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心理分析报告.docx
- 文档编号:3734377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71.53KB
大学生逃课心理分析报告.docx
《大学生逃课心理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逃课心理分析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逃课心理分析报告
大学生逃课心理分析报告
大学生逃课在高校教学中是屡见不鲜的问题,很多学者对此进行过思考与研究,提出了许多应对措施,但最终都不能遏制逃课现象的发生。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大学生逃课现象,呈现大学校园积极向上的浓厚学习氛围,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调研等方法,运用凯利三维归因理论,着重分析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因素,旨在使大学生们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调整好心理状态,自觉抵制逃课现象。
同时,也希望能给学校、教师为控制大学生逃课现象提供相应的理论与事实参考,以便于学校、教师在制定相应措施与策略时更能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状况。
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各级各类大学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从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看,应该是值得欣慰的现象,然而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高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且有些问题越来越严重,如大学生逃课问题。
当今的一些大学校园中,“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已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了。
针对这一屡见不鲜的问题,众多学者纷纷进行过思考与研究。
纵观多年的研究结果,可将研究归为以下几类:
首先,教育学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最大,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从学校、教师、学生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并总结原因,认为造成大学生逃课的因素主要是:
1、学校管理因素:
针对逃课设立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缺乏监督检查机制、惩治力度不够等。
2、教师因素:
教师个人魅力缺乏、师生互动较少、对课堂的掌控度低等。
3、学生因素:
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较弱、自我约束力不够、忙于考证考研等。
其次,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也占据着主要地位,大学生作为被调查的主要对象,其心理成为心理学学者的主要研究突破口,从内外控制点进行归因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出大学生存在侥幸心理、松懈心理、功利心理、厌学心理、从众心理等逃课心理,另有部分学者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德勒的“注意”理论、弗洛伊德的“转移”理论,从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希望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迫于父母压力等方面对大学生逃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
最后,也有部分研究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出发对大学生逃课进行研究。
本论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针对造成大学生存在的各类逃课心理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某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控制逃课的策略。
第二章对大学生逃课心理的调研
2.1问卷设计
2.1.1问卷设计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逃课涉及多方面因素,但综合起来看,最主要的不外乎学校、教师与学生,如果要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造成的结果,那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三维归因理论无疑是最适合的。
凯利三维归因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从主、客观领域中的三个范畴去着手。
所谓三个范畴,即
(1)客观刺激物(存在),
(2)行动人(人),(3)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在把一个特殊结果归属于某个特定原因时,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
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
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
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2.1.2影响大学生逃课心理的因素设计
