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好会议主题照片.docx
- 文档编号:3800642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641.90KB
拍好会议主题照片.docx
《拍好会议主题照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拍好会议主题照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拍好会议主题照片
如何拍好会议主题照片
拍摄不熟悉的会议场地时,最好先到会场看看,一是灯光条件,二是主席台领导位置,三是颁奖的出入口和位置,选择好拍摄最佳的角度。
拍摄会议通常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突出会场全貌,一般正面远景拍摄,拍摄时要注意把会议标题拍摄完整,主题突出醒目,让人一看便明白是在开什么内容的会议,看过一些会议照片,会标不突出或没有照完整,使人一头雾水,不明白今儿开了个什么重要会议;
二是必须要重点突出会议的主要领导,可以选择在主要领导步入会场、发言、颁奖的时候靠近主体拍摄;
三是对会议的主要领导人要尽量多拍摄几张,要做到万无一失,千万不能只图拍一两张完事。
万一把主要领导照的眼没睁开或表情不到位,事后你哭都来不及.
四是遇到颁发奖项等内容时要尽量靠前,建议使用连拍档,扫机关枪,因为这时秩序较混乱,是最容易出差错的。
还有一类拍摄工作更重要,就是拍摄上级领导视察或重要领导人接见的内容题材,这是全方位考练你的拍摄技术,一丝也马虎不得。
所以在拍摄这类视察工作的内容时,首先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作好最充分的准备工作。
拍摄视察工作内容时,可能现场人多拍摄记者也多,往往秩序比较混乱,这时你可千万不能客气,要充分发扬一不怕挨骂二不怕挨打的精神,勇敢地往领导面前冲,这时候一切都是以拍摄照片为中心,一律用连拍档,拿下来再说。
_
有这样一个规律和特点,一般领导很会配合照像,只要看到镜头,就会自觉地保持一种最佳的表情和微笑,并摆出一定的姿势,等闪光过后才改变.但若遇到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要做到这样就不容易啦.这才是最难最不容易拍好的.怎么办?
我的经验是
一是事先提醒领导人,但我估计往往很难做到;
二是多用连拍档.先尽量多拍些照片,下来再来挑选好的.
三是在非常重要的场合时(如中央领导人接见,一般事前就有通知),你那么就是被骂也要提醒领导注意配合镜头.事先被骂总比事后哭泣要好得多.只要照片好,领导一高兴,奖你一台顶级相机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四是在重要场合,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观察力,相机随时处于开机拍摄状态,这也是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摄影师的基本素质,一有情况就勇敢地冲上去,狂射一番。
对于宣传人员,很多时候需要拍摄各种各样的专题会议。
而在会议中,除了要把会议的场景,如大景,中景拍摄好外,最重要还要把会议的主要参会者和领导拍摄好,如果把主要领导的拍摄搞砸了,整个会议的拍摄也会变得黯然失色。
单个主要领导拍摄。
首先应充分运用各种动态构图法,更加突出的表现主体形象,不能呆板、没有活力。
例如,可以首先选好几条推拉路线,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搭配,然后在拍摄过程中把不同的构图有机地串联起来。
给每一个领导足够时间的特写,尽量时间长点,在后期制作的时候可以有选择性地把好的镜头剪接出来。
多个主要领导拍摄。
在大多数情况下,拍摄要以平摄为主,但是开会的主要领导很多时候都有多个,这个时候就更加要注意拍摄要领。
如果一部新闻全部一律地使用单独平摄,就会使观众感到平淡乏味。
偶尔变换一下拍摄的角度,就会使影片增色不少,最适合用左右平移的方法。
