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的课后题所有.docx
- 文档编号:3811993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7.57KB
611的课后题所有.docx
《611的课后题所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11的课后题所有.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11的课后题所有
第六章 公共政策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评价:
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P135
2.正式评价:
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P138
3.非正式评价:
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P138
二、单项选择题
1.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B)判断。
P145
A.利益B.价值C.事实D.可行性
2.在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中,应坚持加以突出的是(D)原则。
A.技术可行性B.政治可行性C.经济可行性D.资源可行性
3.政策评估是对政策(C)所做的分析。
A.问题B.结论C.方案D.目标
4.政策评估是对政策(A)所做的判断。
A.效果B.结果C.结论D.方案
5.在任何决策过程中,(B)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A.有限理性B.理性C.理智D.情感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组成内容有(ABCD)。
A.规范B.信息 C.分析D.建议
2.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ABC)。
P138-140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C.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
D.整体评价和局部评价
3.公共政策效果有如下几种类型:
(ABCD)。
A.直接效果B.附带效果 C.潜在效果D.象征性效果
4、(AC)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衡利益关系中产生。
A.客观B.适度C.全面D.有效
5、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评价的态度会(BD)。
A.参与B.支持 C.阻挠D.反对
四、问答题
1.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只有通过严格的程序、周全的数据和科学的手段对公共政策加以客观评价,才能判断特定的公共政策是否达到了预定效果、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公众的响应如何等。
(2)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现代社会人类活动日益复杂、风险增多、不确定性增大,从而对政策的科学性提出挑战;人们的利益要求趋向多元化,公众参与要求高涨,从而对政策的民主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公正、公开地进行政策评价是公共政策迈向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3)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
通过公正、公开的公共政策评价,可以知道在公共政策周期的不同阶段上资源投入量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在政策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组合是否合适。
(4)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5)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
对某项公共政策的评价构成一个政策周期的结束,同时又是下一个政策周期的开始。
只有通过科学的公共政策评价活动,才能判定某一公共政策当前的价值,从而决定其是否延续、革新或终结。
因此,公共政策评价不仅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现实要求。
2.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
概括起来看,它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
答:
(1)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
从1951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第一次提出政策科学的概念以来,经过一批杰出的政策学家如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人的不懈努力,政策科学已逐渐完成其学科化。
其中,政策评价作为政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政府外部动力。
复杂的社会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迫使人们对政府活动的有效性问题进行反思。
一些重大的公共政策问题,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
人们不仅要求政府对其所执行的政策做出说明,还要求一般了解有关公共政策效果的全貌。
(3)政府内部动力。
政府部门在其长期的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了对政策进行评价的重要性。
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政府内外的评价者创造了实践机会,并保证了评价资金的来源。
这也是政策评价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条件。
(4)技术手段的完备。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政策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是评价由传统迈向科学的关键,为政策评价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
答:
(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
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
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4.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
答:
(1)投入工作量。
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
(2)绩效。
即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公共政策对客观事物与公共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
绩效
(3)效率。
即投入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
(4)充分性。
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
(5)公平性。
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
公共政策的类型不一样,所反映的公平性的角度与观点也不一样。
(6)适当性。
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
具体地说,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是否是社会期望的,公共政策的成本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
(7)执行力。
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
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针为主。
第七章公共决策的思维方式
一、名词解释
1.完全理性思维:
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2.经济合理性思维:
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3.渐进思维: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4.顺序决策思维:
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
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5.剧烈变革思维:
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