根据凯利三维归因理论,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分类如下: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与教师两个方面,主要涉及学生对于学校安排课程以及课程密度、教学设备、教师上课风格、师生互动、授课效果等的满意度调查。
内部因素主要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从学习态度、从众心理、对课程重视程度等方面入手。
在考虑了各类因素对逃课心理的影响后,对某大学学生的逃课频率,以及所逃课程进行了解,对大学生对自身逃课原因的认识以及自身认为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缓解逃课现象进行了解,为后续相关的意见措施提供相应的依据。
2.2调研对象的选择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本科学生,为使研究更便于收集资料、更有针对性,选取某大学榆中校区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抽取方式,进行相应的信息采集。
2.3对大学生逃课心理调研的实施
首先,在某大学榆中校区的学生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同时实行网络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实际回收且结果有效的问卷17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9%。
其次,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访谈,从中获取与逃课心理相关的最直接的信息。
再次,翻阅有关的文献,收集与大学生逃课心理相关的大量资料,为大学生逃课心理因素的分析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有利于提出更有效、可操作的干预措施。
2.4对大学生逃课心理调研分析的方法
对该调查的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
数据分析和对逃课心理的归因分析。
在数据分析中,首先对各选项进行相应的百分比统计,重点使用spss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通过交叉式分析了解各因素与逃课频率的关联程度及影响程度。
在对逃课心理的归因分析中,采用凯利的三因归因理论,从内外因两个方面探讨不同因素导致产生的逃课心理。
第三章大学生逃课心理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3.1调研结果
在对大学生逃课心理调研的结果统计中,主要从逃课的基本情况、学校、教师、学生自身这四个方面入手。
3.1.1大学生逃课基本情况
在对大学生逃课频率的调查中,有71.64%的学生选择没有逃课,28.36%的学生每周的逃课频率在1-3次,逃课频率在每周三次以上为0。
根据此结果,在之后的调查中,为使调查结果更具真实性,没有逃课行为的同学将根据身边同学或是假设相应情况而进行倾向性的选择。
图3.1大学生逃课频率
在对大学生逃课所选课程的统计中可以看出,马哲、毛概等思想教育课,以及公共选修课逃课比例高达70%以上,体育课的逃课比例为17.91%,专业必修课的逃课比例相对较低,为7.46%,另有20.9%的学生选择其他,在这一类中主要包括限选课、双学位等课程。
图3.2大学生逃课课程
3.1.2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图3.3每周课程安排满意程度
根据相应的调查可以看出,8.96%的学生对学校的课程安排表示非常满意,56.72%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29.85%的学生表示比较不满意,4.4%的学生对课程安排表示完全不满意。
图3.4课时安排满意度
在对课时安排的调查中,只有14.93%的学生表示很满意,64.18%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16.42%对此比较不满意,另有4.4&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满意。
图3.5教室规模影响
在对教室规模影响的调查中,40.3%的学生认为教室规模与逃课关系很大,34.33%的学生表示关系较大,20.9%的学生认为关系一般,4.48%学生认为没什么关系。
3.1.3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
图3.6师生互动情况
在被调查学生中,11.94%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师生活动很好,71.64%的学生认为一般,14.93%的学生认为师生活动关系不好,1.49%的学生认为非常不好。
图3.7教师上课风格满意度
就教师上课风格而言,7.46%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67.16%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23.88%的学生表示比较不满意,只有1.49%的学生对此表示完全不满意。
3.1.4学生对自身的认识
图3.8学习态度
从调查结果看,23.88%的学生认为自身的学习态度很端正,71.64%的学生认为比较端正,2.99%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不端正,1.49%的学生觉得自身的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
表3.1逃课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选项
比例
A、有很大的影响
7.46%
B、有一些影响,但不是非常关键
44.78%
C、有选择的逃课并不影响
43.28%
D、完全不影响,可以自学
4.48%
对于逃课对成绩影响这一问题中,7.46%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影响,4.48%的学生认为完全不影响,而有44.78%的学生认为有点影响,但是关系不大,另有43.38%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有选择的逃课,并不会对成绩带来影响。
表3.2学生逃课后的感受
选项
小计
比例
A、高兴,感觉可以自由安排时间
13
19.4%
B、内疚,感觉对不起父母、老师
11
16.42%
C、担心,害怕被老师发现
31
46.27%
D、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不在乎