首先,在给一个领导足够的特写后不要关机,用平移的方法,保持平均的速度把镜头移向另一个领导,再给他足够时间的特写,如此类推;但镜头的平移不能过快或者过慢,否则会破坏节奏的连贯性。
)
有时候,对人物拍摄时为了突出拍摄的高大形象,可以用仰摄来拍摄,同一个人物,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仰望一个目标,观众会觉得这个目标好像显得特别高大。
用这种方法去拍摄,可以使主体地位得到强化,被摄者显得更雄伟高大
注意事项'
1.在拍摄时尽可能接近会议的主要领导,这样才会保证不会有不相关的人或者由于拉动镜头过远而导致手颤动,所出现画面的走样和摇晃。
能够在领导面前拍摄,就尽量靠前,要抓紧时间,选择好时机。
2.进行拍摄领导时,构图还要注意不要去犯一些低级的构图错误。
譬如:
发言时麦克风遮住了领导的半个脸、桌面的水平面与领导的脖子等高、领导抽烟或者手拿着烟、会场烟雾弥漫、把隔壁领导的半个头或半只手也拍摄进去等等。
3.拍摄主要领导时,不要给所拍的人物头顶留太多的空间,否则就会造成构图不平衡缺乏美感,很容易把领导拍摄成中年“地中海”。
对领导一定要少用俯拍镜头,特别是对于高个子的记者。
因为从高角度拍摄人物特写,会削弱人物的气势,使观众对画面中的人物产生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画面中的人物看起来会显得矮一点,也会看起来比实际更胖。
4.此外,会议中,一些抢眼的背板色彩也要注意,特别是红色、鲜黄色和深蓝色尤其会吸引眼睛的注意,画面中要避免出现跟会议主要领导没有关系但却会抢眼的色彩
怎样让会议照片出点彩
摄影记者经常会被派去拍会议照,但大多数记者都不愿去。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二、画面要照顾到方方面面;三、拍好照片领导马上要看;四、如果见报要送审;五、很辛苦但难出好新闻。
诸多因素让记者们望而却步。
1993年做记者以来,拍了N个大大小小的会议,因为许多会议必须去。
既然当记者跑会场不可避免,那么,这方面的题材就该好好去研究了,让会议照片也出点彩。
为此,我把自己拍会议获得的一些体会和感受和同行探讨一下,希望日后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提前到会,最后离会
拍会议其实就是拍人,会上的许多好镜头常常出在会前和会后。
这个时候,领导和与会者的表情轻松自如,会一开始,台上台下就严肃起来了。
以前采访,不是迟到就是早退,因此拍出的画面很呆板。
后来尝试了提前到会,最后离会,收获颇丰。
2000年3月5日下午,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浙江代表团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大会没有安排章凤仙代表发言,就在省人大主任李泽民即将宣布会议结束那一刻间,憋了一肚子话的她突然举手,要求给她一分钟时间发言,大会允许。
在短短一分钟时间里,她为下岗工人大声疾呼,她提出的“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的建议”博得大会的热烈掌声,被与会者认为是最精彩的发言。
3天后,国家税务总局一行5人,来到浙江代表团驻地,就章凤仙代表提出的建议给了一个满意的说法,这天,刚好是“三.八”妇女节,她高兴地说:
“我获得了一份珍贵的节日礼物。
”记得当时,会议还没有结束,不少来浙江代表团采访的记者都提前离开了,可就在最后一刻,精彩新闻出现了,这篇报道加上图片发表后全国各大报刊转载。
(图一)
二、带想法拍凭功力抓
拍会议不像拍其它有一定的随意性,涉及到重要人物,使用的镜头不能有一点夸张,而且没有办法摆拍,尤其是高层领导和重要场合,绝对不可能,也不允许让一个记者来导演。
有时会场光线很暗还不让用闪光灯。
这就需要记者有自己的拍摄思路,凭借扎实的摄影功底来把握。
不干涉被摄对象,用焦距和角度来调度画面,把有效信息纳入到镜头中。
1997年8月18日,11号台风正面袭击温岭,我一个人呆呆的站在报社的窗口望着窗外不断增大的风力,在没有接到任何采访指令的情况下,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去省防汛防旱指挥部看看。
