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779988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61
- 大小:132KB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1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三年级语文
下册教案
1、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帮助学生会写“沟、推、蹄、脉、滑、跌、密、撒、播、尝、乳”11个生字,会认“淅、沥、沟、蹄、乳”5个生字,理解“你推我挤、演奏、播种、仰着、品尝”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课文的2-6自然段,感受春雨的声音美。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如:
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
”
2、课文的8-9自然段,感受春雨的精神美。
教学准备:
1、生词卡片。
2、课件。
3、搜集赞美春雨的词语、诗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会写“沟、推、蹄、脉、滑、跌、密、撒、播、尝、乳”11个生字,会认“淅、沥、沟、蹄、乳”5个生字,初步理解“你推我挤、演奏、播种、仰着、品尝”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提出不懂的问题。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朗读题目,了解题目。
二、检查预习情况,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文字投影片,检查并纠正带点字的读音:
跌下来、似的、播种、仰着脸
2、出示文字投影片,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沟、蹄、滑、密、撒、播、乳
3、重点指导“播、乳”字的书写,学生练习。
4、结合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词义:
你推我挤、播种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随机板书,理清文章的脉络。
四、质疑。
梳理问题。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留待第二课时深入探讨。
(问题梳理:
1、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
”2、“冬—冬—冬”之间的横线什么意思?
)
五、作业:
1、写生字词、读书。
2、练习熟读课文,思考并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
课文的2-6自然段,感受春雨的声音美。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如:
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
”
2、课文的8-9自然段,感受春雨的精神美。
教学准备:
声像资料、文字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册教材的开篇之作。
它和春天、和小雨有关,让浓浓的春意吹进我们的教室,让甘甜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吧!
齐读课题。
(一)、进一步理解课题:
课题中一连用了三个“滴”字,春天的小雨给你什么感觉呢?
该怎么读题呢?
注意节奏和停顿,再次读题。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这场雨已经下了很久了,我们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雨中去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吧。
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交流感受,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体会描写春雨声音美的内容。
1、回忆哪些自然段写了雨的声音?
这几个自然段都写雨的声音,听雨的地点有什么不同?
2、“屋前听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春雨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理解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说说听到了什么?
(2)捕捉表示声音的词,体会小雨滴发出声音的不同。
(3)理解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4)抓住“推、挤”感受小雨滴的欢快,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林中听雨”加深感受声音美,解决难点。
出示文字片:
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片森林就像一座音乐厅一样。
(1)第二自然段写雨的声音,这句话也写雨的声音,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2)想象:
音乐厅里正在演奏什么曲目呢?
(3)练习朗读,欣赏声音美。
(4)指名读4-6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问题一:
“冬—冬—冬”之间的横线什么意思?
问题二:
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
)
问题一“冬—冬—冬”之间的横线什么意思?
解疑步骤:
①教师带领学生初步认识标点符号:
破折号。
了解破折号的用法之一是表示声音延长的意思。
②出示字幕:
“嗵——嗵——嗵!
”“冬——冬——冬!
”
突然,吹来一阵风,树叶上的水珠通通跌下来了。
“嗵嗵嗵!
”“冬冬冬!
”“啪啪啪!
”
③对比指导表示声音的词语,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④说说为什么有的时候读的舒缓,有的时候读的急促:
问题二:
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
解疑步骤:
①学生自己初步理解。
②结合生活实际和影视中看到的画面,说说什么时候敲鼓?
鼓声一响,给你什么感觉?
③理解作者这样写表达的对小雨点喜爱的情感。
4、播放春雨飘落的画面,直观感受春雨之美。
5、配乐朗读声音美部分。
板书:
声音美
(二)感受描写春雨形象美的内容。
1、听雨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美,看雨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读一读,说一说。
2、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春雨的样子。
板书:
样子美
(三)感受赞美春雨精神美的内容:
1、指名读8、9自然段,想想人们赞美春雨还有什么原因?
2、出示儿歌:
《春雨》。
读一读,感受万物盼望春雨的心情。
3、想一想,儿歌中的种子、花朵、麦苗和春雨有什么关系呢?
4、如果你就是春雨,听了生灵们渴望你到来的心声,你会怎么做的?
板书:
精神美
(四)齐读最后一段,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1、谁能结合板书说说春雨美在哪?
2、总结写法
文章着重写了春雨的声音美,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声音的世界,以后写文时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写出的文章会更精彩。
3、再次朗读课题,结束学习。
四、布置作业:
必做:
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选做:
摘录描写声音的词语,写在积累本上。
2、瀑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3、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写法的好处。
4、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5、帮助学生会认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掌握“瀑布、重叠、涌上、岸滩、衬着”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瀑布录象、优美的音乐、文字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解题、读文,理清写作顺序,提出不懂问题。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语言之美,韵律之美。
教学重点:
读出诗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瀑布录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课
1、板书课题,提问:
什么是瀑布?
