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1120.docx
- 文档编号:3755774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76KB
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1120.docx
《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11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1120.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1120
十一、曲突徙薪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
"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必众害之。
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乃上疏,言:
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书三上,辄报闻。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
人为徐生上书曰: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
'向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弱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今茂陵徐生,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
乡使弗说得行,则国无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
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
"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过:
拜访。
傍:
通"旁",旁边。
不者:
如果不这样的话。
嘿(mò)然:
不说话的样子。
嘿,同"默"。
息:
同"熄",灭。
灼(zhuó)烂者:
被火烧伤的人。
灼,烧。
而不录:
却不邀请。
而,却;录,录用,此处指邀请。
乡(xiàng)使:
当初如果。
乡,同"向",从前;使,假如。
使:
假如。
亡:
通"无"
寤:
同"悟",醒悟,觉悟。
上行:
上位。
次坐:
排定座次。
"坐"通"座"
译文:
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
"霍氏必亡。
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
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厌恶。
霍氏一家长期把持朝政,遭到很多人的厌恶,天下人厌恶,又作出大逆不道的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于是,上书朝廷说:
"霍氏一家权势太大,陛下既然厚爱他们,就应随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
"上书三次,天子听到了,未加采纳。
后霍氏一家被诛杀,曾告发过霍氏的人都被封赏,有人上书汉宣帝,为徐福鸣不平说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
"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
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主人沉默不答应。
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
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
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
有人对主人说:
"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
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
"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茂陵人徐福多次上书说霍氏将会有叛逆行为,应预先加以防范制止。
假如陛下接受徐福的劝告,则国家就没有划出土地分封列候的费用,臣下也不会谋逆叛乱,遭受诛杀的大祸。
现在事情已经过去,而只有徐福的功劳没有受到奖赏,希望陛下明察,嘉许其'弯曲烟囱、移走柴薪'的远见,使他居于'焦头烂额'者之上!
"汉宣帝这才赐给徐福绸缎十匹,后又任命他为郎官。
释义:
原指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
比喻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生事故的因素。
先见之明,做到防患于未然。
同时讽刺那些不懂得防患于未然的人。
引申:
世上需要救火的英雄,更需要能发现忧患于毫末、有先见之明的人,提醒世人对于警示之言不要置若罔闻。
十二、王羲之爱鹅
王羲之性爱鹅。
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
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尝诣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
"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释
会稽(kuàijī):
古地名,今浙江绍兴。
《道德经》:
相传为老子的著作。
命驾就观:
立刻前往观看。
命驾:
命人驾车马,引申为立刻动身。
命:
命令。
驾:
驾车。
就:
前往。
弥日:
整天。
弥:
充满。
市:
买。
固求市之:
坚决要求买了这些鹅去。
固:
坚决,坚持。
市:
买,这里作动词用。
笼:
用笼子装。
任率:
任性、率真。
译文
王羲之生性喜爱鹅,会稽(今绍兴)有一个老妇人养了一只鹅,擅长鸣叫,王羲之要求买下来却没有得到,就带着亲友驾车前去观看。
老妇人听说王羲之即将到来,就把鹅宰了煮好招待王羲之,王羲之为此叹息了一整天。
又有山阴(今绍兴)一个道士,喜欢养鹅,王羲之前去观看,心里很是高兴,坚决要求买了这些鹅去。
道士说:
"只要你能替我抄写《道德经》,我一定把整群鹅都送给你。
"
王羲之高兴地写完,用笼子装了鹅带回家,感到非常高兴。
他任性率真的情况就是这样。
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
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
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王羲之常自称:
"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
"又曾经写信给人说:
"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这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喜爱养鹅,固然是文人雅事、陶冶情操,更为关键的是,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於笔端。
