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docx
- 文档编号:3727411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56KB
知识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docx
《知识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三打白骨精》:
是歌剧《西游记》第七十二回的故事情节改写的。
认识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部分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比较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
《词两首》:
第一首是表现宋代词人李清照早期生活的情景和心境,第二首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学习中,学会一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这两首词。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理解领悟这两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螳螂捕蝉》是篇寓言故事,从人物对话中使人明白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明白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能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
习作3写读后感:
选择感兴趣的篇章,结合生活实际联想、感悟。
从中感知读后感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引导学生学阅读范文,写体会深的部分,联系实际谈感想。
练习3:
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描写笑的片断,联系生活体验描写笑的不同形式。
积累12个描写《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词语。
写好钢笔字。
口语交际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能力,描述自己心中印象深刻的三国英雄。
单元教学目标
、扎扎实实抓好生字的教学,运用字理、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的方式识字、理解词义。
2、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文的内涵,走入文本,再现文本中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
4、凭借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赏析水平。
5、理解“螳螂捕蝉”的深刻含义。
培养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
6、培养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感悟。
7、从例文中学习读后感的写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单元教学重点
、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2、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3、从例文中学习读后感的写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单元课时安排
《三打白骨精》
2课时
《词两首》
2课时
《螳螂捕蝉》
2课时
习作3
2课时
练习3
2课时
课题
三打白骨精
主备人:
赵志华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总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三打白骨精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分段,精读第二段。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故事的的经过。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趣。
、简介《西游记》。
2、板书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同学们想学吗?
二、初读课文。
、轻声自由读课文。
①读准生字字音,并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
②口头填空:
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又变成,最后变成,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次怒打白骨精。
2、读后检查。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速读课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各在哪些自然段里?
全文可分几段?
2、分段讨论:
可以有两种分法:
第一种全文分三段,三次怒打为一段,首、尾各一段。
第二种分法:
三次怒打独立成段分成三段,首、尾各一段,共分五段。
四、精读第二段。
孙悟空如何三打白骨精,先学习第一次怒打。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课文分几步把孙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的经过写清楚的?
课文又是怎样写白骨精和孙悟空的?
、找到写白骨精的句子读读,想想写了白骨精的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
2、读读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经过的句子,划出有关“打”的动词。
说说“以”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3、齐读写唐僧的句子,从“责怪”一词可以看出唐僧有什么弱点?
4、课文写孙悟空一打白骨精,就是按三步写的:
一写白骨精;二写孙悟空;三写唐僧。
主要写孙悟空。
5、按三步给第二自然段分成三层。
指名三人各读一层。
6、简要说说孙悟空—打白骨精的经过。
7、总结学法:
①找句子一分别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
②想特点一读读想想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特点
③分层次一按三步分三层
④说经过—简要说说打的经过。
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的内容下节课再学习。
作业设计:
完成《语文补充习题》
第一、二、三题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主备人:
赵志华授课时间:
第二课时
总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学习方法。
2、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
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所用语句的不同。
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教学难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词语,选择恰当的句式,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徒弟、诡计、妖怪、金箍棒、识破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回顾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第三、四段。
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读读,要求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来。
给三、四段划分层次。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评价。
3、分四人小组轮读第四自然段。
小组内互相帮助
4、指名三人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评价,老师点拨。
5、比一比每次打白骨精所用的语句有什么不同,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边读边填写下表:
┌────┬───────┬──────┬─────┐
│ │孙悟空怒打妖精│白骨精逃跑│唐僧阻挡│
├────┼───────┼──────┼─────┤
│—打 │ │ │ │
├────┼───────┼──────┼─────┤
│二打 │ │ │ │
├────┼───────┼──────┼─────┤
│三打 │ │ │ │
└────┴───────┴──────┴─────┘
根据上面的语句讨论:
读读写白骨精第二次、第三次变化和逃跑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白骨精是怎样的?
联系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读读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思想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读读唐僧阻挡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唐僧说的“人以悲慈为本”是什么意思?
他的话错在哪里?
三次写法不同有什么好处?
充分揭露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表现孙悟空善于识破妖计、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反映出唐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的弱点;同时这样写避免了语句的重复,把故事推向高潮,、为唐僧最后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作了铺垫。
三、学习第五段。
唐僧不但认不出妖怪,反而把敢于打妖怪的孙悟空怎样了?
