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施工特点.docx
- 文档编号:3798055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08MB
高层建筑施工特点.docx
《高层建筑施工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施工特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高层建筑施工控制要点、施工特点、垂直运输设备和脚手架;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和主体结构施工等内容。
第一节、高层建筑施工控制要点
第二节、高层建筑及其施工特点
第三节、高层建筑运输设备与脚手架
第四节、高层建筑基础施工
第五节、高层建筑基础施工
第六节、高层建筑结构施工
第七节、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技术
附着式和爬升式塔式起重机、大体积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施工原理及工艺,高层建筑施工安全技术。
要求:
了解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施工特点,高层建筑垂直运输设备和脚手架的搭设,深基坑支护结构形式、水泥土挡土桩施工和地下连续墙施工;掌握浇筑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防止措施和合理的施工方法;熟悉泵送混凝土施工工艺及泵送混凝土的技术要求;了解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技术。
第一节、高层建筑施工控制要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建设规模逐渐增大。
多方位分析了高层建筑施工的控制要点,制定可实际操作的高层建筑施工控制措施。
控制要点一般来讲,9~16层(<50米)为一类高层,17~25层(<75米)为二类高层,26~4O层(<100米)为三类高层,>4O层(>100米)为超类层。
高层建筑的投入相对较大,且施工周期长,混凝土浇筑量大,工程质量及安全等方面有它的特殊性,其施工控制要点如下:
一、建筑裂缝的控制从我国的《混凝上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看出,裂缝宽度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混凝土结构其裂缝宽度也有不同的控制标准,允许裂缝最大为0.2mm~0.4mm。
但作为裂缝控制来说,应以预控为主,等裂开了、缝增大了再补救那是万不得已。
裂缝分为运动、不稳定、稳定、闭合、愈合等几大类型。
虽说骨料内部凝固时产生的微观裂缝不可避免,但从质量角度考虑应尽可能减少。
(一)设计措施
1、“放”的措施:
设置永久性伸缩缝:
外墙面适当位置留分隔缝等。
2、“抗”的措施:
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
重视对构造钢筋的配置;对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轻质墙体,增设间距≯3m的构造柱,每层墙高的中部增设厚度120mm与墙等宽的混凝土腰梁;砌体无约束端增设构造柱;预留的门窗洞口采用钢筋混凝土框加强:
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用钢丝网(每边搭接《150mm)进行处理;屋面保温层与隔气层的合理设置等。
3、“放”、“抗”相结合的措施:
合理设置后浇带,采取相应补偿收缩混凝
土技术,混凝土中多掺纤维素类等。
(二)施工措施
1、“放”的措施:
砌筑填充墙至接近梁底,留一定高度,砌筑完后间隔至少一周,宜15d后补砌挤紧;合理分缝分块施工;在柱、梁、墙板等变截面处宜分层浇捣。
2、“抗”的措施:
①尽量避免使用早强高的水泥,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降低水泥用量(宜<450kg/m3)。
实践经验表明,每m,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增加10kg,其水化热将使混凝土的温度升高1度。
高层混凝土用量大,有时还有大体积混凝土,从经济、实用角度宜掺入外加剂。
当然掺入外加剂后,要预计对早期强度的影响程度。
据此可提请设计科研部门予以探讨和评定。
