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 文档编号:372971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49KB
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
新绛二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语文
第一卷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
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
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
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
概而言之,中国传统社会,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
“仁”是对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孟子进一步指出: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
”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
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
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明代的王阳明则把“仁”的原则概括为“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的情怀。
由此可见,“仁”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或者相通的一面。
曾参总结孔子的思想认为: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忠恕之道具有类似于康德的绝对命令在西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
“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千也。
”“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穗定有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用以平衡“仁”与“礼”的就是“义”的原则。
在中国传统文献中,“义”是一个含义比较丰富的概念。
很多时候,它指一种最高的伦理原则。
但是,“义”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那就是在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即“义者,宜也”。
孟子举过一个例子: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权即是宜,也就是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表示: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只要是是出于某项更高的道德原则的要求,言而无信,行而不果也未必不能接受。
显而易见,“义”就是审时度势,对某个具体情境之下的行为原则进行选择和判断。
(摘编自唐士其《儒家思想对“平等”与“差异”的平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一种不可解释的矛盾现象:
一方面,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等级秩序。
B.曾参归结孔子的思想为“忠恕”二字,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忠恕之道和西方康德的绝对命令相似。
C.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因为“仁”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D.“礼”强调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亲疏厚薄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使社会分裂,因而人们提出了体现“合和”的“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出儒家思想中“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第二、三、四段分别对“仁”“礼”“义”进行阐述。
B.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王阳明的名言,是为了论证孟子、王阳明对孔子的儒家学说的发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第三段,紧承第二段内容,先在对比中阐述“礼”的内涵实质,再指出“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先阐释“义”的作用及其两方面的含义,着重强调“义”的后一个含义,然后围绕后一个含义进行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社会对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B.“仁”是对他人之爱,而“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有了这个基础,然后才能推己及人,扩展到对邻人之爱和对天下之人之爱。
C.儒家强调通过“礼”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中国传统社会能达到稳定有序,跟“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有密切关系。
D.孟子认为,出于“义”的需要,可以越“礼”;在不同的乃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就得接受言而无信,行而不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年三十夜的爆竹
这些年,年三十夜几乎每年都是回乡下陪父母过。
按乡下的说法,叫花子都有个年三十夜,这普天同庆的日子,无论你贫穷、富有,生活在城市、乡村,是在自己的出生地,或是流浪在异乡,在年三十夜,哪怕是远隔千万里的游子,都要不辞辛劳,奔赴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们聚在一起,团团圆圆,开开心心过个热闹的年!
在我们那儿乡下,年三十夜吃年夜饭前先要祭祖,家家户户,堂屋香火前八仙桌上摆上酒菜,焚香、化纸钱,对着祖宗牌位三叩九拜,然后放爆竹,但听得满村的爆竹声在群山回响,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更为热闹的时刻则是凌晨“开财门”。
我们那儿的习俗,年三十夜,吃过晚饭,约十点钟左右,每家每户都要大门紧闭,亲友串门只能从侧门进出,称之为“封门”;到了凌晨一至三点,在堂屋里点上红烛,斟上美酒,焚香,击磬,随着悠扬的磬声,化纸钱,祭拜天地,然后打开大门(即为“开财门”),燃放爆竹烟火,迎春纳福,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谁家的爆竹声响得久、烟火放得多,喻意这户人家兴旺发达。
一时间,爆竹声铺天盖地在群山回响,绵延不绝;黑暗的天空被焰火点亮,璀璨夺目,把年三十夜推向高潮!
这几年回乡过年,有时我一个人回去,有时是带着妻儿回去;弟弟也偶尔带着弟媳回去;父亲长年病着,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家里有个病人,气氛难免有些压抑,年夜饭常吃得寡淡无味。
斟上酒祭祀,遇弟弟也回去过春节的时候,为了烘托节日气氛,兄弟俩也喝上三两杯,浅尝则止,索然无味。
隔壁的其敏表哥每年年夜饭吃得早,这几年常叫我去陪他喝酒,说与几个儿子喝不起兴,有我这个省城去的“客”,才能喝得尽兴。
表哥礼数繁多,先是与他喝几杯,再安排三个儿子、媳妇,甚至于孙子分头向我敬酒,最后他还要作“总结”,几巡下来,常是一二十来杯酒下肚,让我醉意朦胧。
这边还没喝完,屋下的其兵表哥又来邀了,说年三十夜,我这个贵客不能只光顾一家,他家那儿怎么也得去喝杯新年酒。
又跟随着去,同样的礼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喝得昏天黑地,不知身在东西南北矣!
饭罢哪里还守得了夜,开得了“财门”,连有些串门来想见见我的寨邻都无暇顾及,早早地就去见周公,任凌晨“开财门”铺天盖地的爆竹炸响,我昏沉沉地,一觉即到天明。
家父自2007年摔伤致残,行动多有不便,故土难离,不愿外出,母亲守着他;每年回去,想到父母不辞辛劳把我们兄弟三人养大,到了老年,妹妹远嫁他方,我们兄弟又在贵阳生活,家中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留守,唯有寂寞相伴,心底未免郁郁于怀;前年秋,家父因病去世,春节回去陪母亲,百年老屋,只剩下母亲一人,人去屋空,触目伤怀,叫人情难自禁,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
母亲去年已到贵阳与我一起生活,快要过年的时候说是要回乡料理些事,还吩咐我别回去过年,她在乡下过完年即回来。
因此,猴年的除夕,我没有回乡去,留在贵阳过。
年三十夜,与岳父母,还有岳父弟弟一家及襟兄等,一大家子人,满满的两桌席,酒也喝了不少,幸而未醉。
妻带着女儿在国外旅游,回到自己家里,我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听那窗外新年的爆竹声阵阵炸响。
我是一只倦飞的鸟,此刻,故乡远隔千山万水之外,感知不到故乡年三十夜的欢腾。
城里人的爆竹是图个喜庆,也没个讲究,常是没来由地有一挞没一挞地乱放。
于是,在年三十夜,我一个人,听了城市半宿七零八落的爆竹声。
(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及乡下关于年三十夜的说法,引出对家乡风俗的介绍,也为下文写作者这几年回乡过年做好铺垫。
B.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倦飞的鸟,而前文作者醉酒说“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作者觉得回乡来回奔波太累,自己也已经远离家乡,不想回乡。
C.“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
”写出了作者对无法陪伴双亲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D.文章前后写到年三十夜的爆竹,乡下的“铺天盖地”而城市的“七零八落”,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身在城市作者内心的冷清。
5.文章第2段介绍家乡年三十夜的风俗,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作者笔下的“年三十夜的爆竹”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崔琰字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
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
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
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
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
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
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
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
琰谏曰:
“昔孙卿有言:
‘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
’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
”绍以为骑都尉。
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
“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琰对曰:
“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
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太祖改容谢之。
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
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琰书谏曰:
“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
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
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
魏国初建,拜尚书。
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
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
惟琰露板答曰:
“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
琰以死守之。
”植,琰之兄女婿也。
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
注:
翳,华盖。
褶:
骑服。
五官将,指五官中郎将,曹丕时任此职。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B.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C.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D.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
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一车随行,因而得名。
C.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D.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
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琰能文能武,才华出众。
年少时喜爱击剑,热衷武事。
长大后,他发奋读书,研读《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新绛县 第二 中学 学年 下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原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