齐读课文最后—段。
四、按照课后第3题的提示,简要地复述“三打白骨精”的经过。
1、复述“—打”经过。
①复述的要求:
内容正确,不丢主要内容
妖怪想吃唐僧,变成村姑。
一打:
悟空识破妖怪,打妖怪,妖怪逃。
唐僧责怪悟空。
②语言简洁。
③语句通顺,用词得当。
学生试着复述。
师生评议。
2、复述“二打”经过。
3、复述“三打”经过。
作业设计:
1、熟读全文。
2、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8、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
机智勇敢 本领高强
坚定不移
唐 僧:
心地善良
白骨精:
贪婪
狡猾
诡计多端
教学反思:
课题
词两首
主备人:
赵志华
授课时间:
第1课时
总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如梦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大体把握词的主要内容:
回忆“醉游”的欢乐。
2、通过《如梦令》的语调、韵律、节奏等来体味“沉醉”的程度,“陶醉”的感觉。
3、通过“想象心灵的动画”来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2、尝试领会词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出示李清照的图片。
同学们,咱们先来欣赏这张图片,知道她是谁吗?
对,她就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才女——李清照。
简介李清照。
(出示资料)
2、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古典文学的园地,走进唐诗宋词营造的艺术氛围,一起来品读李清照的《如梦令》!
二、美读全词
、先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媒体出示《如梦令》词的内容)
2、读词还要把握节奏,同学们可以自己试着边读边画一画节奏。
3、同学们读词,光读通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
课前我们都已经预习了,通过预习你们一定理解了不少,我们先来交流交流,看看你已经明白了多少?
4、看来大家都已经能够大体了解这首词的意思了,一次愉快的郊游经历李清照只用了33个字就把他写清楚了,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整首词,边读边想象你们刚才所描绘的情景。
三“醉”字入手,品读诗词。
、现在,老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这首词,仔细想一想,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
2、那我们先一起来品这个“醉”字,读了这首词,你从哪儿看出李清照醉了?
3、说得非常好,连自己回家的路都不懂了,竟然走错了,看来李清照真的醉了,那是什么让李清照醉了?
再次读一读整首词,想一想。
(一)美酒。
李清照喝多了,“酒逢知己千杯少”,和好朋友在一起,品着美酒,你一杯我一杯,美酒让李清照醉了。
(师板书:
美酒)
(二)美景
亭台楼阁:
、她仅仅是喝醉了吗?
想想还有什么令她沉醉?
(师板书:
美景)
2、那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呢?
展开自己的想象,能具体说一说吗?
3、多美的意境啊,现在你能读好第一句话吗?
我们全班一起读一读荷花:
、同学们再想想,还有什么美景让李清照陶醉了?
(荷花)
2、是呀,你瞧,(出示图片)你能结合刚才看到的和自己的想象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闻到了什么?
3、这样的美景,还让你想起怎样的诗句?
4、你们说得真好。
此时已是黄昏了,一切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是一个清香四溢,幽静而神秘的世界。
词人和她的朋友们就是这样一路欣赏着美丽的荷花,陶醉了,才会误入其中。
5、现在,谁来读好第二句话?
指名读,全班齐读。
鸥鹭:
、动动脑,还有没有美景让作者陶醉?
出示鸥鹭图片
2、读了最后一句话,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展开自己的想象。
3、是啊,这样的情景还真是难得一见啊,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
4、谁能带着你的体会读读最后一句话?
多有趣啊,你的朗诵让老师也陶醉了,还有谁想试一试?
(三)美情
、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再想想,在这样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词人和她的朋友们在溪边的亭子里聚会,除了饮酒,他们还可能做些什么?
2、李清照和她的伙伴们在黄昏美景中纵情诗酒,你说他们能玩够吗?
(不能)
3、对,他们没玩够,只是天晚了,不得不回去。
那我们前面提到的“兴尽”实际上指“兴未尽”。
不仅因为美酒、美景,还因为词人和自己好伙伴在一起的那种美好情谊,让她深深陶醉啊!
板书:
美情
4、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李清照一个“醉”字,让你们品出了那么多东西。
其实不管“兴”也好,“记”也罢,“醉”也好,还是“误”也好,作者是“字字如金”。
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醉”所以“误”,因为“醉”,所以常常记得,写得多好呀!
指名读。
5、他的朗读仿佛将我们带入了那段美好的时光,徐老师也想读读,也想感受一下李清照少女时代的快乐和悠闲。
行吗?
