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docx
- 文档编号:3777544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42.68KB
近代史纲要.docx
《近代史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纲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史纲要
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考点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也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2)14世纪至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在欧美确立起来;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殖民扩张;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
提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考点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
1840年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考点3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②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
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②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⑥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阶级关系的变动。
①地主阶级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
一部分地主转化为资本家。
②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向贫农或雇农转化。
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③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考点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考点5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中法战争期间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指挥守军击退法舰。
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考点6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帝国主义列强之所以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考点7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从1840年至1919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是,都是以中国失败而告结束的。
其原因有:
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根本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考点8民族意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1年,他组织翻译《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
②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③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898年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考点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
②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2)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3月,定都南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①《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②《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4)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1856年9月,发生了自相残杀的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64年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考点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⑤太平天国起义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局限性和教训。
①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最终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②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考点3洋务事业的兴办
时间: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目的: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内容:
①兴办近代企业②建立新式海陆军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提示: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考点4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①洋务派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②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③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③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提示:
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考点5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维新的活动。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提示: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3)百日维新。
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光绪皇帝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来救亡图存。
1898年6月11日,他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提示:
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考点6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①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③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维新派的局限性: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考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的破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考点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894年11月,孙中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写了《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考点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2)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国。
(3)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
考点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提示: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考点5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考点6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考点7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考点8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①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②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
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
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提示: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考点1北洋军阀的统治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形成这种局面的深刻原因是:
一方面,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考点2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对封建专制主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愚昧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唤醒了一代青年,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激励着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并不能救中国;革命实践离开了当时社会环境;当时许多领导人所使用的方法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考点3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它推动着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提示: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考点4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①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②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提示: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考点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主要是:
①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②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④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十月革命后就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
提示:
五四时期的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走上领导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考点6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等;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周恩来等;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林祖涵、吴玉章等。
(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
(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如果说,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那么,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考点7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1920年9月,《新青年》杂志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
11月,上海党的组织创办的《共产党》月刊第一次在中国树起共产主义的大旗。
考点8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2)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考点9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②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关系革命成败的一个大问题。
提示:
(1)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工作重点在发展工人运动方面。
考点10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②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
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④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大革命的兴起1925年5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
考点11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
以湖南为中心,广大农村掀起了大革命的风暴。
国民政府进行了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的斗争;上海工人更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受到沉重的打击。
提示:
(1)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1926年9月1日,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指出: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考点12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
(1)失败原因:
①客观原因:
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②主观原因: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大革命的后期放弃了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共产国际对于中国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
(2)经验教训:
①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②无产阶级必须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
③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无产阶级要实现对革命的领导,必须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
④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考点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出现了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的对峙局面。
经过几番周折,实现了宁、汉合流。
(2)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提示:
中国仍是一个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之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对象依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革命的性质也依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考点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论。
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考点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
提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考点4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提示:
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考点5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考点6长征的胜利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师。
至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近代史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