我当即约定其他报社的好友一起前往(当时没有竞争,记者出去采访都喜欢抱团)。
当晚,杭州受台风影响很大,约好的同事退却了。
在一阵犹豫之后,我还是坚持赶过去,一路上,自行车被大风和暴雨刮得失控,多次摔倒,踉踉跄跄地来到省防汛防旱指挥部。
尽管浑身湿透,但一进大厅,马上感到来对了。
书记、省长以及省内主要报社和电视台的老总都在现场。
我一面检测相机并在现场试拍,一面设想可能出现的种种画面(在拍摄时,我经常喜欢在脑子里设想一些画面,有时这些画面会真的出现)。
当气象台台长向省领导报告台风是正面袭击我省温岭时,省领导们看了看手表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
神情严肃地注视卫星云图。
由于前期准备充分,角度早已选好,这些瞬间很轻松地被我拍下了。
这时,退却的同行来电询问情况。
当得知有这样的现场连忙从家里赶来,但为时已晚。
第二天,照片见报,后被《人民日报》转发,并获当年的省好新闻奖
三、把相机“装”在眼睛上
进会场首先要清楚自己是来拍会议的,不是来开会的,如果遇到重要会议,从头到尾不能坐下来,眼睛一刻不停地扫描每一个人可能出现的举动,有时,眼睛必须长时间地贴在相机的取景窗上(有一次,接任务拍一个领导,为了拍到他讲话时抬头的画面,我的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取景窗,遗憾的是,一个半小时的讲话到最后才抬了一次头,我整整瞄了他一个半小时,因鼻子长时间对着相机呼吸产生水气往下滴水,结束后半个胸都湿了)。
而且,还要竖起耳朵倾听发言内容,让自己融入到会议当中,使自己对会议的进程和所要发生的事有预见性。
有的记者认为只要有一台每秒钟连拍8张照片的相机,什么样的瞬间都能拿下。
错了,好设备的确重要,更重要的是镜头后面的那只眼睛,和长在两边的一对耳朵。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才能拥有精彩瞬间。
2002年3月5日下午,出席全国“两会”的浙江代表团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当时,代表沈爱琴拿出一件唐装发言道:
“APEC会议使浙江丝绸企业产品供不应求。
”她一边说,一边让唐装在代表中传递。
当时我预感到,如果唐装传到张德江这里会有戏,我立刻把镜头的焦距锁定在张德江身上,果然,唐装传到张德江手里时,有代表说:
“张书记你穿一下。
”张德江笑着快速将唐装传给身边的徐志纯,徐志纯推辞着将唐装传到后面。
全场的人都笑了。
这一过程尽管只有十几秒时间,均被我全部拍下。
而坐在一旁的众多媒体记者连忙站起来,但为时已晚。
“张书记,刚才这镜头我们没有拍到,你是不是把唐装再拿一下。
”中央媒体记者请张德江再来一次。
但画面的鲜活度没有了。
第二天,《人民日报》以“浙江代表喜盈盈”为题,在头版报眼刊登了我的这幅照片。
该照片还获得当年省好新闻奖和省人大好新闻奖。
(图三)
说实在的,拍会议照片原来不是我的强项,我曾经出过一次令我刻骨铭心的差错。
刚刚做记者的我被派去拍摄“浙江省政府表彰优秀企业大会”。
临行前,老总关照,企业家和主要领导的表情一定要拍好,这次的主要领导本来是省长万学远,因为外出开会不能赶回,所以把其他主要领导拍好就可以了。
我一到会场只是简单地了解了一下就开始按动快门。
我怎么也没想到,省长万学远赶回来参加这次会议了,荒唐我居然不认识万学远,又没有深入采访,所以,在构图时把万学远放到了陪衬的位置上,而且在画面中最小。
当时,发照片时还挺得意,觉得一排领导的表情还可以。
编辑一看傻眼了,最后,我受到严厉批评。
每每想起此事自己也觉得很搞笑。
教训之后,我开始关注和研究会议照片的拍摄,平时,只要是会议报道,无论是图片还是电视我都会很留心。
几年之后,渐渐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拍摄思路。
这些年来,在实际运用中没有让我“砸锅”。
记得在10年前,报社让我去拍摄省“两会”,充满信心的我在大华饭店报到处领记者证时,一位分管宣传报道的领导对我说:
“会上有摄影了,人数有限,其他摄影记者就免了。
”我憋了一肚子气出来了。
“有什么了不起的,以后再也不拍会议了!
