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汇.docx
- 文档编号:377310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59.97KB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汇.docx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汇.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汇
《教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我国心理学家韩进之在其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纲要》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
2、教育心理学:
我国学者邵瑞珍主编出版《教育心理学》(修订本)一书,在该书中教育心理学被定义为:
“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
3、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在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有学生、教师、
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和教学环境五个基本要素;有学习、教学和评价三种活动过程,这五个要素和三个过程复杂交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系统。
4、教学内容包括:
课程标准、教材、课程等等。
5、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过程。
6、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或作用?
(论述)
答:
1、帮助教师准确分析教育问题
①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各种问题时,教师能够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及时发现问题;
②有助于教师理智分析当前的各种教育现象,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使自己能够始终站在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前沿。
2、帮助教师实施科学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和方法转变为教学程序和教学行为。
3、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和教育学生
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正确分析和了解学生,还可以从心理发展和个别差异的理论出发因材施教,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4、帮助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答: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从最初附属于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形成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以下四个时期: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末)
20世纪40年代后,儿童个性、社会适应性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被纳入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末)
20世纪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主动性研究;②反思性研究;③合作性研究;④社会文化研究。
1924年,我国学者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把西方的教育心理学引进我国。
目前是,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在还断吸取国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在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着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教育心理学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问题的探讨有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两个维度。
2、个体心理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答: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个体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②顺序性;③差异性;④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阶段划分?
答: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个体心理发展分为10个阶段:
即胎儿期(受精卵~出生)、乳儿期(0岁~1岁)、婴儿期(1岁~3岁)、幼儿期(3岁~6、7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青年期(17、18岁~25岁)、成年期(25岁~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
4、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本章重点,论述、填空、概念)
答:
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遗传、环境和教育。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
遗传素质:
通过遗传获得的,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称为遗传素质。
生理成熟:
是指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完善的程度。
①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每一个具有正常遗传素质的个体,都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正常心理发展水平的人。
②遗传素质奠定了全体差异的最初基础。
③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环境和教育
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
②社会生产方式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③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答:
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但它们只是心理发展的外部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外部,其真正的动力来自于内部,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心理内部矛盾的产生离不开个体的活动,活动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纽带和桥梁。
6、中学生的心理经历了从青春期到青年初期两个阶段。
7、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
1、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①抽象逻辑性;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而高中生是“理论型”的。
②独立性和批判性;③片面性和表面性;④自我中心性。
2、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自我分化导致初中阶段自我意识具有矛盾性的特征:
①自我评价;②自我体验;③自我控制。
3、初中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4、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
1)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
⑴与父母的交往频率的下降;⑵父母对交往过程的控制性减弱;⑶与父母冲突的情感含量增加。
2)初中生与教师的关系;
3)初中生与同伴的关系。
5、初中生学习活动的特点:
①学业成绩开始分化;
②学习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③自学能力提高。
8、高中生心理的主要特点?
答:
1、高中生性意识的发展特点:
①身心发展的不平衡;②异性交往明朗化。
2、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①独立意识增强;②自我意识分化;③关心自我评价;④客观自我评价;⑤自尊心增强;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3、高中生世界观的发展特点:
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逐渐树立起正确的立场和观点,逐渐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
4、高中生兴趣和理想的发展特点:
①高中生的兴趣发展特点:
高中生的兴趣多指向事物的内部规律和深层次的理论,他们不易被外在的情境和表面的特点所左右。
并且学科兴趣发生分化,偏科现象较为普遍。
②高中生的理想:
具体形象仍占重要地位,但概括性的理想越来越多。
缺乏现实性,理想与现实差距比较大。
第三章中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
1、能力的内涵: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的结构:
二因素说、三维结构说、信息加工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3、二因素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个因素。
4、三维结构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能力的结构包括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结果。
5、信息加工理论:
美国心理学斯腾伯格把智力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根据智力的功能,把智力分成五种成分:
①元成分;②操作成分;③获得成分;④保持成分;⑤迁移成分。
6、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个体有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
7、能力的个别差异与测量?
答:
能力的个别差异:
1、认知方式的差异:
①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场独立性在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更多地运用自己内部的线索,不易受来自环境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
②冲动性和熟虑性;③归因方式的差异:
归因是指个体对影响自己生活或命运的力量的看法;④聚合型和发散型。
2、不同群体的差异;其基本结论是:
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语言能力的性别差异、男、女不同的动机模式造成的智力水平差异。
3、发展水平的差异;4、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的测量:
⑴智力测验:
斯坦福—比内量表IQ=(MA/CA)×100公式中,IQ表示智商,MA为心理年龄,CA为实际年龄。
⑵成就测验:
成就测验能常分为四种类型:
成套检查测验、单科检查测验、诊断测验和预测测验。
8、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⑴幼儿期和童年期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⑵智力的发展在中学阶段已接近顶峰;
⑶流体智力达到顶峰后下降,晶体智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流体智力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较少受文化和教育的影响。
晶体智力主要是通过文化和经验获得的智力,是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
⑷能力的发展趋势存在个别差异。
9、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①遗传因素;②学校教育;③社会实践;④主观努力。
10、能力发展的教育促进(如何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能力)?
答:
⑴学习准备和准备性原则;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难度、速度,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⑵适应学习风格的差异;由于学生在学习风格上存在差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扬长避短,既要与学生学习风格中的优势和长处保持一致,又要针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不足加以弥补。
⑶适应智力的个别差异;①在教学组织上,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进行分组;②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③教师还要重视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11、气质与气质的特点?
答: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①外显性;②先天性;③稳定性。
12、性格的内涵?
答: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特征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①性格的认知特征;②性格的情绪特征;③性格的意志特征;④性格的态度特征。
13、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及性格特征?
答:
气质与性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⑴起源不同;从气质和性格的起源来看,气质主要和个体先天的神经类型有关,是遗传的产物,带有很大的先天性。
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是影响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它代表着个体的社会性特点。
⑵可塑性不同;尽管后天的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造或掩蔽人的气质,但气质相对较难改变,可塑性比较小。
性格虽然也是个体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但它是在环境中塑造起来的,环境的改变可以带来性格的改变,它的可塑性相对比较大。
⑶性质不同;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不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很有成就,也都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性格主要表现的是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决定行为的内容,有好与坏性质上的差别。
气质和性格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⑴气质影响个体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性质;⑵气质使性格带有独特的色彩;⑶气质制约性格形成的速度。
14、气质的理论学说?
①体液说;②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③抑制型和非抑制型。
其中前两种是在我国学者中多数同意的观点。
15、气质的类型可以分为:
①胆汁质;②多血质;③黏液质④抑郁质。
16、气质的实践意义?
答:
⑴正确认识气质:
①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更不具有社会评价意义,我们不能说哪一种气质类型是好的或是坏的;②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巨大的潜力,都可能很有成就,为社会做出贡献;③气质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典型的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或抑郁质的人,大多数人都属于中间型。
⑵科学因材施教:
在学校中,学生的气质类型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活动,使每个人的学习活动带有独特的气质色彩。
为此,教师在教育方法选择和教学组织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17、性格的个别差异(选择题)
⑴特质论的观点代表人物:
奥尔波特,他认为个体性格的特性包括二部分,即一般特质和个别特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知识点 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