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vlaw历史教学纵横谈张如德.docx
- 文档编号:3786625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52.25KB
Dnvlaw历史教学纵横谈张如德.docx
《Dnvlaw历史教学纵横谈张如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nvlaw历史教学纵横谈张如德.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nvlaw历史教学纵横谈张如德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
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
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
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
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历史教学纵横谈
○张如德
张如德 1937年8月生,浙江黄岩人。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
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
毕业后曾在扬州师范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和进修。
1963年至无锡市第一中学任历史教师至今。
1986年、1988年两度获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988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
1990年被评为特级教师。
现任无锡市第一中学历史教研组长,无锡市历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无锡市历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历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讲课旁征博引,上下联系,左右贯通,条分缕析,脉络分明,将历史从总体演进角度讲活。
善于启发,长于分析,引导学生对历史作深层次思考后,得出正确结论。
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纵横谈
中学几册历史教科书,几乎浓缩了人类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主要内容。
我们教历史就是要使学生在认识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
思维是存在的反映。
科学思维是能够反映客观规律性的思维。
这种思维通过实践转化为生产力,又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正是具有这种思维品质的人才。
培养这样品质的人才是民族、国家的希望所在,也是我们历史教学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
因此,必须将历史教学的重点,从应试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上来。
为此目的,我在历史教学园地上辛勤耕耘,甘苦备尝。
每有体会,或记于心中,或写成文章。
现将这些东西修改、整理,联缀成篇,取名叫《历史教学纵横谈》,借《教学思想录》出版之机,予以发表。
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指正,为进一步深化历史教学改革而继续努力。
一、从备课谈起
上好历史课的基础是备好历史课。
备好历史课的关键是平时要多阅读、勤思考、广阅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多读史料和史书。
历史是逝去岁月里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事情,消逝了的事情永远不能重新发生。
我们只有靠多读史料和史书,以求较为清晰地再现历史事件的图象,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行为特征,进而了解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状等等。
了解得越详细,认识就越贴近客观历史真实,就越能将课上好。
当你读完《史记》中有关秦代、汉初历史人物的本纪、世家、列传后,这一时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就会在脑际浮现。
如果再有剪材能力,这一时期的历史课定会备得既生动又深刻。
历史的客休已经消逝。
史料和史书记述的历史无不包含着编写者的主休思维在内。
这种思维成果是人类精神遗产的一部分,我们不要轻易地肯定或否定。
应将它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观察,实事求是地下结论。
该肯定的肯定,该扬弃的扬弃。
如司马迁有些史学观点,至今仍折射出真理的光辉。
梁启超的进化论史观,在当时的中国是最先进的。
从总体上说来,由于受时代、阶级及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旧的史观不能科学地解释历史上错综复杂的现象,发现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像一把钥匙,可以帮助我们打开烟笼雾锁的历史迷宫的殿门,引导我们登堂人室,去探究其中的奥秘。
我的体会是备课不难在史料之不足,而是难在自己理论水平的欠高。
“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
”①更不要说去探寻历史发展规律了。
故而,要备好历史课必须多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得越多越好。
读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读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文选或选集。
当前要着重学好《邓小平文选》。
上述这些著作中的名篇要反复阅读和理解,掌握精神实质,并用来指导备课。
我的体会是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之日,亦即是备课质量不断提高之时。
多阅读还指要多阅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研究的文章。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①一代代人的实践活动铸造着人类的历史。
人们的恩维水平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当今报刊上发表的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研究的文章,从总体上讲反映了当今历史界思维的最高水平。
学习这些文章可以较快地吸收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可以更好地从全新的方位和角度去钻研教材,提高备课质量。
党和国家制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当今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引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针。
这对于肩负着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重任的历史教师来说,更应认真学习。
读报还可以吸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帮助自己摸清时代的脉膊,看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缺乏这种信念是很难备好历史课的。
当然要读的东西还很多,如哲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科技书籍等等。
书读多了,备课时心清思爽,所需知识,信手拈来,随时可用。
古人说:
“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还有一个感觉是:
课到备时恨识浅。
书读少了不行,光读书不思考也不行。
多读书,勤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历史教材看似容易,深入钻研就会发现需待解决的问题很多。
在《世界历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里教材写道:
“在长期的军事征服过程中,法兰克人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征服高卢以后……国王、贵族、教会都成为大土地所有者。
他们承袭了原来土地上的剥削方式,役使隶农和残存的奴隶耕种土地”。
这里有个问题:
法兰克人为什么要承袭原来土地上的剥削方式(隶农制)?
