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月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3771635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99.05KB
生态系统月考试题.docx
《生态系统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月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系统月考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3-2014学年度?
?
?
学校5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是
A.优生B.教育C.计划生育D.降低出生率
2.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5.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6.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
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
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7.春天某树林中,栖息着大量的夏候鸟池鹭,一些幼鹭练习飞行时,掉落树下,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人们为这些体弱的小鹭提供食物,一些体强的小鹭也飞来分享食物。
当秋季来临时,依赖人类喂养的池鹭不能长途迁飞。
据上述情景,对池鹭种群保护最有利的做法是()
A.春天将这片树林保护起来,避免人类干扰
B.春天将全部幼鹭圈养起来,待秋天放归自然
C.秋季终止投喂,促使池鹭迁飞
D.秋天将不能迁飞的池鹭圈养起来,待来年春天放归自然
8.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
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9.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11.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1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3.下图表示一草原土壤中硝酸盐含量与牧草数量的关系。
土壤中硝酸盐含量下降的原因是()
A.消费者排泄量增加
B.牧草的根增加
C.分解者数量增加
D.牧草枯死量增加
14.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编号
生态系统
采集对象
现有生物量
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
①
马尾松林
马尾松
200000m3
2
1000m3
②
淡水湖泊
鲫鱼
10000kg
35
3600kg
③
山地
甘草
1000kg
20
300kg
④
滩涂
沙蚕
10000kg
30
500kg
A.①B.②C.③D.④
15.如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Ⅰ、Ⅱ、Ⅲ分别表示遗传(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图Ⅰ说明基因重组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
C.图Ⅱ反映出生殖隔离的生物可以在同一个环境中相对稳定地生存
D.图Ⅲ反映出的河流、森林和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相同的小气候特点
16.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
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
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17.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18.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
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图甲图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19.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20.“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的取样调查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补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hm2。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21.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周边居民也出现某种有毒物质中毒现象。
请回答:
(1)湖泊中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过量的。
导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草生长的环境中缺少和这两种非生物因素。
(2)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组,理由是。
甲组水样中的O2含量________于乙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3)如果居民中毒是由于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引起的,这类食物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人
22.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
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进行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
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相比,主要缺点是和。
(2)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是和,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
(3)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4)挺水植物在该系统中的作用是。
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
23.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属于第____营养级。
(2)'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____。
(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乙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捕获了100只乙,经标记后放
回。
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100只,其中有10只带有标记。
在该生态系统中,乙的种
群数量大约为____只。
24.(8分)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
当曲线Ⅲ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保护的措施。
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物种变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
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的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字方程式中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25.(8分)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共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___组、__________组和__________组的结果。
(2)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__。
(3)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____。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和。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26.(9分)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的问题。
(1)如图表示在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相互关系。
请据图中所列关系回答。
1)湖泊中浮游植物→小鱼→大鱼的食物链,属于______________关系。
2)夏天湖水深处光量减少,而湖表层浮游植物因光增强而增加,属于_________关系。
3)湖水矿质营养不足,引起浮游植物数量减少,属于_____________关系。
4)夏天湖水深处含氧量下降,而湖中分解者活动旺盛,属于______________关系。
(2)如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1)若狼被捕杀,数量首先会减少的是_________。
2)若美洲狮的食物2/3来自鹿,其余来自浣熊,则一只美洲狮体重每增加3Kg,至少需要消耗青草_________Kg。
27.(10分)
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
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
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牛与鸡之间(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无机环境中的碳以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参考答案
