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docx
- 文档编号:3720591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811.64KB
行业新闻.docx
《行业新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业新闻.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业新闻
绿色建筑回归人性生态城市将在中国实践
2014年1月18日,2014全球华人地产峰会”在京举行。
深圳建筑科学院院长叶青站在技术服务者的角度对“进步力量”进行了深度解读。
她认为,在中国将真正实践生态城市的发展,而其中的节能环保以及绿色建筑应该是人性化的、资源高效利用的,届时中国房地产发展将真正回归理性。
节能环保:
不仅是“绿帽子”而是提升生命绩效
“节能环保本身最开始的价值观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节水、节能、节地、节材是它的结果不是目标。
”说到节能环保,叶青认为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产品要“回归到人,适应个性化的人,产品内涵中加入生命周期”。
她认为,“从中年到老年,人的需求不断变化,以不动的物对应变化的人,是这个行业始终要解决的平衡问题。
”具体而言,伴随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房地产产品也面临由住区住宅产品向社区住宅产品的转变,住宅的内涵日趋丰富。
比如,现在消费者普遍关注的“大客厅”、“多卧室”将在家庭单元小型化之后被更加多元的需求取代。
“联合国有一项研究,人一生82%的时间在建筑里面,85%的疾病由建筑产生。
”叶青特意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她强调“当我们从城市规划的社区到社区绿化,再到追求住宅的本质,除了地段、户型、装修等因素,这些看不见的内涵将被摆到更重要的位置。
”
从概念到现实,她告诉现场观众“现在城市里肺癌患者数直线上升,特别是不吸烟的女性。
”据分析,除了空气污染、二手烟之外,厨房、卫浴的隐藏杀手不容小视。
阴暗角落阳气不足、缺乏光照、干湿不分导致大量细菌滋生,“我们不能把钱都贴在墙上、地上,说到底,让人能感觉到幸福的家园才是真正的好产品。
”
绿色建筑:
“点绿成金”资源高效利用是本质
2013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提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要研究制定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
”此外,刚刚出台的《201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实施6500万平方米住宅供热计量改造,对全市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设置耗电限额,积极发展绿色建筑”被列入2014年主要任务。
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累计评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742个,总建筑面积达到7581万平方米。
其中,包括保障性住房在内的住宅建筑项目达391个,建筑面积为5206万平方米。
“绿色建筑”受到热捧,各大开发商也纷纷在项目宣传中打出“绿色建筑”的大旗,但实际水平参次不齐,很多不免给人“技术叠加”之惑。
“大家努力去朝这个方向做,比不做要好。
”叶青认为,这是中国绿色建筑发展一个必经的过程,同时,“中国特色绿色建筑需行业引领者牵头。
”
面对“绿色建筑是否一定会增加造价”的疑问,叶青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绿色价值是价值观,是花钱的智慧问题”,在她的字典里,“绿色建筑本质上是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造价就是资源量的反应。
”她认为,应该把钱花在如何利用自然的资源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满足人的身心健康等有效空间中。
此外,成本概念应该由静态转为动态,“放到全生命周期里,绿色建筑的成本是节约的。
”
生态城市:
让生命更高效真正的实践在中国
截至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2069.3万人,居高不下的房价让越来越多的“北漂”选择房山、通州、大兴,乃至更远的燕郊、固安作为栖身之所。
除了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他们还要拿出三四个小时“在路上”。
“生态城市一定是让生命高效的,让我们不会把生命浪费在路上。
”在接受凤凰房产采访时,叶青提出“当小汽车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财富的标志时,我们就要反省,我们为什么要把生命浪费在路上。
”
在她看来,生态城市是一个矛盾的词,“生态是一个自然系统,城市是人工环境”,她眼中的生态城市,“一定是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和现代文明管理运行下,取得自然系统与人工环境之间平衡的产物,对资源利用效率高,城市具有竞争力,并且是混合规划。
