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考察学习报告德国工匠精神.docx
- 文档编号:3746855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3.40KB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考察学习报告德国工匠精神.docx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考察学习报告德国工匠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考察学习报告德国工匠精神.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考察学习报告德国工匠精神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考察学习报告:
德国工匠精神
德国的教育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人才是根本,而教育是为了培育人才。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考察学习报告:
德国工匠精神,快来看一看吧。
德国是欧洲第一大国,欧盟第一强国,经济总量排世界第四。
德国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和战败国。
1945年以后,领土割裂,被强行分裂为后台分别是美国和苏联的政治、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严重对立的两个政权,分别为北约和华约的核心成员国和敏感地区。
在这么一种内外交困的恶劣生存环境中,德国居然令人惊异地重建和崛起,再一次领衔欧洲,再一次登上世界强国的交椅,充分展示了德意志民族的潜在优势。
对我们最具启发意义的,当数教育。
德国的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世界级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层出不穷。
特别是近当代,教育让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让德国走向统一,走向复兴和强盛。
去年10月10日到22日,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举办者代表和管理团队一行6人到德国和荷兰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职业教育公务考察。
我们从德国东南部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开始,沿途经纽伦堡、斯图加特、海德堡、法兰克福、科隆,再经德国西北部的杜塞尔多夫和杜伊斯堡,到达荷兰阿姆斯特丹,从阿姆斯特丹回国。
十来天时间,先后访问了巴伐利亚经济职业培训学院、经济专科高等学校、经济应用技术大学、安斯巴赫市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盖森海姆葡萄酒专科大学、欧福应用技术大学伊斯坦校区、欧福应用技术大学科隆分校、科隆大学等学校。
公务参访了巴伐利亚州政府文化科学教育部和德国职业教育基金会。
十天行程,收获颇丰。
下面,我从5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教育立国,尊重学生,人尽其才,人人成才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德国更重视教育。
大国之间最终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军事力量,国土资源,经济发展,都在不断变化中,都只是暂时的。
长期强大的国家,都有完善的科学的教育体系,有充足的教育投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熔铸在国民心中。
能够做到这些,国家现在不强大,今后也一定会强大;如果缺失了这些,即使现在强大,今后也会落伍。
世界现代大学起源于德国,现代中小学教育体系也起源于德国。
19世纪中前期,德国还只是被欧洲主流文明所排斥的贫穷的封闭的一系列小邦国。
德皇威廉二世为了赶上英国工业文明,痛下决心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在国力非常贫困时拨款支持办学,他出钱让欧洲的知名学者到德国来当大学教授,这些教授做了一些让他不高兴的事,甚至骂他,他都能容忍。
他说,让他们骂吧,学校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学术理想。
全世界的研究型大学,其根基都在德国,德国号称哲学之国。
研究汉学最好的两个国家,德国就是其一。
中国的《老子》,户均拥有量在德国达40%,远远超过老子的故乡中国,列全世界第一。
教育就是培养人才。
什么叫人才?
德国将人能够尽其才视为人才。
所以德国重视社会环境,重视儿童的成长,强调教育均衡和机会均等,为人才成长提供丰厚的土壤和充分的条件。
德国国家和民间都有这样的理念:
儿童是属于社会的财富,今天的儿童就是国家明天的栋梁,未来的国家运行要靠现在的孩子。
为了让明天的社会更美好,必须对今天的孩子予以关照。
德国非常重视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通过启发式教育,保护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有了对生命的尊重,有了独立的人格,就有了求知探索的内在动力,就会让人找到幸福的归宿感,产生创造的激情与冲动。
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由此而生,德国的教育制度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与氛围,把个人潜力发挥到极至。
最终,成功的教育让德国制造蜚声海内外,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
在我们考察的各个职业院校和大学,经常看到师生在举办各种研讨班和交流会,培养人的会话能力、应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们的教室和实训室大多是连在一起的,纯粹的讲授式的教室和报告厅很少,有的是专门留下来的传统文化遗迹。
新建的教室都设计成马蹄形的格局,教师和学生不是面对面,而是在学生中间,学生可以互相看得到。
正是这种平等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和按照这种理念设计的教育设施,形成了德国各级各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学风,良好的心理与健康的体魄。
