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docx
- 文档编号:381299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36.13KB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docx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
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一)
语文试题(附详细参考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9分,每小题3分)
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明交流
刘敏岳亮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
一边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
虽然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
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
这就是丝路的前身。
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
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
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
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同时,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双方交流的。
在丝绸之路汇聚的多种宗教文化既相互碰撞,又和平共处,和谐共存。
汉唐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思想观念以佛教的影响力最为巨大。
中华王朝不论迎佛也好,辟佛也罢,都展现了佛教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新塑造。
西域的于阗王国是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商人驻足之处,也是西行东来的僧侣歇脚所在。
这里修筑了大量的佛寺,宝殿主尊是佛像,佛像两边上方都是千佛,而下方则往往描绘地方神祇,其外部特征有似祆教神祇。
由此可以看出,丝路上的诸神之间并没有战争,而是安然地保佑着各自的信徒。
按照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不同文化由于自我认知身份的差异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
但历史经验表明,在冲突之外,文明之间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交流和竞争。
公元751年,唐王朝与大食爆发战争,史称“怛罗斯之役”。
这件小小的战事插曲迅速被和平交流取代,唐朝大量被俘工匠随大食军队西归,直接导致了以中国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西传。
随后,中亚撒马尔罕形成了一个造纸中心,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将造纸术从西亚传入欧洲,埃及人的纸草和羊皮纸开始退出舞台。
可以说,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极具象征性。
抛开军事上的胜败不论,中国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在怛罗斯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竞争并共生,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积极意义。
文化多元、文明交往、和谐共存,这正是丝绸之路留给我们今天最可宝贵的财富。
(节选自《丝绸之路与中西文明交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西文明在初起时代,都诞生过开启文明的巨星,丝绸之路则突破地域隔阂使不同文化走向交融,成为穿越时空的文明长廊。
B.春秋战国时的“草原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前身,两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使其发展成为主干道,到了唐代它就更加繁忙了。
C.一些西方的现存壁画、文献记录及考古发现,都印证了中国文化曾经有过西向传播的事实,且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
D.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虽历经中华王朝不同的好恶态度,但仍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草原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前身,这是东西方交流的商贸之路,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我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开拓的。
B.中国与波斯的交流持久而友好,双方既有物质层面的众多物品的交易,更有代表精神层面的各种宗教文化的交流。
C.丝绸之路上修筑的佛寺,为往来于东西方的商人和僧侣提供了方便和保佑,更反映了多种宗教文化的共生共荣。
D.“怛罗斯之役”胜败的影响,相较于以中国造纸术西传为代表的文化交流的意义,其军事层面的意义显得微不足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千百年来始终充满着活力,其意义至今仍对沿路国家、民族的交往产生积极影响。
B.因为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海上丝路在唐代也逐渐建立起来,这与陆上丝路形成的原因是一样的。
C.塞缪尔·亨廷顿认为,不同种族因文化的差异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
但在某种意义上,即便是冲突,也无碍文明的交流。
D.怛罗斯之战不经意间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它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多元性、文明交往和和谐共存的鲜明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
(二)(12分)
曹景行:
中国“电视时评第一人”
沈黎明
曹景行祖籍浙江兰溪市,1947年出生于上海。
父亲曹聚仁是当代文化名人,是早期著名的报人。
曹景行自幼敏思好学,对书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始终手不释卷。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曹景行顺利地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系。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曹景行是个狂热的学习者。
除了历史,他还大量选修世界经济、国际关系以及新闻课程,他甚至花了大量时间自修英文,他认为这是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
经过四年的苦读,曹景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进入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开始跟随前辈学者研究美国和亚太经济现状,成为曹家几代人中又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1987年,曹景行决定举家移居香港。
当时很多人对他的举动不理解,一些要好的朋友问他,为何要在不惑之年放弃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举家去香港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谋生。
他意味深长地告诉大家:
“现在上海和香港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一个是计划经济,一个是市场经济,我研究世界经济多年,觉得那里将会是我事业的另一片天空。
”他心里还有一种潜意识,想在父亲生活了几十年的香港,成为一个像父亲那样的新闻人。
举家迁到香港后,曹景行凭着多年热心阅读和从事研究的知识积累,很快进入新闻行业,在《亚洲周刊》当了一名撰述员。
由于撰写的文章观点新颖、文风扎实,他很快升任《亚洲周刊》副总编兼《明报》主笔,并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文报章撰写评论。
曹景行前前后后在平面媒体工作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的第一要务是为全家的生存奔波。
他和大多数男人一样,整天就是为妻子、孩子、房子奋斗。
生活逐渐安定下来。
然而此时曹景行心里又开始波动起来,他觉得平面媒体的工作自己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工作没有一点新意,于是他开始琢磨去做更有意思的事。
“当然,一个人一辈子也可以做一种事,但是我的性格好像还是想稍微有些调整吧。
我倒不是不安分,只是不想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下麻木掉。
”随着心中这种不安分的萌动,1997年,曹景行两次出人意料地做出惊人之举,改行做了电视人,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他先是加盟了“传讯电视”,主管“中天”新闻频道。
数月后,他转入凤凰卫视中文台,这一年是1998年,他已经五十一岁。
加盟凤凰卫视之后,凤凰卫视特殊的运作方式、宽松的工作环境,使曹景行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到充分发挥。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凤凰卫视迅速结合形势推出一档时事加评论的节目《中国人今天说不!