你们在哪儿见过瀑布,是什么样的?
2、书中描写的瀑布又是什么样的?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提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写好结构复杂的字。
(4)检查学生读写情况并随机纠正问题。
2、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新词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3、解释词语意思。
4、小结: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更牢固地掌握新字,理解新词。
并把好词语记下来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三、读文质疑,理清顺序
教师范读
学生思考: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瀑布的?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了解主要内容。
(先写声音,后写样子)
四、练习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诗。
(随机指导)
3、小结:
把诗读熟,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新词放入词语花篮中。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
3、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3、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4、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5、帮助学生按照课后提示说出瀑布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瀑布录象、音乐、文字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引入:
1、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交流抄写的语句。
3、小结:
同学们认真地背诵、抄写诗句,可见大家喜欢这首诗,这节课我们通过深入学习,相信你们会更加喜欢这首诗的。
二、自学思考:
1、出示要求:
(1)默读全诗,思考:
哪些诗句是写瀑布声音的?
哪些诗句是描写瀑布样子的?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去欣赏瀑布的?
(2)提出不懂的问题。
2、自学讨论:
3、班内交流:
(1)思考问题明确:
第1节:
瀑布的声音;第2-3节:
瀑布的样子。
写作顺序:
由远及近
(2)质疑问题
教师将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明确:
哪些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通过读书或查阅资料解决,哪些问题在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重点研读问题:
1、瀑布声音的特点。
(1)指名读这一节诗。
(2)出示文字片:
瀑布的声音,好像(),又像()。
思考: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要点:
突出瀑布声音响亮,气势雄伟;把抽象的声音形象化,使人觉得生动、真切。
)
(3)瀑布声势浩大,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朗读、齐读。
2、远望瀑布的样子
(1)自由读有关诗句
(2)从“忽然一转”这几个字中,你能想到作者刚才是在瀑布的哪一面听到声音的?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从背面听声音大,现在转到正面声音就更大了,感受到瀑布的声势巨大,一定雄伟壮观。
)
(3)“啊”字该怎么读呢?
为什么这么读,或从他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让学生品出读时的惊与喜,品出惊什么,喜什么?
)
(4)瀑布什么样,作者是怎么打比方的?
为什么先说没法比喻?
又说“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
学习方法:
A出示瀑布录象
B想象当时情景(颜色、高度)
C结合录象、课文内容、生活实际谈想法、感受。
(5)读出情感(指名读、领读、齐读等方式展示)
3、近看瀑布的样子
(1)指名读这一小节
(2)“仰望”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站在山脚下仰望?
(用诗句中的语句回答)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什么?
(3)为什么把瀑布比成“珍珠的屏”?
(从全貌看,像一座屏风;从小珠看,形似珍珠;颜色光泽与珍珠相似,晶莹透明。
)
(4)为什么说被风吹过的瀑布如烟、如雾、如尘?
(如烟:
轻柔飘逸,弥漫如雾:
白茫茫一片,朦朦胧胧如尘:
纷纷扬扬的落下。
)
(5)赛读,读出美感。
四、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归纳板书,深入体会
(1)配乐读全诗,再次感受瀑布的壮丽奇异的景象。
(指名3人读)
(2)为什么作者看到瀑布的样子各不相同、变化多端呢?
(3)归纳板书,理清作者观察地点
像风吹浪涌(声音)远
瀑布像一道白银(颜色)
像一座珍珠的屏(形状)近
2、根据板书提示,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3、布置作业:
(1)选词填空
一道一道道一阵一阵阵一朵一朵朵
一()闪电一()白银
一()风一()歌声
一()浪花一()浪花
(2)用“好像……又像”说一句话,再写下来。
(3)背诵全诗,整理《我的采集本》,继续丰富内容。
(4)写一种物品的声音或样子。
*4、柳笛和榆钱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学习本课要认的8个字,理解“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在默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教学准备:
文字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要认的8个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2、自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粗知文章大意。
3、小结阅读方法,并按着此种方法自学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自读。
2、纠正错误读音。
3、在语境中理解新词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
1、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按什么顺序写的?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想想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介绍阅读方法
1、如果想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应如何学习呢?
提示:
回忆前几课学习时,是用什么方法学习课文的?
