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经典的合成润滑油销售专业知识.docx
- 文档编号:3806414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375.65KB
非常经典的合成润滑油销售专业知识.docx
《非常经典的合成润滑油销售专业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常经典的合成润滑油销售专业知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非常经典的合成润滑油销售专业知识
非常经典的合成润滑油销售知识
目录
关于合成基础油1
一、引言1
优点1
1、合成油的黏度指数更高,所以黏温特性更好,高温时润滑更充足,低温下流动性好(室温条件下外观感觉比同级别矿物油稀)。
1
2、用合成油调配的机油抗氧化性更强,大大地延长了换油周期,虽然在机油上增加了投入,但减少了更换机油和滤清器的次数。
1
3、合成油因其蒸发损失小,所以机油消耗低,减少了添加机油的繁琐,并且能更好地保护三元催化器等昂贵的废气控制系统部件。
1
4、合成油适应更高负荷的发动机,还拥有更强的抗高温抗剪切能力,在发动机高速运转下,机油也不会损失黏度,对发动机的保护更全面。
1
二、合成油发展史1
三、合成油分类3
酯类4
聚醚4
芳香醚4
含硅化合物5
含氟化合物5
磷酸酯5
含氮化合物5
四、合成油的构成元素6
合成油的发展,离不开以下几点:
7
1、适应技术进步的需要7
2、适应环保需求的发展7
3、节能的需要8
五、牵引系数9
六、合成油特性10
①结构相似的润滑油,其生物降解性随着平均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
分子量相近的润滑油,其生物降解性随其碳链异构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12
②平均分子量相近的润滑油其生物降解性随分子中芳环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12
③结构和分子量相近的润滑剂,其生物降解性随分子中不饱和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12
④酯类润滑剂的生物降解能力优于烃类润滑剂12
1、二元酸酯 2、邻苯二甲酸酯 3、偏苯三酸酯 4、三羟甲基丙烷酯12
5、季戊四醇酯 6、植物油脂 7、烷基苯12
8、白油 9、聚-α烯烃 10、合成烃类(MAC) 11、矿油13
12、加氢裂解异构油13、聚醚油 14、磷酸酯 15、氟油 16、硅油13
与橡胶的适应性:
13
合成润滑油的毒性13
七、合成烃类油14
1、合成烃油14
矿物润滑油的局限性15
烃类油具有某些独特的性能15
烷烃:
增加分子的不对称性(异构程度)——改进低温流动性16
异构程度增加——粘度指数降低、密度增加、生物降解性降低、添加剂的溶解性增加、润滑性降低、闪点降低。
具有适宜侧链的长链烷烃是优良的润滑油。
16
芳烃16
烷基芳烃16
聚α-烯烃的工艺简示17
聚异丁烯17
①有很多粘度级别的PIB可供应用;②优良的防腐性能;③无毒;④燃烧后很清洁,无残留物;⑤良好的润滑性;⑥与矿油和合成烃可溶。
17
①氧化稳定性稍差;②挥发性较高;③低温流动性稍差;④粘温性能差。
17
PAO的用途:
发动机油、齿轮油、压缩机油等;17
聚异丁烯的用途:
二冲程油、齿轮油,调和组分;17
烷基苯:
冷冻机油、液压油、导热油等;17
烷基萘(β-烷基萘):
耐热基础油;18
二苯烷烃、氢化三联苯:
导热油;18
多烷基环戊烷,,即MAC:
发动机油、特种润滑油。
18
八、合成酯类油18
①二元酸酯;②邻苯二甲酸酯;③偏苯三酸酯;④二聚酸酯;⑤多元醇酯,包括季戊四醇酯、三羟甲基丙烷酯和新戊基乙二醇酯。
19
酯的结构特点:
①酯基的C—O键易于转动,分子的柔顺性较强;②酯基有一定的极性;③大多数酯都属于单分子化合物,复酯、聚酯除外。
19
优点:
22
缺点:
22
九、聚醚23
聚醚的结构特点:
24
生产聚醚的引发剂24
生产工艺24
聚醚的性能与结构的关系:
25
粘度特性:
25
低温流动性:
25
溶解性:
25
聚醚的润滑性:
25
热氧化稳定性:
26
优点:
①可以生产出各种粘度级别的聚醚油;②优良的粘温性能,粘度指数高;③较高的承载能力(良好的抗擦伤和抗磨性);④极好的摩擦性能,尤其是对钢/磷摩擦付时;⑤较高的使用温度,使用温度可达250℃;⑥较好的低温流动性,倾点低;⑦较好的防腐性能;⑧无毒;⑨无侧链的聚合物,其分子链可达1500;⑩可生物降解。
27
缺点:
①一般与矿物油和合成烃油不互溶(特殊品种例外,但价格昂贵);②与添加剂的溶解性和感受性稍差;③压粘性不如矿油;④只有在水溶液中才具有抗燃性;⑤与涂料不能相适应相容(环氧树脂基和聚脲基除外);⑥与氟橡胶、聚四氟乙烯密封材料适应,与丁腈橡胶、硅橡胶有限适应,与其它密封材料不适应。
27
十、硅油和硅酸酯28
硅油的结构特点:
29
硅油的生产工艺29
化学反应简式:
30
热稳定性:
31
电性能:
31
优点:
①有很多种粘度级别可以应用;②在所有的润滑油中硅油的粘温性能最好;③有很好的热氧化稳定性;④低温流动性极佳;⑤即使是低粘度产品,其挥发性也很小;⑥闪点高;⑦与密封材料、塑料、涂料可适应;⑧防腐性、水解稳定性与矿物油类似;⑨较高的化学稳定性;⑩优良的电性能,体积电阻和绝缘强度高;吸水性小。
32
缺点:
①表面张力低,润温性能好;②在混合润滑状态下,润滑性很差;③负载能力最低(抗磨和抗擦伤),而且不能用添加剂改进;④与矿物油、合成烃、酯类油、聚苯醚以及全氟醚油不互溶;⑤价格较高。
32
十一、氟油32
氟氯碳油的分子通式33
全氟异丙醚33
全氟甲丙醚33
氟油的结构特点:
33
氟氯碳油:
34
全氟醚(PFAE)油的优缺点:
34
①有突出的热氧化安定性;②在所有的润滑油中全氟醚的化学稳定性最好;③使用温度范围宽;④很低的挥发性;⑤优良的低温流动性;⑥与密封材料、涂料和塑料能相适应;⑦阻燃;⑧较高的抗辐射性能;⑨优良的抗磨、抗擦伤性能;⑩表面张力小,润湿性能好。
34
①粘温性能稍差;②防腐性能稍差;③不能溶解添加剂;④与其它油品不互溶;⑤在达到分解温度(280—350℃)前无毒,但在较高的温度时可以形成有毒的分解性气体;⑥价格太高。
35
十二、磷酸酯36
磷酸酯油的缺点:
37
工艺流程:
37
磷酸酯用作合成油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阻燃性:
37
十三、聚苯醚39
工艺流程:
39
优点:
41
①在所有的润滑油中,5P4E的热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最好;41
强调一下5P4E。
5P4E,包含两个聚苯醚结构,即m-5P4E和Rm-5P4E:
41
②抗高能辐射的性能最佳;41
③优良的化学稳定性、最佳的抗酸稳定性;41
④即使在混合膜的情况下也有极佳的润滑性能;41
⑤极佳的水解稳定性以及低的挥发性;42
⑥与矿油和添加剂有很好的互溶性。
42
缺点:
42
①能利用的粘度级别十分有限;42
②在所有的润滑油中,其低温流动性最差,粘温性能最差(VI是负值);42
③与涂料的适应性差,防腐蚀能力稍差;42
④与全氟醚油、硅油、聚醚油不互溶;当然,还有42
⑤价格昂贵。
42
十四、结语43
一、引言
合成油来自原油中的瓦斯气或天然气所分散出来的乙烯、丙烯,再经聚合、催化等繁复的化学反应(费托合成技术,即GTL技术)才炼制成大分子组成的基础油。
在本质上,它使用的是原油中较好的成分,加以化学反应并通过人为控制达到预期的分子形态,其分子排列整齐,抵抗外来变数的能力自然很强,因此合成油品质较好,其对热稳定、抗氧化反应、抗黏度变化的能力自然要比矿物油强得多。
优点
1、合成油的黏度指数更高,所以黏温特性更好,高温时润滑更充足,低温下流动性好(室温条件下外观感觉比同级别矿物油稀)。
2、用合成油调配的机油抗氧化性更强,大大地延长了换油周期,虽然在机油上增加了投入,但减少了更换机油和滤清器的次数。
3、合成油因其蒸发损失小,所以机油消耗低,减少了添加机油的繁琐,并且能更好地保护三元催化器等昂贵的废气控制系统部件。
4、合成油适应更高负荷的发动机,还拥有更强的抗高温抗剪切能力,在发动机高速运转下,机油也不会损失黏度,对发动机的保护更全面。
二、合成油发展史
通过化学合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特殊性能的润滑油基础油。
合成油是在适应特殊环境、特种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与特殊环境做“斗争”的历史。
教科书中合成润滑油的发展史况,简略如下:
国内的合成油发展,也是随着我国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如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潜艇、喷气式飞机、战略导弹、宇宙飞船等而慢慢从无到有,历经硅油、双酯、氟氯油、多元醇酯、聚苯醚、全氟醚、MAC等,而掌握这些合成油产品技术的,主要是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石化一坪分公司、中石化润滑油公司的前身之621厂等。
三、合成油分类
其实大家可能已经对合成油的分类耳熟能详了,再重复一次。
重复多次,大伙儿都是专家!