”在回来的路上气极了,后一想又觉得,中国“两会”很重要,作为记者应该要有这段报道经历。
我打算好好拍几张照片出来给他们看看,后来,我借了同事一张政协采访证进会场拍摄。
“两会”结束后,我很自信地把照片送到大会宣传处,不料,受到好评。
以后,每次“两会”报道大门向我敞开,给我的证件都可以上主席台拍摄。
从2000年至2005年,我6次被特邀随浙江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两会”报道。
十多年来,有很多照片获省好新闻奖和省人大好新闻奖,后报社还为我开设“两会”报道专栏“芯眼看两会”。
在这方面高手不少,比我拍得好的人很多,我只想在这里抛砖引玉。
拍会议照片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要想拍好还需要下些功夫,不断在拍摄中总结经验。
无论是大型会议或小型会议,一般情况下拍三组照片就能反映出会议的基本内容,可供报刊、宣传栏等使用或作为资料留存。
一、 全景全景照片是反映会议的主要照片,既要有会标,又要有主席台和听众及会场的相关环境。
拍摄大场照片有四种方法。
一是利用现场光。
为了把照片拍得更清楚,最好使用三脚架,并根据不同的会场场景和自己所需要的景别,采用不同镜头焦段,如24、28、35、50、70毫米的焦段,尽量避免后后期使用时剪裁。
二是利用外接闪光灯。
相机内置闪光灯光值较小,只能照亮前景的一小部分,曝光不均匀。
如果使用外接闪光灯,可根据会场的高度,把闪光灯调至45度左右,用反射法拍摄,这样前景和远景的反差不会过大,较为均衡。
三是测光方法。
首先利用相机内的多点或平均测光(不宜用点测光),先测一下主席台,后再测一下听众席,然后取平均曝光值,再在平均曝光值的基础上再增加2——3档。
这样拍出的照片整个会场清晰,反差适中。
还有一个较为省事的办法,用多点或平均测光进行大场面的测光后,直接增加曝光量2——3档。
以上方法适用于光源较为复杂及亮度不够的会场,光线较明亮的中小型会场用相机自动测光既可。
四是全方位拍摄。
为了拍出新意,除了正面以外,可用高角度、侧方位等多机位拍摄。
二、 中景中景是对全景的进一步说明交待,主要针对主席台及一部分听众,是否需要加用闪光灯视现场光线情况而定。
会议开始后,首先要拍摄主席台,因为此时主席台就座的人员精力集中,坐姿整齐,这是拍摄的最好时机,随后再拍听众。
拍摄听众时宜采用俯拍角度,既能反映出听众的数量,又能表现出排序。
听众是静止的,可以用慢速度大光圈,采用现场光。
三、 特写有了全景、中景,特写必不可少,特别是讲话人的特写。
拍摄方法有两种,一是正面拍摄。
尽量避免与讲话人太近,造成紧张情绪,显得不自然。
可用100——200左右毫米的镜头。
二是侧面拍摄。
与讲话人形成30——45度角,要注意话筒、水杯、鲜花等物件挡住讲话人的面部。
在拍摄时还要特别注意讲话人的眼神、口型,神态,最佳时机是眼晴向前看、嘴微张,如果能抓住讲话人的气质和特点当然更好。
若是讲话人戴眼镜,可采用第二种方法避免反光或不用闪光灯。
曝光补偿也是一种曝光控制方式,一般常见在±2-3EV左右,分为正(+)补偿和负(-)补偿两种,在相机上用“+/-”符号表示。
简单来说,在逆光摄影时,用正(+)补偿(或以取景器中较暗处为测光标准)能适当表现出被摄体的细节,虚化背景,获得高调的照片;用负(-)补偿(或以取景器中较亮处测光标准)则获得剪影效果,获得低调的照片,表现光与影的关系。
如果环境光源偏暗,即可增加曝光值(如调整为+1EV、+2EV)以突显画面的清晰度。
数码相机在拍摄的过程中,如果按下半截快门,液晶屏上就会显示和最终效果图差不多的图片,对焦,曝光一切启动。
这个时候的曝光,正是最终图片的曝光度。
图片如果明显偏亮或偏暗,说明相机的自动测光准确度有较大偏差,要强制进行曝光补偿,不过有的时候,拍摄时显示的亮度与实际拍摄结果有一定出入。
数码相机可以在拍摄后立即浏览画面,此时,可以更加准确地看到拍摄出来的画面的明暗程度,不会再有出入。
如果拍摄结果明显偏亮或偏暗,则要重新拍摄,强制进行曝光补偿。
拍摄环境比较昏暗,需要增加亮度,而闪光灯无法起作用时,可对曝光进行补偿,适当增加曝光量。
进行曝光补偿的时候,如果照片过暗,要增加EV值,EV值每增加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增加一倍,如果照片过亮,要减小EV值,EV值每减小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减小一倍。
按照不同相机的补偿间隔可以以1/2(0.5)或1/3(0.3)的单位来调节。
使用相机曝光的原始设定,拍出来的图明显偏暗
使用曝光补偿+1.5EV,雪的白色就显现出来了
