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的方法和答题的技巧.docx
- 文档编号:3718683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89KB
高三历史复习的方法和答题的技巧.docx
《高三历史复习的方法和答题的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的方法和答题的技巧.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复习的方法和答题的技巧
高三历史复习的方法和答题的技巧
夯实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点
首先要准确记住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
多看书、常复习、采用一些容易记忆史实的方法,如:
比较记忆方法、理解记忆方法、联想记忆方法(如时间联想法、人物联想法、事件联想法)等记忆历史史实。
其次是要掌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
如文艺复兴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冲破宗教会神学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于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它促动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而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创世精神,又极大地鼓舞着当时的人们去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与此同时宗教改革也受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资产阶级借助反对天主教会神学形式实行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整个欧洲社会的进步。
文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同时它又与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鸣锣开道。
当我们理解了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后就很容易解决这段历史问题。
将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完整性对学生复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如中国近代的每一个变化无不与世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把历史事件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中学习,形成历史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每年高考出什么样的题,学生在考前很难预料,但学生能够做到"有备无患",就是将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
如"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分界线,是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的背景从国际角度分析是一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从国内角度分析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北洋军阀统治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卖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巴黎外交失败引起了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而"五四"运动的条件包括:
内部条件―――经济条件: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阶级)条件: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条件:
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民主科学的指导;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出路,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一个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设问,但回答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史实都是一个,所以对每一个历史知识都要做到全方位地掌握。
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分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知识点的考查具有完整性、跨度大和逐层深入的特点(表现在选择题上);水平的考查体现了"综合"的特点,尤其是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水平、概括水平和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准确理解世界的水平;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的答案来看,精练、概括性强、可操作性强,而且很多答案出自于书上的内容甚至章节目录及标题(表现在材料式的问答题上)。
在高考中通常考题所要考查的不外乎有这样几种情况:
1、考查基础知识的准确再认再现;2、考查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水平;3、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4、考查在比较知识异同基础上的归纳、概括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属性的水平;5、考查在庞杂的史料中提出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水平;6、归纳理解历史发展规律的水平;7、考查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的再造水平和潜在水平;8、考查各科综合水平的掌握情况。
高考历史的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
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
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
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就时间限制来说,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
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
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个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
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
审清了这个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
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能够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
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
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
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实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实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从解答方法上看,多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
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水平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实行分析说明。
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阐释的水平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实行对比分析。
按照不同的标准,能够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理解。
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能够分为:
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
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
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
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是……”“你的理解”等。
(二)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
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
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使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实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
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时,必须采用“序号化”,如:
①②③。
(三)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
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
(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
(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
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
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
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准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对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
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
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
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
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能够按照要求实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
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能够比较完整的实行比较。
方法:
以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
(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
(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
(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
要想评论准确,要做到以下几点:
(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
(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准确。
(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
附一:
对历史事物分析的“公式化”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
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的、积极的因素
3、原因广度: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
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
原因:
→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
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
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
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次的因素。
5、矛盾分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高考历史的复习策略
一、夯实双基,优化历史思维
在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
点透指历史事件知识点分析透彻和全面。
如时代背景,原因分析、主要目的、方法措施、性质意义、作用影响等。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理解考查较突出。
实现点透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线通指某知识点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连成一线。
以知识纵向归纳为主,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的分析并形成小专题。
面全指同一时期社会各方面的概括并形成历史阶段特征。
如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等。
以某一历史阶段为例按章节顺序理清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概括出阶段特征。
然后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制作图示图表、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
在近现代史复习中,以中国史结构为主,带动世界史复习,体现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然后在世界史复习中,把中国史的阶段结构打乱插入世界史实行简要的回顾,体现世界史的发展包括中国史。
如复习三次工业革命时联系中国史内容分析其影响。
在注重因果分析、时空联系的同时,还要增强中外相关知识的分析比较水平培养。
如对中国康乾盛世与当时西方的比较,来准确定位中国的封建盛世;对17、18世纪中国与英法经济均出现繁荣景象的背景、后果实行分析比较,来理解此时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兴和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的原因;对20世纪中期以来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互有得失的分析比较,能够深刻地理解生产力对历史发展的真正作用等。
二、专题式复习、强化学科内知识体系的综合
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实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
一是细化成小专题,二是增强对专题中知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而不但仅简单的把知识归纳在一起。
三是增强横向拓宽,突出空间的延伸。
在专题复习时,首先应从讨论问题的思维主线入手,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实行思考,如从利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及利于综合的思路和途径,形成不同于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即分析的思维主线;专题思维主线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
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
如关于世界化、区域化、一体化的思考,关于近代化探索的思考等。
2、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
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
如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等。
3、政治地理问题的历史交融。
三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水利工程问题等。
其次,进入主题内容分析,按照上述分析的思维主线实行纵向的横向的归纳分析训练。
三、实行适当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和思维水平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
要多实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主动探索,在读书和思考中联系实际,提出并解决问题。
首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重视近两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出题思路),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
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准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升解题水平的重要途径。
其次,选用一些文综练习题及综合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对题目中各种信息(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的判读和分析,训练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题。
第三,注重培养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
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
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使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坚持史论结合。
第四,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实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理解,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
所以,试题分析时不但要知其然(即答案的准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准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中相对应的历史阶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以达到做一道选择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复习 方法 答题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