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docx
- 文档编号:3765544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0.28KB
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docx
《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
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
仓桥学校费金弟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随后上海市委、市府也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
为切实改善学校德育工作,也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找到抓手,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制订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这两份文件。
经过进一步修改后出台了试行稿。
并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进一步贯彻落实“两纲”的实施意见》。
《意见》中要求将学科教育教学和生命教育相融合,实行“无缝衔接”。
教育关注人的发展,“生命教育”在现时代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
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于1906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
他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
他还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的生命教育主要是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让孩子远离毒品,给他们一个正向而积极的生命起点。
英国提出了“呼应课程”,以顺乎学生的生长、发育的规律。
日本教育界提倡一种“余裕教育”,试图将学生从应试教育中彻底解放出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恢复孩子天真烂漫的本性,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热爱生命是“余裕教育”的主题。
日本政府针对青少年浪费、破坏、自杀、他杀等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教育目标。
我国台湾学者孙效智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生命教育的意义是指“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整合行动力”的一种有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理想与实践的教育。
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并曾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
短短几年间,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开展的有声有色,善于把渗透式与独立设科或综合课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实施生命教育。
大陆学者肖川认为: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
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
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李家成博士提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已经需要、并且可能在整体性深层次的角度选择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关怀生命,可以成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的一种新取向。
”
确实,学生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学校教育具有生命性,它必然也对个体的生命产生影响。
学生如何生活,直接影响着他生命意义的获得。
压抑、消极、被动的课堂生活,带给学生的是负性的生命体验,是对生命本性的一种伤害,并无可挽救地造成生命的无意义感。
这种影响,远远胜于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养成,它已经进入人的灵魂深处。
民主抑或专制、主动抑或被动、自由抑或压抑,决非仅仅是那一段生命历程的事,而是在造就一种人,尤其是在生命的早期。
本课题将生命教育定位于广义的生命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种全人的教育,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的同时焕发生命之美。
语文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正如《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应“紧密结合‘二期课改’,注重发挥语文等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如语文课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心灵”的那样,如果能有效挖掘语文课中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师生精神生命的形成,激扬学生生命之力,焕发学生生命之美。
如何科学地、有效地实现教师从现场、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由讲故事到教育叙事研究的转变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本课题通过研究实践,可以为教师叙事研究的理论研究提供经验素材。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应“紧密结合‘二期课改’,注重发挥语文等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本课题可以探索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经验和策略。
二.研究设计
(一)课题界定
我们对研究中涉及到的概念作了以下界定:
1、生命教育(lifeeducation),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是教育的起点。
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生命价值的引导和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性、灵性全面均衡的发展。
学校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认识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培养起对他人的爱心,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生命观、价值观、人格观等方面获得相应的发展。
概括地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学生生命状态,丰富学生生命历程,激发学生生命潜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2、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就是指生命的个体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能够正确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
从它的内涵和外延看,生命意识应该包含有两个方面:
一是主体生命意识,即能够关爱自己;二是客体生命意识,即是关爱他人(人和物)。
3、教学渗透,所谓渗透,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
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
因此,本课题的“渗透”应该理解为,让生命教育不再作为单纯的德育教育,而是让其“逐渐进入”语言教学中,运用语言的魅力,通过有意识的行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目标。
4、叙事研究:
指得是“教育叙事研究法”,就是通过教育教学主体──教师的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义理解。
它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是行动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的研究。
对于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的方式,本课题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从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清理、寻找”出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同时提醒他们在“清理”、“寻找”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时,关注研究过程中大量的有意义的“细节”及其情节,强调“把自己摆进去”,重视教师个人“生活史”对整个研究过程的作用,研究的对象不限于某些“特殊学生”,而是对每一个学生生命的关注。