教育界和社会上强调各个工种和岗位都是社会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应该全力以赴,尽职尽责。
学校和社会融为一体,充满创新的激情与活力。
德国的学制结构大体如下:
学前教育:
3-6岁是学前教育,政府基本不管。
小学教育:
教育部从儿童6岁以后才开始管。
法律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必须上学,否则家长要承担法律责任,轻则罚款,重则入狱。
小学实行四年制,一般10岁毕业。
中学教育:
小学毕业,根据孩子的学习状况来决定孩子进入什么样的中学。
德国的中等教育没有初中高中之分,设立三类学校让学生选择:
第一类学校有点像我国的重点中学,他们叫示范中学,接纳小学四年成绩最好的学生。
这类学校是培养到大学的学生,不过,也有职业因素贯穿其中,鼓励示范中学毕业的优秀学生选择优质高等职业教育。
学生在完成8年(巴伐利亚9年)的学业后,不经过高考门槛,经会考合格并拿到毕业证书,根据自己的意愿直接上大学,依据是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成绩。
每学期1-2次知识考试,主要科目结业有会考,还要计入学生课堂讨论、社会实践、完成作业情况等因素。
如要想就读慕尼黑大学、科隆大学、洪堡大学等11所名牌大学,你必须要拿出整个中学阶段最优异的成绩。
如果成绩不够优异,只能申请其他大学。
德国公立大学都是免费的。
第二类学校有点像我国的职业中学,接纳小学四年成绩中等的学生,这类学校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进入相当于我国专科和高职的技术学校就读。
第三类学校专门接纳小学四年成绩靠后的学生。
这类学校的学生中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
聘用单位的老板还必须出资让其参加相关的职业培训。
德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必须经过职业培训。
售货员须到商业学校培训,建筑工人要经过建筑学校培训,农民在家种地也得有农校毕业证书。
德国重视教育投入,1989年教育经费就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了,国家确保教育经费每年增长。
近年来,教育经费增长超出经济增长速度3倍多。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中等教育的国家。
目前德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制(巴伐利亚州为13年)。
德国的义务教育制和职业教育双元制零距离接轨。
公立中小学都不收学费,并免费提供部分课本、文具等,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享受学校困难补助。
私立中小学,允许学校收费,同时国家也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补助。
每个孩子的智力和兴趣的发展程度和方向是有差异的,人人读大学不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关键是怎样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
在德国,产业工人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他阶层相差不大,在社会权利方面也完全平等,很少有人为自己的工人或农民身份而感到抬不起头。
我在公务考察中提问,问了一个问题:
学生的学业差异会不会像中国一样形成惨烈竞争,导致若干年后职业收入差距和社会歧视?
他们耐心地回答了我的提问。
他们的收入即使有点差异也不大,有时甚至是反向的。
德国人内心就愿意当技术工人,当司机,当护士等从事一线劳动的人很普遍。
德国家长决不会对孩子说“读不好书,你就去做工人、做农民”这样伤害孩子心灵、摧毁孩子信念的话。
正是大批经过职业培训的熟练技术工人和技术农民使德国工业产品和农产品都能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德国的大学尽管重视职业教育,接地气,但是它并不势利,不唯利是图,保持着学术的高雅、探索的热情和对真理执着的追求。
科隆大学是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
科隆大学有四万学生,竟有一万五千学生在学哲学,其中有10%的国际学生,德国本土学生竟然占90%!
他们重视对国家民族、生命、人类、未来的思考,我们则太重视谋生手段。
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哈特曼、雅思贝尔斯、布洛赫,注定只能产生在德国。
我们在教育问题上的短视行为可能会导致在今后的世界竞争中再一次惨败。
德国的学生,对学校、老师、专业、手艺,充满着神奇的憧憬和动力。
考察中,我们亲眼看见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实训,我们聆听了一个德国职业学校的阳光女孩跟我们讲她对她所选专业的热爱和人生规划。
她仍然还是想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解决在企业工作后发现的难题。
那种年轻人的渴望,对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的规划,那种雄心勃勃永无止境的追求,令我们佩服和惊叹。
这种学生,这种学校和老师,最终成就了德国教育的辉煌,成就了德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参差不齐才有自然,错落无致才显天真,这是属于“教育生态学”的范畴。
中国的教育生态不太好,学校和教师往往不重视从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教育问题,学校大于师生,教师大于学生。
教师不缺乏专业知识甚至动手能力,但是缺乏关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知识。
如果我们的学校和教师不掌握学情数据,就不能及时进行分析、反馈,发现学习过程中的成功者和失败者。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教学改革可能是作秀,再花哨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也在提“以学生为本”,说说而已。
跟教学不发生直接关系的所谓学生工作,其实是空中楼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教育看未来,关系到在终极竞争中是否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的教育需要反思的东西太多了!
