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公益经济.docx
- 文档编号:3752462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0.84KB
优化公益经济.docx
《优化公益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公益经济.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化公益经济
关于优化公益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班级:
XXXX级行政管理姓名:
XXX学号:
XXXXXXXX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改革的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要实现这一目标具体地说,中国未来社会应当是,全体国民在社会发展全程逐步提高富裕程度,实现同步富裕,形成以中等收入人群为主体的“公益型社会”。
实现这种“公益型社会”的基本路径就是通过重新整合所有社会公共资源,创新构建一个市场经济环境下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公益经济体系”,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由国家公益性投资和“公益经济体系”内生成的蓄积资本投资为主创建起来的各类经济体,能够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逐步形成一个由社会公共经济运行系统、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和国民公益保障系统组合而成的公益化经济基础。
中国改革不但要进行“市场化改造”,而且要实行“公益化改造”。
当我们选择和强化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造”之时,同时更不能离开“公益经济”对全体国民在精神和物质层面托底式滋润与呵护。
如果说市场化改造是解放生产力的手段,那么公益化改造则是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手。
只有把根除“国民后顾之忧”功能的公益经济基础夯实了,社会才能具备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内需才能逐步放大并具备持续性强化趋势,才能铸就社会转型的良性发展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发展公益经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一、强化政府主导责任,构建社会公共经济运行系统。
公益经济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救济、救灾、养老、扶残等社会保障事业,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及体育事业,三是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四是其他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公益经济和福利事业。
这些事业的自身特点、规律和发展要求决定了公益经济的发展必须强化政府主导责任,一方面,不少公益经济本身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典型的公共品性质,即所谓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和产品是市场及盈利性市场主体所不愿意提供的,必须依靠政府。
另外一方面,有一些公益经济虽然从严格意义上不具有公共品的特性,但大都涉及公众的基本权利。
也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如果靠市场自发的提供,在市场失灵的某些领域,一些公正的基本权利就很难得到保障,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发展社会公益经济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政府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两个同步将使我国从追求“国富”向更多地追求“民富”转变,其核心意味着让百姓收入不断增长,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标准,让其与物价上涨联系起来,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同时应完善补贴制度,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享受到政府的阳光政策。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前提是要有较为充分的就业,今后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把增加就业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快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以达到千方百计增加就业的目的。
在政府引导下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向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倾斜。
这些薄弱环节,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如科学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等领域,以及“三农”、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领域。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快速推进社保体系建设,实现医疗保障、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民的目标,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低保制度,使社保体系建设从长期试验性状态向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阶段迈进,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加强药品监督,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合理药价,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
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努力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在此基础上随着国家经济能力的提高,以及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逐步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二、强化各级政府的社会性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健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要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
认真解决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动争议、涉法涉诉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
改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解决突出治安问题,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要努力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
坚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各项政策更加符合实际、经得起检验。
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做到令行禁止。
强化行政问责,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对中央的决策部署要执行有力,绝不允许各自为政。
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要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行政。
切实改进行政执法工作,努力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加快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各项制度,坚持勤俭行政,反对铺张浪费,不断降低行政成本。
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动员社会力量,构建社会公益经济发展的支持体系。
在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同时,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
社会组织管理部门要制定有关政策和标准,为社会组织购买政府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把社区服务、养老、就业培训、科普教育等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形式转移给社会组织去做。
通过完善社会组织的管理法规,完善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特别是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管理和监督。
通过对社会组织服务的购买来实现对社会组织的管理;通过制订基本公共服务专项发展规划、服务标准,完善相关措施,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服务质量、供给情况的监督。
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服务质量、供给监督;在公共服务采购中,引入社会组织的参与,构建一个和谐互动的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
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以城乡社区为载体,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四、明确政府间责任关系,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就我国现阶段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体制性问题而言,我国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责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支持这些责任划分的事权和财权范围也需要明确。
要研究像在中国这样的单一制国家,人口众多、五级政府的情况下,由哪一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最有效、最合理?
