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docx
- 文档编号:3756141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5.29KB
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docx
《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
贵阳市是特大城市和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进入新世纪以来,贵阳市的城市规模、综合经济实力和产业聚集能力逐步增强,已成为辐射全省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
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的加快,贵阳城市经济圈进入起步阶段。
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依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贵阳市、安顺市和黔南州发展实际,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认真制定和实施《贵阳城市经济圈“十一五”发展规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优势,做大做强贵阳城市经济圈,培育发展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规划范围、区位与资源
贵阳城市经济圈的规划范围初步划定为以贵阳市为中心、辐射半径大约为80~100公里的区域,包括贵阳市各区市县,安顺市的西秀区、平坝县、镇宁自治县、普定县,黔南自治州的龙里县、惠水县、福泉市、贵定县、瓮安县、长顺县;规划区域国土面积24547.6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93%;2005年总人口754.6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9.2%;其中有特大城市1个,中小城市3个。
从区位上看,贵阳城市经济圈地处西南内陆腹地的长江、珠江上游地区,面向东部发达地区,近邻成渝经济区,同时又是泛珠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贵阳城市经济圈基本形成了以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等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全省重要的对外口岸,是西南地区联结华南、华中、华东的重要陆路交通枢纽;贵阳城市经济圈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电子信息和航天航空生产基地,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贵阳城市经济圈自然资源丰富,资源开发组合条件良好,比较优势突出。
该区域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植物种类繁多,自然景观奇特。
矿产资源丰富多样,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38种,其中,磷矿保有储量达25.48亿吨,富矿总量占全国的53%,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一位;铝土矿保有储量4.2亿吨,居全国第二位;此外,煤、重晶石、硫铁矿、重稀土、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也具有比较优势。
区内年平均降水量1188毫米,水资源总量187.17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乌江、鸭池河、蒙江等,平均河网密度为0.4971。
生态环境良好,生物资源多样,林地面积达708万亩,成片草地5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5%;有种子植物166科、908属和大量的珍稀保护动植物种类,其中野生药用植物约1705种,约占全省药用植物总数的66%。
城市经济圈内以喀斯特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资源十分突出,已开发建设黄果树、龙宫、红枫湖等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1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一批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遗址和民族文化村寨,已逐步成为我省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一定影响的旅游热点地区之一。
(二)经济技术基础
有一定的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到2005年,贵阳城市经济圈规划区域内的生产总值达到717.4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6.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507元(1178美元),为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近2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7.15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5.32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9%;社会销售零售总额241.13亿元,占全省社会销售零售总额的39.7%。
以县域经济为重点的区域经济加快发展,8个市县区进入全省在建的20个经济强县行列,其中云岩区生产总值超过140亿元。
产业基础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阳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重大进展,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区域经济优势得到逐步发挥,初步形成了以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体系,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航天航空、能源、电子信息、现代中药、装备制造、特色食品等工业初具规模,区内聚集了黄果树烟草集团、开磷集团、宏福集团公司、中铝集团贵州分公司、贵航集团、中国振华集团、南方汇通、贵橡集团、西洋肥业、贵州神奇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圈内有贵阳(新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贵阳(小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白云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园区和白云省级经济开发区、安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金阳知识经济园区、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龙里医药工业区、惠水长田工业区等开发区和工业区,现代工业基础、产业技术创新和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城市经济圈加快发展以优势资源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已形成一批大中型商业中心、金融中心、人才市场和区域性专业批发贸易市场,旅游业发展初具规模。
2005年城市经济圈规划范围内三次产业结构为10.7:
46.3:
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7.7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2.3%。
开放型经济不断扩大。
随着贵阳城市经济圈对内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引进了沃尔玛、北京华联、青岛红星集团、日本京瓷、首都机场等一大批国内外优强企业,利用省外国外资金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正在成为全省对外贸易的主要区域和投资的热点地区。
初步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
贵阳城市经济圈包括七区、两市、十一县,共辖209个镇乡,其中建制镇85个,乡124个。
2005年总人口754.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7.87万人,城镇化水平43.4%左右,比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高16.5个百分点。
贵阳城市经济圈城镇首位度达5.5,属首位型城镇体系;除贵阳市为特大城市外,其余均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其中,贵阳城区(贵阳市区)人口199.56万人,核心区(南明、云岩两区)人口106.44万人;安顺市中心城区(西秀区)人口26万人;清镇市区人口11.5万人;福泉市区人口5.07万人;其它县城人口(除长顺以外)在3.5~6.5万人之间,中心镇人口在0.5~3.0万人之间,一般镇镇区人口在0.2~0.5万人之间。
经济圈内城镇形成以贵阳市区为核心、大中城镇为主导的密集区和以安顺市为中心、中小城镇为主导的密集区,以贵阳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呈“十”字型分布,其中城市4座、县城7座、中心镇14座,总人口240余万人,占经济圈城镇总人口的73.2%。
贵阳大中城镇密集区是由贵阳市区、平坝、惠水、龙里、修文、开阳、息峰、清镇构成,城镇人口274.72万人,占城镇人口的83.8%;安顺中小城镇密集区由西秀、普定、镇宁构成,城镇人口54.69万人,占城镇人口的16.7%。
经济圈内城镇职能大致可分为综合型、工矿型、旅游服务型、能源型和农贸型;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分工不够明显。
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集聚程度较高。
在城市经济圈内集中了全省大部分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科技人才,其中,有大专院校15所,各类科技人才30万人以上,拥有国家在省和省地市(县)科研机构上百个,9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0多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起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贵阳市全社会科技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基础设施条件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阳城市经济圈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市政等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以综合交通网为重点的经济网络初步形成,提高了区域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水平,为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
交通基础设施。
基本建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及管道运输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经济圈的经济网络。
