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81 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案.docx
- 文档编号:3705738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1.57MB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81 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81 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81 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81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案
专题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知识构建】
【知识精析】
一、区位的地理含义
(1)含义:
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所以一定要重视区位与区域地理的关系),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2)区位因素与区位条件区别:
区位因素与区位条件两者的内涵大体相似,但在答题要求上有明显的差异。
区位因素一般要求说出影响因素即可,不必展开阐述与分析。
区位条件则要从人地关系入手,从相互影响、彼此联系、发展变化的视角进行具体描述与阐释,强调过程分析。
二、农业区位条件描述方法
1.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①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区:
夏季(全年)光照、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但夏季(全年)降水少、干燥,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制约条件。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终年温和湿润,利于牧草生长,对发展畜牧业有利;但雨天多,云量大,日照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
③季风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多种气象灾害影响生产。
(2)地形: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古老的高原,土层深厚,易于耕作。
(3)土壤:
肥沃(黑土、紫色土、水稻土等)。
(4)水源:
充足,灌溉便利(有丰富的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条件:
国内外市场位置、远近、城市人口数量、生活水平高低、消费习惯。
(2)交通条件:
海运及内河航运条件(对外贸易)、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航空运输条件(花卉、高档果品等)。
(3)农业技术:
机械化水平、灌溉技术、农业科技水平。
(4)国家政策:
政策、价格、补贴、资金、技术。
(5)劳动力:
数量、价格、素质,种植、养殖技术。
三、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核心有两点,其一是明确区位分析的要求,是全面分析、主要因素分析还是对比分析。
其二,掌握农业区位要素。
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土壤以及水源等;社会经济要素,如市场、交通、资源、劳动力、科技和政策等。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有以下三类:
1.总体评价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图中某种农业发展的条件,即在分析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限制性条件)。
2.关键因素法
即从影响某种农业区位的众多因素中,找出该类农业发展的关键区位因素。
它可分为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限制性区位因素三大类。
详见下表所示:
类型
含义
主要区位因素
某一区域某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条件)。
分析主要因素,即要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主导区位因素
该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如充足的光照
限制性区位因素
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的某一条件不能满足,其他条件都能满足,那么这个缺乏的条件即为限制性因素,如缺水
3.发展分析法
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农业区位图上反映的问题。
(1)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影响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市场是变化最大的因素。
市场的规模、产品的价格乃至政府的政策等都将直接影响市场,进而会影响农业区位。
(2)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技术进步也极大地改变了农业区位。
现代交通条件的进步大大缩短了农产品的运输时间,加之保鲜和冷藏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例如,铁路、水路及航空运输等条件的改善会直接影响某一地区的农业发展。
四、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区位条件
生产特点
解决措施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
①气候高温多雨
②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①劳动力丰富②种植历史悠久
③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大
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⑤科技水平低
①加大科技投入
②适度规模经营
③建设水利工程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
主要是温带大陆气候
①气候温和、降水较多
②平原辽阔、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①交通便利②人口较少、人均土地数量多
③科技发达
①种植小麦和玉米
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③家庭经营
④商品率高
降低能耗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
干旱、半干旱气候
①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
②天然草场面积辽阔
①交通便利②地广人稀
①商品率高
②生产规模大
③经济效益好
①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②培育良种牛
③开辟水源
④种植饲料作物
混合
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温带大陆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①气候温和湿润,既利于谷物生长又可种植牧草
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③灌溉便利
①交通便利
②人口稀少
①小麦、牧羊混合经营
②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③家庭经营
④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⑤灵活的安排农事
⑥较强的市场适应性
①修建水利工程,跨地区调水
②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乳畜业
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大城市周围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平原为主、土壤肥沃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生长
①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
②人们的饮食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
①商品率高
②集约化程度高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①培育良种乳牛
②注重动物疫病的防治
五、判断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1)根据分布来判断:
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的地域性比较明显,因此首先根据经纬度和陆地轮廓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联系其分布范围,确定该区域的具体农业地域类型。
(2)根据农业生产结构、产品性质判断:
首先,判断生产结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均属于种植业,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以畜牧业为主。
混合农业是两者兼而有之,而且产值构成相当。
其次,结合其产品的商品率来判定。
(3)根据农业特点判断:
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受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基础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下图所示。
(4)根据存在问题判断:
各农业地域类型的地理环境、生产特点不同,它们所面临的生产中的问题也不相同,反映出地域差异和自身生产特点,因此根据其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判断所属农业地域类型。
【知识拓展】美国本土农业专业化地区分布示意图
六、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1.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
模式:
①在哪里?