12
17.91%
针对学生逃课后的感觉,表示自己担心会被老师发现的同学占多数,有19.4%的学生因自己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而高兴,16.42%的学生会有内疚情绪,当然也有17.91%的学生表示自己没什么感觉。
表3.3从众心理
选项
小计
比例
A、跟着大家一起逃课,没有熟人,去了也没意思
1
1.49%
B、先去上课,若老师不点名则再找机会逃课
10
14.93%
C、视情况而定,可能去可能不去,看课程重要性决定
46
68.66%
D、坚定地去上课,周围环境不能影响自己
10
14.93%
在对学生存在的从众心理进行调查时,采取了情景假设的方式,就这一情景而言,1.49%的学生表示会跟着大家一起逃课,14.93%的学生会先去上课,若老师不点名则会选择逃课,14.93%的学生表示自己一定会坚定地去上课,大部分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
3.2大学生逃课心理归因分析
3.2.1大学生逃课心理外部归因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结果,对客观环境、客体作外部归因分析。
(1)学校方面:
A、学校课程安排
表3.4课程安排与逃课频率
Correlations
您每周逃课的频率是
您是否满意学校每周课程安排的密度
您每周逃课的频率是
PearsonCorrelation
1
.112
Sig.(2-tailed)
.369
N
178
178
您是否满意学校每周课程安排的密度
PearsonCorrelation
.112
1
Sig.(2-tailed)
.369
N
178
178
总体而言,某大学榆中校区的学生对于学校每周安排的课程主要集中在比较满意这一态度上,对每周课程安排比较不满的学生中,75%的学生表示没有逃过课,仍有25%的学生有每周1-3次的逃课,且所逃课程主要是马哲、毛概等思想教育课以及公共选修课;对每周课程安排不满意的学生中,33.33%的学生表示没有逃过课,而有66.67%的学生有每周1-3次的逃课频率。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的课程安排对大学生逃课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访谈,逃课的学生认为,像马哲、毛概等思想教育课以及公共选修课,比较空泛,没有什么兴趣,实用性也不强,这一点哪怕没逃课的学生也是这么认为。
那么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而动机是驱动人社会行为的基本力量,人的社会行为发生和表现总是与一定目标和方向相联系,只有动机才可能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个体行为活动也是在一定动机指导和规定下进行的。
没有动机就谈不上对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产生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的厌恶心理,出现逃课便成了理所当然。
B、课堂教学规模的设置
表3.5教师规模与逃课频率
Correlations
您每周逃课的频率是
您认为班级人数、教室规模与逃课是否有关
您每周逃课的频率是
PearsonCorrelation
1
.112
Sig.(2-tailed)
.367
N
178
178
您认为班级人数、教室规模与逃课是否有关
PearsonCorrelation
.112
1
Sig.(2-tailed)
.367
N
178
178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40.3%的学生认为教室规模大小与逃课的关系较大,在这一部分的学生中,不逃课的学生比例占77.78%,每周有1-3次逃课的学生占22.22%;34。
33%的学生认为关系较大,这一部分学生中,73.91%的学生不存在逃课现象,26.09%的学生会有逃课;认为关系一般的学生占20.9%,在这一部分学生中逃课与不逃课均为50%;在4.48%认为没什么关系的学生中,都不曾有过逃课的现象。
根据这一调查结果以及对部分同学的采访了解所得,认为教室规模与逃课无关的学生中,多数课程的班级规模都比较小,一般人数都在20人左右,这也就造成一旦有人逃课,很容易被老师和同学发现,这也就减少了学生逃课的现象。
而在公共课以及马哲、毛概等思想教育课中,由于参加课程的学生人数较多,且多用能够容纳一个院或几个班共同上课,这样势必会影响老师对听课学生的注意,心理学认为,注意范围受制于刺激的特点和任务的难度等多种因素,大教室内学生听课世界纷繁复杂,所以老师所感受到的学生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学生自然会产生“老师顾及不了那么多”的侥幸心理,促使部分学生产生逃课的不良行为。
(2)教师因素:
A、师生互动
表3.6师生互动与逃课频率
Correlations
您每周逃课的频率是
您觉得老师与同学上课互动效果如何?
您每周逃课的频率是
PearsonCorrelation
1
.108
Sig.(2-tailed)
.383
N
178
178
您觉得老师与同学上课互动效果如何?
PearsonCorrelation
.108
1
Sig.(2-tailed)
.383
N
178
178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11.94%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很好,但在这部分学生中仍有25%的学生选择逃课;71.64%的学生表示师生互动一般,这部分中选择逃课的学生占27.18%;14.93%的学生表示师生互动不佳,其中30%的学生会出现逃课现象;也有1.49%的学生表示师生互动非常不好,这部分学生100%出现每周1-3次的逃课现象。
可见,师生互动对于学生逃课的影响相对较大,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一个相对重要的角色,教学本身是师生的互动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讲其实就是人际互动,是师生在心理、行为方面的交往与交流,教师以他的个人条件、心向、态度和价值观等作为刺激变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如果教师提供的刺激不当或不理想,比如:
一味地自顾自讲,必然会引起学生上课没劲、心态不积极、学习意愿低落、动机不强、角色知觉错误,学生的厌学心理就会膨胀,逃课的比例势必会有所上升。
B、教师的教学风格
表3.7教学风格与逃课频率
Correlations
您每周逃课的频率是
您是否满意老师的上课风格?
