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电磁场和电磁波.docx
- 文档编号:3793696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77.92KB
第十八章电磁场和电磁波.docx
《第十八章电磁场和电磁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八章电磁场和电磁波.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八章电磁场和电磁波
第十八章电磁场和电磁波
本章概述:
本章讲述电磁振荡、电磁场和电磁波的概念以及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等知识。
电磁振荡和电磁场是与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联系的电磁现象,它是电场、磁场,特别是电磁感应和交变电流等基础知识在电磁学理论中的具体应用和延伸。
电磁波的概念以及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是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并且为以后光的电磁学提供必要的准备。
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高中阶段只做较低层次的要求,适宜通过实验认识概念,通过类比认识规律,不宜进行理论推导。
但鉴于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思路,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课外阅读电磁波理论的发展史,了解电磁波在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本章教材的核心内容是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在讲述这个理论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讲一讲麦克斯韦是怎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电磁场理论的。
麦克斯韦在建立电磁场理论的过程中突出的贡献是根据电与磁在许多方面的对称性,跟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相类比,提出了变化的电场也会产生磁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这个预言二十年后为赫兹所证实。
本章可分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
电磁振荡及其周期和频率
第二单元:
电磁场和电磁波
第三单元:
无线电波的发射、接收及其应用
一、电磁振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LC振荡电路和振荡电流.
2、知道LC回路中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
3、知道LC回路中能量的转换情况,知道阻尼振荡和无阻尼振荡。
4、培养学生观察及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电磁振荡过程中电场能与磁场能的相互转化规律
教学难点:
LC回路振荡过程中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相互转化规律。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法、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LC振荡电路演示仪(含晶体管振荡器)、示波器(用于观察振荡电流的波形)、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无线电广播、电视、人造卫星、导弹、宇宙飞船等,传递信息和跟地面的联系都要利用电磁波.
现代社会的各个部门,几乎都离不开“电磁波”,可以说“电”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电磁波”就是现代文明的神经中枢,或者叫现代化的代名词.
那么,电磁波是什么?
它是怎样产生的?
就要从电磁振荡开始学习.
一、电磁振荡.
1、演示:
简介仪器:
电磁振荡示教板,电感L、电容C;另附晶体管振荡器,市售40V干电池(可延长电流表指针往复摆动时间,达十几次以上).连接成如图1所示电路.
演示操作:
先用40V电源(用6V电源也可)给电容C充电,若将开关S拨到a端.
提出问题:
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它说明了什么?
引导启发同学边看边想,电流表G指针为什么摆动?
往复摆动说明通过G的电流有什么特点?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几个概念:
像这样产生的大小和方向交替变化的电流叫做振荡电流,能产生振荡电流的电路叫振荡电路,上面的LC回路叫LC振荡电路.
2、电磁振荡的产生过程(可结合画图或投影幻灯,启发思考进行分析讲解).
①给电容C充电——如图2所示,电容器中储存一定的电场能(E电).
②电容C放电——如图3所示,电场能转化为磁场能:
C上带电量、电场能(电压)逐渐减小(降低),电路中的电流、磁场能则逐渐增大,请同学们想一下这样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为什么是“逐渐”的?
随后指出这是由于电容器C的放电作用(两极板上正、负电荷的吸引作用)和电感L中电流变化时产生的自感电动势的“阻碍”作用所至.当C放电完了时,如图4所示(电场能为零,Qc=0,Uc=0),磁场能达到最大(与之对应的振荡电流也达到最大(Im).
③反向充电过程,如图5所示,是磁场能转化为电场能的过程,C放电完了时,由于L的自感作用,电路中移动的电荷不能立即停止运动,仍保持原方向流动,经C反向充电,同理则有i减小,E磁减小,而E电增大(Qc,Uc也随之增大).直到E磁(i)减为零,E电(Qc,Uc)增为最大,如图6所示.
④电容C再次反向放电过程,——如图7所示,同理可知E电(Qc,Uc)减小,直到为零,E磁(i)增大,直到最大(Im)如图8所示.如此下去,回路中就产生了振荡电流.
归纳总结指出:
像上述情况,电路中的电场能和磁场能(与之对应的电荷Q和电流i)做周期性交替变化的现象叫做电磁振荡现象,微观实质是导线中的电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振动.