(区域定位)→②有什么?
(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③怎么样?
(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④怎么办?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
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
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区域农业特点及其形成因素:
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区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
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措施建议,其分析模式可表达为:
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因地制宜,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加快交通建设,加强区际联系+注意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2.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1)自然条件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分析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存在的不足。
(2)产生的环境问题:
分析区域内是否存在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并明确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3)农业结构问题:
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是否存在农业类型不合理、农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3.农业发展方向分析
(1)根据优势定方向:
根据当地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发展优势产业。
(2)根据问题定方向:
根据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提出整治措施,确定农业调整方向。
(3)根据市场定方向: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七、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分析
要素
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自然条件
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农业发展应因地制宜。
如山区发展立体农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
环境
农业发展过程中易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等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生态农业
城市
城市化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减产,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同时又可催生出一些新兴的、经济效益更高的农业模式,如郊区农业、观光农业等
工业
工业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机械等生产资料;农业为工业提供工业原料
人口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农业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保障,人口过多则会对土地造成压力;人口迁移有利于迁出地人地矛盾的缓和
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如农业病虫害监测、精准农业等
八、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1.分析角度
一般情况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面貌的变化:
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3)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2.对策分析
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平原区:
土地增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
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
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
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
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
(6)环境问题: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九、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与可持续发展
1.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
(1)东北商品粮农业区。
①优势:
夏季日照时间长,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均耕地多;重工业基地提供农业机械。
②不足:
冬季气温低,热量不足。
(2)西北灌溉农业区。
①优势:
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势平坦,有灌溉水源;地广人稀,地价低。
②不足:
水资源缺乏。
(3)华北旱作农业区。
①优势:
夏季高温多雨,光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不足:
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危害严重。
(4)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区。
①优势:
与高原相比,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②不足:
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热量不足。
(5)南方水田农业区。
①优势:
光、热、水资源丰富,组合较好;劳动力丰富,邻近商品粮基地和工业基地,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②不足:
春季低温多雨;涝渍、伏旱、台风等危害严重。
2.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分析思路
问题往往是与原因联系在一起的。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产生的生态方面的问题,如土壤盐碱化、沙化等;二是人类为追求农业生产的高利润,过度投入化肥、农药等,造成土壤环境的污染和农产品的污染。
3.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分析思路