被拍摄的白色物体在照片里看起来是灰色或不够白的时候,要增加曝光量,简单的说就是“越白越加”,这似乎与曝光的基本原则和习惯是背道而驰的,其实不然,这是因为相机的测光往往以中心的主体为偏重,白色的主体会让相机误以为很环境很明亮,因而曝光不足,这也是多数初学者易犯的通病。
曝光补偿0(左);曝光补偿+1(右)
白色的衣服在白色背景下,相机判断为了不拍的过亮而决定曝光,这样整体显的很暗。
这时,加一点补偿,白色的衣服也很白,脸的亮度也准确了。
曝光补偿0(左);曝光补偿-1(右)
黑色的衣服在黑暗的背景下,相机判断为黑暗场所,结果脸拍的很白。
这时减点补偿,黑色的衣服更黑,脸的亮度刚刚好。
由于相机的快门时间或光圈大小是有限的,因此并非总是能达到2EV的调整范围,因此曝光补偿也不是万能的,在过于暗的环境下仍然可能曝光不足,此时要考虑配合闪光灯或增加相机的ISO感光灵敏度来提高画面亮度。
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的曝光补偿范围都是一样的,可以在正负2EV内加、减,但是加减并不是连续的,而是以1/2EV或者1/3EV为间隔跳跃式的。
早期的老式数码相机比如柯达的DC215就是以1/2EV为间隔的,于是有-2.0、-1.5、-1、-0.5和+0.5、+1、+1.5、+2共8个档次,而目前主流的数码相机分档要更细一些,是以1/3EV为间隔的,于是就有-2.0、-1.7、-1、-1.0、-0.7、-0.3和+0.3、+0.7、+1.0、+1.3、+1.7、+2.0等共12个级别的补偿值。
一般的说,景物亮度对比越小,曝光越准确,反之则偏差加大。
相机的档次有高有低,档次高的,测光就比较准确,低的则偏差也会加大。
如果是传统相机,胶卷的宽容度是比较大的,曝光的偏差在一定范围内不会有大问题,但是数码相机的CCD宽容度就比较小,轻微的曝光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体的效果。
总而言之,曝光补偿的调节是经验加上对颜色的敏锐度所决定的,用户一定要多比较不同曝光补偿下的图片质量,清晰度、还原度和噪点的大小,才能拍出最好的图片。
如何测光
摄影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在人生旅程,每个不可重复的一瞬,我们都可以用照相机把它永远定格,使这一瞬间成为可以长久保存和分享美好记忆。
在自动相机出现之前,摄影往往被看成是一种专业的技术,而学习这种技术的过程又是那么地枯燥和困难。
随着摄影器材技术的发展,自动相机的发展和普及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拍摄技术不再是摄影爱好者的门槛。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即使拥有了自动相机,面对在珣丽的风景、美好的瞬间,拍摄出来的却常常是平淡无奇甚至是失败的照片。
为什么?
一张成功的照片,并不仅靠娴熟拍摄技术获得,还需要关注对外在内在表现的构思和构图取景。
但掌握必要的拍摄技术,绝对是获得满意照片的基础。
本文针对测光这一关键的基本知识,力图用浅显的文字和图例来阐述,希望能给初学摄影者有益的帮助是我提笔的原因。
为什么要测光?
测光,是计测合适曝光的过程。
只有通过测光获得正确曝光,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照片。
首先我们要明白和测光相关的3个概念。
曝光:
是胶卷或者数码感光部件(CCD等)接受从镜头进光来形成影像。
我们在照相的时候,如果照片中的景物过亮,而且亮的部分没有层次或细节,这就是曝光过度(过曝);反之,照片较黑暗,无法真实反映景物的色泽,就是曝光不足。
正确曝光:
什么是“正确曝光”?
正确曝光是相对的,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物体的浅色部分和深色部分的反光度不同,要用胶片(或CCD等电子感光器件)正确的表现出物体,针对浅色和深色部分的曝光量也是不一致的。
也就是说,在同一拍摄取景范围内,只要物体反光度不用,必然有部分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
所以在这样情况下,只要我们想要表现的主体曝光正确,这张照片就可以说是曝光正确。
现在的相机基本上都有自动测光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让我们拍摄到曝光合适的照片。
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曝光让人不满意的片子。
往往是我们人眼能够看到的景物,拍出照片后,差距会非常大。
这是什么原因呢?