2、教师帮助学生小结并提供一些阅读方法。
(1)读:
抓住文章主要的内容读。
(2)画:
画出文章重点词语。
(3)思:
思考不懂的问题,思考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4)议:
和同学交流看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作业:
1、认真读书,认识8个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默读、品味重点语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初步学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文字片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什么事及本文的写作顺序。
1、主要写童年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的欢乐。
2、按总分方法记叙的。
二、交流自学的收获,提出不懂问题。
1、做柳笛带来的欢乐。
(1)找出描写做柳笛动作的词语,读一读。
(2)从动作中感悟到什么?
(3)自由读,指名读。
2、吹柳笛带来的欢乐
(1)课文通过以下几点体现欢乐之情的。
愿怎么吹就怎么吹
吹出的音色各不相同
我们的样子
(2)边读边说自己从中怎么体会到这份欢乐之情的。
(3)小组合作读。
(分3个方面读)
(4)出示文字片
春天把自己的歌声藏在柳树的枝叶里,每个孩子都有本事把这歌声找出来。
①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点:
春天无处不在,柳笛吹出的歌声正是那藏在柳树枝叶里春天的歌声。
是孩子们用吹柳笛的办法让人们听到这美妙的歌声。
从中可以看出故乡的柳笛美、故乡的孩子聪明、可爱。
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
②自己读读这段话,感受这份情感。
3、榆钱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欢乐?
(1)摘榆钱
①找出描写榆钱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②思考:
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③你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结:
童年的趣事令人回味,令人向往。
4、回读全文,讨论解决:
为什么开头写柳树、榆树的样子?
与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有什么联系?
5、总结全文,谈收获。
(1)学习组材方法:
先总后分。
(2)情感体验:
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3)如何学习略读课文:
初读,了解大意——自学生字,提出不懂问题——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决不懂问题,感悟重点语句——积累好词佳句。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语文百花园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旁和“束”旁的由来和含义,会区分“束”和“”两个部分,会区别这个偏旁组成的字。
2、会用比喻、排比句式说句子。
3、积累成语及名句。
4、通过阅读短文,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5、围绕“花的世界”写一段话,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同总目标1、2、3
教学过程:
一、语海畅游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畅游语海,先看有趣的汉字。
1、认识“”旁和“束”旁,说说它的由来。
2、读有“束”旁和“”旁的字。
3、说一说怎样从字的含义上区分“束”和“”旁的字。
导语:
我们再看看下面的句子
1、通过读语句,比较下面句子的区别。
第二句比第一句形象生动,可以让我们知道声音好听的程度,水花飞舞的具体样子,使人如临其境。
2、体会比喻、排比句的好处。
3、用带点词语说一句话。
4、师生评价说的句子。
二、积少成多
1、读读成语,发现这些成语都有什么特点?
2、这些成语什么意思?
能用来描写春天的哪些特点?
3、还知道哪些带有“春”字的成语,说一说,再积累下来。
4、把名诗句读一读,说说意思,再背下来。
5、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古诗、名句,再积累下来。
三、阅读平台
1、自由读这段话,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
2、带着课文问题默读这段话,自己试着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和同学交流看法。
4、能为这篇短文画插图吗?
请四人上黑板上画,其余人在书上画。
5、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评价画得怎样,为什么这么画?
(1)评价不要脱离课文内容,要边读边体会重点语句,谈自己感悟到什么了?
(2)你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6、句式练习:
夏天的风应该是蓝色的,因为夏天天气炎热,浅蓝色看起来很凉爽。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改写这句话。
把“秋天”这句话也改写成“因为……所以”的句式。
7、品读全文。
可以运用自由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
8、积累文中好的词语、句子。
四、作业:
1、抄写有“”旁和“束”旁的字。
2、积累词语名句。
3、背诵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赏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搜集资料,加大对花的了解的力度。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习惯。
3、围绕有关花的内容写一段话。
把这段话写清楚,写具体。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花的图片、花名、花的用途等资料。
并提前布置下面内容:
1、要求学生观察家里、公园、街道上的花。
完成表格的填写。
观察记录
花名
观察顺序总体印象局部印象
(样子、颜色、姿态、气味)赞美
(用途)
2、查找有关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鲜花盛开。
无论走在繁华的街道还是僻静的小区;无论是在绿色的田野还是小小的花坛,都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让我们感到万紫千红的春天正悄然而至,它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二、交流预习内容:
1、你看到了什么花,请说说你的观察感受。
(要求学生介绍花名、花的姿态、形状、颜色、长势等)
2、还可以把有关花的花期、用途等资料做介绍。
三、出示图片,指导写文
1、出示图片:
迎春花桃花月季
樱花玉兰花
2、指导写文。
怎么介绍这些花呢?
迎春花:
(1)出示文字片在“迎春花”图片的下边。
(2)读描写迎春的例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小学 三年级 下册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