筑物中。
3、沉降裂缝
地基基础承载上部结构的荷载作用,当地基基础承载力不均匀或地基承载力均匀但建筑物建成后各不同部位荷载差异较大,导致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这种不均匀沉降在结构内部产生拉应力及剪应力,当这种拉应力及剪应力超过结构自身的抗拉及抗剪强度时,结构就会在最薄弱的部位产生裂缝,称为沉降裂缝。
这种裂缝多为贯穿的,其位置与沉降方向一致。
2.1.2按裂缝产生的时间分类
根据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时间划分,可将裂缝分为施工期间出现的裂缝和使用期间出现的裂缝。
一、施工期间出现的裂缝
1、塑性收缩裂缝
大多发生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
此裂缝多产生于新浇筑的混凝土结构表面,形状规则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裂缝较浅。
在环境气温高、风速大,气候干燥的情况下易于出现。
2、沉降收缩裂缝
沉降收缩裂缝多在混凝土浇筑后产生,硬化后停止。
多沿结构上表面钢筋通长方向或箍筋上出现,或在预埋件的附近周围出现。
裂缝呈菱形,宽度1~4mm,深度不大,一般延伸至钢筋上表面为止。
3、干燥收缩裂缝
这类裂缝一般在混凝土浇注后一段时间出现,严重时该裂缝会由表及里,由小到大逐步向结构内部发展,形成贯穿裂缝,一般在薄壁混凝土结构中常出现。
4、温度裂缝
多发生在混凝土浇注后的硬化过程中,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细。
5、其他一些施工原因产生的裂缝,如混凝土搅拌、运输、浇注、振捣等工序的疏漏缺陷导致的裂缝,以及模板构造不当、拆模时间过早或方法不当,现场建材的堆放和钢筋绑扎不当,水电预埋管细部处理不当等都可能产生混凝土裂缝。
二、使用期间出现的裂缝
1、钢筋锈蚀膨胀产生的裂缝
钢筋表面出现锈斑、锈片后进一步发展成整个钢筋表面锈蚀,并产生膨胀,与保护层脱离,发生层裂,最后表现为钢筋铁锈进一步膨胀,混凝土本身发生破坏,出现顺筋裂缝,混凝土脱离。
2、盐碱类介质及酸性侵蚀气、液体等引起的裂缝
盐碱类介质及酸性侵蚀气、液体等引起了混凝土的PH值发生变化,导致了钢筋锈蚀,最终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
3、冻融循环造成的裂缝
受冻混凝土内部水分结成冰,产生膨胀,膨胀应力较大时,使结构出现裂缝。
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所含水分的冻结和融化的交替出现,形成了冻融循环。
冻融的反复作用,使得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造成建筑构造的严重破坏。
4、碱骨料反应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骨料石子中的活性二氧化硅(SiO2)如白云质石灰岩石子等,与水泥中过量的碱发生的化学反应。
这种反应一般在水泥混凝土硬化后进行,反应生成碱性硅酸盐或碳酸盐,体积膨胀,使混凝土产生裂纹并破坏。
2.1.3按裂缝的形状分类
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按形状可分为:
(1)纵向裂缝,多数平行于混凝土构件底面,顺筋分布,主要是由钢筋锈蚀作用引的。
(2)横向裂缝,垂直于构件底面,主要是由荷载作用、温差作用引起的。
(3)剪切裂缝,主要是由于竖向荷载或震动位移引起的。
(4)斜向裂缝、八字形或倒八字形裂缝,常见于混凝土墙体和混凝土梁,主要因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以及温差作用引起。
(5)X形裂缝,常见于框架梁、柱的端头以及墙面上,由于瞬间的机械撞击作用或者震动荷载作用引起。
(6)各种不规则裂缝,如反复冻融或火灾等引起的裂缝。
有直缝及不规则形状裂缝,此种裂缝中间宽并且贯通,两头深度较浅,多发生于混凝土楼板。
此外,还有因混凝土搅拌或运输时间过长引起的网状裂缝,现浇楼板四角出现的放射状裂缝或板面出现的十字形裂缝等等。
2.1.4按裂缝的发展状态分类
根据裂缝所处的运动状态及其发展趋势,可分为:
1、稳定裂缝。
这种裂缝不影响持久应用,包括两类:
一类是在运动过程中可以自愈合的裂缝,常见于一些新建的防水工程中,这是由于裂缝处水泥颗粒在渗漏过程中与水进一步化合,析出Ca(OH)2晶体且部分Ca(OH)2又与溶解在水中的CO2发生碳化反应形成CaCO3结晶,两者形成的凝胶物质将胶合裂缝封闭,从而渗漏停止,裂缝达到自愈。
另一类是处于稳定运动中的裂缝,如在周期性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扩展和闭合的裂缝。
2、不稳定裂缝。
这种裂缝将产生不稳定性的扩展,影响结构物的持久使用,应视其扩展部位,采取相应的措施。
就这两种裂缝而言,不稳定裂缝对工程结构安全的危害更大。
2.2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
如前所述,混凝土裂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产生的原因也非常复杂,而非结构性裂缝约占混凝土结构裂缝的80%左右,是混凝土结构中的主要裂缝和常见裂缝,因此,本节将对几种主要的非结构性裂缝的产生原因进行浅要分析。
2.2.1收缩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
收缩裂缝是由湿度变化引起的,它占混凝土非结构性裂缝中的主要部分。
混凝土是以水泥为主要胶结材料,以天然砂、石为骨料加水拌合,经过浇筑成型、凝结硬化形成的人工石材。
在施工中,为保证其和易性,往往加入比水泥水化作用所需的水分多4~5倍的水。