上述实验中,为什么电流表G指针往复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
如果LC回路中无电阻,也没有其它形式的能量损失,则电流表的指针将一直摆动下去,可是实际中总有能量损失,要维持LC回路中一直有振荡电流,可借助于一种晶体管振荡器,不断地补充能量.然后接上振荡器,再观察现象:
最后,再将振荡电流信号取出,接在示波器上观察波形后,指出振荡电流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电流?
有何特点?
它是怎样产生的?
总结指出,振荡电流实质上就是前边学过的交流电,它也按正弦规律变化.
二、无阻尼振荡和阻尼振荡.
1、无阻尼振荡和阻尼振荡.
A、振荡电路中,若没有能量损耗,则振荡电流的振幅(Im)将不变,如图9所示,叫做无阻尼振荡(或等幅振荡).
B、阻尼振荡.任何振荡电路中,总存在能量损耗,使振荡电流i的振幅逐渐减小,如图10所示,这叫做阻尼振荡(或叫减幅振荡).请同学们想一下:
电路损耗的能量哪里去了?
如果用振荡器周期性地给振荡电路补充能量,就可以保持等幅振荡,这类似于受迫振动.
2、用计算机和三维动画软件模拟电磁振荡的产生过程.
课堂小结:
1、当电容C中储存电场能最大时(带电量、场强值最大、电压最高),电路中电流为零,磁场能为零;随着电容C逐渐放电,电场能E电(带量Q,电压U)逐渐减小,而磁场能E磁(电流i)将逐渐增大……
分析P240页第1、2题
二、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
教学目标:
1.知道LC振荡电路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
题,并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LC振荡电路的周期公式和频率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LC回路周期公式的理解。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法、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LC振荡回路示教板(两个以上电感不同的线圈和电容器,如有条件可备用电压较高的直流电源(例如45V的干电池等)、示波器(观察振荡电流周期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引入:
在以前研究弹簧振子、单摆在做简谐振动的过程中,已经知道振动的周期(或频率)只与其本身的条件有关,例如弹簧振子的周期只取决于轻弹簧的劲度系数k和振子的质量;单摆的周期只取于摆长l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而与其它因素无关,那么LC回路中的振荡电流的周期(或频率)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电感L、电容C的大小对振荡的快慢有怎样的影响?
与电容器带电量的多少(或电压的高低)有没有关系?
下面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
1.演示实验.
简介图1所示电路:
多抽头带铁心的线圈,L值较大(可用可拆变压器的220V或二个110V线圈串联而成);2~3个电解电容器(100μF,500μF,1000μF).演示电流表(指针在表盘中央),二个电源(6V、45V)等.
操作和观察:
观察什么?
(电流表指针摆动的快慢)选用不同的L或C值,发生电磁振荡时,电流表指针摆动的快慢程度(周期和频率)与L、C值的初步关系是什么?
启发同学根据实验现象,推理、分析得到:
①电容C不变时,电感L越大,振荡周期T就越长,频率变低;②当电感L不变时,电容C越大,振荡周期就越长,频率变低.
换用不同电压的电源,当L、C值不变时,表针摆动的快慢程度相同(仅摆动次数不同).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指出:
LC振荡电路的固有周期(T)和固有频率(f),决定于电路中线圈的电感L和电容器的电容C.
提出问题:
上述现象如何解释?
归纳指出:
电容越大,容纳电荷就越多,充放电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因而周期就长,频率就低;线圈的电感L越大,阻碍电流变化的延时作用就越强,使放电、充电的时间就越长,因而周期就越长,频率就越低.总而言之,LC电路的周期和频率由电路本身的性质(L、C的值)决定,与电容器的带电量的多少、电流大小无关.
2.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公式.
大量精确的实验和电磁学理论都证明:
电磁振荡的固有周期T,跟
都用国际单位制单位,比例系数为2π则有公式
式中T、f、L、C的单位分别是秒、赫兹、亨利和法拉(单位符号是s、Hz、H、F).
上式表明:
适当地选择电容C和电感L,就可以使电路的固有周期和频率符合我们的各种需要.通常应用中是用可变电容器和电感线圈组成LC电路.要得到不同周期和频率的振荡电流,可通过简便地改变可变电容器的电容C来实现,如图2所示;亦可通过改变电感L来实现,如图3所示.
3.巩固练习(含机动内容).
例1 如图4所示的LC振荡电路中,可变电容器C的取值范围为10pF~360pF.线圈的电感L=0.10H.求此电路能获得的振荡电流的最高频率多大?
最低频率又为多少?