(二)研究内容
1、在生命教育的实践层面开展深入研究,让生命教育深入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功利化追求而造成的自由精神的淹没、安全而失去生命自由的教育、学生的群体认同而导致的对生命自由的放弃、对知识的过分追求导致的教育目标的偏移等现象导致了当代教育对人的生命的异化(如漠视生命存在、压抑生命活力和扭曲生命意义等现象)3、课堂教学中的生命价值取向应该是关注完整生命的发展、尊重独特生命的形成、注重精神生活的提升、重视课堂生活的重建。
(三)研究目标
1、了解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对学生生命需要的不当压抑,以及知识技能的僭越、科学主义的肆虐、工具理性的奴役、功利主义的诱惑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等现象;
2、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生命教育。
3、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4、探索教师从现场、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的训练方式,实现教师由讲故事到教育叙事研究的转变。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区域教学研究联动下的行动研究法,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边实践,边研究,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感悟,再由理论来指导实践,由点及面,螺旋上循环上升形成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中运用的基本框架。
本研究采取两种研究方式:
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来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
教师本人通过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学自我,达到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
教育研究者则更关注教师叙述的教育事件之间的关联,尽量使叙述的教育现象呈现出某种理论框架或意义,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先研究并反思原有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并且确定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本题研究的策略。
第二阶段:
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再实践,注重积累有关案例。
第三阶段:
在案例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总结经验。
最终完成时间:
2010年6月。
最终成果形式:
经验总结和案例
三、实践探索
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
作为课题研究者,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观察者,也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
本课题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案例研究,着重研究生命教育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将生命教育有效渗透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
“有效渗透”其意义在于有机挖掘文本中蕴含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体验感悟,抓实语言实践,使学生认识生命,悦纳生命,在积极的评价中激扬生命的成长。
(一)挖掘文本资源,生命因丰富而精彩
中小学语文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要有效渗透于语文教学中,首先是要挖掘并开发教材文本中显性的与隐含的生命教育资源,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生命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才能真正滋养学生的心灵。
案例1:
六年级第二学期的课文《一千张糖纸》教学片段
师:
“我长大了,在读了许多书识了许多字之后,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表姑’这个词。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铁凝忘不了,甚至可以说是几十年都不能忘记这受骗伤害的经历,或者说是几十年还不能原谅表姑当年的行为。
对作者的这一心理,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
)
生1:
表姑的欺骗带给“我”和世香“深深的伤害”,我也会恨那个叫表姑的。
如果我是作者的话,我长大了也要让表姑尝尝被骗的滋味。
生2:
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铁凝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很会记仇,不会自我反省。
生3:
不能一味地指责表姑,因为我们自己的言行也给养病的表姑带来痛苦,所以她才骗我们的。
生4:
我会感谢表姑,是她让我度过了一个丰富、辛苦的暑假,让我学到了课堂中学不着的本领
……
师:
表姑的欺骗是有意而为吗?
作者写此文目的是为了“声讨”表姑吗?
(在短暂的沉思之后,学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
生5:
表姑的欺骗是不经意的,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表姑,甚至记恨表姑,应看到自己的言行同样会给别人带来痛苦,要学会理性反省自己的言行缺陷,学会理解和感恩。
生6:
“我们已经长大,可所有的大人不都是从孩童时代走来的么?
”,作者的写作意图应该是告诉我们:
大人也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自己孩童时代不愿受欺骗,为什么长大了要欺骗小孩呢?
本文呼吁大人们不要欺骗孩子,哪怕是不经意的欺骗,对孩子要讲诚信。
师:
作者写作本文想要达到的目的:
“于欺骗的伤害中读出童心的唯美和真诚,读出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必要”。
那么,假如我们当了父母之后,我们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
生7:
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诚实守信,说到就要做到!
生8:
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对,学会尊重他人,哪怕是再幼小的生命。
……
这个案例的典型之处在于教师开发了教材中显性的与隐含的生命教育资源。
语文课堂教学并非纯粹地教授课文,而应更多是以课文为载体,充分开发文本本身的生命教育资源,充分开发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而出的各类资源,发挥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经历和气质,他们对是同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不可能有完全相同之处。
“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因此,课堂上的教师,就应该努力的贴近每一个学生,走进他们独特而丰富的心灵里去,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不应是灌输行为,而是一个引导与播种行为。
这样文道结合,更能触发学生对生命的感受、思考。
(二)营造学习情境,生命因无痕而美丽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创设、呈现学习情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如果学生的学习与情境不相融,那么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便将不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学习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习情境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案例2: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语文展示课,上课的教师是外区县的优秀青年教师,整节课上得可点可圈,让听课者赞赏不已。
但我觉得她的开场环节更让我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师:
小朋友们,早上好。
生:
老师好。
师: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课,知道我是谁吗?
生:
知道,是黄老师。
师:
小朋友真厉害,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
老师,您上面的投影片上写着呢!
师:
小朋友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老师相信你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肯定不错。
可今天上课的主角除了我,还有……
生:
(很茫然,互相看了看)
师:
让我来告诉大家吧。
(老师在上课班级一栏里打上了“xx小学一
(2)班”)
生:
(异常兴奋)是我们,是我们……
师:
对,这节课你们和我是共同的主角,大家有没有信心上好课?