二、职业教育双元制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职业教育的国家,职业教育走在世界前列,被称作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
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专业多达360多个。
早在12世纪,手工业行会中就出现了学徒制职业教育。
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这一优良传统发展成了今天的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全方位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成功的关键。
“双元制”是同时在两个地点,有两个教学实施主体,也就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同时进行教学。
学生每周在企业里接受3-4天的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2天的理论教育。
职业学校的任务是以专业理论与技能教学为主,学生可以在企业边实践边理解和消化专业知识,在学校又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寻找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6岁以后,学生可以选择职业教育,也可以选择精英教育。
两者之间可以融合,学分可以互认互转。
可以在工作以后再读书,进入精英大学拿文凭,也可以大学毕业后进入职业培训,再到企业,浑然一体,互相尊重,没有歧视,没有芥蒂。
精英大学毕业生可获年薪4万欧元左右,大学教授和专家,年薪可达6万多欧元。
而直接进入职场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可以拿到2500到3000欧元的月薪。
收入差别并不明显,这也是德国职业教育能够成功的客观优势。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几个特点:
1、政府高度重视
巴伐利亚州政府副秘书长沃尔夫冈。
热哥(Wolfgang.Siegel)先生说:
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纳入职业教育体系,都由政府在管理。
巴伐利亚文教科学艺术部,相当于中国的教育管理职能部门。
16个联邦州都是大体相同的,各自立法。
德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均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政府利用国家财政资助职业教育发展,各职业学校大多是公立性质,校舍、教学设备、实验场地等均由国家出资建设。
中职学生每年培养经费约1.5万欧元,而普通中学生每年的培养经费不到5千欧元。
为了减少政府的开支,同时也为了学生能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国家鼓励大中小企业开办职业学校,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将企业用于教育的所有费用都计入成本。
小企业接受了职业培训任务,还可获得一定数额的政府补贴。
德国成立了职业教育研究所,成员由联邦、州、工会和雇主四方代表组成,其主要任务是:
听取各类专家的意见、跟踪各行业的发展趋势、拟定培训条例和教学大纲草案。
最后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及其他各专业部门共同对草案进行审核并通过。
2、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
双元制的核心在于:
对职业教育学生负责的主要责任方是企业,学校方是协助。
德国的中学生毕业后,要先到企业应聘,与企业签订劳动和培训协议后才被派往职业学校学习,其身份既是学徒,又是学生。
德国规定,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其主体责任方是企业而不是学校,企业对学生全面负责而学校只是配合和记载学业。
德国大企业或跨国公司一般都设有人才开发部,其职能是培训员工,让各种不同素质的人找到合适的岗位,目的就是满足本公司各部门对人才和人才素质的需求。
这里的素质指的是知识和技能,既包括一线的产业工人,也包括那些工程师或设计师等专门人才。
让企业参与办学,职业学校就无须建造教学车间或购置设备,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当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提供培训。
一般情况下,企业必须拥有适当的具有专业及教学知识、符合国家要求的培训员,他们能够完成传授国家培训条例所规定的培训内容。
培训员必须通过国家资格考试才能取得培训资格。
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由企业直接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完成。
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计划由企业参与制定,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具体,针对性强,减少了不必要知识的学习,学习效率和效果非常好,学生很感兴趣。
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由企业作为义务来完成,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要签订合同,其内容包括时间安排、培训方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企业要保证培训质量,并付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费用,学生也要遵守制度和认真学习,合同由行会或同业公会监督执行。
在德国大企业里,一般都设有教学车间和培训办公室。
如果是小企业,受训者可直接在生产车间培训。
小企业不能传授的知识或实践活动,可借助其它企业或职业学校来完成。
学生第一年是内容广泛的职业基础教育,后两年主要是专业技能训练。
每周只有1-2天的理论学习,另外3-4天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教育,真正掌握实际操作能力,明确感受到个人在整个企业生产流程中所承担的责任,接触社会,学会与同事和领导配合。
根据职业不同,培训时间两年至三年半不等。
职业教育的入学条件非常宽松,宽进严出,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证书非常不容易,口试、笔试,还有技能操作考核。
我们看见的德国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学风很好。