(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或建设商品性生产基地)。
(2)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4)科技兴农,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5)推进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
(6)积极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意识。
(7)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高考例析】(2018海南地理)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利用温室无土栽培方式种植花卉、蔬菜,技术先进。
山东某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投资兴建蔬莱生产基地,同样釆用温室种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荷兰吸引山东蔬菜生产企业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生产技术先进
B.交通运输便捷
C.自然条件优越
D.生产成本低廉
2.山东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国内需求
B.拓展国际市场
C.提高研发水平
D.增强国际影响
1.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利用温室无土栽培方式种植花卉、蔬菜,技术先进”说明荷兰的区位优势为生产技术先进,故A正确。
和荷兰相比,山东生产成本更低;荷兰纬度较山东高,因此自然条件优越不符合事实;我国山东省交通便利,因此在交通上荷兰无明显优势。
故B、C、D错误。
2.B在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市场因素最终决定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
中国和荷兰相距遥远,产自荷兰的蔬菜用来满足我国市场需求,其运输和保鲜成本较高,但是可以就近拓展欧洲市场,故B正确、A错误。
提高研发水平不是根本目的;到荷兰兴建蔬菜生产基地不会增强国际影响。
故C、D错误。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注意题干要求“根本目的”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福建省厦门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苹果为落叶乔木,生长季为4~10月。
苹果园的传统生产方式为定期松土、清除杂草(简称清耕),近年来土壤覆盖技术得以广泛应用。
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的水分、温度和有机质差异显著。
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南部某苹果园3~9月不同生产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月份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与其他生产方式相比,该果园生草覆盖下7~9月土壤水分较少的原因是
A.土壤蒸发较多B.草类生长耗水C.径流流失较多D.果树生长繁盛
2.夏季晴天时,该果园白膜覆盖区较黑膜覆盖区
A.白天气温高B.气温日较差大C.白天土温高D.土温日较差小
3.该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A.清耕区B.黑膜覆盖区C.白膜覆盖区D.生草覆盖区
1.B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的水分、温度和有机质差异显著,与其他生产方式相比,该果园生草覆盖下7~9月土壤水分较少的原因是草类生长耗水,所以B正确。
2.C苹果园的传统生产方式为定期松土、清除杂草,近年来土壤覆盖技术得以广泛应用。
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的水分、温度和有机质差异显著,夏季晴天时,该果园白膜覆盖区较黑膜覆盖区白天土温高,所以C正确。
3.D果园覆盖管理技术是指在果园果树周围的土壤表面覆盖一层秸秆、青草或者其他无机物的管理措施,过覆盖技术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该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生草覆盖区,所以D正确。
(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七校联合体考前冲刺)陕西省兴平市时下村是有600多年历史的“挂面村”,家家户户手工制作的细如发丝的空心挂面,畅销新疆、甘肃、山西、宁夏等地,冬季是制作挂面的最佳时期,村子里到处挂满了雪白整齐的挂面,场面蔚为壮观。
据此完成4~6题。
4.对时下村成为“挂面村”影响较大的是()
A.历史悠久B.品质独特C.饮食习惯D.无添加剂
5.每年年底都是时下村制作和销售挂面的黄金季节,主要原因是()
A.劳动力空闲B.原材料充足C.气候条件好D.市场需求大
6.时下村挂面制作工艺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目的是()
A.吸引游客B.打造品牌C.传承工艺D.拓展市场
4.B根据材料,陕西省兴平市时下村是有600多年历史的“挂面村”,被称为“挂面村”源于其历史悠久,但能让其保持长盛不衰的内在原因是该地挂面的品质独特。
饮食习惯、无添加剂都不是区域产品的特性,更不是称号的原因,据此选B。
5.D制作挂面需要气候条件,从秋到来年春都适合晾晒制作,但每年年底都是时下村制作和销售挂面的黄金季节,这是因为此时是中国农历春节及年假期间,市场需求大,刺激了挂面市场的兴盛,选D。
劳动力空闲、原材料充足不是形成销售黄金季节的条件。
6.C挂面制作是一项技艺、手艺,时下村挂面制作工艺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目的是传承工艺,并不是吸引游客、开拓市场。
时下挂面已经是个品牌。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从更广的层面保护该技艺不被遗失,选C。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2018届高三七校联合体考前冲刺交流)读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产量变化图。
据此回答7~8题。
7.本世纪以来,导致中国小麦年产量持续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气候变暖,病虫害增多B.城市化加快,耕地面积减少
C.流水冲刷,土壤肥力下降D.国内价格下降,种植面积减少
8.美国小麦年产量一直比加拿大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种植面积大B.人口数量多C.气候温暖湿润D.黑土土壤肥沃
7.D影响农民种植作物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利润。
本世纪以来,导致中国小麦年产量持续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国内价格下降,影响农民积极性,种植面积减少,D对。
气候变暖,病虫害增多;流水冲刷,土壤肥力下降,不是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A、C错。
我国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占用耕地面积没有明显增加,B错。
8.A美国小麦年产量一直比加拿大高的主要原因是种植面积大,美国耕地面积广,加拿大耕地主要分布在纬度较低的南部地带,耕地少,A对。
人口数量多不是产量一直高的原因,B错。