贵昆、湘黔、黔桂、川黔铁路在贵阳交汇,并且基本实现了电气化,贵阳南站已建成为西南最大的铁路枢纽;贵黄高速公路、贵遵高等级公路、贵新高速公路、贵毕高等级公路、贵开公路、贵惠公路等6条公路呈放射状向外延伸,南下出海大通道横跨城市经济圈,初步建成了贵阳绕城高速公路,大部分市区县实现了与中心城区的高速公路或二级以上公路联结,成为我省通往省内各地和周边省市区的重要公路交通枢纽;城市经济圈内已建成贵阳龙洞堡4D级机场和安顺黄果树支线机场,龙洞堡机场是全国重要的骨干机场之一,已开通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和香港、泰国以及省内支线机场的40多条航线。
城镇基础设施。
贵阳市已基本完成城市主要干道的改扩建,中心城区的城市现代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安顺城区、清镇市、福泉市及重点小城镇的城镇主要道路已基本硬化,市政设施进一步完善。
县城以上城市的供水率均为100%,总供水能力约164万吨/日,还有一批水厂在扩建和新建之中,城市供水基本满足发展需求。
县城以上城市均建有排水管沟,目前运行的污水处理厂仅有8万吨/日(贵阳市),在建污水处理厂13万吨/日(贵阳市),清镇市污水处理厂2.5万吨/日,其它城市还未建污水处理项目。
电力设施。
基本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工程,主干电网和区域电网覆盖整个经济圈;已建有贵阳电厂、安顺电厂、清镇电厂、东风水电站、普定梭筛水电站、红枫湖水电站等电源点,总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以上。
二、城市经济圈发展环境条件
(一)发展阶段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城市群和城市经济圈将成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力度,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十年重点突破”的新阶段;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十一五”及到2020年,也将是我省推进跨区域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阶段。
总体来看,贵阳市已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城镇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初步具备了加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促进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预示贵阳城市经济圈步入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既是城市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了比较高的积累率、投资率、经济增长率,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将逐步升级,同时也是一个各种矛盾凸现的时期。
如果能够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发展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环境方面来看,21世纪是城市群、城市(都市)经济圈主导经济发展的世纪,我国城市经济圈无论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是参与国际竞争上,其作用都日趋突出。
“十一五”期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将全面融入世界贸易组织体系,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将形成,这为贵阳城市经济圈的企业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市场变化加快,将促进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为贵阳城市经济圈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融入国际大市场,逐步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城市经济圈创造了条件。
从国内环境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强化了加快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体制与环境明显改善,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日趋紧密,沿海地区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东部地区企业开拓西部市场的力度加大;泛珠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为贵阳城市经济圈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造了新的机遇,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趋势看,国家加大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优势互补,为贵阳城市经济圈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和条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家将更加重视统筹发展,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国家投资重点向农村、社会发展、环境等公共领域倾斜,为贵阳城市经济圈抢抓机遇,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了新的机遇。
从我省发展环境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贵州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能源建设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为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十五”以来,我省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为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省委、省政府将推进“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作为全省“十一五”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贵阳城市经济圈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在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之发展成为全省的一个重要区域增长极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三)挑战与不利因素
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总量小,整体实力较弱,参与全国性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大,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趋同比较明显,经济结构层次较低,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突出;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还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行政区为主体的传统经济发展格局尚未打破,没有形成推进区域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相互联动、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面临的困难较大;劳动力素质偏低,高层次人才匮乏;转移人口和解决就业的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牢;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深化改革面临新的挑战。
三、贵阳城市经济圈的总体发展构架
今后10~15年,是贵阳城市经济圈进入构建成形、成长壮大、拓展延伸的重要时期,需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和推动模式。
“十一五”期间,应重点推进现有规划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推进整合资源构建特色经济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起城市经济圈的基本框架,为下一步城市经济圈的成长壮大、拓展延伸和建设黔中城市群奠定坚实基础。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依托省会中心城市、大型交通枢纽和产业集聚优势,进一步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重点,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加强区域合作与体制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力争在经济、科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着力打造在西部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省会城市经济圈和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贵阳城市经济圈在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努力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二)基本方针
1、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面对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抢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国家把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资源接替区、我国全面融入WTO、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的建立等所带来的机遇,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促进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
2、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构建城市经济圈,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深化改革,体制创新,消除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优强企业,为城市经济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坚持区域一体化统筹发展。
应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部门经济束缚,按照区域一体化和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加强统一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完善统一市场,促进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城市经济圈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4、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
