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复习小结课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3699797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9.79KB
记叙文阅读复习小结课教学设计.docx
《记叙文阅读复习小结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复习小结课教学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阅读复习小结课教学设计
理清思路深层解读——中考记叙文阅读方法及解题策略小结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记叙文的基本阅读规律和方法。
2.总结记叙文阅读考点的常见题型,形成基本答题模式,提高规范答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深层解读文本,规范答题思路。
三、教学思路:
常见题型→考点例析(总结答题思路、答题范式、参考答案)→思维拓展→考点训练
课前预习学案
[复习预热]
一、按照以下格式整理《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中的考查点、所呈现的题型、答题思路。
考点1:
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考点2: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考点3: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考点4: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考点5:
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整
体
感
知
类
题型呈现1
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篇文章/某段的主要内容。
答题思路
主人公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
即:
人物+时间+事件+结果
典型例题
《老北京的小胡同》《西皮流水》
答案范例
我童年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
公园里众戏迷或拉、或唱、或听,自得其乐。
题型呈现2
填表格,包括:
段意、层意、事件,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感受、印象等。
答题思路
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梳理事件的发展过程,分出叙述和议论的部分,抓住表心理或情感的关键词,或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揣摩人物心理,抓住议论抒情句把握作者情感及对人物的评价。
典型例题
《乡间的庙会》《晶莹的泪珠》《忆冼星海》《致大海》
答案范例
介绍乡间庙会——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由庙会引发的思考
诧异——忧郁——惋惜——担忧
回忆:
听《黄河大合唱》想象、印象:
魁梧奇伟,沉默寡言
回忆:
读冼星海的自传想象、印象:
战胜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伟大的抱负
事件:
冰心概述自己的一生,并告诫作者要敢于说真话
作者的情感:
敬佩
事件:
冰心接受作者磕头拜寿,并改寿卡赠作者作者的情感:
感动
【答题注意】所填的事件和心理、情感要做到对应。
理解句段落的作用
题型呈现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从两方面考虑:
①内容上:
一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和关键词语分析句子写了什么。
二判断其是否运用了某手法(如环境描写,语言动作描写等),分析其作用,并说明其在表现人物、主旨方面的作用;表述上:
交代了…,点明了…,表现了…,表达了…,
②结构上:
文首:
开篇点题,引起下文,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烘托渲染等。
文中:
承上启下、照应前文、设伏笔、作铺垫、对比衬托等。
文末: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典型例题
《晶莹的泪珠》:
结合第(20)—(24)段内容,体会作者写父亲在弥留之际对"我"所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乡村的灯火》: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
《萍水相逢之美》:
简要分析第③段中画线语句的作用。
《谁会错过那番花信风》:
本文第
段中“我”与孩子们出去赏花的情景写得十分美好,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命运的驱使》本文第⑩段作者记叙了自己因感动而重拾画笔,最后又依然回归文学之路的事情。
这些记叙有什么作用?
《塑造梦的泥土》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本文第6段有哪些作用。
《温暖怀抱的形状》文章写老师设计的朗读训练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天鹅》文章第(11)段提到《飞翔十四行》这首诗有什么作用?
《天鹅》文章(13)段的内容陡然出现了转折,谈谈你对文章这样结尾的理解。
《牡丹花水》为什么在具体写“牡丹花水”前要写妙玉的“梅花雪水”?
