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语文上册古诗词背诵与赏析二.docx
- 文档编号:3722156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9.26KB
八年语文上册古诗词背诵与赏析二.docx
《八年语文上册古诗词背诵与赏析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语文上册古诗词背诵与赏析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语文上册古诗词背诵与赏析二
(一)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
(惜时劝学)。
2.写法有何特点?
答:
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3.诗中写大自然的景物目的是什么?
答:
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一句?
答:
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返。
5.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诗中通过描写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春季无限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句子: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
7.诗中借题发挥,描写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的诗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8.诗中通过写季节的变化,隐喻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的诗句: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二)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句中那几个词用的好?
答:
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2.“东皋薄暮望,”点明时间傍晚、地点东皋、事件远眺。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本诗写景有特色?
答: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6.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7.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8.诗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9.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 秋天)
2.首联“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
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答: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
1.诗中借鸿雁南飞,秋季已至,来表达诗人思归之情的诗句: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2.诗中表现诗人欲归不得的抑郁之情的诗句: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3.诗中借“乡泪”、“归帆”表达旅人睹物伤情,思念故乡的诗句: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4.诗中能够寄托诗人思归的哀愁和前途渺茫的愁绪的诗句: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5.诗中交代家乡的位置而自然成对诗句: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6.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诗人远离他乡的羁旅之情的诗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夕阳西下,断阳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
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蒸”与“撼”。
答: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后两联一语双关,请分析。
答:
“舟楫”是渡江的工具,顺着上面的写景流转,自然恰切。
但诗人巧借“舟楫”,转而言他,不仅不显造作,反而接得天衣无缝,于情于理无碍,可谓一语双关。
“舟楫”的另一层意思便应理解成“引荐的人”或“伯乐”。
“端居耻圣明”似有奉承阿谀之嫌,但确属诗人肺腑之言。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申足上文,表示自己愿意出仕。
言外之意,希望得到对方的指点引荐,不要落个“转头空”。
6.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7.诗中表明作者祈望出仕而又心怀内疚的诗句: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8.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9.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五)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释下面的词浯。
①历历:
分明可数;②乡关:
故乡。
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答:
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
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4.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
6.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7.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8、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9.诗中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境相似的诗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0.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六)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答: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
“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2.颔联写送别之事。
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答:
“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5.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6.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8.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9.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赠别之情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七)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自古“秋”“愁”难离,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王绩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在秋日晴空中,一鹤凌空而去,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画面积极乐观。
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
表达作者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4.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6.白居易有诗云:
“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
”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我国古代诗文中还有许多关于“秋”的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8.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
答:
“排”,冲开的意思。
它形象准确地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搏击长空的矫健动作,显得十分豪迈。
表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感。
(八)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1.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
傍晚,暮色降临,霜雾弥漫,山林空荡,熊爬到树上逗乐,小鹿跑到溪旁饮水。
2.颔联中“改”与“迷”妙在哪里?