您每周逃课的频率是
PearsonCorrelation
1
.132
Sig.(2-tailed)
.286
N
178
178
您是否满意老师的上课风格?
PearsonCorrelation
.132
1
Sig.(2-tailed)
.286
N
178
178
7.46%的学生表示对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感到非常满意,在这部分同学中,80%不存在逃课现象;67.16%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这部分学生中73.33%表示没有逃过课;23.88%的学生对于课堂教学风格表示比较不满意,其中31.25%的学生有1-3次逃课现象;在剩下的1.49%对课堂教学风格完全不满意的学生中,都表示每周有1-3次的逃课。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课堂教学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学生的逃课造成一定的影响。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风格“涛声依旧”,即教学内容旧、授课方式旧、考评方式旧,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自愿”尴尬境界,很少关注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缺少一种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学生情绪低落,缺乏学习热情,厌恶心理自然造就,逃课在所难免。
3.2.2大学生逃课心理内部归因
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对部分大学生也进行了面对面访谈,从中获得了很多更有效、更准确的信息,为内部归因分析提供了事实真相。
(1)学习态度
表3.8学习态度和逃课频率
Correlations
您每周逃课的频率是
您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
您每周逃课的频率是
PearsonCorrelation
1
.268*
Sig.(2-tailed)
.028
N
178
178
您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
PearsonCorrelation
.268*
1
Sig.(2-tailed)
.028
N
178
178
在对学生自身学习态度的调查中发现,23.88%的学生认为自身的学习态度很端正,在这部分同学中,93.75%的学生表示没有逃过课;71.64%的学生认为自身的学习态度较端正,这部分学生中,66.67%表示没有逃过课;而认为自己学习态度较不端正以及非常不端正的学生中,逃课人数达到100%。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对逃课产生着重要影响,从理论上说,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态度决定行为,通过态度可以预测人们的行为,一旦自身的学习态度有所偏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自我约束力差、价值评价失衡、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就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产生懒惰、松懈心理、投机心理,其逃课的频率也会随之上升。
(2)自我概念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生理发展趋于平缓并走向成熟,思维逐渐达到成熟水平,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个性趋于定型,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并成熟。
而美国心理学家坦利·赫尔提出的青春危机理论,认为这个黄金时期是个人必须经历的、无法逃避的调试阶段,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注重个性表达,但是自身尚不成熟,性格不稳定等等又是其主要特征,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心理断乳期主要特征之间的矛盾,使一些大学生对周边的社会现象和事物产生错误认识,如学校和老师的某些管理制度对其的束缚,让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再则部分学生因为大学入学选择专业时并非是出于自愿选择,或是被调剂,或是在家长或亲戚朋友的劝说下才选择的,也有部分同学并不了解所选专业,仅凭自己的想象选择专业,入学后才发现专业与自己的想象差距甚远,因而大失所望。
这些情况都会与他自身的发展状况产生矛盾,导致其逆反心理产生,发生逃课现象。
另外,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同辈群体,同辈群体的从众现象则更为明显,且由于尚未达成自我同一性定向,常常表现出“随大流”的从众心理,在逃课现象中尤为明显。
这一点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的从众实验研究可以得到证实,阿希认为,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之下,一些信念不坚定、被动学习的同学就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选择逃课。
(3)就业认知偏差
认知失调论的提出者里安·费斯汀格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很多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如关于自我,关于自己行为以及对事物的看法等等,当两个认知因素不一致时,就会导致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引起相应的心理变化,如不安,焦虑等,使个体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
