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考研纲目.docx
- 文档编号:3765525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3.34KB
现当代考研纲目.docx
《现当代考研纲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考研纲目.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当代考研纲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应试大纲
一、总体要求
(一)系统、全面地掌握课程知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涵盖了1917年前后至今发生于中国大陆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内容丰富而庞杂。
这就要求考生在学习和复习时,必须首先系统地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和全面的了解,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特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同阶段发展的重要特征、重点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等都有所理解和把握。
这是本课程深入学习和领会的基础。
(二)准确、深入地把握重点内容。
本课程学习要求考生把基本知识的记忆融入到对整个文学史的了解和把握之中,在兼顾广泛,扎实全面地学习的基础上,对那些风格鲜明、分量厚重、地位突出、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作品进行重点学习和领会。
这是本课程学习和考试的重点,考生应该特别予以重视,在复习时必须深入细致。
比如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艾青、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王蒙、贾平凹、汪曾祺、舒婷、高行健、莫言、池莉等作家的创作概况、审美追求、独特风格等应作为课程重点深入地学习和体会。
这常常是考试中简答和论述题的出题所在。
从学习的角度上说,对于重点内容请考生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要求准确到位。
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不存在大概知道或知道得差不多这样的情况,差一点就和完全不知道是一样的,大概知道对于掌握基本知识点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准确到位,一分就是一分,没有半分之说,不存在半对半错的情况。
二是知识面的掌握应全面宽泛,对现当代文学史的基本面貌要大致做到心中有数。
应尽可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进程的发展轮廓,对各类文体的流变演进的线索,对各文学社团和各种风格流派的基本情况以及重要作家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都应该能够做到大致了解,心里有底。
这部分的知识并不一定要求掌握得那么精确,只要大概了解,有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就可以了。
三是分析论述要求表现出综合应用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理解准确,领会深刻,表达清楚。
在分析论述的过程中,考生同学应该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概括能力和论析能力,并尽可能表达出一些对有关问题的独到见解。
二、试卷结构与解题技巧
(一)题型结构
本课程考试考试采用的题型有五种: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这五大类型的题体现了对考生三个基本能力层次的考察:
第一层次是对基本知识点掌握的牢固程度,主要体现在单选和多选这两类题型上;第二层次是对文学史知识面把握的宽广程度,主要体现在名词解释和简答这两类题型上;第三层次是理解、分析和表述能力的水平高低,主要体现在最后两道论述题上面。
(二)解题技巧
1、单项选择题
每题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要求从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点多面广,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知识点细节掌握的准确程度。
其难点在于几个备选答案多是相似的,极易混淆。
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一些基本知识识记的准确程度。
比如,“巴金的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中篇小说是( )A、《灭亡》;B、《新生》;C、《家》;D、《憩园》”,答案是A,可见要答好这类题型,必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非常熟练的把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面宽广,准确无误地记住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2、多项选择题
这种题型与上述单项选择题相似,其特点是,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
选对的得分,少选、多选和错选均不得分。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有一定辨析能力,概念清楚,理解透彻。
题型本身增加了选择的迷惑性,考生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例如采用排除法、比较法或推理法对备选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外,关键还在于全面、系统地学习课程内容,扎实地掌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正确把握问题的界限,理解问题的精神实质。
比如,“近十年来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有( )A、阿来;B、王安忆;C、张洁;D、陈忠实;E、池莉”,答案是ABD。
从多年考试的实际情况分析,这种题型很容易失分,应该下工夫多做一些练习,但归根结底是提高对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和理解的灵活程度。
3、名词解释题
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课程中的一些重要名词作出解释,目的在于考核考生对这些名词概念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准确性。
这种题型的难度在于要点的把握。
答题时要简明扼要,不要求展开论述,主要考察考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
比如,“名词解释:
《女神》”,答案是:
“《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开辟了一代新诗风。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做作有《凤凰涅盘》和《女神之再生》等。
《女神》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赞美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
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色彩、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诗体形式等构成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解答这种题型,考生要明确名词的来龙去脉,会运用概括的语言进行阐释,通常解释的是作品、思潮、流派团体、人物形象、风格等,考生可以在这些方面加强积累。
4、简答题
这类题型一般是根据课程中的有关史实、现象、理论、观点等,直接提出问题。
回答这种试题,一定要抓住要点,观点明确,主要考察考生在对掌握一般知识的基础之上对问题的分析阐述能力。