要以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城市经济圈的优势。
5、坚持以科技与人才为依托。
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必须依托科技、依托人才,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强城市经济圈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6、坚持可持续发展。
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环境、人居环境,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战略、模式及步骤
1、发展战略
为促使贵阳城市经济圈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工业化、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实施四大发展战略:
工业强圈战略。
推进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必须依靠工业化,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方向,加快优势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以此带动周边邻近地区的发展。
因此,大力实施工业强圈战略,进一步加快重点工业区和开发区建设,调整优化工业发展布局,重点培育发展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中药、新材料、特色食品、煤化工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批销售收入上百亿的工业企业,为推进城市经济圈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可持续发展战略。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客观要求。
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在城市经济圈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科教与人才兴圈战略。
推进城市经济圈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教育和人才,充分发挥经济圈内人才积聚的优势,依托省会城市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聚集能力,努力增强城市经济圈的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区域发展一体化战略。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趋势,充分利用城市经济圈的有利条件,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着力塑造区域经济的整体优势,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和产业、市场的相互渗透,积极构建区域一体化框架。
2、发展模式
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是核心区(贵阳城区)——贵阳市与周边城市协调联动的过程,必须采取“双向进入、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重点是增强核心区(贵阳城区),壮大次中心极点(周边城市),逐步带动圈内非中心区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主要采取以下推进方式:
“强极”推动。
进一步增强和完善核心区(贵阳城区)的辐射带动力,以做大做强城市中心区为目标,着力提高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使之成为整个城市经济圈的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信息中心、交通枢纽、综合服务中心和国际交流互动平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良好的示范效应,发挥集聚与辐射作用。
“壮点”带动。
加快城市经济圈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建设,重点培植若干个现代化中心城区和中小城市,形成富有活力的次中心区,使之成为联系广大经济腹地的纽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点轴联动和重点推进。
采用“点—轴式局部联动和重点推进”的发展模式,对区域内的产业优势突出、经济关联度高、联合积极性强的城市(城镇),率先实行双边的或多边的联合;强化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优势整合、分工协作,突出重点城镇、重点产业带、开发区和工业区发展,加快产业集聚,以点带面,逐步实现整个城市圈的协调联动。
3、发展步骤
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需要较长的过程,发展战略步骤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即2005~2010年,着力构建经济圈的以综合交通运输网为重点的经济网络体系、现代城市体系、特色经济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区域整合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城市经济圈的基本框架。
第二阶段为起飞阶段,即2010~2020年,在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形成产业集群、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扩大城市经济圈规模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化城市集群、现代化经济网络、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市场体系、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黔中城市群的基本框架。
(四)发展目标
围绕形成中国西部重要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战略目标,突出城市经济圈建设和以重化工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基地建设;以实现五个统筹为重点,基本形成区域合作的良性机制,努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经济圈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到2010年,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现代化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教育科技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初步建立起城市经济圈以交通为重点的经济网络,以特色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群或产业带,以现代化城市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的现代城镇体系和组团式的山水园林城市群,以要素市场为重点的区域市场体系,以区域合作、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为重点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城市经济圈的基本框架。
力争生产总值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辐射带动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到2020年,力争贵阳城市经济圈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10倍左右,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努力把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集群,形成对全省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特色旅游目的地,树立起生态型循环经济城市和开放融合的西部都市形象。
四、“十一五”期间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左右,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000元以上(约合2300美元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力争达到5%以上,到2010年达到100亿元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力争达到15%以上,到2010年达到800亿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力争达到13%以上,到2010年达到600亿元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200亿元左右。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达到14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43%左右。
经济结构调整主要目标:
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
53:
40;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体系;城市经济占经济圈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50%,转移农村人口60万人以上。
交通、城市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城市经济圈的经济网络框架。
城市建设和发展主要目标:
城镇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城市经济圈规模适当、布局和职能合理、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城市环境优美、产业支撑有力的现代城镇体系,逐步实现中心城市、卫星城市和重点小城镇相互协调、相互联动。
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主要目标:
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年均增长7%,2010年分别达到13000元和4000元左右。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主要目标:
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8%左右,城市建成区绿化率提高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本解决结构性污染,区域内80%以上的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Ⅱ类以上标准;城市空气环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阳 城市 经济圈 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