”同时,生态城市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让我们学有所教、老有所依、病有所医”。
回归现实,她坦言“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因为对生态城市理念的提出,也同样是放大国家在反省工业文明的恶果,所以只能局部更新。
“生态城市真正的实践现在在中国,”她说,“我们希望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吃到安全的食品,能够上得起学,看得起病,能够安度晚年,能够让我们和这座城市一起慢慢变老。
”(来自凤凰网)
中国在建第一高楼的施工技艺
中国在建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地处深圳市福田区商业中心区地段,该项目总高度660米,地下5层、地上118层,建筑面积达49万平方米,总用钢量达10万吨,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高楼。
”该项目钢结构工程于2012年5月24日正式开吊,其主体结构采用“巨型框架-核心筒-外伸臂”结构,工程由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包、中建钢构有限公司承担钢结构安装,平安金融中心从结构设计到施工技术等方面有不少的难点。
支撑“平安”的八根定楼“神针”
平安项目的外框共有八根巨型钢柱,均匀分布于建筑周围,巨柱从地下室一直贯通至地上550米标高,整体高度达580米,犹如八根擎天巨柱支撑起整栋大楼的重量和竖向荷载,成为定“楼”神针。
每根580米长的巨柱在工厂要拆分为112节单独制作,在施工现场逐节安装。
巨柱最大截面长5.5米,宽2.3米,最大重量的单节巨柱达115吨,构造十分复杂。
这样超重异型的大构件如何保证准确、安全吊装是施工过程的一大难题。
中建钢构项目部集思广益,反复斟酌吊装方法,通过实体模型进行安装模拟,最终确立了双机抬吊协同作业,巧设临时措施保证结构稳定性,严抓测量环节控制安装误差等方法顺利完成了安装任务,大力推进了施工进度。
拔高“平安”的四支“铁臂”
目前在深圳平安项目使用的两台ZSL2700重型动臂式塔吊和两台M1280D重型动臂式塔吊,均为国内最大型号动臂式塔吊,每台塔吊起重臂长60米,最大起重量100吨,塔吊自重440吨。
因施工需要,4台塔吊均采用核心筒附墙外爬形式布置,需安装支承系统承担荷载及维持稳定,这种布置形式在国内工程施工应用中十分罕见,在结构的整体构造、墙体附着节点设计方面难度非常之大。
据负责支承系统设计的中建钢构技术人员介绍说,在设计过程中模拟安装工况并采用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合理设置施工荷载、工况。
此外,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结合加工工艺,对结构形式进行了修改加强,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及安全性。
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对支承系统的销轴、丝杆等构件按机械制作行业标准实施精加工。
该支承系统的成功设计和运用为项目4台塔吊的顶升做好了关键性技术准备,为中国第一高楼的长高提供坚实保障。
稳固“平安”的七条“金腰带”
在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桁架层的安装历来是重点和难点。
由于其在结构加固及抗侧力方面起到的关键作用,又被誉为超高层建筑的“金腰带”。
平安项目共有7条这样的“金腰带”连成一体。
项目目前完成了第二道桁架层的安装,其三层桁架的结构形式,给现场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第二道桁架为首道伸臂桁架,位于25到27层,由四面共16榀带状桁架、16榀角桁架与16榀内外伸臂桁架以及8根外框巨柱合围而成,总用钢量达5538吨。
其安装难度从首吊中可窥一斑:
首个桁架下弦由两片长度分别为10米和20米的构件焊接组成,焊接板厚达80毫米,总重量达106吨,采用双机抬吊法,由两台国内最大塔吊同时协调,确保安装的顺利进行。
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安装取得胜利源于两个方面的突破。
一为吊装:
即构件重量大,不规则构件多。
第二道桁架层施工吊装次数达646次,其中超70吨的超重构件吊装便有24次;此外,K形,T形,L形等多牛腿复杂桁架量大,复杂节点多,多种杆件安装就位困难。
二为质量:
即高空作业难,焊缝质量把关难。
第二道桁架层施工在110米的高处进行,多种异型构件安装控制难度大;同时,焊缝接口众多,伸臂桁架处最大焊接板厚达120毫米,高空施焊难度大,焊缝质量难以保证。
面对困难,项目技术部成立专项小组,从计划编制,施工部署,结构计算,模拟仿真等方面多次协调,重复实验,最终确定安装方案。
针对吊装难题,设计预起拱,巧搭支撑胎架,确保安装过程稳定,精确。
针对复杂构件,采取地面拼接,整体吊装的方法,分片,分杆件,多种拼装方法并施;针对焊接质量难题,在进行多次焊接实验后,总结方法,合理安排焊接次序,提高质量、安全性,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来自建筑时报)
多地密集点题自贸区12地方自贸区获国务院批复