比如,“简析《狂人日记》的思想性和象征色彩”、“简析曹禺戏剧的艺术特点”、“简述巴金《随想录》的重要意义”等,这种题型需要考生组织语言,安排好答题层次,思路清晰,抓住核心,切中问题要害,灵活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家的艺术个性,关键不在于多多益善,而在于分析的准确和生动。
5、论述题
这种题型是整个试卷中最有分量的部分,考察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运用具体材料,发挥思维空间,延伸对问题理解的深度。
答论述题时可以结合作家总的思想倾向来谈,也应该注意到作家创作道路的特点,在文学史上特定的作用和影响以及相关评价。
比如,“谈谈艾青诗歌对中国新诗发展的意义”等,考生可以按照自己对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的独特感受和体会来谈,要注意言之成理,发挥得当。
以上仅就不同题型的特点和答题时应注意的问题作了适当的提示。
其实,不管什么题型,解题的关键都是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读教材,认真学习课件。
在全面系统学习课程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基本知识面,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对重点作家的总体价值和独特风格做出历史评价和现实评价。
只有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才能知道课程的重点和学习中的难点所在;同时,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动手做作业,才会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取得好成绩。
三、重点、难点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范畴、起止年代与标志性事件;熟练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在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基本面貌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把握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思考各阶段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特点;学会综合运用本章知识指导以后各章的学习。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根本特点
一、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
(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文学发展
识记:
(1)第一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
(2)“五四”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
(3)“五四”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4)1921年以后涌现出的文学刊物和新文学社团。
(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的文学发展
识记:
(1)第二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及其理论主张。
(3)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的主要参与者及其论争的焦点。
(4)左翼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5)30年代出现的主要文学流派。
(三)第三个十年(1938—1949)的文学发展
识记:
(1)第三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抗战初期的文学与解放战争时期文学。
(2)抗战初期以街头诗、独幕剧等为代表的文学创作实践。
(3)解放区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4)国统区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5)现代文学阶段结束和当代文学阶段开始的标志。
二、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识记:
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重要特色
一、当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十七年文学
识记:
(1)“十七年文学”是指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这段时期的文学。
(2)“十七年文学”的基本特征。
(3)“十七年文学”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二)“文革”时期的文学
识记:
(1)“文革”期间的文学,有不同的两个部分:
一是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作品;二是秘密或半秘密状态写作和传播的作品,通常称为“地下文学”。
(2)公开发表的小说的代表作。
(3)《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
(三)新时期的文学
识记:
(1)新时期文学是指从“文革”结束后到80年代中期十年左右时间里的文学。
(2)新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四)最近十年的文学。
识记:
最近十年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创作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二、当代文学的重要特色:
识记:
当代文学的重要特色。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的爆发及初期新文学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和意义,着重掌握《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了解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思潮的论战,掌握新文学初期诗歌、小说、话剧、散文的创作实绩。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一、晚清文学的繁荣与五四文学革命
领会:
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之间的密切关联。
二、西方文学的译介与五四文学革命
领会:
“五四”时期对外国文学的介绍所发挥的进步作用。
三、《新青年》与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
识记:
(1)《新青年》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主编是陈独秀。
(2)1917年《新青年》上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
领会:
《新青年》在整个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四、文白之争及新旧文学的较量
识记:
(1)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
(2)向新文化进行反扑的封建复古派主要有两个:
“学衡派”和“甲寅派”。
(3)“学衡派”的代表人物、刊物及理论主张。
(4)“甲寅派”的代表人物、刊物及理论主张。
第二节 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
一、白话新诗的尝试与开局
识记:
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等人对白话新诗的创作尝试。
领会:
现代白话诗在各种新文学文体中与传统相差最大的原因。
二、现代小说的创新与初成
识记:
(1)最能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是鲁迅的小说。
(2)积极尝试白话小说的还有陈衡哲、胡适以及《新潮》作家群,包括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叶绍钧等。
三、话剧形式的引入与演进
识记:
(1)1906年话剧剧团春柳社成立,他们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第三幕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2)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部刊载于正式刊物的话剧创作。
(3)1921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
四、现代散文的发生与发展
识记:
(1)1918年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刊发“随感录”式的短小的时评或杂感。
(2)《新青年》“随感录”作者群。
(3)周作人对“美文”的倡导。
领会:
五四时期现代散文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特别对鲁迅作品中的“立人”思想要有所领会;重点掌握鲁迅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以及杂文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第一节 鲁迅的生平思想及文学志向
识记: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领会:
哪些因素决定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根本价值取向。
第二节 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
一、《呐喊》、《彷徨》概述
识记:
《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初版,收入鲁迅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所作短篇小说14篇;《彷徨》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收鲁迅1924年2月至1925年12月所作的短篇小说11篇。
分析:
(1)《呐喊》、《彷徨》的主要思想成就。
(2)《呐喊》、《彷徨》的主要艺术成就。
二、最初的三篇小说: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识记: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用白话写成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第一篇真正现代意义的短篇小说。
领会:
《药》的双线结构以及这种结构的效果。
分析:
(1)《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象征意义。
(2)《孔乙己》中孔乙己形象的思想蕴涵。
三、不朽的名作《阿Q正传》
识记:
《阿Q正传》最初连载于《晨报副刊》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署名巴人。
领会:
阿Q精神胜利法的主要体现。
分析:
(1)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2)《阿Q正传》的思想蕴涵和艺术成就。
四、探索妇女解放问题的《伤逝》、《祝福》与《离婚》
识记:
《伤逝》、《祝福》、《离婚》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领会:
(1)《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的典型意义。
(2)《离婚》中女主人公爱姑的形象蕴涵。
分析:
《伤逝》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
第三节 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
识记:
《故事新编》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
除“序言”外,收入了《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8篇历史小说。
领会:
《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分析:
《故事新编》在整体上所体现出的历史与现实相交融的特点。
第四节 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与《朝花夕拾》
一、《野草》的思想和艺术
识记:
《野草》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先河,1927年出版。
领会:
《过客》的艺术特点。
分析:
《秋夜》的思想蕴涵及其中各种形象的象征意义。
二、《朝花夕拾》的思想和艺术
识记:
《朝花夕拾》是鲁迅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的10篇回忆性散文的结集,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了解鲁迅生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分析:
《朝花夕拾》的艺术成就。
第五节 社会众生像的艺术记录——浩瀚的杂文创作
识记:
鲁迅的杂文,结集的共有14本,包括《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
此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篇》中也有许多杂文,鲁迅一生写作的杂文,数量达百余万字。
领会:
鲁迅杂文的思想成就。
分析:
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
第四章 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和历史剧的独创性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郭沫若的人生道路、美学主张和文学创作过程,识记郭沫若诗歌和历史剧创作概况,重点掌握《凤凰涅盘》、《屈原》等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
领会郭沫若诗剧合一的浪漫主义风格。
第一节 诗剧合一的浪漫主义特质
识记:
(1)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2)创造社成立的经过。
领会:
(1)郭沫若创作的根本特点。
(2)郭沫若的美学主张。
第二节 开创一代诗风的《女神》
一、《女神》
识记:
(1)《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中国的第一部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新诗集。
(2)《凤凰涅盘》、《天狗》、《晨安》、《炉中煤》等是《女神》中的代表性诗篇。
分析:
《女神》集中体现出的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主要特点。
二、《凤凰涅盘》
领会:
《凤凰涅盘》的思想意义
分析:
《凤凰涅盘》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第三节 独具慧识与创新的《屈原》
领会:
郭沫若独特的历史剧观。
分析:
历史剧《屈原》的思想蕴涵与艺术成就。
第五章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众多新文学社团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语丝社对散文多元形态的贡献;重点掌握各个社团的代表作家如叶绍钧、冰心、朱自清、许地山、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周作人的创作实践;理解和认识这些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一、文学研究会概述
识记:
文学研究会成立的经过及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
二、叶绍钧的创作实践
识记:
(1)叶绍钧的创作概况。
(2)《倪焕之》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较有份量的、直接反映“五四”以后的时代形势及其对知识分子命运深刻影响的长篇小说。
三、冰心的创作实践
识记:
(1)冰心的创作概况。
(2)“爱”是冰心创作的核心思想内容。
冰心的“爱的哲学”主要是对母爱、童真与大自然的讴歌。
领会:
冰心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及每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四、朱自清的创作实践
识记:
(1)朱自清的创作概况。
