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近期训练题.docx
- 文档编号:3747819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7.87KB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近期训练题.docx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近期训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近期训练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近期训练题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近期训练题
高考题型
2011-10-050635
5d56b7b40102ds18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近期训练题
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解析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
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
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2.(2011·聊城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 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时间意象的把握,从季节的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清秋、落叶;从一天的时间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日暮、月初白、流萤和孤灯。
答案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4.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春芜①春不住。
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
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
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
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
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
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
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5.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梧叶儿 嘲谎人
无名氏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
六月里裹皮裘。
瓦垄上宜栽树,阳沟①里好驾舟。
瓮来的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②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③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
【注】 ①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
②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
③刳(kū)剔,挖。
这两首小令各自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答案《嘲谎人》主要是用自我表演的方法塑造了一个爱吹牛撒谎的可笑人物形象。
《讥贪小利者》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贪小利者的可耻形象。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
这是《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
②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咏竹
(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纪泪,羞入上宫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 ①篁竹子。
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
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
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答案王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人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
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
~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
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 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
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
请简要赏析。
答案
(1)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
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2)①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凉了。
②诗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答“手先知”为拟人也可)
诗歌的语言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选材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本题考查“炼字”,属常见题型。
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字的使用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答案 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著柳,两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 ①北首向北。
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②原原野。
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简要赏析。
答案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
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
“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2)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
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
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
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
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
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答案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
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
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①
陶 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 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
②行(hánɡ)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
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解析
(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
“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
“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
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
“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
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第一句要抓住“烟”字。
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
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
“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答案
(1)“沉”字好。
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
“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
(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
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
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5.(2011·省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舒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①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1)“催”之急更见“留”之切,所以答题时可从与“留”的对比中去分析其表达效果。
(2)从情与景的关系上去分析,一是要写出词作表达的感情,二是要写出这一感情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出来的,要突出其“思致”。
答案
(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 ”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
(大意对即可)
(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
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
(或答 “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
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
(大意对即可)
6.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
何逊
居人行转轼⑵,客子暂维舟⑶。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
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
③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
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
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诗以对举开头,一句写“居人”,一句写“客子”,简洁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包含了丰富的情节和难以言传的深情。
一、二句是两面分写,三、四句将两面合写,五至八句尽吐自己的羁愁离恨。
前两层皆为此蓄势,其重点显然在第三层,抒发对离别之人的日后思念之情。
答案
(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2)写眼前实景颈联( 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
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地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7.(2011·潍坊、淄博等五地教学质检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并分析各自的妙处。
答案韩诗“惊”字,表现了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
(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
)
高诗“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对春天美景的陶醉。
(或“忙”字,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拂”字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
)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有人说诗中有三个字是全诗的关键,你认为是哪三个字?
请填在横线上。
解析要先把握全诗的内容,读完全诗会发现,二、三、四句的内容都是“不系船”导致的结果,显而易见,“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关键。
答案不系船。
9.(2011·济宁调研)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
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1)本题考查了对“物象”这一概念的理解,不能错误地表述为“梅子的酸”“芭蕉的绿”“孩子捉柳花”等。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阅读诗歌可先从标题入手,再关注整首诗。
从标题中的“闲居”和诗歌最后一句的“闲看”可以看出“闲”字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赏析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而应放在诗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常见答题步骤是①指出该字;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在诗中再现画面;③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并指出其妙处。
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
(2)闲。
闲居的诗人,在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格外舒畅。
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把诗人心中的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愁风月(生查子)
贺铸
风清月正圆,正是佳时节。
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
心将熏麝焦,吟伴寒虫切。
欲邃就床眠,解带翻成结。
【注】 ①熏麝熏炉中的香料。
②寒虫蟋蟀。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指出“心将熏麝焦,吟伴寒虫切”两句中用得最精彩的两个字,并作简要赏析。
答案“焦”和“ 切”两个字。
主人公本想点香吟诗以遣愁情,然而“熏麝”反而使心同香一样焦,吟诗声则与虫鸣一般凄切,极写心情之焦愁与凄苦。
“焦”“切”语意双关,触景生情,意趣谐和。
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
解析 句中有比喻,两句构成对偶。
关于感想,与花开花落有联系,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①对偶、比喻。
②示例花开花落终有时,“万物兴歇皆自然”;花开之际想花落,“劝君惜取少年时”。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答题时先明确诗歌何处运用了比喻修辞,因为诗歌题目是“未展芭蕉”,而诗句并没有出现芭蕉这一意象,由此可知“芭蕉”是诗句中的“烛”“蜡”“芳心”“书札”的本体。
回答其意蕴及表达效果时需要结合有关诗句,并紧扣比喻修辞的特点。
答案示例一将未展芭蕉比作蜡烛。
比喻非常新颖,点燃的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未燃的蜡烛“冷”“绿”,“冷”使人感到那紧紧蜷缩的芭蕉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绿”则给人美丽的联想。
示例二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在料峭春寒中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被寒意袭人的环境所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还把未展芭蕉宛若少女娇怯羞涩的神情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
示例三将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
“会被东风暗拆看”,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少女娇羞的情态,形神兼备,意味无穷。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都是四川的三个地名。
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后,蔡氏兄弟还在锦江。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除外)?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象,却说芳草像友人一样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住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也像多情的友人一样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了对他们深深的怀念。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题干中已经给出了手法,只需按图索骥即可。
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如a.情景交融。
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词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于归隐的情感。
b.虚实结合。
起首两句写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
5.(2011·日照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①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解析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
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
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
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
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
6.(2011·青岛二中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析其效果。
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
7.(2011·菏泽质量调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盆池
韩愈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韩诗第二句“拍岸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古典 诗歌 鉴赏 近期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