生:
有(顿时不少学生挺直了腰,声音中透出了心中的喜悦)
这个案例的典型意义在于教师在课堂学习开始前以简短的时间与简单的问答巧妙地营造了愉快的氛围,并唤起了学生生命的主体意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身心合一地进入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包括课堂情境与文本情境。
1.营造积极的课堂情境
课堂情境是一个“大环境”,包容了课堂内所有的人与事件,师生情感多维交融;课堂情境是一个“大背景”,涵盖并影响着所有的教与学的行为。
(1)师生长期共同营造。
案例研究只是撷取了课堂教学中一个简短的片段、一个精彩的侧面而已,但从中可以反映出课堂的人文气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是浸润与滋养学生心灵的生命场。
教师与学生一起长期共同经营,方能使之成为生命诗意的栖居之地。
(2)师生共同关注生命细节。
课堂是一个繁忙的地方,是学生思想、行为、情感交汇的场所。
教师要细心呵护每一个幼小的心灵,关注每一个小生命的表现,投以关爱的目光,报以赞赏的话语,使生命于每时每刻都能舒心地成长。
2.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语文书上印刷的是冷冰冰的白纸黑字,文字中叙述的是感人的故事,描写的是真切的情境,塑造的是丰满的人物,抒发的是真情实感……文本的情境是我们需要进入并体验、感悟的世界,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是要感受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形象、思想、精神,读懂并理解典型事件的意义与价值,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心灵。
(1)借生动的语言走进文本情境。
文本的世界是以语言文字营造的,语言文字是思维与情感的物质外壳,语文学习必须凭借语言文字进行。
教师传情达意的朗读与精心设计的导语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的两大媒介,而学生的模仿朗读、角色扮演等可以使学生从心灵上走进文本情境。
(2)以多媒体技术营造仿真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课堂打破时空的局限提供了可能。
中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就是直观性原则,基于学生心理年龄特点,有些文本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直观性手段辅助,如影像、图片、音乐等。
例:
古诗教学《鹅》,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鹅在碧波中戏水的图片,配以背景音乐,加上声情并茂的示范性朗读,仿佛进入了与鹅同乐的世界。
(三)抓实语言实践,生命因感悟而灵动
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其要义是首先要把握住语文教学的特点,以此为基础开展生命教育。
简而言之,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更要有“人情味”。
“语文味”体现在语言训练与实践之中,“人情味”体现在字里行间与语气神态之中。
案例3:
(六年级第二学期《“诺曼底”号遇难记》)
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当学生读到面对船上的混乱局面,哈尔威船长坚定有力地命令奥克勒大副“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的时候,老师同样坚定、同样有力地对学生说:
“请你再读读这句话,我相信你一定有问题要问问船长”。
生1:
如果真有人拥挤,船长会让开枪么?
生2:
船长刚才还说要把六十人全部救出去,怎么又要打死想逃生的人呢?
生3:
船长为什么要下命令开枪呢?
师:
同学们很会思考,一下子就钻到了问题的核心,其实这三个问题是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下达开枪的命令?
(几个同学举手要求回答。
)
师:
大家不要急于回答,我建议你们读读书,相信你们能从文中找到支持船长的理由。
(生读书思考,更多学生举手。
)
生4:
因为当时已经乱得不可开交了,大副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也不行,所以船长就下令打死敢走在女人面前的男人。
师:
我相信会有人为你补充。
生5:
我为她补充。
如果不组织好秩序,也许会有不少身体弱的人被挤到海里淹死。
生6:
也许会把小艇挤翻,造成更多人死在大海中。
师:
同学们说的这些后果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在这危急现场,船长威严地下达了自己的命令──
生(齐读):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
师:
还有第二个理由支持船长的这个命令吗?
生7:
救援的时间只有20分钟。
生8:
在20分钟的时间内救出六十人,时间十分紧张,如果人们因为乱挤乱推耽误了时间,让更多人死亡,还不如杀一儆百。
师:
你的意思是开枪是为了让更多人生存,对么?
生9:
对!
牺牲少数人,救出多数人。
师:
看来,在这紧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
所以,船长的命令有力而又严厉——
生(齐读):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
理解的达成是两个视界的融合,文本意义的实现,实际上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
只有打开读者的自我视野,才能找到与文本视域的差距,才能在理解文本视界时融入读者的视域,完成对话意义的主动建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不能以自己的视野替代学生的视野,也不能以个别学生的视野遮蔽其他学生的视野,尽可能地敞开、擦亮每个学生的自我视野,才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和智慧所在。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语言,圈词划句,让学生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对文本解读的深入,把自我融入到文本之中、浸入到角色之中,随着文本人物的心路历程细细体验,站在他人角度审视生命,或许对生命的理解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感悟生命的重要性,也更能理解生命的不同之处。
(四)倡导激励评价,生命因自信而激扬
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积极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慢慢积淀成为可贵的自信;而消极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与羞辱感,出于心理自我保护的需要就会出现沉默、回避、退缩等学习行为,生命的成长性逐渐丧失,课堂成为生命的屈辱场。
而课堂评价属于一种即时性评价,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发言、讨论等作出及时的评价,这对教师的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
案例4:
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二学期课文《荒芜的花园》的教学片段
师:
贝尔太太第二块牌子上写的是个绝妙的主意吗?