企业参与培养,既为企业解决员工来源,也为社会培养人才。
企业相信,经过精心培训的专业人员对于维持和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中,职业学校除了考虑企业的需求以外,还要主动考虑到学习内容如何与大学的学习接轨。
很多大学也随之而改革,也搞双轨制,企业也乐于主动衔接大学。
特别是应用技术大学逐渐兴盛和发展,他们除了提供毕业文凭以外,也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技术证明材料或证书。
整个教育的双轨制体系也就搭建而成。
德国的很多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是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西门子、博世、奔驰、宝马、大众,都有很好的工学结合模式。
其实,我国八十年代以前的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就是真正的行业办学和企业办学,大学也如此。
后来,地质学院不见了,钢铁学院、铁道学院、石油学院,公路学院,都不见了。
这样,就失去中国高等教育的行业背景和企业土壤,千校一面,在利欲熏心的“改大升博”中去闹腾。
我们把好的东西丢掉了,现在重新来做,显得十分可笑。
各级教育与行业企业严重脱节,背离了职业教育的精髓和灵魂。
中国社会的理想缺失,道德滑坡,从教育开始。
3、终身教育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德国,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在大学里学深奥的知识,学不走了,淘汰了,又可以倒回来学习技术。
在职业学校学到了技术,可以就业了,也可以选择暂时不就业,还要进大学学习。
在德国,这些选择都是自然的,学生的心理压力就不会那么大,社会不取笑,家长也接受。
完成9到10年的义务教育后,大约有30%的青年选择上大学,70%的青年选择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
人们普遍重视技能、尊重技工。
职业学校的学生每月可得到400至800欧元的生活费。
如生活节俭些,基本不用花家长的钱就能完成学业。
而德国的精英大学学制较长,一般6年,尽管无需缴纳学费,但6年的生活费最少也得花4万欧元。
这也是大量学生在选择职业教育时的一种客观因素。
德国技工的月平均收入略超过德国人的平均收入,大约在2500欧元-3000欧元。
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有很多晋升的机会,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可以通过考试晋升为高级技工,或成为大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也可以独自创业。
德国职业教育基金会主席跟我们提到一件事:
大众汽车尾气门事件后,总裁文德恩下台,新的总裁是米勒。
米勒是位于帕德博恩的中小企业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在奥迪工厂的车间一线当工人和技术人员,后来,大众工厂送他进大学,要求他毕业以后回到工厂。
30年的职业生涯,他一直都是高水平的技术人员。
这是个活生生的职教人才培养成功的典型案例。
在国际大型企业工作的工程师出生的高管,德国的比例最高。
4、创新引领,确保质量
德国高职教育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很多学校采用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实训项目的选择与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和对技术工人的实际能力需求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基本上都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
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强调学生的合作性学习。
我们看到的学校基本上都是以学生的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任务进行相互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还有,教学多采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设计过程一般是:
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工合作,自我检查,教师评价,记录归档,实践应用。
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比较:
不是传授知识技能,而是运用知识技能;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师生双向互动;不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而是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做;学习动力不是靠外在,靠校方和老师的压力,而是靠学生自己的内在激情。
德国职业教育实施的是“宽进严出”制度。
进入各种各类学校,都有较高的淘汰率,学不好了,还可以多次选择。
学员入学相对简单,但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证书并不容易。
学员不仅平时成绩要好,获得企业的认可,毕业前还要进行多项技能操作考核。
德国职业学校的结业考试在全国统一的时间内进行。
考试由行业自治机构,如工商会、行业协会等组成的委员会主持,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企业雇主与雇员的代表及职业学校教师。
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给结业证书。
如考试通不过,学生就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须来年再参加一次考试。
这种教考真正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保障了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职业教育是高端教育
职业教育必须为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我们在德国考察,每到一所学校,校长都要首先谈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然后再谈学校的情况,无一例外。
我们在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教育部访问,巴伐利亚州政府副秘书长沃尔夫冈。