或者采取不同的政府提供不同类型的基本公共服务模式,问题包括:
第一、是否可以由中央政府来制定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实施方法、财政体制及转移体制框架;第二、是否可以由省级政府负责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监督、执行和评估;第三、是否可以由地方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负责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指导思想应当是通过实现财政能力均等化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
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实现地方财政能力均等化,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确保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当从负责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转向全国基本公共服务的规划、指导和监督。
根据规划和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和机制。
中央政府应当就基本公共服务制定和完善各类标准,并对贫困地区进行无条件转移支付,提高弱势地区的财政收入能力,以及低收入阶层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
鉴于地方配套要求一方面占有地方,特别是财政困难地方的可支配财力,另一方面使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倾向于较富裕地区,会产生与平衡地区财力、实现各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相悖的效果,应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方式,对于属于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的项目委托地方政府完成的,所需经费应全额由中央政府负责;对属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负担的项目,也应当直接计算中央政府应承担的部分直接给予补助。
在宏观层面明确了政府间事权范围之后,还应该解决事权落实所需要的财政能力问题。
这主要涉及到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以及省以下财政的分担问题。
总体的思路是逐渐淡化人为因素在确定基本公共服务资金各级财政比例分担的权重,加重对影响财政支出的客观因素的权重。
近期内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中央政府尽快制订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框架内的各项具体制度的最低标准。
这是中央财政有效实施对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并形成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的前提。
具体标准的设定可以根据经济和财政指标将全国划分为几个片区,分别制定相应的标准,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财政负担能力低的省份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熨平不同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差距;二是,完善省以下政府财政的分担机制。
参照中央与省级政府的财政分担办法,省级政府在中央划定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下,根据市县具体经济总量、财政收支以及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规模等指标,合理确定本省范围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并形成合理的省以下财政分担机制;三是,建立政府间各项基本公共服务问责制。
应尽快将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责任财政分级负担的落实情况纳入衡量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考核的指标范围,加强上级对下级审计和监察力度。
五、加速城镇化进程,实现各种体制对接。
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并实施社会公益设施配置标准和规划,大力调整社会事业结构,优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强化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薄弱地区的发展,扩大教育、卫生、文化等优质资源的供给能力,使包括迁移人口在内的所有城市居民都能够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加大对农村职业学校支持力度;要把提高城市化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在城市化过程中,要着重解决迁移人口的就业、住房和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问题,使居住在城市地区的所有居民不分原居民和新迁移人口,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在城镇规划、住房建设、公共服务、社区管理上考虑进城就业农民工的需要。
城市的财政支出和各种公共服务不能仅考虑城市户籍人口的需要,更应该有效服务于全社会;对人口流动应采取疏导和吸引的管理方式,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
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定期发布劳务需求信息,吸引本地需要的技术人才和特定职业的劳动力,避免流入劳动力过剩造成流动人口失业。
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开展实质性的协同管理;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外来人口的居住空间、公共设施,促进农民工成为市民。
在重点发展中心城市的同时,提高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特别是对农村的反哺,统筹城乡发展。
六、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解决最突出的经济社会矛盾。
从关注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集中解决严重的经济失衡、社会失衡、城乡失衡、区域失衡问题。
要特别重视农民的利益,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
注重并建立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承认不同的社会群体追求自己利益的合法性并保护其权利。
加强制度创新,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行政问责机制。
尽快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将政府职能切实转变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
切实实行政务公开,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让全社会及时了解公共信息,由此提高全社会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总之,我们要在总结过去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学习世界各国在社会公益经济发展方面的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做到“六个到位”,即观念转型要到位,工作重点要到位,难点破解要到位,制度创新要到位,政务公开要到位,改革创新要到位。
只有我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才能夯实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的基础,更好的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攻坚,实现各项社会公益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化 公益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