"羲之爱鹅"后来被当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体现,后人将其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是为"四爱"。
"四爱"的题材常常出现在明清以至民国的瓷器和绘画中,以表现文士高士风雅清逸,迥出尘俗的超然情志[1] 。
十三、宗悫乘风破浪
宗悫(què),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
"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选自沈约等《宋书·宗悫传》。
1、宗悫:
南北朝时宋朝人。
2、高尚不仕:
宗炳是当时着名画家,志趣高尚不肯做官。
仕,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做官。
3、拒:
抵御,抵抗。
4、贼:
强盗(古今异义)。
5、披散:
分散,此指逃散。
6、并:
都。
7、以:
认为。
为:
是素:
一向。
8、诸子群从:
众儿子及侄子。
9、任气:
放任意气。
10、为...所...:
表被动。
11、乡曲:
乡里。
12、称:
称赞。
译文: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
他的叔父宗炳,志趣高尚学识渊博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
他回答:
"希望乘着船顺风在大浪里驰骋。
"宗炳说:
"如果你不能大富大贵,就必然会使家族破败。
"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媳妇才进门,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
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逃散,无法进入正屋。
当时天下太平,有名望的文人都认为习文章或谋生的本领考取功名是正业。
宗炳向来学问高,许多年轻的兄弟子侄也都爱好学习。
然而只有宗悫任性又爱好武艺,因此没有被乡亲称赞。
宗悫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精心刻苦地练武,直到练成了才对他叔父说:
"我有了本事,就可以乘长风破万里浪。
"("乘风破浪"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后来宗悫真的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
"乘风破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船借着风势,破浪前进动。
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十四、呕心沥血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④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
及暮归,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
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
"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新唐书·李贺传》
(唐代诗人李贺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从:
使……跟从
疾:
快速
通眉:
两眉相通连
奚奴:
童仆
牵合程课:
牵强附和旧章法
足(jù)第四声:
补充
率:
一概,都
过:
探望
省:
醒悟
旦:
清晨
锦:
丝织品
已耳:
罢休
课程:
标准、模式
率:
大致、一般(或者一律、一概)
译文:
李贺,字长吉,是郑王的后代,七岁就能写文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到还不相信,经过他家时,让李贺写诗,李贺提起笔就像早已构思好的一样,命名为"高轩过",二人大吃一惊,李贺因此而出名。
长得单薄削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快速写出诗文来。
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时,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马,带着一个小书童,背着破烂不堪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
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其他牵强附和旧章法的人。
等到晚上回来,就整合成一首诗。
若不是大醉时或吊丧的日子他都是这样,每天到母亲处探望也顾不得问候一声。
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嗔怪道:
"这个儿子要呕出心肝才停止啊!
".
辨析:
"呕心沥血"常用来形容为了工作或是某些事情而穷思苦索,费尽心血。
两个字来自诗人李贺的故事,另两个字出自文学家韩愈的诗歌,这样组合而成的。
此类组合的成语,在中文成语中并不很多。
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从小就喜欢写诗,一生中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李贺写诗注重考察和写实,他不喜欢先立个题目再冥思苦想,而是常常到处游览,见到好的景物,有趣的题材,便立刻动手记写下来作为资料,然后才将诗歌素材在家集写成篇。
所以,李贺每日早晨起床后,就拉出小毛驴骑上去,让书童带好书囊布袋,出外四处周游。
随时看到什么便写成诗句,放入书囊中。
知儿者,非母莫属。
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勤奋的创作习惯,更了解孩子身体很差,当然心疼得很。
每天李贺一回家,妈妈就检查他的书囊。
当发现儿子书囊中存放着太多诗句纸片时,便关切地嗔怪:
"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原文是"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人们把"呕心"和"沥血"合在一起,正好表达了费尽心思,用尽心血的意思了。
十五、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
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
邠(bīn)州:
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在今陕西彬县。
罢:
停止。
守:
太守,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指做太守。
暇日:
闲暇的时候。
僚属:
属下;属,下属的官史;部属。
置:
准备。
举:
举起。
觞(shāng):
酒杯。
缞绖(cuīdié):
丧服,此指穿着丧服。
具:
具备。
营理:
筹办。
公亟(jí)令询之:
他(范仲淹)急忙派人去询问。
亟(jí):
急迫地。
询:
询问。
之:
筹办丧事的人。
乃:
原来是。
寓居士人:
寄居在外的读书人。
寓居:
客居,寄居在外。
士人:
读书人。
卒(zu):
死。
殡:
出丧。
赗(fèng)殓(liàn):