热哥(WolfgangSiegel)在跟我们介绍德国的职业教育时谈到,职业教育要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不但要适应,而且要引领。
他举了德国的汽车制造职业教育为例,以前的汽车制造讲人工生产,车钳刨焊,后来讲流水线,再到智能制造,从一般的智能制造,再发展到节能智能制造,电子操控,无人驾驶等物联网系统,一步一步走向高端,适应并引领着汽车制造行业的上档升级。
我们在位于帕德博恩的德国职业教育基金会和中小企业应用技术大学访问时,德国职业教育基金会的技术培训中心主任沙曼(Schamel)博士认为德国的职教提倡的是手和脑袋要一起动,一起做。
不是一部分人用脑,一部分人用手。
他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对比着中国和德国的国土面积,说德国这么小,要在世界上有立锥之地,必须人人都既会动脑也会动手。
该基金会的本德(Bender)女士也谈到德国的职业教育在新一轮的世界教育竞争中加大了动脑的成分,中小企业应用技术大学的“经济工程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具有大学学历的职场人员,企业和政府都争着要,就是因为这些学生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既懂管理,又有知识,能够亲自动手,有良好的操作技能。
这对我们有深刻启发。
北大、清华的学生动脑,职业院校学生动手,割裂手脑,恰恰是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必须走向高端。
以前的职业教育,支撑的是传统工业和制造业,讲究学生的动手能力,车、钳、电、刨、铸。
后来的职业教育,要加数字控制,就加上数字控制,叫机电一体化。
现在的职业教育,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它必须要支撑起经济结构调整后的现代工业,现代制造业,是“互联网+”的工业,它要讲究降耗,讲究环保,讲究可持续,职业教育要跟进,就不但要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必须提高孩子们的动脑能力,提高他们处理现代信息的能力。
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的职业教育就应该跟进到什么程度。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是一个无底洞,人人成才可以,人人成功则是不可能的,任何人都认为他的孩子应该是成功的,现在的成功、励志教育有一个恶劣的倾向,就是嘲笑平凡,这是个大陷阱。
为了达到不平凡,就要“提升一分,干掉千人”。
现在,我们谈职业教育,再泛泛而论一般强地调动手能力培养,已经有点过时了。
现在应该提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结合,也就是高端的动手能力。
这个动手,不再是指动手做工,动手上流水线,而是动手操作控制系统,动手解决技术难题。
职教上档升级,是当前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前提,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十年以前,改革开放之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靠物质刺激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来发展经济。
农民靠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人靠加班加点增加奖金,总之,是靠劳动者辛勤劳动致富带动经济发展,国家赢来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开始告别贫穷。
随后,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之交,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逐渐从劳动者过度到管理者,企业靠引进技术,加强管理增加经济效益。
九十年代开始,从引进国外管理方式,到直接引进外资和外国人来管理,获得更大经济发展。
九十年代后期,国家开始重视金融参与经济发展,股市和金融运作上前台,国家走向富强,老百姓走向富裕。
到本世纪初,金融运作、资本投入,维持着GTP的高速增长。
一直到今天,以上的不同的方式都还在管用,都还是必须的。
但是,现在起关键推动作用的推动力已经变化了,我们已经走到了靠创新驱动的时代了。
从以劳动力低成本,到提高技术管理,到创新驱动成为新引擎。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前的发展受环境、能源的制约,受西方不景气的影响,发展放缓,这就是经济新常态。
在新常态下,还要发展,必须靠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今天,必须走创新,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
产业发展的进度和现状,直接影响到办学宗旨和教学过程。
随着工业化进程,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迫使教学不断现代化,从而引起培养目标、师资水平、硬件设施的不断更新和进步。
人类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劳动力的解放,机器解放手,交通工具解放脚,电脑解放人脑。
动手能力重要,动脑能力更重要。
我们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丹麦一个技术工人到中国来只工作了三个月,拿走80万人民币的报酬,他值。
他一个人带来一个大工具箱:
车、钳、刨、表、尺、钉、锉、锯,自动化的表尺仪器,检修维修,全部一个人干完,连助手都不没有带,中国助手派跟他,他都瞧不起。
我们从德国引进一台设备,德方只派一个人来就行了。
技术、谈判、手续、交接、运输押送,全包了,真是神人。
而我们向德国出口一台设备,要去一个团队,有负责人一、负责人二、党组织负责人、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工程师、技师、普工、会计、后勤人员,吓人家一跳。
这是什么差别?
这是不同的职业教育造成的差别。
有的人说,职业教育就是解决动手能力的问题,不全对。
那个3个月拿80万的丹麦工人,那一个人全权负责出口到中国的设备的德国人,仅仅是他们动手能力强吗?
除了动手能力强以外,他们的知识面、见识、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职业道德、交往能力,全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国 高等职业教育 考察 学习 报告 工匠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