多出的这些水分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并在硬化过程中逐步蒸发,从而在混凝土内部形成大量毛细孔、空隙甚至孔洞,造成混凝土体积收缩。
此外,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水化作用和碳化作用也会引起混凝土体积收缩。
根据有关试验测定,混凝土最终收缩量约为0.04%~0.06%。
可见,收缩是混凝土固有的物理特性,一般来说,水灰比越大、水泥强度越高、骨料越少、环境温度越高、表面失水越大,则其收缩值越大,也越易产生收缩裂缝。
根据收缩裂缝的形成机理与形成时间,工程中常见的收缩裂缝主要有塑性收缩裂缝、沉降收缩裂缝和干燥收缩裂缝三类,此外,还有自身收缩(化学减缩)裂缝和碳化收缩裂缝。
(1)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多产生于新浇混凝土表面,大多产生于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
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度超过其内部初、终凝硬化的速度,致使混凝土表面收缩,但是这种收缩受到结构构件和下层配筋约束而产生的浅层开裂,有时还有收缩与压缩的叠加。
裂缝多呈外宽内窄,常见为不规则的多边形或与钢筋方向相互平行,长度从几厘米到几米不等,一般自表面开始,但也可发展成贯穿裂缝。
在环境气温高、风速大,气候干燥的情况下易于出现。
高性能混凝土特别容易产生这种裂缝。
主要成因分析:
①混凝土浇注后未及时覆盖,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而此时混凝土强度极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②水泥用量过多,或使用过量粉砂,或混凝土水灰比过大;③使用有渗透性的柔性模板、模板、垫层过于干燥,吸水大;④振捣不足。
(2)干燥收缩裂缝
这类裂缝一般在混凝土浇注一段时间后出现,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宽度较细,多在0.05~0.2mm。
走向纵横交错,没有规律性。
但薄壁混凝土结构中,多沿结构的短方向分布;此外在结构变截面处以及大体积混凝土的平面部位较多见。
严重时裂缝会由表及里,由小到大逐步向深部发展,形成贯穿裂缝。
主要成因分析:
①混凝土浇注后养护不当,表面水分散失快,体积收缩大,而内部湿度变化小,收缩也小,因而表面收缩变形受内部混凝土约束出现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②混凝土连续长度较长,整体收缩大;③混凝土级配中砂石含泥量大,收缩大,抗拉强度低;④混凝土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收缩增大。
(3)自身收缩裂缝
在常温下混凝土构件与环境不发生任何水分交换时所产生的收缩裂缝,自收缩裂缝在高水灰比(W/C>0.45)的混凝土中较少,但当水灰比小于0.3时则很常见,其收缩量甚至达到总收缩量的50%。
主要成因分析:
这与高粘结材料在水泥灰浆基体中产生较多细小的收缩孔有关,是由于持续的水化消耗了毛细孔的水造成自身收缩坍塌所致。
(4)碳化收缩裂缝
这类裂缝在结构表面出现,呈花纹状,无规律性,裂缝一般较浅,深度为1~6mm,裂缝宽度为0.05~0.2mm,多发生在混凝土浇注完成后数月或更长时间。
主要成因分析:
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引起表面体积收缩,受到结构内部未碳化混凝土的约束而导致表面发生龟裂。
2.2.2温度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
温度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或季节气温变化过大而形成的。
表面温度裂缝走向无一定规律性,大面积结构温度裂缝常纵横交错。
表面温度裂缝常发生在施工期间,宽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细。
主要成因分析:
表面温度裂缝多由温差较大引起。
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浇注后,在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使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较大,当温度产生非均匀的降温差时,将导致混凝土表面急剧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较大的降温收缩,此时表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而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很低,因而出现裂缝。
2.2.3沉陷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
沉陷裂缝多属进深或贯穿性裂缝,走向与基础沉陷情况有关,可能出现在结构的上部或下部,一般与地面垂直。
较大的贯穿性沉陷裂缝往往上下或左右有一定的差距,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因荷载大小而异,且与不均匀沉降值成比例。
主要成因分析:
①结构、构件下面的地基软硬不均,或者存在松软土,未经夯实和必要的加固处理,混凝土浇注后,地基局部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引起裂缝;②结构各部荷载悬殊,未作必要的加强处理,混凝土浇注后因地基受力不均,产生不均匀下沉,造成结构应力集中而导致裂缝;③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不牢,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在松软土上,以及过早拆模,也常导致不均匀沉陷裂缝出现;④冬季施工时模板支架支承在冻土层上,若上部结构未达到规定强度,地层化冻下沉,使结构下垂或产生裂缝。
3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技术
由于裂缝的产生是由材料的特性导致的,在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且危害较大,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
下面首先阐述混凝土结构中几种常见裂缝的预防措施。
3.1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措施
3.1.1干缩及塑性收缩裂缝的预防措施
(1)加强早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覆盖,认真养护。
特别是浇筑较大的水平面板时,由于与环境的接触面较大,混凝土中的水分更容易蒸发,因而尤其需要及时覆盖。
在高温、大风和干燥环境下施工时,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确保早期不失水。
(2)浇筑前润湿模板
对于一些非水平薄壁结构的浇筑时,在早期混凝土通是被模板所封闭的。
因此,模板的吸水是产生塑性收缩裂缝的主要因素。
在这种结构的施工前应注意将模板润湿,以防模板吸水。
(3)调整混凝土配合比
从混凝土原材料考虑,应避免使用收缩率较大的原材料。
从混凝土配合比来说,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和粉砂用量。
另外,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注意新拌混凝土的稳定性。
因为如果混凝土发生离析或泌水,表面混凝土的含水量和水泥浆量较大,容易失水,产生较大的收缩。
而底部混凝土的集料较多,弹性模量较大,对表面混凝土的限制作用较强,使得混凝土表面更容易开裂。
(4)控制好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特别终凝时间
在初凝之前,混凝土处于流动状态,因而不会产生裂缝。
在初凝到终凝这段时间,混凝土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已失去流动性;二是强度极低。
由于这两个特点,混凝土一旦失水收缩,很容易产生裂缝。
因此,应尽可能地缩短这一段时间,以减少塑性阶段的失水。
(5)振捣适度
振捣不足,混凝土不密实,显然是不行的。
但若振捣过量,容易使集料下沉,造成表面混凝土的含水量和水泥浆量较大,而底部混凝土的集料较多,容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
(6)发现裂缝后及时处理
当表面发现裂缝时,要及时抹压或重新振捣。
若已硬化,可向缝隙内填入水泥,加水润湿,覆盖养护。
3.1.2温度裂缝的预防措施
(1)从设计方面采取的措施
①适当的分层分块,合理设置施工缝和后浇带,以减小约束应力;②科学地选择配筋形式,如采取细筋密布的方式更有利于裂缝的控制;③在与岩石地基或混凝土垫层之间设置隔离层,减小混凝土与它们之间的约束,因面可减小开裂的可能性;④尽可能地采用较晚龄期的强度,有利于矿物掺合料的使用,从而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水化放热量;⑤预置冷却水管,通过循环水带走混凝土浇筑块内部的热量,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减小内外温差。
(2)从配合比方面采取的措施
①尽可能地减少混凝土单方用水量,以减少单方胶凝材料用量。
具体来讲,就是要选用级配良好的集料、尽可能采用较大的集料最大粒径、合理采用性能良好的减水剂、控制尽可能低的坍落度。
②科学利用矿物外加剂,如粉煤灰、矿渣粉等,以减少混凝土的水化热。
③尽量选用中低热水泥。
(3)从施工方面采取的措施
①尽可能避免在较高温度下施工,尤其夏季,最好选择在晚上施工。
②选择适当的施工工艺,尽可能避免长距离的泵送。
因为不同的施工工艺对混凝土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用塔吊运送混凝土,坍落度可以放得很小,但如果采用泵送施工,则要求的坍落度必须较大。
③加强养护,且养护的原则是保持混凝土结构表里的充分湿润,并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差和表里温差都在规范要求的范围,且必须采用合理的降温措施。
3.1.3沉陷裂缝及其他裂缝的预防措施
(1)沉陷裂缝的预防措施
①对于软弱的地基或不均匀地基,在混凝土浇筑前必须进行妥善处理。
②模板及其支撑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底部支撑点必须坚实可靠。
在新鲜回填土上支撑模板时,一定要将支撑点夯实,并加以足够大面积且具有足够强度的垫层。
③禁止过早拆模。
必须保证拆模时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强度,没有足够的强度不能拆模。
进行上层操作时,也必须保证混凝土不会开裂。
④结构荷载不均匀时,应从设计、施工方面采取调整措施。
(2)碱-骨料反应引起的裂缝的预防措施
①条件允许时,尽量选用低碱水泥,否则,可适当掺入品质优良的矿物掺合料。
②在骨料的选择方面,也尽量选用无潜在碱骨料反应的粗骨料和细骨料。
(3)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的预防措施