②选择合理的最大粒径砂石,这样可减少水和水泥用量,减少泌水、收缩和水化热。
③在施工工艺上,应避免过振和漏振,提倡二次振捣、二次抹面,尽量排除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
3、“放”、“抗”相结合的措施。
在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尤为重要。
为使早期尽可能减少收缩,需主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较大收_缩的同时,受到内部约束而易开裂。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
同时在养护过程中对表面、中间、底部温度进行跟踪监测(尤其在前3d)。
二、高层建筑测量控制
测量的控制是高层建筑施工的一大难点。
关键是对高层建筑的轴线、标高、
垂直度的控制。
1、轴线的控制
(1)基础施工中的轴线控制。
高层建筑基础施工一般多为深基坑大开挖施工。
根据现场的轴线控制点,将轴线控制网点引出至轴线外边5m,设置龙门桩,并保护好轴线控制桩。
用经纬仪将轴线投测到基槽内,采用50m钢卷尺对各部位的桩位、承台、基础梁、墙体进行放线,再在基坑四周钉轴线木桩,拉线、小钢尺配合的方法,严格控制各细部的放线尺寸。
(2)±0.00以上结构施工的轴线控制。
高层建筑±0.00以上结构施工
过程中,由于脚手架与施工层同步向上,导致从外围一些基准点无法引测。
因此一般常采用内控法。
在±0.00结构施工复核轴线无误后,以经纬仪的视线通透为原则,沿一层楼面最长纵横向轴线偏移2m预埋多块200mm×200mm×10mm钢板,在钢板上标出控制轴线或主轴线控制点:
二层方法测定转角边墙柱模板垂直度。
2、标高线的控制
每层预控轴线的要求至少四个洞口(一般高层至少要由3处向上引测)进行标高的定位,因施工过程中模板、浇筑、加载等原因,洞口标高可能失去基准作用。
为此必须确保引测点的可靠性,加强洞口处模板支撑,同时辅以12钢筋控制该部位楼面厚度,确保标高的准确。
同时辅以多层标高总和的复核,然后辅以水准仪抄平,复核此四点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以确保标高的准确性。
三、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控制
1、严把混凝土材料关严格把好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关,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由专业试验室设计,通过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掺加外加剂、掺加料配制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
施工单位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配合比进行复查,并进行泵送试验验证,施工中严禁随意改变配合比。
2、严格养护制度
(1)大体积浇筑量大的混凝土应有养护方案,从养护开始至养护结束应有专人负责,从主观意识上要对养护有足够的认识。
养护方案中应从人员、水源、昼夜、覆盖等多方面措施进行考虑,不漏主要关键细节。
(2)加强养护期的督查。
对养护所采取的措施及现场养护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养护的有效性。
四、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露天高处作业多、工作条件差,以及在有限的空间要集中大量人员密集工作,相互干扰大,因此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在此对安全管理综述以下主要控制点:
1、基坑支护
(1)基坑开挖前,要按照土质情况、基坑深度及环境确定支护方案。
(2)深基坑(h≥2m)周边应有安全防护措施,且距坑槽1.2m范围内不允许堆放重物。
(3)对基坑边与基坑内应有排水措施。
(4)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坑壁的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脚手架
(1)高层建筑的脚手架应经充分计算,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工艺编制的脚手架方案应附计算书。
(2)架体与建筑物结构拉结:
二步三跨,刚性连接或柔性硬顶。
(3)脚手架与防护栏杆:
施工作业层应满铺,密目式安全网全封闭。
(4)材质:
钢管Q235(3#钢)钢材,外径48mm,内径35mm,焊接钢管、扣件采用可锻铸铁。
(5)卸料平台:
应有计算书和搭设方案,有独立的支撑系统。
3、模板工程
(1)施工方案:
应包括模板及支撑的设计、制作、安装和拆模的施工程序,同时还应针对泵送混凝土、季节性施工制定针对性措施。
(2)支撑系统:
应经过充分的计算,绘制施工详图。
(3)必须设置电房,两级保护,三级配电,施工机械实现“四个一”:
施工现场专用的中心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线路供电系统中心采用TN—S系统,即三相五线制电源电缆。
(4)接地与接零保护系统:
确保电阻值小于规范的规定。
(5)配电箱、开关箱:
采取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同时两级漏电保护器应匹配。
第二节、高层建筑及其施工特点
1、高层建筑高层建筑:
指10层以上的住宅及总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和综合建筑。
高层建筑结构按使用材料划分,主要有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以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高层建筑按结构体系划分,有框架体系、剪力墙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和筒体体系(图1)。
图1高层建筑结构体系
(a)框架(b)框架-剪力墙(c)剪力墙(d)框肢(e)组合筒(f)框筒(g)筒中筒
(1)框架体系框架体系是我国采用较早的一种梁、板、柱结构体系,其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以形成较大的空间,特别适用于各类公共建筑,建筑高度一般不超过60m。
但由于侧向刚度差,在高烈度地震区不宜采用。
(2)剪力墙体系剪力墙体系是建筑物的内外纵横墙除了承受竖向荷载外,还要承受由水平荷载所引起的弯矩。
它承受水平荷载的能力较框架结构强,刚度大,水平位移小,现已成为高层住宅建筑的主体,建筑高度可达150m。
但由于承重剪力墙过多,限制了建筑平面的灵活布置。
(3)框架-剪力墙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兼有框架和剪力墙体系的优点。
它是在框架结构平面中的适当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墙,常用楼梯间、电梯间墙体作为剪力墙而形成框架-剪力墙体系。
它具有平面布置灵活,能较好地承受水平荷载,且抗震性能好的特点,适用于15~30层的高层建筑结构。
(4)筒体体系筒体体系是框架和剪力墙结构发展而成的空间体系,由若干片纵横交错的框架或剪力墙与楼板连接围成的筒状结构。
根据其平面布置、组成数量的不同,又可分为框架-筒体、筒中筒、组合筒三种体系。
筒体结构在抵抗水平力方面具有良好的刚度,并能形成较大的空间,且建筑平面布置灵活。
2、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
(1)基础埋置深度大
(2)垂直运输量大
(3)浇筑钢筋混凝土工程是高层建筑施工的主导工程
第三节、高层建筑运输设备与脚手架
垂直运输设备是高层建筑机械化施工的主导机械,担负着大量的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垂直运输任务。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用垂直运输设备主要有:
塔式起重机、混凝土泵和施工电梯。
1、塔式起重机的选择原则
塔吊参数应满足施工要求对塔吊各主要参数应逐项检查,务使所选用塔吊的幅度、起重量、起重力矩和起重吊钩高度等与施工要求相适应;塔吊的生产效率应满足施工进度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充分发挥塔吊效能,做到台班费用最省,经济效益好;选用塔吊要适应施工现场环境要求,便于进场安装、架设和拆除、退场。
2、塔式起重机选择步骤
根据施工对象特点选定塔吊类型;根据高层建筑的体型、平面尺寸及标准层面积,确定塔吊应具备的幅度及吊钩高度参数;根据建筑构件尺寸及质量,确定塔吊起重量和额定起重力矩参数;依据上述
参数确定塔吊的型号。
根据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现场条件及设计要求,确定塔吊单侧或双侧配置方案;根据计划进度、施工流水段划分及工程量和吊次的计算,确定塔吊配置台数、安装位置及轨道基础走向。