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
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6.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
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
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7.德尔菲法:
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
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二、单项选择题
1.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B)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A.自觉性、客观性与直接性B.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
C.自觉性、概括性与直接性 D.概括性、间接性与主观性
2.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说强调“(A)”。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办B.积极介入 C.退避三舍D.不闻不问
3.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C)
A.创造性思维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D.豁然开朗思维
4.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D)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三、多项选择题
1.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它们是(BD)。
A.层次性、多维性、普遍性B.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
C.层次性、多维性、灵活性D.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
2.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ABCD)。
A.顿悟B.灵感 C.判断D.直觉
3.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ABCD)。
A.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
B.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C.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
D.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四、问答题
1.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答: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2.举例说明简单矩阵思维法。
答:
在使用简单矩阵法时,决策者要做的是挑拣出那些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满足的几个至关重要的性能。
没有这些性能,这个决策将会失去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如政府针对市民养狗要进行决策,基本上可以有如下三种选择:
(1)严格禁养;
(2)有条件的养狗;(3)任意养狗。
那么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究竟采取那种政策,在决策过程中便可以采用简单矩阵思维法:
关键性能
方案
社会安全
卫生问题
文化伦理需求
严格禁养
ⅹ
有条件的养狗
任意养狗
ⅹ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果严格禁养,那么要对“文化伦理需求”支付高昂成本,因为社会上有很多人确实需要宠物狗慰藉心灵,而且有很多人已经和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旦严格禁养,“打狗”过程将要受到很多抵触,成本高昂;
如果任意养狗,也就是政府对养狗不介入,任其发展,那么将对社会安全和环境卫生产生严重影响,同样要支付高昂成本。
狗咬人的事件,遛狗过程产生的垃圾等等,都是政府需要考虑的成本范畴;
有条件的养狗,对于社会安全和卫生问题和社会伦理需求问题,都可以较好的解决,只要这个“条件”设计恰当,而且执行有效,那么就将是一个良好的政策。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一轮矩阵的筛选就可以得出结论,而现实中很多政府决策中,需要重复几次的矩阵思维法判断筛选,才能够最终得出决策的结果来。
3.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矛盾的吗?
答: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当今绝大多数公共组织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它较为符合客观限定性条件。
但渐进思维不等于优柔寡断,有的时候同样需要“当断则断”。
同时,渐进思维具有条件性。
当社会需要根本性变革时,渐进缓行似乎就不太适用了。
因为这样会丧失许多机遇和造成更大的变革阻力。
这时,剧烈的变革思维或称革命性思维就更加符合实际。
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
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
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制定剧烈变革性的决策方案,有利于对问题的迅速解决。
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相辅相成,互相配合。
4.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吗?
答:
无为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但这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无为其实是一种有为。
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
公共决策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务需要作决定时,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采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
这里的“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
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5.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在现实公共决策中的运用。
答:
“巴拉姆的驴子”说明,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即将获得某样东西时,它的吸引力就会减退;而放弃某样东西的烦恼就会随之增加。
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
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如某政府在闹市区新近拆迁了一片规模不小的土地,这是黄金地段,而到底把它拿来做什么用,却成了政府的心头之患。
因为哪个领导都知道,一旦决定了,新建了,就不能再改变了。
而在本市的核心区,全市的老百姓乃至兄弟省市都在盯着,它到底做什么用。
决策成了难事,好端端的土地空闲了很长一段时间。
基本方案有:
(1)盖一个大型商厦,充分利用闹市区的优势,为税收服务,为市财政服务;但周围商厦已经林立,新建这样一个大型商厦,到底多大必要,到底是否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增加市财政收入是个问题;
(2)建一个大型的市民免费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对于财政却没有贡献;
(3)盖政府大楼,改善办公条件,展示政府的新面貌。
但现在政府的办公条件并不很差,再大兴土木,可能会造成社会的议论;
(4)盖一个大型停车场,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但这么好的地段,建设一个停车场,未免浪费;很多人提出兴建一个地下停车场即可。
经过这些考虑,兴建市民公园成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
6.案例分析
阅读材料“三峡决策中的六大悬念”(教材第186-189页),回答问题:
从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公共性角度分析六大悬念的各自原因。
答:
一大悬念:
革命先哲孙中山从公共利益出发,断定三峡的建设必将改变中国的面貌,让中国变贫为富,这既是一种灵感和直觉,同时也是一种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