》,立刻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由此而催生出一个新的节目形态——时事分析和时事评论。
三个月后,曹景行和同事们觉得这种时评形式应该坚持下去,于是一起在《中国人今天说不!
》的基础上创办了《时事开讲》栏目,并于1999年8月23日正式开播。
曹景行称《时事开讲》是“比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还简单”的节目。
他每天的工作的确简单:
挑选题,列提纲,打腹稿,之后的二十分钟,就是他在镜头前“肆意”点评时刻。
尽管这档节目从布景到操作都非常简单,可是他精到的评说却迅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人士。
曹景行对国际时事的独到见解很快提高了《时事开讲》栏目的知名度,使该栏目成为凤凰卫视的一个名牌栏目,曹景行则被人们称为“电视时评第一人”。
此后,《时事开讲》栏目不断获得中国电视界大奖。
大器晚成的曹景行,成为华人传媒界的一面旗帜。
2015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当有记者称他为前辈、赞扬他的评论十分深刻时,他微笑着回答:
“我只是一名普通媒体人,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
(节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曹景行认为新闻评论有两个基本立场是一定要把握住的。
首先就是要基于事实,新闻评论不是个人主观的发挥。
第二是基本的原则立场,所有的言论基调都是从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
(摘自360百科)
②现在曹先生的观点输出一直没有停止,但平台变了。
他透露,网络对传统媒体冲击很大,2008年8月6日北京奥运会之前,他和凤凰新媒体联合推出了“曹景行手机报”,正在试运行。
(摘自《“潮人”曹景行退出凤凰卖观点》)
③曹景行说,他比较适应数字化产品的发展潮流。
他认为,不要反对网络上的文字,当年如果蒲松龄能够上网的话,《聊斋志异》一定首先是从网上流传的。
(摘自曹景行在湖南大学演讲新闻通讯稿)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学时,曹景行学习历史、世界经济、国际关系、新闻课程以及英文,说明曹景行为了成为一个新闻人,做了大量努力。
B.本文在时间表述上充分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性,如“1999年5月8日”、“1999年8月23日”等,就是典型的表现。
C.面对记者的赞誉,曹景行说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媒体人,做了该做的事,这是谦虚,是“电视时评第一人”大家风范的体现。
D.曹景行认为,不要反对网络上的文字,这说明曹景行对网络言论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认为不应对网络言论进行过多干预。
5.结合文本内容,请概括曹景行有哪些“不安分”的表现。
(4分)
6.根据文本内容,分析曹景行能成为“电视时评第一人”的原因。
(5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14分)
女人
【多米尼加】胡安·鲍斯
公路上空空如也,没有人,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细长的路伸向远方,像死人一样躺在那里。
太阳犹如烧红了的大钢球,悬挂在公路的上空。
公路两旁是荒原,远处是荆棘丛生的山丘。
偶尔有几只鸟,几只鹫鹰,落在仙人掌的顶端。
只有这些远处的仙人掌,才给人一点生气。
在这条近乎死去一样的公路上,有一个女人,一开始只是一个小黑点,然后渐渐地变大。
她穿着破旧的衣服,一动不动地躺在公路上。
她不怕毒日头的暴晒,但孩子的哭喊却使她痛心。
那孩子,全身巧克力色,他趴在母亲身旁,两只小手使劲地抓她。
这个一丝不挂的小孩子感到,灼热的公路很快就会把他的身体烤焦。
他们的家就在不远的地方,但是看不见在哪里。
奇克不停地向前走着,那个黑东西也随之增大。
他心想:
“莫非是汽车撞死了一条驴。
”
他向四下张望,只见一片荒原,远处是山丘。
眼前还有一道干涸的河床,似乎在思念着几千年前流经这里的河水。
远处,稀稀落落地能看见几株上面立着猛禽的仙人掌。
走到很近的地方,奇克才看出是一个人,还听清楚了孩子的哭泣声。
原来那个女人被丈夫打了,在他们仅有的那间像蒸笼的房子里,她男人扯着她的头发把她毒打了一顿。
“你这个臭娘们!
今天我非打死你不可,我叫你不要脸!
”
“怎么能怨我呢?
契佩,没有人打这里经过呀!
”那女人竭力争辩道。
“我让你嘴硬!
”
说完又是一阵拳打脚踢。
孩子搂住爸爸的大腿。
看见妈妈鼻子流血,吓得没命地嚎起来。
女人挨打的原因是她没有按丈夫的嘱咐卖掉羊奶,等男人出门4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质量 检测 语文试题 答案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