下葬时入殓的衣服。
棺椁(guǒ):
棺:
棺材。
椁:
棺材外面的套棺。
具:
具备,完备。
怃(wǔ)然:
失意的样子。
然,···的样子。
彻:
同"撤",撤去。
赒(zhōu):
救济。
之:
他们。
毕:
结束,完毕。
泣:
眼泪。
译文:
范仲淹在邠州做太守时,闲暇的时候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范仲淹看见几个穿着丧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
他急忙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邻近的郊外,下葬时入殓的衣服和棺材都还没有备齐。
范仲淹露出失意的样子,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予了他们重金救济,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
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有的人感动得流下眼泪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
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文化拓展:
谥号:
文说的"范文正公",即范仲淹,"文正"是他的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或贵族、名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的褒贬的称号。
范仲淹因为生前文学成就高,行为正直,故谥为"文正",后世称"范文正"。
他生前是没有这个称谓的。
唐朝的韩愈谥"文",后世称韩文公。
这都是褒称。
隋炀帝杨广因生前阴险残酷、穷兵黩武,故死后得恶谥曰"炀"。
启示:
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
范仲淹的一生都用行动实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他闲暇聚会,却仍旧心系天下苍生。
现实中我们有许多人都能说豪言壮语,但当事情就在眼前时,我们又是一番自私实际的考虑。
有多少人能时刻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并去关爱别人呢?
请从我做起,,让博爱之光笼罩世界,让世界因爱而更美丽。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王辟之(1031-?
),字圣涂,临淄(今山东临淄)人。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他担任任河东县(今山西省永济县)知县,曾"废撤淫祠之屋,作伯夷叔齐庙",以"贵德尚贤"闻名。
[1]
作品体裁:
从体裁上来说,《渑水燕谈录》属于笔记文中的史料笔记。
笔记文是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笔记"之"笔"即文笔之分的"笔",意谓散记、随笔、琐记。
笔记文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
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有此体,其渊源还可以远溯至东汉。
唐代笔记已多,到宋代又有发展。
用"笔记"两个字作书名的,则始于北宋宋祁的《笔记》3卷。
宋代的笔记文以史料笔记一类为最发达。
其主要特点在于多就"亲历"、"亲见"和"亲闻"来记叙本朝的轶事与掌故,内容较为切实,不乏第一手材料。
十七、父子性刚
原文: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
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
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
父寻至见之,谓子曰:
"汝姑持肉回陪客饭(饮),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明代冯梦龙《广笑府》)
俱:
都
遣:
派
市:
买
值:
适逢,恰好碰上
遂:
于是
良久:
很久
姑:
暂且
之:
到
谓:
对···说
将:
将要
入:
进
译文:
有一对父子都性格刚烈,一点都不肯让别人。
有一天,父亲留客人饮酒,派儿子入城买肉。
儿子提着肉回家,刚要出城门,遇到一个人面对面走来,两人各自都不肯相让,挺着身子面对面地站在那里,僵持了很久。
父亲见儿子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回来,就去寻找,看到这种情景,就对儿子说:
"你暂且带着肉回去陪客人吃饭,让我跟他在这里对站着!
"
寓意:
人与人之间,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
相互谅解,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倘若使气斗狠,对谁也没有好处。
为人不能倔强固执,使气斗狠;要学会谦让谅解,要有宽大的胸怀。
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懂得谦让、气量狭小、凡事斤斤计较的人。
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十八、《论语》五则
【原文】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译文】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
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
诚信?
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
【原文】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1)有道
(2)而正(3)焉,
可谓好学也已。
”
【译文】孔子说: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
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
【原文】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译文】孔子说: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
【原文】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
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
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原文】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译文】孔子说:
“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
”
十九、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召吏欲杀之。
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
"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
"烛邹!