3、注意事项
在确定塔吊形式及高度时,应考虑塔身的锚固点与建筑物的位置;塔臂的平衡臂是否影响臂架正常回转。
多台塔吊作业条件下,务使彼此互不干扰,处理好相邻塔吊的高度差,防止两塔吊碰撞。
塔吊安装时,应保证顶升套架及锚固环的安装位置正确;同时考虑外脚架的搭设形式与挑出建筑物的距离,以免与下回转塔吊转台尾部回转时相撞。
附着式塔式起重机和爬升式塔式起重机
根据施工经验,下旋轨道塔式起重机用于15层以下的高层建筑;15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常选用附着式塔式起重机;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优先考虑采用爬升式塔式起重机。
附着式塔式起重机附着式塔式起重机的塔身固定安装在建筑物外侧的钢筋混凝土基础上,随着塔身的升高,每隔20m左右用一套锚固装置与高层建筑结构相连接,以保证塔身的刚度和稳定。
一般高度为70~100m,特点是适合狭窄工地施工。
塔身的刚度和稳定。
一般高度为70~100m,特点是适合狭窄工地施工。
附着式塔吊的锚固装置由套在塔身上的锚固环、附着杆及固定在建筑结构上的锚固支座构成(图2)。
图2锚固装置
(a)锚固环(b)附着装置安装方式
1—塔身;2—锚固环;3—螺旋千斤顶;4—耳环
锚固环必须装设在塔身标准节对接处,或设置在水平腹杆断面锚固环必须牢固,紧紧地箍紧塔身结构,不得松脱。
建筑物上的锚固支座可安装在柱上或埋设在现浇混凝土墙板内,锚固点应紧靠楼板,其距离以不大于20cm为宜。
安装和固定附着杆时,必须用经纬仪对塔身结构的垂直度进行检查。
在塔式起重机使用过程中,应经常对锚固装置各个部位及连接件进行检查,如有松动或短缺,应立即加以紧固或补齐。
降落塔身与拆除附着杆系应同步进行,严禁先期拆卸附着杆,再逐节拆卸塔身,以免大风造成塔身扭曲倒毁事故。
爬升式塔式起重机爬升式塔式起重机特别适宜于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
它通过电梯或楼板预留开孔的空间进行爬升,一次可以爬升一层或二层楼;来自塔吊上部的荷载,通过支承系统和楔紧装置传给楼板结构。
根据爬升孔的尺寸和建筑结构特点,确定楼板开孔尺寸,并准备合适的爬升框架;通过变幅小车,使塔吊起重臂和平衡臂方向平衡,以便塔身平稳爬升;爬升时,起重臂的指向应与液压爬升系统的横梁相垂直,禁止回转臂架;风速达5级以上时,不得进行爬升作业;爬升过程中如有异常响声或出现故障,必须立即停机检查,故障未经排除不得继续爬升作业;爬升到要求的楼层后,应立即伸出塔身底座的支腿并锚固,并通过爬升框架支承塔吊传来的荷载;
爬升作业完成后,必须经过周密检查,确认无异常后,方可投入正式使用。
施工电梯是安装于高层建筑物外部,供运送施工人员和建筑器材的垂直提升机械。
施工电梯主要有两种,即单笼式和双笼式。
一般载重量1t,可乘12人;重型可载重2t,可乘24人。
使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为使施工电梯充分发挥效能,其安装位置应满足:
便于施工人员和物料的集散;便于安装和设置附墙装置;靠近电源,有良好的夜间照明。
严格对人货电梯运输的组织与管理。
采取施工楼层相对集中,增加作业班次,白天运送人员为主、晚上以运送材料为主等措施,缓解高峰时的运输矛盾。
高层建筑施工用脚手架外墙脚手架
1、钢管扣件脚手架
高层建筑钢管扣件脚手架的材料性能和搭拆方法与一般多层脚手架相同,但在搭设高度与立杆间距方面有限制要求:
搭设高度在20~30m,单根立杆纵距为1.8m;搭设高度在30~40m,单根立杆纵距为1.5m;搭设高度在40~50m,单根立杆纵距为1.0m。
钢管扣件脚手架的搭设高度大于30m时,应采用钢制可调节连接杆,承受拉力要求不低于6.8kN,并与高层建筑物连接,按下列要求施工:
按垂直方向每隔3.6m,水平方向每隔5.4m设置一道连墙杆;按上述位置,在施工中将预埋件埋置在混凝土柱墙、圈梁内,且预埋件应
保持上下垂直一线;连墙杆尽量靠近小横杆与立杆的连接处,但不应将小横杆作连墙杆。
2、悬挑式外脚手架
悬挑式外脚手架是利用建筑结构外边缘向外伸出的悬挑结构作支承的脚手架。
其关键是悬挑结构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并能将脚手架的荷载传递给建筑结构。
悬挑脚手架适用于下列三种情况:
±0以下结构工程不能及时回填土,而主体结构必须进行的工程;否则影响工期;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四周有裙房,脚手架不能支承在地面上;超高建筑施工时,脚手架搭设高度超过了容许搭设高度,因此将整个脚手架按允许搭设高度分成若干段,每段脚手架支承在建筑结构向外悬挑的结构上。