当电容C为最大值时(即C2=360pF)振荡电流的频率最低.所以由题给条件,即可求得最高和最低频率.计算时注意各量要用相应的国际单位制的主单位;电容C1=10pF=10×10-12F=1×10-11F,C2=360pF=360×10-12F=3.6×10-10F,则有
最高频率f1和最低频率f2分别为
例2 有一LC振荡电路,当电容调节为C1=200pF时,能产生频率为f1=500kHz的振荡电流,要获得频率为f2=1.0×103kHz的振荡电流,则可变容器应调至多大?
(设电感L保持不变)
可求出线圈电感L.
再应用频率公式,即可求得f2=1×103kHz时对应的电容C2值:
方法对,但较繁,有否更简便些的求法?
应用比例法求解较为简捷,
例3 在图5(甲)中,LC振荡电路中规定图示电流方向为电流i的正方向,则振荡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5(乙)所示.
那么,电路中各物理量在一个周期内的情况是:
________时刻,电容器上带电量为零;
________时刻,线圈中的磁场最强;
________时刻,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场强度值最大;
________时刻,电路中电流达到反向最大值;
在________时间内是对电容器的充电过程.
解析:
分析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搞清电场能和磁场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以及它所对应的物理状态和物理量间的关系.由题图可知电容器C正在放电,当t=0时,C带电量最多,两板间电压最大,电场能也最大.而此时磁场能最小(为零).对应的电流i最小(为零);随着C放电的持续,带电量、电压、电场能将逐渐减小,而磁场能、电流i将逐渐变大.当C放电完毕时,电场能减为零,C带电量、电压也减为零,而磁场能、电流达到最大,之后由于电感L和电容C的作用,将对电容反向充电,直至最大.依此类推,故可得知,A、C时刻电流最大,磁场最强,电场为零,C带电量为零.当电流为零时(对应图中的O、B、D),电容器上带电量最多,相应的电场强度值为最大.同理可知C时刻电流达到最大,电容经过T/4放电完毕后,紧接着又对电容反向充电,又经T/4,充电到最大值,即带电量、电压、电场能达最大,磁场能、电流变为零,这个过程对应着图中的A→B,类似的道理可知C→D也是对电容的充电过程.
课堂小结
1.LC振荡电路的周期公式、频率公式要理解其物理含义,它只由电路本身的特性(L、C值)决定,所以叫做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应用中,通过改变LC回路中的电感L或电容C,周期和频率也随之改变,满足各种需要.
2.应用周期公式、频率公式进行计算时,要特别注意各物理量的单位,常用电容器的单位有微法(μF)和皮法(pF),代入公式时一定要换为法(F),电感L的单位有时是毫亨或微亨(mH或μH),代入公式时要换为亨(H),这样得到的周期和频率的单位才是正确的(秒和赫兹).
分析P241页第5题
作业:
P240页第3、4题
三、电磁场四、电磁波
教学目标:
1、知道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重要地位。
2、知道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3、知道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场,即电磁场。
4、知道电磁场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5、知道电磁波是如何发射的。
6、知道电磁波的特点及其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7、知道公式V=λf也适用于电磁波。
8、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类比能力。
9、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2、电磁波的发射。
教学难点:
1、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2、电磁波的发射和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下面问题。
1、为什么变化的磁场会产生电场?
2、为什么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
3、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4、什么叫电磁场?
5、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6、电磁波是如何发射的?
7、电磁波有何特点?
8、电磁波与机械波有什么不同?
二、讲授: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同样变化的电磁场也能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分析闭合电路中电流的形成:
分析电路中AB中电流的方向是A→B,问为什么会有A到B的电流,重点确定电流形成的实质是导体中有电场的结果,而电场产生的电场力使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
结论:
电路中电流形成的实质是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发生的定向移动,而电场力的发生一定伴随电场,电场的方向与导体中电流的方向相同。
讨论:
要使M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穿过闭合回路M的B发生变化。
强调:
在M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实质是环内产生了电场,电场驱使电子定向移动而产生了电流,电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
那么将金属环拿走,当磁场变化时的电场是否存在呢?
一个变化的磁场中放一个闭合线圈会产生感应电流,这是一种电磁感应现象。
麦克斯韦研究了这种现象,认为若电路闭合就会有感应电流;若电路不闭合,则会产生感应电场;这个电场驱使导体中电子的运动,从而产生了感应电流。
麦克斯韦把这种情况的分析推广到不存在闭合电路的情形,他认为在变化的磁场周围产生电场,是一种普遍现象,跟闭合电路是否存在无关。
一、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⒈不仅电荷能够产生电场,变化的磁场也能产生电场;
⒉不仅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变化的电场也能产生磁场.