(配乐朗诵)
四、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
⑴年少的李清照生活是如此的快乐、幸福,老师这里还有她的另一首词:
出示《昨夜雨疏风骤》自己读读看!
⑵对比出示《常记溪亭日暮》和《昨夜雨疏风骤》,放在一起,你又有什么发现?
《如梦令》就是一个词牌,所有的《如梦令》都是一样的结构,一样的字数,一样的旋律。
你还知道那些词牌名吗?
(渔歌子、清平乐、卜算子、满江红、念奴娇、忆少年、声声慢、双双燕、菩萨蛮……)
为了区分,有时我们就将词的第一句话作为词的题目。
那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呢?
读词我们还要把握节奏,根据今天的学习你能读好这首词吗?
2、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
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
作业设计:
、课后,我们可以再次走进李清照,走进她那一首首浅唱低吟的婉约词,推荐大家读一读她的晚年名作《声声慢》。
板书设计:
如梦令
美酒
美景
美情
第二课时
主备人:
赵志华
授课时间:
第二课时
总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具准备:
、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词——渔歌子,教师板书。
这里,“子”读第三声。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大家齐读。
渔歌子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表现了词的内容。
大家看看这题目,猜测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就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二、初读,读通顺。
词人张志和是怎样向我们描绘他的垂钓生活的呢?
出示:
渔歌子
(1)自由读,注意读准生字,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读,师小结指导生字:
“塞”、“蓑”、“箬的读音
(3)再指名读,注意节奏。
(4)教师引读,全班齐读。
三、品味词中画。
、教师设问:
“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
2、都下雨了,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
(指名说)
3、是的,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
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说他写的词:
(出示: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面藏着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
那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发现了哪些景物?
(指名说)
4、那么,词人又分别采用了哪些色彩来描绘这些景物呢?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西塞山”,再请两位同学合作在黑板上作画。
其他同学自己的本子上画一画。
6、评价板画。
7、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丰富的色彩,真是一首绝美的词:
《渔歌子》齐读
8、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静止不动的画吗?
播放音频,让我们静静地走进这幅迷人的画卷,去听一听,看一看,再闻一闻……?
9、学生交流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
此情此景,让我们情不自禁想诵一曲《渔歌子》,读!
)
0、同学们,置身于这么美的景色之中,你们想回去吗?
我们都陶醉了。
张志和呢,你看他,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此刻,我们可以想像到他的神情是怎样的?
3、是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的是一份悠闲,一份自在。
所以,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下着毛毛的细雨,他依然写道: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学生齐读此句。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猜测一下,张志和能钓到鱼吗?
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那么,你觉得他钓着些什么了?
2、补充资料。
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
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
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
3、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
他不但出钱给他盖了一间草堂,还写了一首词,同样是采用渔歌子这个词牌来写的,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出示: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
4、师生对接后两句
是啊,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钓来清闲,飘逸。
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让我们再来诵读。
(配乐)
五、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是唐词的宗祖,历代文人墨客对它推崇至极,争先填写唱和。
请看
浣溪沙
宋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
扬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2、试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3、是啊,苏轼太喜欢这首词了,直接就把它引入到自己的词中,让这不须归的美景在他的笔下百年千载地悠悠回荡。
读
4、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
(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渔歌子”齐读。
作业设计:
搜集有关垂钓的诗,了解作者的生平,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教学反思:
课题
螳螂捕蝉
主备人:
赵志华
授课时间:
第1课时
总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螳螂捕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恍然大悟”“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请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1)螳螂是什么?
(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
蜻蜓。
你们也找找看?
(蚂蚁、蝴蝶、蚂蚱、蚱蜢)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
青蛙、蛇、蚯蚓。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
说一说此成语的意思。
(3)今天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祸患
劝阻
2、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3、分节次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的需结合上下文,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理解。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3、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
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
“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
(1)“固执”是什么意思?
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
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
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
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
可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
、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
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
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
(1)少年说了什么?
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
(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
作业设计:
、描红(指导)
2、给多音字注音,写出另外一个音并组词。
(
)
(
)(
)
(
)
处死
前爪
弹弓
转来转去
3、根据课文展开想象,完成填空:
蝉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心想:
螳螂看着眼前的蝉,心中不由地想:
黄雀盯着眼前的螳螂,心中也不由地想: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
固执攻楚
经过
巧妙劝说
前后照应
结果
打消念头
第二课时
主备人:
赵志华
授课时间:
第2课时
总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知识 学习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三 单元 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