有些品种,平时我们很少能接触到,但不可不知,以类型分类,可以有:
合成烃:
PAO、DBA(烷基苯)、PIB(聚异丁烯)、聚烯烃、烷基萘、MAC(多烷基环戊烷)。
酯类:
二元酸酯、多元醇酯、芳香酸酯、聚乙二醇醚酯、二聚酸酯。
聚醚:
聚氧乙撑、聚氧丙撑。
芳香醚:
聚苯醚、碳醚(聚苯硫醚)、烷基二苯醚。
合成油分类之芳香醚,它通常是一种高温性能优异的合成基础油,并且本身有着良好的抗磨损性能。
是航空润滑油(通常高速飞行时摩擦热很大,用油温度高,在300℃以上)的不错的选择。
另外,基于它好的高温稳定性,在普通的高温链条油不能适应更为苛刻的高温(通常大于300℃)时,也用作高档高温链条油的基础油。
当然,由于其本身的较大的表面张力,其附着能力是需要考虑的,同时其对添加剂的溶解能力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至于具体如何应用,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下面继续我们的合成油分类:
含硅化合物:
甲基硅油、甲基苯基硅油、乙基硅油、烷基硅油、甲基氯苯基硅油、硅烷、硅酸酯。
含氟化合物:
全氟烃油、氟氯油、全氟甲乙醚、全氟丙醚。
磷酸酯:
三烷基磷酸酯、三芳基磷酸酯、烷基芳基磷酸酯。
含氮化合物:
烷基三嗪、全氟烷基醚三嗪、多聚磷嗪酯、全氟烷基醚磷嗪。
在这些合成油的分类中,我们日常使用和接触最多的,也许要算合成烃PAO和合成酯了。
比如现在谈论起高大上的风电齿轮油,有一个很重要的“性能”就是“抗微点蚀”,其实,用PAO作为主要基础油组份来调和重负荷工业齿轮油,当然,复合剂要是正规的台架以及模拟试验的认证的添加剂厂家的产品,比如XX4212,则FVA54/I-IV微点蚀试验(FLENDER公司OEM要求)就相应容易通过。
再比如重负荷环境友好型的液压油,亦称生物可降解或绿色液压油,以目前来看,主要是酯型基础油的液压油。
PS:
我们须实事求是地正视国产润滑剂产品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家也都很熟悉国内所谓的二八现象,油公司和剂公司,国际知名公司均掌握着相当的话语权。
按照经典的合成油定义,现在流行一种基础油叫GTL,或许不远的将来还有更贴近于国情的CTL,无论是气至液还是煤至液,依照本人的理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成油,怎么产品中用了上述组分,就可以叫做合成或半合成油呢?