经过阅读和思考,我是这样解答的:
①隶农制要比氏族制先进得多,法兰克人无法将罗马人拉回氏族社会,何况他们自己的氏族也在瓦解。
②罗马奴隶制已经崩溃,法兰克人无力恢复它。
③长期和罗马人接触,法兰克人已受罗马先进文明的影响,已比较了解和愿意承袭隶农制。
恩格斯说: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①这话说得是很有道理的。
紧接着又发现一个问题:
隶农制在罗马帝国时就已出现,为什么当时隶农的主人是奴隶主,而到法兰克王国时隶农的主人却变成了封建主了呢?
经过阅读和思考,我这样解释:
隶农制是罗马奴隶制中的封建制因素,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使这种封建因素脱掉了奴隶制的外壳。
法兰克人承袭了这种制度,它的大土地所有者,包括教会大土地所有者就变成了封建大土地所有者了。
读书和思考结合的过程,往往就是史论结合说明问题的过程。
解决好这一结合,有助于解决备课时碰到的难点。
读书固然重要,但知识来源于实践,如关门读书,搞不好就会变成书呆子。
为避免产生此种现象,作为历史教师要尽可能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自己的阅历。
可和学生一起参加下厂、下乡劳动,到社会各部门作调查,听学术报告,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并和同行们广泛交流等等。
总之,应使自己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对历史教师说来还要多游历一些地方。
多游历可以拓宽视野,陶冶心情,增长知识。
司马迁年轻时去各地游历,后来写《史记》,走笔如龙蛇,气象万千。
限于条件,我们不大有机会出游。
但我每到一个新地方,总要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名胜古迹,人文景观。
1988年和两位朋友游周口店,参观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洞穴后,站在山头,面对莽莽群山、密密森林,想象先人当年艰苦生活的景情,心情激越,思绪万千,后来吟成“访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忽发遐想”一诗:
敲尖顽石作投枪,漫山飞逐发喊狂。
猎罢猛犸归洞穴,篝火堆前野味香。
游宛平城、卢沟桥时,面对城头累累弹痕,桥上尊尊石狮,缅怀抗日志士,情不自禁,吟成“游宛平城、卢沟桥有感”一诗:
永定河边多碧血,弹痕城头记国仇。
游人到此应驻足,晓月也知照卢沟。
游览祖国锦绣山河,有时会使自己的感情升华到对祖国赤诚、真纯爱的地步。
这种感情在备课、上课时会自动地流露出来,这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真情实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长河的流水从太古的洪荒时代滚滚而来,向着遥远的未来滔滔而去。
人是历史的主体。
人总是站在过去和未来的交汇点上,用当时的观点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引出规律,展望未来的。
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夹者”,近乎此意。
历史教学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并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然后还要引导学生透过史实,看清本质,探寻历史规律。
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用什么方法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呢?
唯一的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辩证统一的方法。
历史的东西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过程和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
后一发展过程是前一发展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
故讲历史必先讲清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过程,以及人类思维怎样随历史发展而发展的过程。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还历史本来面目(只能尽可能地)和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的思想言行的方法。
单纯的历史方法不能从理论的高度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用逻辑的方法。
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中的概括反映,即历史规律的反映。
规律隐藏在历史表象的深处,但它往往通过一些重复的非常相似的历史现象表现出来,抓住这些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往往就会发现隐藏其中的规律。
关于这一辩证思维方法的全过程,恩格斯说得很清楚: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①事实果真如此,当欧洲工人运动处于捣毁机器阶段时,只能产生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不成熟的理论反映着不成熟的阶级愿望。
19世纪30—40年代,当欧洲工人运动从破坏机器和自发斗争时期进入有意识和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时期,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动力的时候,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也就应时而生了。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作出他们的理论,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是根据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辩证统一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我在教课时,除注意用生动的方法尽可能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同时,还经常引导学生从诸多相似的历史现象中引出规律性的结论,用以培养学生科学恩维的能力。
如讲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应用和推广,促进中外文明发展的事实,引导学生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
再如综述世界史上横跨欧、亚、非六大帝国的兴亡史实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出这样的结论:
靠侵略扩张形成的大帝国,迟早地,心然地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又如综观中国古代史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是主流)的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凡军事集团割据之日,就是国家分裂之时;凡改革成功的政权,又可使国家重归统一。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打下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等等,就是明证。
再由此推断,凡成功的改革不但可以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还可以促进和维护国家的统一。
作为学生应为深化改革而努力学习。
再如讲盂子的“民为贵、君为轻”;苟子“人定胜天”;唐太宗的“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上诸多作用的史实,引导学生得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一结论,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懂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又如讲国际工人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引出无产阶级应该建立自己的政党,没有自己的政党,就不能达到解放的目的这一原理。
从讲中国现代史的过程中,引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始终推动革命运动前进的部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理,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的思维尽量发散,使之融会古今,贯通中西,日积月累,就会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对于不懂科学思维的人来说,历史是座迷宫,对于懂得科学思维的人来说,历史是座宝库,只要肯努力,从中可以索取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用它来为现实服务,并预测将来。
读史使人明智,道理就在于此。
通过历史教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明智的学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88—119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①《反杜林论》第180页,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二、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
(一)
什么叫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
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
”①马克思对历史这一经典性的解释,将历史、今天、未来的关系说得很清楚。
历史绵延不断发展到今天,今天又在历史的基础上谱写新的历史。
星移物换,沧海桑田,新陈代谢,继往开夹成为历史发展的永恒规律。
存在决定意识,不管自觉不自觉,人们在思考现实问题的时候,一般总要回忆过去,想想未来。
这种思前想后式的思维,是历史、今天、未来三时态有序发展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据此,可以这样说:
能自觉地将历史、今天、未来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来思考的思维就是科学的思维。
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写道:
“马克思为了估计历史发展的全部合力,分析了社会关系以及从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从过去到将来的许多过渡阶段的复杂情景。
”②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了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才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光辉理论——科学共产主义。
历史教学离不开历史的特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历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将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紧密结合起来进行。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以达教史育人的目的。
(二)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解决好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紧密结合的问题呢?