气候温暖湿润、黑土土壤肥沃对产量有影响,不是年产量大的主要原因,C、D错。
(广东省惠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奈曼沙漠位于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沙地南缘,大兴安岭东侧。
这里黄沙遍布,但某团队却通过在地下0.8—1米处铺设特制的衬膜,在该地成功开垦出万亩稻田。
据此完成9~11题。
9.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奈曼沙漠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是
A.热量充足B.地形平坦C.光照充足D.土壤肥沃
10.该地种植水稻的主要水源来自于
A.地下水B.河流水C.大气降水D.冰雪融水
11.该地稻田地下铺设特制的衬膜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肥力B.减少蒸发C.阻隔沙尘D.防止渗漏
9.C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沙地南缘,大兴安岭东侧,黄沙遍布,沙质土壤较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土贫瘠,D项错误;该地纬度高,热量没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充足,A项错误;该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地势起伏,不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B项错误;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光照充足,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晴天比奈曼沙漠少,光照条件不如奈曼沙漠,故C项正确。
10.A该地气候干旱,降水较少,C项错误;冰雪融水主要集中在春节,无法满足水稻种植的需求,D项错误;科尔沁沙地,黄沙遍布,河流较少,径流量小,水量不足,B项错误;该地种植水稻的主要水源来自于地下水,故A项正确。
11.D该地为沙漠,遍布黄沙,水源容易下渗,稻田地下铺设特制的衬膜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渗漏,故D项正确。
(黑龙江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九))现代经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农业自给自足分户经营的传统模式正在被现代经营模式所取代,并逐步形成链条完整,与工业、商业有机结合的产业体系,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读中国新农业产业链示意图,完成12~14题。
12.影响该产业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气候B.劳动力C.市场D.科技
13.该产业链的形成使得农业风险加大,这种被“加大”的风险更容易来自于()
A.产前和生产环节B.生产和加工环节C.加工和流通环节D.流通和消费环节
14.下列措施中,解决农业风险问题最有效的是()
A.控制人口,遏制耕地面积减少B.扩大灌溉面积,降低生产成本
C.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D.促进农业信息服务,调整农业补贴制度
12.C当今时代的农业为商品农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与规模,对现代农业产业链影响最大,C项正确。
故选C。
13.D流通和消费环节位于产业链末端,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市场需求,该环节的问题会传导到上游的每个环节,D项正确。
故选D。
14.D考查农业生产,对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现阶段,农业生产的规模及效益越来越取决于市场状况,农业信息是准确把握市场的关键,而调整农业补贴政策能更有效地应对不利的市场形势,D项正确。
故选D。
(湖南省衡阳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农作物覆盖度反映了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农作物生长茂盛的程度,我国
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覆盖度差异明显。
图4示意华北
平原某地农作物覆盖度变化趋势。
据此完成15~16题。
15.夏季农作物覆盖度大于春季农作物覆盖度,其原因最可能是
A.两个时期农作物不同,其植株密度、叶片大小、植茎高度不相同
B.两个时期太阳光照差异显著,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不一样
C.4、5月份华北地区有春旱,影响了农作物生长
D.由施肥、灌溉等人为因素导致的
16.与前后两个波峰对应的农作物分别是
A.春小麦与冬小麦B.冬小麦与玉米C.春小麦与高梁D.水稻与棉花
15.A农作物覆盖度反映了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农作物生长茂盛的程度。
夏季农作物覆盖度大于春季农作物覆盖度,其原因最可能是两个时期农作物不同,其植株密度、叶片大小、植茎高度不相同,A对。
太阳光照差异不影响光合作用面积大小,B错。
4、5月份华北地区有春旱,现在农业灌溉系统完善,不是农作物覆盖度低的主要原因,C错。
由施肥、灌溉等人为因素在春季、夏季都存在,不是差异的主要原因,D错。
16.B图示为华北地区,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和玉米。
6月份冬小麦收获,新播种作物玉米还未成长起来,农作物覆盖度低。
与前后两个波峰对应的农作物分别是冬小麦与玉米,B对。
春小麦生长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抽水,水稻不是主要作物,A、C、D错。
点睛:
农作物覆盖度反映了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农作物生长茂盛的程度。
夏季农作物覆盖度大于春季农作物覆盖度,主要是两个时期农作物不同,其植株密度、叶片大小、植茎高度不相同。
华北地区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和玉米。
(福建省南平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综合质量检查)以色列南部某农业区内,在作物根部安装有特殊凹槽的塑料盆,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7~19题。
17.在作物根部安装有特殊凹槽的塑料盆的主要目的是
A.对作物根部保温B.收集露水和雨水
C.抑制杂草的生长D.抑制风力侵蚀土壤
18.塑料盆内不是平滑的,而是有许多凹槽,凹槽可以
A.防止高温膨胀变形B.增加对阳光的有效反射
C.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D.增加底部空间,利于根部生长
19.该地将农产品销往欧洲效益最佳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7.B以色列主要属于干热的地中海气候,南部区域则属半干燥型气候,白天暖热,夜晚凉爽。
在作物根部安装有特殊凹槽的塑料盆的主要目的是收集露水和雨水,缓解缺水问题,B对。
没有形成密闭空间,不能对作物根部保温,A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81 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案 高考 地理 二轮 复习 专题 要素 探究 设计 81 农业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