(2)《背影》、《给亡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是朱自清最负盛名的散文名篇。
领会:
《背影》抒发的父子深情。
分析: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 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一、创造社概述
识记:
创造社成立的经过及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
二、郁达夫的创作实践
识记:
(1)郁达夫的创作概况。
(2)1921年10月出版的《沉沦》,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分析:
《沈沦》的思想意义及其体现的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
一、新月社概述
识记:
(1)新月社成立的经过。
(2)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领会:
新月社新格律诗理论提出的背景。
二、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识记:
闻一多的创作概况。
领会:
以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为主要内容的闻一多的“三美”主张。
分析:
以《死水》为代表的闻一多诗歌的艺术风格。
三、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识记:
徐志摩的创作概况。
分析:
徐志摩诗歌独特的艺术追求。
第四节 语丝社对散文多元形态的贡献
一、语丝社概述
识记:
(1)语丝社成立的经过。
(2)语丝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散文创作为主的作家群体,语丝社最具代表性的创作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创作,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创作。
(3)“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是:
排旧除新、放纵而谈、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
二、周作人的创作实践
识记:
(1)周作人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2)周作人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
领会:
周作人散文前后期的不同特点。
分析:
周作人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的文学思潮流派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20年代末关于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了解30年代初“左联”成立的经过、主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掌握左翼代表作家蒋光赤、柔石、张天翼、沙汀、艾芜等的创作;掌握萧军、萧红及东北作家群的创作;了解30年代文坛的繁荣局面;掌握废名等“京派”作家的创作风格;掌握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识记:
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者是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主要有郭沫若、成仿吾、蒋光慈、钱杏邨等。
领会:
(1)革命文学兴起的背景。
(2)革命文学论争的影响与意义。
第二节 “左联”的成立及左翼作家群的创作
一、“左联”成立的经过、主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
识记:
“左联”成立的经过。
领会:
(1)“左联”的历史贡献。
(2)“左联”的历史局限
二、萧军、萧红及东北作家群的创作
识记:
(1)萧军、萧红的创作概况。
领会:
(1)萧军小说强悍、粗犷而又沉毅的特色。
(2)萧红小说散文化的特点。
分析:
(1)《生死场》、《呼兰河传》各自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
第三节 “京派”、“海派”及30年代文坛的繁荣
一、30年代文坛的繁荣局面
识记:
(1)30年代主要的小说创作流派:
社会剖析派、“京派”和现代派(包括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
(2)各流派的代表作家及艺术追求。
领会:
30年代文坛繁荣局面的原因及表现。
二、“京派”文学
识记:
(1)“京派”文学共同的审美追求。
(2)废名、萧干的创作概况。
分析:
废名小说《菱荡》的艺术特色。
第七章 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的小说创作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的小说创作概况,领会这几位作家创作的根本特点和不同的艺术风格,掌握《子夜》、《家》、《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边城》等几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一节《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
一、茅盾小说创作概况
识记:
(1)茅盾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2)《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子夜》中的人物形象。
领会:
(1)茅盾小说创作的四个阶段及每一阶段的特点。
(2)茅盾小说的总体特点。
(3)《林家铺子》的思想主题。
(4)“农村三部曲”共同的思想主题。
二、《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
识记:
(1)《子夜》原名《夕阳》,1933年由上海光明书店出版。
(2)《子夜》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它继承了由鲁迅奠定的现实主义传统,把长篇写实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里程。
分析:
(1)《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
(2)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第二节《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识记:
(1)巴金的创作概况。
(2)《家》、《寒夜》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领会:
(1)巴金创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及每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2)巴金小说创作的总体特点。
(3)从“激流三部曲”到《寒夜》巴金风格的发展深化。
分析:
(1)《家》中的觉慧、觉新等人物形象。
第三节《骆驼祥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识记:
(1)老舍的创作概况。
(2)《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小说中人物形象。
领会:
(1)老舍创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及每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2)老舍小说创作的总体特点。
(3)老舍小说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分析:
(1)《骆驼祥子》中祥子、虎妞形象的典型意义。
(2)《四世同堂》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第四节《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一、《边城》:
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执着追求
识记: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 考研 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