将脚手架吊篮的悬挂点固定在建筑物顶部的悬挑装置上,由卷扬机驱动,通过滑轮组和钢丝绳,可使吊篮在建筑物外侧升降,除进行外墙装饰作业外,还能进行建筑设备的安装及外墙清洗等作业。
吊篮脚手架一般由吊篮、支承设施、吊索、滑轮组、升降设备和安全装置组成。
支承设施有两种,一种为由固定挑梁和平衡重组成的支承设施;另一种为可
以纵向移动的支承设施。
升降设备为电动驱动机构。
第四节、高层建筑基础施工
高层建筑常用的基础结构可分为片筏基础、箱形基础、桩基础和复合基础。
高层建筑的基础因地基承载力、抗震稳定和功能要求,一般埋置深度较大,且有地下结构。
当基础埋置深度不大,地基土质条件好,且周围有足够的空地时,可采用放坡方法开挖。
放坡开挖基坑比较经济,但必须进行边坡稳定性验算。
在场地狭窄地区,基础工程周围没有足够的空地,又不允许进行放坡时,则采用挡土支护措施。
护坡桩的支撑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悬臂式护坡桩(无锚板桩)对于粘土、砂土及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基,用桩锤将工字钢桩打入土中,嵌入土层足够的深度保持稳定,其顶端设有支撑或锚杆,开挖时在桩间加插横板以挡土。
2、支撑(拉锚)护坡桩水平拉锚护坡桩基坑开挖较深施工时,在基坑附近的土体稳定区内先打设锚桩,然后开挖基坑1m左右装上横撑(围檩),在护坡桩背面挖沟槽拉上锚杆,其一端与挡土桩上
的围檩(墙)连接,另一端与锚桩(锚梁)连接,用花篮螺栓连接并拉紧固定在锚桩上,基坑则可继续挖土至设计深度,如图3(a)所示。
图3支撑(拉锚)护坡桩
1—护坡桩;2—围檩;3—拉锚杆;4—锚定桩;5—支撑;6—中间支撑桩
支护护坡桩基坑附近无法拉锚时,或在地质较差、不宜采用锚杆支护的软土地区,可在基坑内进行支撑,支撑一般采用型钢或钢管制成。
支撑主要支顶挡土结构,以克服水土所产生的侧压力。
支撑形式可分为水平支撑和斜向支撑。
水平支撑见图3(b),斜向支撑见图3(c)。
3、土层锚杆土层锚杆:
将受拉杆件的一端(锚固段)固定在边坡或地基的土层中,另一端与护壁桩(墙)连接,用以承受土压力,防止土壁坍塌或滑坡,如图4所示。
图4粗钢筋加螺帽锚杆
1—锚头;2—拉杆;3—锚固体
常用护坡桩施工
1、深层搅拌水泥土挡土桩施工深层搅拌水泥土挡土桩:
利用水泥作固化剂,将土与水泥强制拌和,使土硬结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遇水稳定的水泥土加固桩。
深层搅拌水泥土挡土桩施工流程见图5所示。
图5深层搅拌水泥土档土桩施工流程图
(a)定位;(b)搅拌下沉;(c)提升喷浆;(d)重复向下搅拌;(e)提升向上搅拌;(f)移位
若将深层水泥土单桩相互搭接施工,即形成重力坝式挡土墙。
常见的布置形式有:
连续壁状挡土墙、格栅式挡土墙。
(图6)
图6水泥土桩布置形式
(a)隔栅式挡土墙;(b)连续壁状挡土墙
2、钢筋混凝土护坡桩钢筋混凝土护坡桩
钢筋混凝土护坡桩分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板桩和现浇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预制钢筋混凝土护坡桩施工时,沿着基坑四周的位置上,逐块连续将板桩打入土中,然后在桩的上口浇筑钢筋混凝土锁口梁,用以增加板桩的整体刚度。
现浇钢筋混凝土护坡桩,按平面布置的组合形式不同,有单桩疏排、单桩密排和双排桩,见图7所示。
图7现浇钢筋混凝土护坡桩布置图
(a)单桩疏排;(b)单桩密排;(c)双排桩;(d)现浇锁扣
1、现浇灌注桩;2、注浆桩;3、双排桩;4、锁扣梁;5、挡土木板
地下连续墙施工
地下连续墙施工:
在地面上采用专用挖槽机械设备,按一个单元槽段长度(一般6~8m),沿着深基础或地下构筑物周边轴线,利用膨润土泥浆护壁开挖深槽。
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工作阶段、成槽阶段和浇筑混凝土阶段。
地下连续墙按单元槽段逐段施工,每段施工程序如图8所示。
图8地下连续墙施工程序图
(a)导墙施工;(b)挖土;(c)安放锁扣管;(d)安放钢筋笼;
(e)浇筑混凝土(f)拔出锁扣管;(g)墙段施工完毕
1、地下连续墙挖槽机械设备的选择挖槽机械设备主要是深槽挖掘机、泥浆制备搅拌机及处理机具。
地下连续墙挖掘机械有多头钻、挖掘机及抓斗式挖掘机,如图9所示。
图9地下连续墙挖土机械
(a)导板抓斗;(b)导杆抓斗;(c)多头钻挖掘机
2、浇筑导墙结构为了保证挖槽竖直并防止机械碰撞槽壁,成槽施工之前,在地下连续墙设计的纵轴线位置上开挖导沟,在沟的两侧浇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导墙。