①严格控制原材料的氯离子含量,尤其严禁将未经处理或处理不符合规范的海砂应用于钢筋混凝土。
②保证合理的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避免环境介质的侵蚀。
3.2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处理技术
裂缝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还会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疲劳、抗渗能力,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裂缝的性质和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及时处理,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修补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表面封闭法,灌浆、嵌缝封堵法,结构加固法,混凝土置换法等等。
3.2.1表面封闭法
表面封闭法适用于稳定的非结构性裂缝,如塑性收缩、干燥收缩、化学反应收缩引起的表面裂缝。
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
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3.2.2灌浆、嵌缝封堵法
(1)灌浆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回固的目的。
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
(2)嵌缝封堵法
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材料或刚性止水材料,以达到封闭裂缝的。
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
学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3.2.3结构加固法及混凝土置换法
(1)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取结构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
结构加固法中常用的主要有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解剖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等
(2)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存在严重质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
施工方法是先将结构中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
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等。
4东方威尼斯工程实例分析
4.1工程概况
东方威尼斯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是一座集商业、办公公寓为一体的现代化建筑。
地下二层,地上32层,结构形式为全现浇框架剪力墙结构,筏板基础。
筏板基础板厚2.5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5,抗渗等级为P8.混凝土用量3800立方,混凝土于2015年8月14日至15日浇筑完成,4天后混底板混凝土开始出现裂缝,裂缝呈一横六纵规律性贯穿分布。
4.2裂缝原因分析
根据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序分析,产生裂缝的原因为:
(1)时值夏天,天气异常的持续高温;
(2)底板采用强度等级为C45的混凝土,浇筑后水泥水化热太大。
大量的水化热积聚在内部不易散发,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上升,而外部温度散发较快,从而产生内外温差较大,内外热胀冷缩产生温度裂缝;
(3)底板面积较大,分层整体浇筑时未设置结构缝和施工缝;
(4)底板分两层浇筑,底板配筋设置是上下两层,第一层上表层未设置配筋,致使混凝土裂缝约束力较小,形成贯穿性裂缝。
4.3裂缝的处理方法
经以上原因分析,决定选用灌浆法和结构加固法对裂缝进行处理。
4.3.1灌浆法处理
(1)裂缝清洗:
对缝面用高压水进行清洗,直到清晰地露出裂缝为止;
(2)钻孔:
钻孔采用手风钻施工,沿裂缝中心线布置,深度为5cm,孔距200cm;
(3)清孔、埋管:
用高压水枪将孔清洗干净,埋管至距孔底5cm,材料用水玻璃水泥胶浆;
(4)表面分缝在:
用玻璃丝布进行封堵,保证封闭密闭可靠;
(5)注浆:
采用多孔灌注的方式进行孔口堵塞纯压式施工,开灌压力为0.4Mpa,当吸水率5ml/min时,逐渐加压至0.5Pa,二次注浆压力提高至0.8Pa。
同时还加强结构的变形监测;
(6)质量检查:
裂缝灌浆结束后采取钻孔取芯的方法进行检查;
(7)封孔:
灌浆孔在灌浆作业结束后,清除孔内积水和污物,采用0.5:
1水泥浆,用孔内循环压力灌浆封孔法封孔。
4.3.2结构加固法处理
裂缝灌浆施工完成后,在裂缝部位设置了护缝钢筋网。
纵向钢筋平行于裂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混凝土结构 裂缝 成因 控制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