答:
“随处改”这个“改”字用的妙。
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
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个画面。
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幽静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
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便显出来了。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闲适自得,愉悦欣喜,热爱大自然。
4.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诗句是: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5.诗中道出群山高低起伏及自己情趣的诗句: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6.诗中表明山景让步欣赏不够,目不暇接的诗句: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7.诗中描写秋天空野自然之趣的诗句: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8.诗中表明山中人烟稀少,游者离山村较远的诗句:
人家在何许,云处一声鸣。
9.首联中“惬”意为惬意;颔联中“迷”指迷失方向。
(九)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写景,描绘清新明丽的春景,流露出词人愉快心情。
下片议论,表达出词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2. 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答:
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至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3.词中写作者虽到老年,但仍具有积极、乐观精神的句子(或:
使人振奋,且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的词句):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4.词中表明环境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的词句: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5.有诗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此词中,反其意而用之的词句: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6.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7、“黄鸡”的本意是:
指黄鸡报晓 ,诗中是指:
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8、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兰芽”、“子规”点明了春天的季节。
眼前景物幽雅洁净,赏心悦目,充满春的生机。
B、“休将白发唱黄鸡”意即不要因为有了白发就徒自悲伤,感叹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C、这首诗写眼前美景,诱发人热爱生活的情怀,以反诘语气议论,抒写人生哲理。
D、作者借溪水东流,比喻人生能再少,委婉含蓄表达了自己热爱生活,自强不息,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9、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情怀。
10、从你的课外诗词积累中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句意相反的句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1、下阙由景抒情,试结合全诗的内容,试从哲理、作者情感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哲理:
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时光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
由物及人,说明人生也有青春能再现的可能,给饱受挫折的人生以生活的勇气,继续前进的信心。
阐发了良辰易逝,青春难驻,应珍惜时光,在逆境中奋起的哲理。
情感:
作者当时正处于政治上的失意,处于逆境之中。
本词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胸襟。
12、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句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和游览的时令,一“短”一“浸”写出了兰溪的状貌、生机与活力。
B、次句写在兰溪——漫步,用“净”字,突出了兰溪的洁净、一尘不染。
C、最后一句既补足了次句“净无泥”的原因,又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期间的凄凉心境和凄冷的环境。
D、“潇瀟暮雨”、“子规啼”“松间沙路”都是虚写,这些凄凉的景物,暗合作者的心境。
13.同为《浣溪沙》,晏殊却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伤。
(感时伤逝)
(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
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
表达了作者要为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3.本诗表现诗人处境的词语是:
僵卧孤村,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戍轮台。
4.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句略作赏析。
答:
“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
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的联想起来,是“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
5.诗中诗人巧借自然风雨,将实现与梦境联系起来的诗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诗中极写诗人老病而孤凄冷清却又念念不忘复国的忧国之心的句子: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7.陆游《示儿》诗中写道: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复国的决心。
本诗中表达与其相同意思的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8.曹操《龟虽寿》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诗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本诗中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望 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
不尽 ②会当凌绝顶 会当:
终要,终当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2分)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答: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
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2分)
答:
“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6.这首诗的颔联,描写了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做简要分析。
答: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赋予泰山生命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
7.联系全诗,谈谈尾联写出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答:
体现了诗人不怕阻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诗中“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泰山(绵延不绝)的特点,“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峻)的特点。
9.(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观泰山的心情。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涵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答:
诗句表达了诗人登上泰山顶峰的决心,表现了诗人敢于征服大自然的气度。
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
人生的进取如同登高望远一样,只有胸怀宽广,高瞻远瞩,才能展望明天,把握未来。
(或站的高才看的远)
11.请从艺术手法上对“造化钟神秀”一句作赏析。
答:
诗句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让人产生了对神奇泰山的无限神往,“钟”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出泰山的雄壮多姿。
12.“岱宗”指(泰山)“造化”指(造物主也指大地)。
13.这首诗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的好,试分析好在何处?
答:
“钟”是聚集的意思,它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出泰山的雄壮多姿。
“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14、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望 字,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的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1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杜甫现存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春 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解释加点的词:
A、家书抵万金。
(书信) B、浑欲不胜簪。
(简直)
2.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
答:
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人忧心如焚,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特殊情况下人的特殊的感受。
3.诗中首句的一个(破)字使人触目伤怀,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4.花溅泪和鸟惊心运用(拟人和对偶)修辞手法,生动感人。
5.全诗抒发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情怀。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是指(国都长安城)。
7.首联写出了作者所望之景,“破”和“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
8.诗的颈联运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情感。
9.“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句话,对诗的颔联作一赏析。
答:
这一联诗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诗人触景生情,因感时而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惊心。
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思想感情。
10、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11、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2、这首诗寓情于写景叙事之中,句句都有言外之意,深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石壕吏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吏呼一何怒 () 听妇前致词 ()
室中更无人() 出入无完裙 ()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
4 .“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年 语文 上册 古诗词 背诵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