感光宽容度:
我们还要了解一个概念:
感光宽容度。
从最明亮到最黑暗,假设人眼能够看到以下范围(见图1),那么胶片(或CCD等电子感光器件)所能表现的远比人眼看到的范围小的多,而这个有限的范围就是感光宽容度。
了解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就不难了解,为什么在逆光的条件下,人眼能看清背光的建筑物(暗)以及耀眼的天空云彩(明)。
而一旦拍摄出来,要么就是云彩颜色绚烂而建筑物变成了黑糊糊的剪影,要么就是建筑物色彩细节清楚而原本美丽的云彩却成了白色的一片
图2因为明暗反差过大,云层曝光正确的同时,建筑严重曝光不足,色彩细节全无,成了黑色的剪影。
(但这正是这张图片想要表现的效果,所以尽管建筑严重曝光不足,这张图片仍然可以说是“曝光正确”的片子。
利用了“感光宽容度”原理,正确的曝光云层,而让建筑成为剪影,使片子有一种神秘而又威严的感觉)如果需要将建筑色彩细节能够表现出来,那么天空就会全白的一片。
可见,合理利用曝光,能够创造出不同感觉的照片。
测光模式:
了解前面“曝光”、“正确曝光”、“感光宽容度”之后,让我们来了解相机的测光模式。
现在地单反相机和数码相机基本上都有以下3种测光模式:
1、平均测光:
对整个取景区平均计算测光值。
这是一般相机默认的基本测光模式,使用率最为普遍。
在取景范围内光线比较均匀,明暗反差不大的情况下,几乎都能让你得到一张满意的照片。
2、中央平均测光:
对取景范围中的10-30%计算测光值。
当需要表现的主体在取景范围中间部分,而环境明暗与主体有较大的差别时,选择中央平均测光,仅对中央大部分区域测光,能使主体的曝光较为准确。
3、点测光:
又称重点测光,是对取景范围中的1%-5%区域内测光。
点测光模式用的极少,也不易掌握。
但在某些情况下,点测光却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了解在何种情况下应该使用点测光,并能正确使用点测光,一方面可使主体曝光精确,另一方面利用“感光宽容度”来创造出现实中无法看到的奇妙图片。
运用点测光:
以下,将对如何用好点测光模式进行图例说明。
点测光模式适用的情况:
点测光方式在取景内光线分布不均而且反差很大的情况下适用。
这种情况如果不用点测光,可能会造成需要表现的主体曝光不正确,太亮至白或者是太暗没有细节。
曝光锁定:
在使用点测光模式前,需要了解曝光锁定的使用。
相机点测光的测光点在取景区的中心。
使用点测光的时候,需要把取景区中心点(点测光的测光点)对准需要表现的主体来测光。
如果在你想要表现的取景中,表现主体并不在中心点,可以先用点测光的测光点对准表现主体进行测光,并使用相机的曝光锁定功能锁定对主体测光的数据,最后根据自己的想法,重新构图,对焦后按下快门。
大多数相机的曝光锁定都有专门的按钮,能够使我们得以轻松的在曝光锁定后重新考虑构图。
但也有一些相机曝光锁定和对焦都是通过半按快门实现,假如测光点和对焦点并不一致,例如图2的测光点是太阳边的云彩,而对焦点是建筑物,就需要先对云彩点测光后曝光锁定,然后重新构图对建筑物对焦。
有些相机不能提供单独的曝光锁定和对焦锁定,也可以先对主体点测光后记下曝光数据,然后把相机的拍摄模式设置为M档,按点测光的数据设定曝光数据,然后进行构图和对焦。
图3从取景环境看,需要表现的主体荷花较亮,而荷叶等较暗,且茎杆参差影响构图。
如果按照平均测光,那么平均测光值就会偏向较暗环境的光线强度,拍摄得到的结果是花叶、池塘曝光正确,而我们要表现的主体荷花确是惨白一片(曝光过度)。
拍摄这张片子的时候,因为荷花反光较多,荷叶和池塘反光少,利用相机的点测光功能,对主体荷花花瓣进行点测,就能对荷花正确曝光,突出荷花色彩好细节佳,而池塘曝光不足,黑暗掩盖了层次的茎杆,更好的强调了主体荷花。
图4、这是一部置于屋内的自行车。
大概是下午的时候,屋里没有开灯,阳光从门外照进来。
在取景范围中,光线分布极不均匀,反差比较大(肉眼能够清楚的看到自行车轮胎和车后面的背景)。
拍摄的时候,点测亮部的钥匙,锁定曝光后,重新构图。
因为前面的反光比较强,导致背景几乎纯黑一片,使画面相当地简洁,突出自行车局部的线条和弧度。
事实上,这也是摄影的魅力所在。
它反映的虽说是真实,但由于胶片(或CCD等)感光宽容度太窄,又与真实看到的不一样。
可以说,如果不是用相机拍摄,肉眼是看不到这样的效果的。
通过对感光宽容度的了解,预测拍摄的效果,利用点测光,从而在杂乱、平凡的景物中,提炼出这张有意思的片子。
图5拍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会议 主题 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