下面所谈的是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历史知识是死的知识。
历史教学的艺术之一,就是要将活的感情,注入死的知识之中,让历史“复活”,使古今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许多事实证明,历史上不少爱国者的心弦,最初是被充满感情的中学历史课所拨动的。
讲南京大屠杀,只有讲出当年日本侵略者极端凶残的本相;讲出30万以上同胞被屠杀的血淋淋惨状;讲出对日本法西斯的一腔仇恨,才能让仇恨的火焰去烧的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震颤、愤怒,进而明白肩头重任,愿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
将喜怒哀乐倾注在历史课中,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爱憎分明,充满爱国主义感情,愿为追求真理而奋斗,这是每个有良知的历史老师必须做的事情。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①没有感情的历史课是僵死的历史课。
它纵然也能使学生记住一些史实,但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
学生一旦失去了对真理追求的热情,上历史课还剩多少意义呢?
要将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紧密联系起来,在联系时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
在叙述时尊重史实,在分析时仔细探究,然后得出对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有益的启示。
根据这种方法,我在讲课时,总是先将学生的思想引入历史的情景之中,使其在历史的欢乐和痛苦中感受、体验,而到适当的时候又及时地将其引回现实世界中来,使历史和今天在学生思想中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从而产生思想上的震荡和感悟,以收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坚持实事求是的联系原则,既反对纯客观他讲述历史,也反对用今人的观点强加到古人身上,用今人的面貌改扮古人,更反对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乱贴标签地进行联系。
总之,要尽可能地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联系的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点到精要,点情思路,使其顺自然,合规律。
如果说郑和下西洋扩大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我国人民同这些国家人民的友谊。
那么,今天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更应扩大我国同亚非国家以及全世界更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我国同这些国家人民的友谊。
无疑这样的联系是实事求是的,自然的,妥贴的。
如果说我们今天向郑和学习,学习郑和敢于对外开放的精神。
这种联系,看似先进,实则令人哭笑不得,半句之差,会将一节课搞得面目全非,非但收不到思想教育的效果,反会败坏历史教学的信誉。
要将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紧密联系起来,在联系时还必须讲究正确的比较法。
历史是在纵横联系中演进的。
有联系就有比较。
不同地域的文明是在相互比较中撞击、吸收、提纯、发展的。
历史发展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人类思维有纵横比较的习性。
虎踞龙蟠今胜昔是纵向比较,近百年来我们落后于西方,是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古今比较,横向比较是同一时期大到民族、国家、地区,小到单位、家庭、个人间的比较。
古往今来,人们为了比较,各呈其能,争奇斗艳,创造出一个色彩斑斓的奇妙世界。
立场、观点、方法不同,比较的结论各异。
清末顽固派高唱“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恨一切外洋事物。
顽固的立场,使得他们有眼无珠,顽固透顶。
洪仁玕将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清代的封建制度作比较,写出了《资政新篇》,使他的思想远胜其他太平天国领袖一筹。
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时的改革家们,将日本当时的情况和中国的隋唐及欧美文化作比较,决定效法先进,实行改革,并获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思想流派作比较,得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论,并以此为指针,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有比较才有鉴别。
历史比较的目的不是着眼于过去的辉煌或暗淡,而是为了鉴别,得出对今天有益的结论,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要在历史教学中较好地运用比较法,就必须掌握其基本特点。
历史比较法的第一个特点是可比性。
即相对比事物间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质。
拿猿同人相比,得出人猿同祖,以及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的正确结论。
拿猿和树木相比,只能得出猿是动物,树木是植物这样毫无意义的结论。
历史教材很多地方运用了可比性原则。
如写张衡发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出现的第一台地动仪要早1700多年。
祖冲之精确推算出圆周率是3.1415926—3.1415927之间。
在世界上,他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下七位数,这比欧洲要早1100多年。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开辟了印刷史上的新纪元,欧洲到15世纪中叶才有活字版,比毕升的发明晚了400多年等等。
两相对比,说明我国在15世纪以前,科技水平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说明中华民族不但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且是个聪明智慧,富有创造力的民族。
这样的比较,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长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比较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全面性。