依本人的经验,一些“新”型产品的出现,实际就是在某些产品的基础上,多加上一个或者几个测试项目,谓之曰新的性能。
也许,这些“新”的性能,有可能是原来的产品已经具备的,只是没有单独拿出来讨论而已。
四、合成油的构成元素
所以,真正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对于增强我们产品研发人员的信心不无裨益。
具体到合成油部分,了解某一类合成油的构成元素、固有的化学键,则是必要的。
下表,简单列出几个典型类型:
合成油的发展,离不开以下几点:
1、适应技术进步的需要——应对环境极限的挑战。
物理环境,包括温度、压力。
航空航天,玻璃工业,高温可达400-500℃,制冷可达-160℃,从航天到潜海,压力可以在10-17至105大气压之间变化;化学环境,牵扯温度,辐射和氧气等因素,比如核电站某些部位的润滑;生物环境,主要是生物降解和毒性,生物降解性,要求生物降解率≥80%,毒性则是半数致死浓度LC50≥100ppm,并且不含重金属。
2、适应环保需求的发展——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需要;减少温室气体-CO2排放的需要;适应不破坏大气层法规的需要;适应可生物降解的需要——绿色润滑油。
3、节能的需要——低粘度化;减摩化;高性能化。
液体润滑剂,所能承受的环境极限,可以用下表示意:
五、牵引系数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可能大家不经常用到的概念:
牵引系数。
牵引系数可视为一个系数,乘上物体的总重量,用以求取物体与地面最大的可能牵引力。
而该牵引力作用时,不会出现打滑现象。
基本上可以理解为“静”摩擦系数,虽然它们有严格的不同定义。
牵引系数的概念,可以体现合成油的一个重要的性质。
这在诸如ATF、CVT、以及LSD油的研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带有环烷环等刚性结构的合成油具有较高的牵引系数。
下列是顺序降低的顺序:
合成环烷烃>多环芳烃、烷基萘>聚异丁烯>磷酸酯>环烷基矿油>石蜡基矿油>双酯、聚醚。
牵引系数的比较:
六、合成油特性
我们来看几个合成油的特性。
在日常的润滑油品种中,很少提及润滑油的抗辐射问题。
随着核电技术的日益进步,核电设备的日益增多,还有医疗设备等特殊领域,润滑油的抗辐射性能,将会越来越多地被涉及到。
聚苯醚分子的苯环共振结构,使其具有极佳的抗辐射能力,引入烷基,降低其辐射稳定性。
合成烃和硅烷的抗辐射能力最差,在分子中引入芳环可以改进其抗辐射性。
聚苯醚的结构示意,一般常见的有2到6环聚苯醚:
合成油的生物降解性,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特性。
我曾在多种场合下提到过合成油的生物降解性问题,再论如下:
①结构相似的润滑油,其生物降解性随着平均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
分子量相近的润滑油,其生物降解性随其碳链异构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②平均分子量相近的润滑油其生物降解性随分子中芳环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③结构和分子量相近的润滑剂,其生物降解性随分子中不饱和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④酯类润滑剂的生物降解能力优于烃类润滑剂。
二元酸酯、新戊基多元醇酯、天然植物油脂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尤其是低芥酸菜籽油显示较好的生物降解能力。
1、二元酸酯 2、邻苯二甲酸酯 3、偏苯三酸酯 4、三羟甲基丙烷酯
5、季戊四醇酯 6、植物油脂 7、烷基苯
8、白油 9、聚-α烯烃 10、合成烃类(MAC) 11、矿油
12、加氢裂解异构油13、聚醚油 14、磷酸酯 15、氟油 16、硅油
与橡胶的适应性:
合成油与橡胶的适应性因类型的不同而异。
比较极端的是,聚-α烯烃油和合成烃油(MAC)与多数橡胶都有良好的适应性,而磷酸酯与多数橡胶的适应性差。
下表,列出几种油品与橡胶材料的适应性。
总的来看,合成油与橡胶的适应性因类型的不同而异,聚α-烯烃油和合成烃油与多数橡胶都有良好的适应性,尤其是将聚α-烯烃与不同的酯类油相混合以后,对橡胶的适应性表现优异。
磷酸酯与多数的橡胶的适应性差。
合成润滑油的毒性
硅油、聚α-烯烃、聚异丁烯、全氟醚,它们的毒性很小,可以用于食品机械的润滑;相反,分子中带有多环芳烃的烷基芳烃,磷酸酯,尤其是邻位取代的芳基磷酸酯,矿物油的重馏分,都是属于对生物有害的油品,在使用中需注意。
至此,我们分类逐一讨论如下:
七、合成烃类油
1、合成烃油
合成烃油是在对烃类结构、组成与其润滑性能关系的研究的基础上,人工合成的具有特定优化结构、特殊优良性能的烃类油品。
矿物润滑油的局限性
适用温度范围窄,黏度指数偏低,低温流动性较差,馏分宽——蒸发损失大,闪点较低——耐燃性差,灰分、残炭高,生物降解性差,组成较杂——含有稠环芳烃,S,N等——低毒性。
烃类油具有某些独特的性能
芳烃的热稳定性高,与金属的浸润性好,对材料的腐蚀性小,与橡胶的适应性好,与添加剂的相容性好,对水的溶解度小,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能,如热容、牵引系数、绝缘性能、压缩性能等。
就此,多说几句:
不知道在油品的研发中,尤其是在液压油的研发中,诸位同行注意到油品的“压粘系数”这个性能指标没有?