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大悬念:
缺乏整体思维和立体思维。
三大悬念:
思维的校正。
通过思想的碰撞来进行思维方法的校正,避免由于决策的失误而损害公共利益。
四大悬念:
立体思维,将建设三峡放在一个宏观的中国大背景下考虑。
五大悬念:
渐进思维。
六大悬念:
集体决策,渐进决策。
第八章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
一、名词解释
1.系统:
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系统方法: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3.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
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4.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
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 A )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为标志。
A.贝塔朗菲 B.西蒙 C.克朗 D.戴维·伊斯顿
2.“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B )提出并使用的。
A.美国国防部 B.兰德公司 C.麦克纳马拉 D.贝塔朗菲
三、多项选择题
1.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重点掌握程度,通常可将公共决策分为(BCD )。
A.随机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确定型决策 D.非确定型决策
2.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为(AC)
A.非程序化决策 B.战略决策 C.程序化决策 D.策略决策
3.决策支持系统由(BD)提出。
A.贝塔朗菲 B.斯科特 C.克朗 D.基恩
四、问答题
1.系统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答:
系统的基本属性主要有:
(1)整体性;
(2)相关性;(3)目的性;(4)动态性;(5)层次性;(6)环境适应性。
2.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内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
(1)整体性。
它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主要是把公共政策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它认为各种公共政策对象、事件和过程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只存在于组成其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各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动的总和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
(2)综合性。
它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认为运用系统方法时不仅要看到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看到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的普遍联系,同时还要看到各要素与系统和环境之间的联系。
二是认为这些联系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
各要素在变化,环境在变化,组成的系统也在变化,应当从政策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相互联系方式和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研究。
(3)最优化。
这是用系统方法实现政策目标的理想要求,或者说是追求一种最实用性的结果。
(4)可行性。
系统方法的最优化目标并非囿于一种抽象的理性原则,实际上它要求的是一种现实的有限理性政策。
它强调从实际出发,从多种可用的方案中,选择与当时当地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的可行方案。
基于这一原则,最理想化的政策在实践中并不一定是最具可行性的政策。
3.系统分析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有哪些?
答:
(1)系统分析首先把所研究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确定给定系统的边界范围,把它从周围的系统中划分出来;同时,鉴定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必要时逐级划分,确定各子系统。
任一给定系统,都需要贯彻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原则。
这种整体性认识有助于人们在公共政策活动中树立全局观念,贯彻全面性,这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公共政策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这体现了系统方法的相关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这种相关性、有序性和动态性认识,有助于人们在公共政策活动中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和不断发展的观点,这也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人们成功地进行公共政策活动的方法论基础。
(3)系统分析积极大胆地将现代应用数学引入公共政策决策领域。
数学方法的广泛运用为电子计算机进入公共政策部门提供了可能,使管理和政策逐步走向定量化、精确化和自动化。
这样才使人们真正有可能认识和发挥给定系统的复杂多变的整体效应。
(4)系统分析绝不忽视非计量因素,反而往往把它作为“难点”而认真对待。
(5)系统分析在给定系统的设想与现实、计划与实施之间建立一种“中介”环节,使人们通过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在认识上逐步接近给定系统的实际,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使它按照人们规定的目标和利益运行。
系统分析为公共政策主体提供一种反馈控制,借此可以弄清什么是正在发生的事实,什么是主观上认为正在或应该发生的情况,并对两者加以比较分析。
4.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哪些内容?
答:
(1)政策性指标;
(2)技术性指标;(3)经济性指标;(4)社会性指标;(5)资源性指标;(6)时间性指标。
5.系统分析流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答:
(1)系统研究;
(2)系统设计;(3)系统属性量化;(4)系统评价。
6.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答:
(1)带有极强政治色彩的问题;
(2)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
(3)在决策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超理性因素的问题;
(4)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观念(偏好)和实际价值(效用、价格)之间加以权衡的问题;
(5)解决问题时所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而是要对现存系统进行剧烈的改变;
(6)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其政策时。
7.如何将系统分析应用于公共政策?
答:
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还应看到,公共政策系统是动态的,系统的未来状态部分取决于过去状态;观察目前的行为和结果,是为了进行目前和未来的调节。
因此,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如应明确研究的目标和价值准则,提出众多的可行方案或替代方案,一般了解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有应急的计划等等,以供决策时参考。
这些作业内容都需要由系统分析工作来完成。
因此,系统分析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在公共政策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应明确问题和目标,并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再由政策主体通过政策分析选用一个满意的或最佳的方案。
目前来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611 课后 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