分析:
①恒定的电场周围无磁场,恒定的磁场周围无电场。
②均匀变化的电场周围产生恒定的磁场,均匀变化的磁场周围产生恒定的电场。
③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周围存在同周期的磁场,周期性变化的磁场在周围产生同周期的电场。
麦克斯韦的这两个观点揭示电场和磁场的内在联系,由电场和磁场的变化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场,这就是电磁场。
⒊电磁场: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总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场,这就是电磁场。
从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可以知道:
如果在空间某处产生了一个随时间变化的电场,这个电场就会在空间产生磁场,如果这个磁场也是随时间变化的,那么它又会在空间产生新的电场……,这个过程可以用下图表达。
显然,如果电容器中变化的电场的变化规律能够保证后面激发的B场、E场、B场…永远都是变化的,那么这个这个过程将由近及远、一直进行下去。
电磁场的这种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
二、电磁波
⒈电磁波:
电磁场由近及远的传播形成电磁波。
⒉电磁波的传播特点:
⑴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任何介质。
电磁波是通过电磁场这种特殊的物质传播的,这就意味着它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征。
⑵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电磁能就随着一起传播。
麦克斯韦理论的第一个辉煌成就,就是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每一个普通公民都已经能通过相应的设备感受电磁波的存在。
但是,要在两百多年前感受电磁波的存在、证明电磁波的存在,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直到1888年,赫兹做到了这一点。
赫兹实验在麦克斯韦理论提出20多年后才成功,但仍然在物理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这之后,1896年,俄国人波波夫首次把无线电报拍到250米远的地方,而意大利人马可尼制出了无线电通讯设备。
1899年,马可尼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1901年,横越大西洋发报成功。
近代无线通讯事业的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
此外,电磁振荡和电磁波促成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信息革命成为可能。
所以,赫兹实验不仅证明了麦克斯韦理论的正确性,而且在产业革命领域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为了纪念赫兹的这一成就,人们将所有形式的波的频率单位命名为赫兹。
赫兹不仅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还利用类似的装置实现了电磁波的反射和叠加(驻波)、测量了电磁波的波长,并进而求出了电磁波的波速。
⒊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电磁波是匀速传播的,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等于光速c=3.0×108m/s。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
这个结论是麦克斯韦从理论上预见的,这个预言被赫兹用实验证实.
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速度与机械波传播的速度公式一样为:
v=λf=
。
电磁波的传播和机械波有类似之处,但形成的过程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靠的是电场和磁场之间相互“感应”,后者靠的是弹性介质的驱动与受迫振动。
正是因为这样,电磁波既可在真空中传播,也可在一般介质中传播,而机械波只能在一般的介质中传播。
作业:
P244页第1、2、3题
五、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
教学目标:
1、了解无线电波的波长范围。
2、了解无线电波的发射和调制。
3、了解调谐、检波及无线电波接收的基本原理。
4、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接收电路调谐原理。
教学难点:
电谐振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类比分析法。
教学用具:
信号发生器一个、演示用调谐电路一个、演示用检波电路一个、导线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上了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电磁波。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磁波对我们来说越来越重要。
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无线通信以及航空、航天中的自动控制和通信联系,都离不开电磁波。
在无线电技术中使用的电磁波叫无线电波,那么无线电波是怎能样发射和接收的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一、无线电波的波段及其特点
见P245页表所示。
分为:
长波、中波、中短波、短波、微波。
二、无线电波的发射
1、发射电路
见P245页图18-12
2、调制
把要传递的信号附加到电磁波上,使电磁波随各种信号的变化而变化叫调制。
调制分为调幅和调频。
3、无线电波的发射过程
三、无线电波的接收
1、电谐振
(回忆共振概念。
)
当接收电路的固有频率跟接收到的电磁波的频率相同时,接收电路中产生的振荡电流最强,这种现象叫电谐振。
2、调谐和调谐电路
使接收电路产生电谐振的过程叫调谐。
能够调谐的电路叫调谐电路。
见P246页图18-13。
3、检波和检波电路
将电磁波所携带信息的信号从高频振荡信号中分离出来叫检波。
检波是调制的逆过程,因此也称解调。
小结:
1、无线电波的分类
2、什么是调制?
调制有哪两种方式?