只有将对比两方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前夕,国民党将其兵力、装备和人民解放军的兵力、装备进行对比,得出只要3个月到6个月就可以打败人民解放军的结论。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敌我双方的经济、政治、军事、战争性质、人心向背等条件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得出“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战争的一天起,我们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①的结论。
上述两种比较法正确与否,历史已作出了判断。
当然,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所谓全面性也是相对的。
历史比较法的第三个特点是深刻性。
深刻性就是要在对比中,找出双方产生异同的原因。
如前所述,15世纪前,我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隐在这一现象深处的原因很多。
就教材所述,可归纳成下面几点:
①在世界范围内,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上升时期,我国一直走在各国前列。
②15世纪前,我国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时期,国家高度统一,经济发展,科技相应发展。
③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长期封建割据,致使生产发展缓慢,加以天主教神学统治,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指明上述三点,比单纯知道15世纪前我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这一结论要深刻得多。
深刻性是要努力去发掘的。
我在讲明末农民战争时,让学生将它和秦未农民战争相比较,经过师生的共同发掘,得出如下一些异同点:
①两次农民战争的起因都是封建的压迫和剥削,结果都推翻了旧王朝。
②秦末农民战争主要原因在于反暴政。
明末农民战争主要原因在于反土地兼并。
③秦末农民战争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眉激化的表现。
明末农民战争,除此点以外,还掺杂着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④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有首创精神。
明末农民战争的水平高于我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
⑤秦末农民战争领导者刘邦知人善任,吸收高层次的文人,让他们运筹帷幄,让武将指挥战斗,最后灭暴秦,败项羽,统一天下,建立强大的汉朝。
明末农民战争,李自成没用高层次的人才,关键时刻,决策屡屡失误,特别是山海关战败以后,不守北京,向陕西撤退,致使这支起义队伍迅速败亡;致使曾统领百万大军的起义领袖,惨死在一小队地主武装手中。
至今想来,仍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如继续发掘下去,还可以发掘出许多条。
这样的对比,如在教学中长期坚持下去,确实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黑格尔说:
“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聪明。
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和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①只有掌握了辩证比较法的人,才能看得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的目的就在于要培养学生明察秋毫的目光和辩证思维的头脑。
(三)
历史教学能否打破就史论史的框框;能否将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紧密联系起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熟悉历史、熟悉理论、了解社会、了解学生。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即便中学几本教材也已涉及中外古今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
要掌握这些知识得读很多的书。
我的体会是首先要熟悉大纲和教材,并力求融会贯通,然后以此为基础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此外还要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它来对历史事件作出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搞清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一般性的关系;搞清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搞清历史发展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说古道今,借助历史说明现实,展望未来。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
如果说只有借助历史才能了解现实,反之,也只有正确认识现实才能正确认识历史。
对历史的认识不可能脱离现实的社会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历史的认识也在发展。
小农经济产生闭关自守的思想意识。
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文化联系的加强,产生了对外开放的思想意识。
用这两种不同的观点看历史,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说到底,对历史的认识随着对现实认识的深化而深化。
因此,教师必须在上课时说今道古,引导学生以现实作镜子,反视历史,从而更正确地了解历史。
总之,只有正确认识社会才能正确认识历史,才能引导学生认识今天,展望未来。
更重要的还在于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思维特点。
当代青少年思想活跃、单纯,对各种信息都感兴趣,但往往缺乏辨别和判断能力。
社会各种矛眉会引起学生深深的思索。
如果我们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讲课时就会心中有数,能联系思想的地方就恰到好处地进行联系,有时只需轻轻点一下,学生就会受到启发,有些思想认识问题也就可能得到解决。
国家的兴旺发达有赖于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要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作为历史教师,如在历史教学中将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上来,定会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必须加强宏观历史教学
(一)
中学历史课本是按通史体例编写的。
所谓通史应该是纵向发展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nvlaw 历史 教学 纵横谈 张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