由于社会竞争剧烈,就业压力大,使得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心理,自我认知不准确,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没有树立正确与积极的就业观念,缺乏良好的择业心态,为找一份好工作增加砝码,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证书考试培训,参加公务员考试等,盲目地考证让部分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其中,且单纯地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对于将来的工作实践毫无裨益,因此在校园内过早出现考证考研的盲从心理与世俗的功利心理,从而出现舍本求末式的逃课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3.3归因分析的总结及建议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以及访谈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凯利三维归因理论的运用分析,可以发现,学生中存在着以下几种较为典型的逃课心理,如:
侥幸心理、功利心理、厌恶心理、松懈心理、从众心理等等。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学校的教室规模、课程及课时安排,点名措施,教师的上课风格以及师生活动等这些外部因素与学生的逃课心理息息相关,而学生自身对于学习意义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懒散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实用主义观等这些内部因素在逃课现象中所扮演的角色更不可忽视。
在对逃课心理以及其影响因素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被调查学生提出部分能够有效控制逃课现象的措施,表格如下:
表3.9学生对于逃课可采取措施的认识
选项
比例
A、学校加强监督管理机制
22.39%
B、学校将课程安排得更科学一些
56.72%
C、学校适当调整作息时间
31.34%
D、老师改变自身的上课风格,讲课更风趣一些
58.21%
E、增加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互动
22.39%
F、老师讲课时更深入,联系实际,不照本宣科
49.25%
G、学生改变观念,重视各类课程
19.4%
H、学生自身端正学习态度,更投入到学习中去
29.85%
I、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生活习惯,更好地适应学校的课程安排
13.43%
J、学生自身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其他事项与上课的冲突
10.45%
K、其他
1.49%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结合访谈记录以及对于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本文就如何有效控制大学生逃课现象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学校方面:
学校现阶段主要采取上课签到、节假日前查课这类措施,而事实上,这两种措施并未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在签到方面很多同学会找人代签,就查课而言,力度并不大,有些时候采取抽查形式还是让许多同学有可乘之机。
根据相应的调查结果,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心理方面的变化,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让学生对各类逃课心理有进一步地认识从而调整好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课程安排方面,尽量调整课时密度,多安排实践课;完善考试制度与考核要求,使出勤率在考核要求中的比例相应加大;积极发挥辅导员的跳板桥梁作用,及时地向上反映学生的需求及意见,在学校与学生之间形成更有效的沟通。
(2)教师方面:
教师主要会将出勤率与考试成绩挂钩,但一般情况下都会手下留情,且部分老师的点名存在一定地规律性,这使得部分学生更加放心大胆地逃课。
实际上,究其根本,这种靠点名来维持上座率的普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刻板的教学风格以及沉闷的课堂气氛所致。
故而,教师应该适当调整自身的教学风格,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在课堂中形成较好的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注重情感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联系,多注重学生的想法。
(3)学生方面:
加强自我认知,多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的控制力,坚定信念,坚决抵制逃课;正视自身的学生身份,注重对各类学科的学习,踏踏实实做学问,避免自身被世俗的实用主义心理所蒙蔽,从而对于在校园里所接受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
第四章对大学生逃课心理调研的意义与不足
4.1对大学生逃课心理调研的意义
通过对某大学榆中校区本科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分析,一方面使某大学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造成逃课的心理因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心理与行为,减少自身的逃课行为。
另一方面,也能给学校、教师为控制学生逃课而采取的措施提供相应的理论与事实依据,使措施与策略更能贴近某大学学生的实际状况。
在调查结果中发现,被调查学生对于可采取的意见都侧重在学校、教师这些外部因素方面,而对于学生自身应该调整的方面并不重视,对于造成逃课的原因更归咎于外部原因,而对自身的内部因素关注相对较少。
这是学校、教师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应该让学生自身意识到自己作为逃课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逃课 心理 分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