顾名思义,指油品的运动粘度随油品所受外来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参数,它属于流体力学范畴的知识。
在弹流润滑的工况下,由压粘方程可以求出油膜厚度,进而对高压抗磨液压油的配方研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以依据下列原则,也就是根据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来开发我们所需要的合成烃油。
烷烃:
增加分子的不对称性(异构程度)——改进低温流动性
异构程度增加——粘度指数降低、密度增加、生物降解性降低、添加剂的溶解性增加、润滑性降低、闪点降低。
具有适宜侧链的长链烷烃是优良的润滑油。
芳烃——环烷烃:
分子中苯环增加——热稳定性增加、低温流动性降低、密度增加、生物降解性降低、添加剂的溶解性增加、提高与制冷剂的相容性。
具有多个长侧链的烷基芳烃和烷基环烷烃是优良的润滑油。
烷基芳烃:
增加芳环β位的氢原子——氧化稳定性降低——用烷基取代β位的氢原子。
聚α-烯烃的工艺简示:
聚异丁烯,也是通过聚合与加氢,得到氢化的PIB。
我们可以把聚异丁烯油的优缺点归纳如下:
①有很多粘度级别的PIB可供应用;②优良的防腐性能;③无毒;④燃烧后很清洁,无残留物;⑤良好的润滑性;⑥与矿油和合成烃可溶。
①氧化稳定性稍差;②挥发性较高;③低温流动性稍差;④粘温性能差。
大家对聚α-烯烃是如此之熟悉,这里不再赘述其性能的优缺点。
PAO的用途:
发动机油、齿轮油、压缩机油等;
聚异丁烯的用途:
二冲程油、齿轮油,调和组分;
当然,还有许多种类的烃类合成油,择其重要的几个加以说明。
烷基苯:
冷冻机油、液压油、导热油等;
烷基萘(β-烷基萘):
耐热基础油;
二苯烷烃、氢化三联苯:
导热油;
多烷基环戊烷,,即MAC:
发动机油、特种润滑油。
这里,想强调一下,在润滑油中加入PIB后,其相对排烟量的变化:
八、合成酯类油
下面讨论酯类油。
前面漏写了聚-α烯烃的工艺简式,在此补上。
顺便一提,高粘度PAO和低粘度PAO主要的区别就是聚合度的控制,这在聚合反应中是一个条件控制难点,也牵扯到引发剂和阻聚剂,所以一个工艺通吃高低粘度的PAO,并非我们想象的顺理成章。
酯类油,是由有机酸和醇通过酯化反应获得的,具有特定性质的润滑油的总称。
其大体的结构分类:
①二元酸酯;②邻苯二甲酸酯;③偏苯三酸酯;④二聚酸酯;⑤多元醇酯,包括季戊四醇酯、三羟甲基丙烷酯和新戊基乙二醇酯。
酯的结构特点:
①酯基的C—O键易于转动,分子的柔顺性较强;②酯基有一定的极性;③大多数酯都属于单分子化合物,复酯、聚酯除外。
酯类油本身的氧化稳定性与矿物油相近,但对抗氧剂的感受性(敏感度)优于矿油。
原料脂肪酸中的不饱和酸是影响多元醇酯氧化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进行酯类油的合成前,对原料酸,以及产物酯的精制显得十分必要。
下表是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得到的一些不完全数据,从中可以看出结构与氧化安定性之间的一些端倪:
其中,①正己酸酯;②③④己酸-己烯酸-3酯;⑤十一烯酸酯整点儿高大上的机理:
这里,醇的β-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存在(常见于双酯、甘油酯),经过六元环结构,分解为酸和烯烃。
这种分解途径,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非化学专业人士可以顾名思义,呵呵)较低(约188KJ/mol),这类酯的热分解温度相对较低。
醇的β-碳原子上无氢原子存在的酯(如新戊基多元醇酯)的分解。
新戊基多元醇酯,属于醇的β-碳原子上无氢原子的酯,其热分解是通过自由基历程进行,最后也形成酸和烯烃,这种分解途径所需活化能较高(约240KJ/mol),因此热分解温度也较高(比上节讨论的酯高20-30℃)。
在此,引入一个概念:
酯类油的非极性指数,以便说明酯类油的润滑性。
非极性指数 NPI=(总碳原子数×分子量)/(酯基基团数×100)