3、电谐振的条件。
4、调谐和检波。
六、电视雷达
教学目的:
1、了解光信号和电信号的转换过程。
2、了解电视信号的录制、发射和接收过程。
3、了解雷达的定位原理
教学重点:
电视信号的录制、发射和接收过程。
教学难点:
电视信号的录制、发射和接收过程。
教学过程:
一、电视
1、电视的历史
1927年,美国人研制出最早的电视机。
1928年,美国通用公司生产出第一台电视机。
1925年,美国开始试验发射一些电视图像,不仅小,而且模糊不清。
1927年,纽约州斯克内克塔迪一家老资格的无线电台开始每周三次进行试验性广播。
1939年,全国广播公司在纽约市试验广播。
美国最早的电视机,荧光屏是圆形的,只有5-9英寸大,差不多要坐在电视机跟前才能看清。
但是,电视很快以惊人的速度冲进了美国人的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电视的发展一度陷入停顿。
1947年美国家庭中约有1.4万台电视机,1949年达到近100万台。
1955年,将近3000万台,1960年,达6000万台,于1951年问世的彩色电视机以及大屏幕电视机也进入美国人家庭。
目前美国约有l.2l亿台电视机,平均不到两个人就有一台电视机)。
中国最早的电视诞生在1958年3月17日。
这天晚上,我国电视广播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试播电视节目,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后改为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研制的中国第一台电视接收机实地接收试验成功。
这台被誉为“华夏第一屏”的北京牌820型35cm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如今摆在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
我国在1958年以前还没有电视广播,国内不能生产电视机。
1957年4月,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厂领导立即组织试制小组,黄仕机同志主持设计。
当年,试制组多数成员只有20岁上下,他们对电视这门综合电、磁、声、光的新技术极其生疏,没有见过电视机,参考资料也很少,通过对资料、国外样机、样件的研究,他们根据当时国内元器件生产能力和工艺加工水平,制定了“电视接收和调频接收两用、通道和扫描分开供电、采用国产电子管器件”的电视机设计方案。
我国第一台电视机的试制成功,填补了我国电视机生产的空白,是我国电视机生产史的起点,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电视机生产大国。
2、电视的录制
电视在电视发射端,由摄像管(图18-14)摄取景物并将景物反射的光转换为电信号。
摄像镜头把被摄景物的像投射在摄像管的屏上,电子枪发出的电子束对屏上的图像进行扫描。
扫描的路线如图所示,从a开始,逐行进行,直到b。
电子束把一幅图像按照各点的明暗情况,逐点变为强弱不同的信号电流。
天线则把带有图像信号的电磁波发射出去。
扫描行数:
普通清晰度电视(LDTV——LowDefinitionTelevision的简称)200-300线,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500-600线,高清晰度电视(HDTV)1000线以上。
3、信号的调制与发射
调制过程见图18-17甲图。
请注意,摄象机无法在屏幕上显现声音信号,因此,这里还有一个同步录音后,将声波(机械波)转换成点信号的过程。
最后,图象(电)信息和声音(电)信息都要同时调制在高频载波中去。
摄像机在一秒内传送25张画面,这些画面都要通过发射设备发射出去。
电视接收机也以相同的速率在荧光屏上显现这些画面。
由于画面更换迅速,眼睛又有视觉暂留现象,所以我们感觉到的是连续的活动景像。
4、电视信号的接收
在电视接收端,天线收到电磁波后产生感应电流,经过调谐、解调等处理,将得到的图像信号送到显像管(图18-16),还原成景物的像。
显像管里的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也在荧光屏上扫描,扫描的方式和步调与摄像管的扫描同步。
同时,显像管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的强弱受图像信号的控制,这样在荧光屏上便出现了与摄像屏上相同的像。
电视机天线接收到的电磁波除了载有图像信号外,还有伴音信号。
伴音信号经解调取出后送到扬声器。
电视技术还广泛应用在工业、交通、文化教育、国防和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
现代化的办公室常常用到传真机。
电视传递的是活动的图像,而传真传递的是静止的图像,如图表、书信、照片等。
传真的原理和电视相似,也是把图像逐点变成电信号,然后通过电话线或其他途经传送出去。
介绍:
数字电视和等离子电视
数字电视是电视数字化和网络化后的产物。
相对于传统的模拟电视,它可以同时传输和接收多路视频信号和其他数字化信息,同时令信息数字化存储以便观众随时调用。
其图像水平清晰度达到1200线以上,声音质量也非常高。
与传统的模拟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八章 电磁场和电磁波 第十八 电磁场 电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