生:
我认为不是个好主意,她是想用蛇来吓退人们进入她的花园。
生:
我觉得是个蠢主意,它最后让花园变得荒芜了。
生:
我觉得贝尔太太有意吓人,这样做很不好。
生:
老师,我觉得贝尔太太的主意确实很绝妙……
(这时,教室里响起了其他同学的一片哄笑声,发言者顿时涨红了脸。
老师用手势示意学生们安静下来,脸带微笑……)
师:
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
(声音很轻)贝尔太太想出了这个主意,达到了她想达到的目的。
虽然贝尔太太的做法有点不对,但是我觉得人们的做法也不对呀,他们没有征得贝尔太太的同意,就随随便便进入花园,想干啥就干啥,破坏了花园的美丽。
(声音逐渐提高。
)
师:
你是说,单评价这个主意确实达到了目的,但同时你觉得贝尔太太和人们的做法都有欠缺之处,对嘛?
生:
嗯
师:
同学们,听清他的话了吗?
生:
……
这个案例的典型意义在于学生的“另类回答”,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不罕见。
而这样的回答总会招致嘲笑声,使回答的学生处于尴尬的境地。
小学生的思维是活泼的,有时并不顺从问题的本身,并且有些学生总是喜欢从自己的关注点出发的,“答非所问”的现象是常见的。
这个案例的典型意义更在于教师正确的处理,及时引导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敏锐地澄清学生思考的价值。
教师的表扬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同时也保护并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从评价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种积极的激励评价,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激励场。
同时也教会其他学生学会包容、接纳、尊重他人。
学生非常在乎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能得到教师与同学认可,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不要局限于学生回答的本身,要从多角度进行评价,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等方面,例如:
回答虽然不正确,但是勇气可嘉。
我们倡导如下的激励评价方式:
①纵向性自我评价,即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将“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相比较,看到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进步,激发积极的情绪,从而进行自我肯定,激发自信。
②差异性互动评价,即以学生原有的基础为评价依据,将“现在的他”与“以前的他”相比较,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活动,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更加明确努力的目标。
当学生遇到失败时,不是简单的指责,而是引导学生客观分析、正确寻找原因并制订相应的对策,让学生明白失败中可能存在成功的因素。
我们认为激励评价的心理价值:
着力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
过度否定性的评价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可使学生产生消极自卑心态,降低教育、学习的效果。
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则会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对教师的指导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教育、学习效果也更为显著。
四、主要成效
(一)学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生命,还要让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感悟生命,从而激扬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
生命教育的开展引导学生打开了心灵的窗户来欣赏和感受生命的美好,塑造了青少年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通过生命教育他们渐渐懂得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是生命赋予的。
当他们能够感受、体验生命的美与真时,这才是生命教育的一个起点。
经过课题的实施,我们发现学生的生命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生命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现摘录学生的习作以佐证:
习作一
曾经的我很迷茫,出来没有思考过生命是什么,更没有想过生命的意义何在。
生命只不过是几十年,弹指即逝,何来意思?
但今天读了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后,我对生命有了新了认识。
这篇文章并不长也没有优美的词句做修饰,但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多生命的热爱和珍,寓意深远,主要讲述了一只小飞饿在险情中挣扎求生,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小苗,以及作者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律动。
从而感悟到了什生命的可贵。
……
意志倒下时,生命就不再屹立。
人生,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的生命,让生命之树长青不老。
(初一唐泽宇)
习作二
假如生命是草,决不因此自卑!
要联合起所有的同类,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星浅绿。
大地将因此而充满青春的活力。
……
假如生命是一段原木,做一座朴实无华的桥吧,让那些被流水和深壑阻隔的道路重新畅通!
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但生命只有一次。
生命是可贵的,是稀有的,是美好的,但生命需要拥有它的人去创造奇迹,去开创未来。
让我们共同携手去爱护生命创造未来吧!
(初三何菲燕)
习作三
生命自开始便是沉默的,但生命偏偏又是不甘寂寞的。
我们太平凡,但我们又不甘平庸,于是我们每日每夜地努力,但阻碍我们成功的荆棘又往往刺破我们的皮肉,以获得我们的眼泪与鲜血。
我们无语,我们无力,但我们有心,我们沿着心灵的指引,冲破重重荆棘,踏入了隐藏其中的玫瑰花园。
我们依旧无声,我们只是继续在玫瑰花丛中追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 语文 教学 实施 生命 教育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