导墙断面形式见图10所示。
图10导墙断面图
(q)混凝土导墙;(b)钢板组合导墙
制备护壁泥浆地下连续墙施工是利用泥浆护壁成槽。
泥浆的作用是维持直立槽壁面的稳定性,利用泥浆循环携带出挖掘土渣,同时泥浆还能降低钻具温度,减少磨损。
通常用机械将膨润土搅拌成泥浆;控制泥浆性能的指标有密度、粘度、失水量和泥皮性质。
成槽施工
地下连续墙施工单元槽段的长度,既是进行一次挖掘槽段的度,也是浇筑混凝土的长度。
划分单元槽段时,还应考虑槽段之间的接头位置,以保证地下连续墙的整体性。
开挖前,将导沟内施工垃圾清除干净,注入符合要求的泥浆。
机械挖掘成槽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挖掘时,应严格控制槽壁的垂直度和倾斜度。
钻机钻进速度应与吸渣、供应泥浆的能力相适应。
钻进过程中,应使护壁泥浆不低于规定的高度;对有承压力及渗漏水的地层,应加强泥浆性能指标的调整,以防止大量水进入槽内危及槽壁安全。
成槽应连续进行。
成槽后将槽底残渣清除干净,即可安放钢筋笼。
槽段接头与钢筋笼
地下连续墙槽段之间的垂直接头,作为基坑开挖的防渗挡土临时结构时,要求接头密合、不夹泥;作为主体结构侧墙或结构部分的地下墙,除要求接头抗渗挡土外,还要求有抗剪能力。
非抗剪接头常采用接头管的形式。
钢筋笼按单元槽段组成一个整体。
水下浇筑混凝土
在水下指定部位直接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方法。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静水或流速小的水流条件下。
它常用于浇筑围堰、混凝土防渗墙、墩台基础以及水下建筑物的局部修补等工程。
水下混凝土浇筑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导管法、压浆法和袋装法,以导管法应用最广。
①导管法浇筑时,将导管装置在浇筑部位。
顶部有贮料漏斗,并用起重设备吊住,使可升降。
开始浇筑时导管底部要接近地基面,下口有以铅丝吊住的球塞,使导管和贮料斗内可灌满混凝土拌和物,然后剪断铅丝使混凝土在自重作用下迅速排出球塞进入水中。
浇筑过程中,导管内应经__________常充满混凝土,并保持导管底口始终埋在已浇的混凝土内。
一面均衡地浇筑混凝土,一面缓缓提升导管,直至结束(如图导管法浇筑混凝土)。
采用导管法时,骨料的最大粒径要受到限制,混凝土拌和物需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及较高的坍落度。
如水下浇筑的混凝土量较大,将导管法与混凝土泵结合使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压浆法是在水下清基、安放模板并封密接缝后,填放粗骨料,埋置压浆管,然后用砂浆泵压送砂浆,施工方法同预填骨料压浆混凝土(见混凝土施工)。
③袋装法是将混凝土拌和物装入麻袋到半满程度,缝扎袋口,依次沉放,堆筑在水中预定地点。
堆筑时要交错堆放,互相压紧,以增加稳定性。
有的国家使用一种水溶性薄膜材料的袋子,柔性较好,并有助于提高堆筑体的整体性。
在浇筑水下混凝土时,水下清基、立模、堆砌等工作均需有潜水员配合作业。
水下混凝土浇筑技术要求:
A)导管的选用:
可采用金属管和厚壁PVC塑料管,直径不小于φ250㎜,不大于400㎜.导管使用前,应根据桩长试拼接;
B)根据水下混凝土流动扩散规律,导管埋深过小,往往使管外混凝土面上的浮浆沉渣挟裹卷入混凝土内,形成夹层;埋深过大,导管的超压力减少,管内混凝土不易流出,容易产生堵管,并给导管的起升带来困难。
所以,保持合理的导管埋深,对水下混凝土的灌注是非常重要的。
正常灌注时,导管埋入混凝土内深度一般为2.5~3.5米,最小深度为1.5~2.0米,最深不超过4米。
C)导管安装时其底端应高出孔底沉淀土面30~40㎝,初灌混凝土导管埋深应在1.2~1.5米。
开始灌注时,为保证第一批混凝土达到要求的埋管高度,以便实现导管底部的隔水,需要计算首批混凝土罐入量。
初罐混凝土量计算如下:
V=[ЛD2(h2+hm)+Лd2h1]÷4式中:
V—初存量(m3);D—实际桩孔直径(m);d—导管内径(m);h2—导管底口至孔底高度(m);hm—导管埋深,初灌时不小于1~1.2m
h1—孔内混凝土达到埋管高度时。
导管内径与导管外水压平衡所需的高度(m),即:
h1=(hW.rW)÷rC式中:
—孔内砼面至孔口水位的高度(m);rW—泥浆密度(KN/m3);rC—砼密度(KN/m3)。
D)开始灌注时,先配制0.2~0.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层建筑 施工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