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
"勿杀,寡人闻命矣。
"西汉·刘向《晏子春秋》
1、景公:
姜姓,吕氏,名杵臼。
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
、
2、弋:
(yì)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系着绳的箭,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弋射;此处指捕鸟
3、使(使烛邹主鸟):
命令,派遣(上级对下级)。
4、烛邹:
齐国大夫
5、主:
掌管,主管,负责管理;也可翻译成"养"。
6、亡:
丢失,逃跑,让……逃跑了,这里指让鸟逃走了。
7、诏:
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
这里指下令。
8、欲(召吏欲杀之):
想
9、罪三:
三条罪状。
古代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
上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
10、请:
请求
11、数(shǔ):
历数;列举
12、以(以其罪而杀之):
按照
13、而: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14、使(使吾君、使诸侯):
致使,让。
15、汝:
你。
16、是:
这。
17、以(以鸟之故):
因为。
18、故:
原因,缘故。
19、好:
爱好,喜爱。
20、以(以吾君重鸟):
认为。
21、重:
重视,以……为重。
22、轻:
轻视,以……为轻。
23、士:
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读书人。
24、前:
前面。
25、毕:
结束。
26、谏:
规劝
27、寡人:
古代君主自称。
28、闻命:
接受教导。
命:
命令,这里指教导。
译文:
齐景公喜欢捕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不久,鸟飞走了。
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
晏子说:
"烛邹有三条罪行,请让我将他的罪行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
"齐景公说:
"好。
"于是齐景公就召见了烛邹。
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
"烛邹!
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是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罪状列完了,请杀了他。
"齐景公说:
"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
齐景公因烛邹没有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向齐景公委婉地列举了烛邹的三条罪状,本意并不是让齐景公杀了他,而是婉转地提醒他,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改变了主意,没有杀烛邹。
文章体现了晏子的说服技巧和高超的语言技巧,展现出他在权威面前镇定冷静,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的精神。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外篇)》《晏(yàn)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
寓意:
1.揭露当时的帝王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能言善辩与机智、正直的精神。
2.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3.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晏子不是直接劝阻,而是间接委婉地提醒齐景公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从而使他改变了主意(晏子的高明之处)。
二十、出裘发粟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
"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
寡人闻命矣。
"乃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涂者,无所问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
"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雨:
作动词,下。
雨雪:
下雪。
霁:
雨雪天转晴。
被:
同"披",身披。
狐白之裘:
用狐狸白毛皮缝制的皮衣。
狐白,狐狸腿下部分的白色皮毛,是狐皮最好的部分。
裘,皮衣。
善:
意为好。
闻命:
受到教诲。
出裘发粟:
出:
拿出。
发:
发放。
对:
回答。
贤:
德才兼备,贤明。
而:
然而。
今:
现在。
陛:
皇宫的台阶。
译文:
景公在位时,下了雪三天然而雨雪天没有转晴,景公披着用狐狸白毛皮缝制的皮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
晏子进宫看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
"奇怪啊!
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寒冷。
"晏子回答说:
"天气(难道)不寒冷吗?
"景公笑了。
晏子说:
"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吃饱了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了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您不知道(这么想)了。
"景公说:
"好!
我愿意受您的教诲了。
"于是便命令人发放皮衣和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并命令在路上见到的难民,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
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孔子听到后说:
"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
文中景公值得称道的行为是:
能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并采取措施改正错误。
赏析:
是的,推己及人,是一种美德。
自己温饱能想到尚未得到温饱的人,而且能够想方设法使得那些人也能得到温饱。
有些人能想到,也许还能说上几句,可是,仅仅停留在想到、说及,仅仅表示同情、怜悯。
这还不能称之为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要有行动。
晏子是想到了齐国还有人在挨饥挨冻,但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好找到机会启发景公来完成救济饥寒这件善事。
只要我们时刻想到目前还有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们,总会找到帮助他们的办法。
尤其是有些地方遇到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想到受灾害乡亲们的缺衣缺食缺水缺药,更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
助人即是助己,受害灾区得到援助,恢复生产,减少了国家的负担,不也在一定意义上,增加了全民的财富。
因此,推己及人,也是一种颇识大体的生活美德。
作者:
晏婴,春秋后期一位十分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
内辅国政,屡谏齐王。
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文 阅读 大赛 初中 文言文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