1.C
【解析】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是计划生育;优生及优生措施:
a、禁止近亲结婚:
我国婚姻法规定: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b、遗传咨询:
遗传咨询是预防遗传病发生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C、提倡“适龄生育”:
女子生育的最适年龄为24到29岁。
d、产前诊断。
【答案】D
【解析】蚂蚁和蚜虫的关系比较特殊,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
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
因此我们经常称这种关系为“互利共生”而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所以不能构成种间竞争。
细菌与噬菌体应该属于寄生关系,虽然都使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但是并不构成竞争。
而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一定不能使捕食关系,而且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所以属于竞争关系,应该是竞争阳光、养料等。
3.B
【解析】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可能会使杂草等其他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导致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4.C
【解析】种群的概念实质上有两种情况:
一是广义的种群即是指一切可能交配并繁育的同种个体的集群(该物种的全部个体),例如世界上总人口,另一种狭义的种群:
即为进行交配繁育的局部集群。
种群内各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或呈斑点状密集分布,各群的大小,群间距离及群内个体的密度都不相等,是一种广泛分布格局,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
5.D
【解析】考查了种群增长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会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减少了捕获个体的数量,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使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答案】C
【解析】有题目所给信息“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可推出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A正确。
金合欢蚁和其他植食动物都能以金合欢树为食物来源,说明两者之间为竞争关系,B正确。
金合欢树和其他植食动物为捕食关系,C错误。
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种间互助,共同(协同)进化,D正确。
考点定位:
本题综合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及从题目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7.A
【解析】每种生物都有独特的生存习性,有时人类善意的“举动”会破坏它们正常的生长过程。
研究者认为,当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由人的活动导致生物栖息地大面积消失引起的,剩下的栖息地变小了,并且支离破碎,其质量也因污染而下降。
因此,为了保护物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8.A
【解析】由题可知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导致种内斗争不断增强,A正确,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
所以影响了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BC错;河流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的所有生物和无机环境,所以D错。
答案A。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物种引入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9.C
【解析】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统一整体。
在这个生态农业系统中,生物群落应该包含所有的生物,水稻、红萍、鸭子、有害昆虫以及一些起分解作用的微生物。
10.C
【解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三:
一是能量流动,具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二是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循环,该过程离不开生产者和分解者,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使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再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无机环境;三是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人类可利用能量的多少和所利用生物的营养级别有关,如果利用的是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则营养级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若人类能利用各个营养级的生物,则营养级越多,人类所利用的能量往往越多,因为这样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11.C
【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成“S”型增长,所以C正确。
12.D
【解析】由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所以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以答案D。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
13.B
【解析】考查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含量与植物数量的关系。
草原土壤中硝酸盐是牧草生长所需要的矿质元素,从图中曲线分析可知,随牧草数量的增加,硝酸盐的含量逐渐下降,说明了牧草数量的增加,加大了对土壤中硝酸盐的需求,从土壤中吸收量增多,造成土壤中硝酸盐的含量逐渐下降。
14.C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马尾松的年增加量为4000m3,而年采收量为1000m3,年采收量小于增加量;鲫鱼的年增加量为3500kg,而年采收量为3600kg,年采收量与增长量持平;甘草的年增长量为200kg,而年采收量为300kg,远大于年增长量;沙蚕的年增长量为3000kg,而年采收量为500kg,年采收量小于增长量。
15.C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遗传(基因)多样性归根到底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各种生态系统因其处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中而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
16.C
【解析】从题意及甲图中可知,栉毛虫以在草履虫为食。
在培养液中加入沉渣后,沉渣成为草履虫的隐蔽场所,增加了栉毛虫捕食的难度,将乙图与甲图对比,沉渣的加入对草履虫和栉毛虫的种群数量都带来极大的影响。
大草履虫的能量除了用于自身代谢外,有一部分流入栉毛虫,其余的最终被分解者所分解。
由于草履虫是原生动物,所以,草履虫和栉毛虫都是消费者;如果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需要生产者或者由培养基(人工生态系统)来提供能量。
17.C
【解析】从图像中可以看出该水池中原有的两个物种甲与乙之间符合捕食关系的曲线,其中甲先增先减,是被捕食者(藻类),乙后增后减,是捕食者(浮游动物)。
当在水池中加入物种丙后,改变了原来的种间关系,其中丙专食浮游动物,当三个物种仅剩余一个物种时,乙会因为丙对它的捕食而消失,而丙也因为乙的消失而缺乏食物也消失,甲会因为失去天敌乙而在一段时间内会有所增加。
丙和乙可竞争空间和氧气等资源。
所以本题应该选C。
从图像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
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
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
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
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由于强调了鱼是专食浮游动物乙,显然A项是不合理的。
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的竞争,可能在大量投入鱼(丙)时会导致空间(水池)、氧气等方面的竞争。
18.
A
【解析】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
因此A正确。
19.D
【解析】图中所示的生物可形成植物→旅鼠→旅鼠的天敌捕食链,且三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均在某一范围内变化,即围绕着K值波动;旅鼠的种群数量受到植物及其天敌数量的制约,相互之间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考点定位:
本题借助图形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稳定性,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0.
(1)N=Mn/m
(2)144高(3)8/9(或32/36)(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系统 月考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