在上海自贸区正式获批之后,全国多地涌现起申报自贸区的热潮,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中,就有包括沿海、中部、沿边的十余个地方把申报自贸区列入今年重点工作。
记者日前从权威人士处获悉,目前已经有12个地方自贸区获得国务院批复,进入到多部委联合调研的阶段。
“地方先形成初步思路,然后上报国务院,获得国务院批复后,几个相关部门就开始牵头组织地方调研,并就具体的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和沟通修改,这个调研和反复修改的过程比较长,大约会持续一年多的时间。
”上述权威人士对记者说。
另据记者了解,目前,除了天津、广东已经完成调研之外,其余大部分的地方自贸区都是刚开始进入到调研阶段。
“基本上没有特别的数量限制和时间要求,还是按照成熟一个批一个的思路。
但是既然所谓‘试验区’,肯定就不会一下子放开一批,那就失去试验的意义了。
”上述人士说,“而事实上,一些地方在提交方案初稿时还是遵循老的思路,要优惠政策的多,真正体现出创新的少,一般都是几易其稿,在两三遍修改之后才有了改革与创新的雏形。
”
一面是对自贸区引领创新的期许和高标准要求,另一面则是地方难以抑制的对自贸区的争抢热情。
在近期举行的地方两会中,“自贸区”成为被频频点击的热词。
记者根据公开信息统计,包括浙江、广东、天津、苏州、无锡、山东、辽宁、河南、福建、四川、合肥、广西、云南等在内的十余个地方均把申报自贸区列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工作。
沿海地区申报自贸区最为热情。
广东突出对接粤港澳的特色,提出:
“申报设立自由贸易园区,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在岸结算试点”。
福建提出:
“主动对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推动设立自由贸易园区”,将发挥对接台湾的优势。
天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探索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此外,辽宁政府工作报告称“争取国家批准设立大连自由贸易实验区”。
河南、四川、合肥等内陆省市也纷纷提出设立自贸区的目标,争建内陆自贸区。
四川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成都争创西部内陆自贸区。
”河南则提出“做好郑州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药品、汽车指定口岸申报工作。
”
广西、云南等地则突出沿边地区的特点,比如云南提出“争取国家批准设立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和昆明综合保税区,……探索建设沿边自由贸易区,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加快推进我国重要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建设。
”广西则在酝酿建立凭祥自贸区并在此基础上扩展为中越边境经济合作区。
此外,还有北京和新疆等地,虽未把自贸区列入今年工作计划,但两会期间也有委员提交关于申报自贸区的提案或发言,并引发热议。
“北京要积极借鉴上海自贸区及其他省市正在推进的自贸区建设经验。
”民盟北京市委提案建议,北京应积极向国家申报自贸区试点,借鉴国内自贸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争取单项政策或部分政策在京先行先试。
广东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丁力对记者表示,任何优惠政策都是不可复制不可推广的,可以复制可推广的应该是体制改革。
现在已经不再像改革初期建立深圳特区之时了,那个时候先实施优惠的政策就可以释放红利,而现在只有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真正释放出红利。
以粤港澳自贸区为例,丁力表示,如果广东能够担负起率先探索新时代与港澳合作的新机制,成为全国新一轮改革的排头兵,那么最终获批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对记者表示,上海自贸区强调的不是免税等优惠政策,而是一种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市场开放的一种新举措。
如果上海自贸区的措施有效,那么继续将自贸区扩大到沿海、中部、沿边的一些地区,也是具备条件的。
在霍建国看来,这些自贸区将来会成为新的开放举措的试验田,而且这种试验区的产生也是中国经济增长与开放的新的亮点。
地方自贸区要体现出改革的内容,体现出制度创新的内容,体现开放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在全国此起彼伏地陆续形成一些改革的热点。
这会整体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又可以探索出更有效的开放后的管理经验,这些经验会为全国形成统一大市场提供帮助。
不过他同时指出,“从地方上来讲,肯定是希望扩大开放,这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但从国家的整体利益来看需要一个平衡,要考虑到各地监管、掌控、调控的能力有多大,也需要一个开放次序的安排和统筹考虑。
”(来自中国新闻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