酯类油的润滑性与非极性指数有着极好的对应关系:
对于双酯和多元醇酯的应用而言,它们的选择,可以根据综合的优缺点来平衡所需:
优点:
与矿油相比,含有添加剂时,具有更好的氧化和热安定性;使用温度高;倾点低,低温流动性好;良好的粘温性能;与矿油和大多数合成油可完全互溶;优良的抗磨、抗擦伤性能,优良的摩擦特性;挥发性低;无毒;有很多类型的酯可生物降解;价格适中。
缺点:
只有低粘度级别的酯可供应用;与密封材料的适应性有问题,仅有氟橡胶(FPM)、聚四氟乙烯(PTFE)和甲基苯乙烯硅橡胶(MFQ)可适应;与涂料不适应;水解稳定性差;防腐性稍差。
关于酯类油的毒性,我在其它专题说得较多,在此扼要描述如下。
酯类油的毒性较低,尤其是对水源的危害很小,除了其本身毒性小外,易在水中降解也是一个因素。
酯的毒性,属欧共体对材料毒性分类(WGK)的无毒和低毒类。
如下表。
九、聚醚
聚醚,又称聚乙二醇醚,聚亚烷基二醇,即PAG(PolyAlkyleneGlycols),是比较独特的合成润滑剂,可以改变结构成为水溶或水不溶(不等同于油溶)的产品,目前来看,是仅有的水溶性润滑剂。
高的氧含量,使得它对于清洁性,在容易出现积碳和油泥的场合,有着独特的优势。
它是以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丁烷或四氢呋喃等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开环均聚或共聚制得的线型聚合物。
其结构通式为:
R1、R2、R3和R4可以是氢,也可以是烷基。
当X=1,
R2=R3=H,为均聚醚。
R2=R3=CH3,为环氧丙烷均聚醚。
R2=CH3,R3=H,为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醚。
R2=CH3,R3=C2H5,为环氧丙烷-环氧丁烷共聚醚。
聚醚的结构特点:
①分子中的-C-O-C-键易于自由旋转;②分子主链中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的比例,以及末端封头剂的结构及长短,可以灵活改变,其物化性质也随之改变;③醚键和封头基团带有一定的极性。
生产聚醚的引发剂一般是含有活性氢基团的化合物,比如甘油(丙三醇)。
其生产工艺可以简单地描述于下:
聚醚的性能与结构的关系:
粘度特性:
①聚醚的粘度和粘度指数随聚醚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②粘度相近的聚醚,粘度指数按下列顺序排列:
双醚>单醚>双羟基醚>三羟基醚>环氧乙烷均聚醚>环乙-环丙共聚醚>环氧丙烷共聚醚。
低温流动性:
分子末端的羟基影响聚醚的低温性能,这可以想象地理解,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凝固点:
双醚<单醚<双羟基醚<三羟基醚,顺序升高。
溶解性:
调节聚醚分子中的环氧烷的比例,可以得到水溶性、水不溶性以及油溶性的聚醚。
聚醚的润滑性:
由于聚醚分子的极性,它在摩擦面上易形成油膜,因而具有良好的润滑性。
热氧化稳定性:
聚醚的热氧化稳定性与矿油相近,但它对抗氧剂的感受性优于矿油。
聚醚在高温和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容易断链生成在高温下易挥发的羰基(酮)和羧基化合物(酸)。
反过来看,也正是如此,聚醚在高温下使用,不太会生成沉淀物和胶质。
看几个数据:
聚醚,随着润滑油品品质的日益提高,其用途也越来越广。
在此,把聚醚油的优缺点总结如下:
优点:
①可以生产出各种粘度级别的聚醚油;②优良的粘温性能,粘度指数高;③较高的承载能力(良好的抗擦伤和抗磨性);④极好的摩擦性能,尤其是对钢/磷摩擦付时;⑤较高的使用温度,使用温度可达250℃;⑥较好的低温流动性,倾点低;⑦较好的防腐性能;⑧无毒;⑨无侧链的聚合物,其分子链可达15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非常 经典 合成 润滑油 销售 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