答案范例
《晶莹的泪珠》:
①表达父亲对当年自己决定的后悔。
②引发"我"对女教师的回忆。
③表现当时女教师劝"我"不要休学的意义。
《乡村的灯火》:
(结构)引出作者对乡村灯火下快乐美妙生活的回忆;(内容)与多彩的城市霓虹灯火相比,乡村的灯火微弱“如豆”,然而它恒久的温暖、欢乐能将城市霓虹灯带给“游子”心中的惆怅转瞬消融,使他们的心重归纯净,感受温情。
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热爱之情。
《萍水相逢之美》:
此句以竹篱笆、牵牛花、茂盛的海棠花突出了主人居住的环境清幽古雅、充满生机的特点,同时衬托了主人儒雅、热情好客的特征。
《谁会错过那番花信风》营造了“我”和孩子们赏花的欢快氛围,与“我”此时的境况、心绪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我”内心的哀伤。
同时,与前文风吹杏花开的情形相照应,并为下文体现花信风的象征意义做好了铺垫(或:
为下文“我”给学生们讲花信风的由来,老人鼓励“我”,使“我”振作起来等内容做了铺垫)。
《塑造梦的泥土》表现出作者对绘画的热爱,并有一定造诣(小有成就);照应了文章第①段内容,强调了自己对绘画的情感;突出自己对文学的珍爱之情,体现了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段文字表现出祖母对“我”的偏疼,又从侧面表现了“我”对脱的模子、泥塑等的酷爱与珍视。
同时,本段既与第一段妹妹回忆祖母在“我”捏的东西上盖上席子的内容相呼应,又为下文写“我”对泥土是洁净的、神圣的,可以塑造梦想的认识做铺垫。
《温暖怀抱的形状》这些内容写出了树脂对小虫、水对鱼、天空对飞鸟的养育,表现了它们无私、妥帖的爱。
这正是老师对哈桑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的形象写照。
与题目《温暖怀抱的形状》相照应,同时也为下文写老师温暖而妥帖的怀抱做铺垫。
《天鹅》:
飞翔十四行诗中,诗人认为飞鸟与最聪慧、最善良的人之间是画等号的。
这就使文章从上面对天鹅的赞美自然巧妙过渡到下文对人类的行为的描写。
同时,下文作者揭露了本应是聪慧、善良的人却残害天鹅的罪行,这就为深化文章的主题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天鹅》:
不明身份的歹徒杀害动物园中两只黑天鹅的报道,与前文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对于优雅高贵生灵践踏和屠戮的行为。
告诉人们,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在云间飞翔,我们必须同丑恶的践踏行为作斗争,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思路:
内容概括——内容作用——主题
《牡丹花水》:
写“梅花雪水”表现’我’对‘牡丹花水’的神往,并为下文作铺垫,从而突出我”见到’牡丹花水”竟是寻常茶水时的惊讶。
词句的深刻含义理解
题型呈现1
说说你对选文中某个句子含义的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出你的理解。
答题思路
1、结合语句使用的表现技巧;2、结合记叙文的阅读术语;3、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语句的上下文;4、结合语句所在位置;5、结合文章的中心、背景等
找到分析切入点(修辞、描写、手法等)——分析方法在句中的具体体现——直接作用——对中心的作用。
(具体答出中心)
典型例题
《新疆的歌》说说文章结尾一段中“她就是我的伊犁”这句话的含义。
《姥姥的蚊帐》理解画线语句“贫穷不是耻辱,但活得不体面才是(耻辱)”在文中的含义。
《塑造梦的泥土》本文最后一段写道“那片古老的纯净的黄土地渴望着把自身塑成最美的生命”,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命运的驱使》:
作者为什么说改从写作生涯不仅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出你的理解。
(不超过150字)
《汽笛·布鞋·红腰带》文中多次提到“汽笛”,请结合第⑨~⑩段,说说你对“汽笛”具体含义的理解。
答案范例
《新疆的歌》:
她指《黑黑的眼睛》这首歌,是这首歌把作者和伊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作者在伊犁多次听到这首歌,在寒冷的天气里,歌声弥漫,激荡,令人心热如焚,让作者痴迷;生活是沉重、荒芜的,但歌声是热烈动情的,歌者对爱情、美好生活的追求令作者感动;而盲人歌手忧郁而深情地演唱中流露出的对光明的追求更让作者对维吾尔族的性格产生强烈的好奇。
正是这首歌,让作者深深的爱上了伊犁,向往伊犁。
思路:
她——《黑黑的眼睛》——歌的特点,表达的情感——我对歌的感受——我对伊犁人的了解——我对伊犁的情感。
《姥姥的蚊帐》:
物质上贫瘠,但却能通过勤勉活出尊严,因而贫穷不是耻辱;而展示匮乏,(对于物质的贫乏感觉)寒酸卑微,(觉得没有面子)失去尊严与面子,才是耻辱。
《塑造梦的泥土》: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生养自己的土地的喜爱和崇拜之情。
作者从小就认为泥土是洁净的、神圣的,他用泥土脱模子、捏塑像,赋予泥土以美的形象。
泥土还具有生育能力,千百年来它不但能生出人,还能生出五谷杂粮,生出各种花木,塑造孔子像,实现了我们的梦想。
黄土地渴望着把自身塑成最美的生命,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人们希望在这片土地上追求自己的梦想,创造更好的生活。
《命运的驱使》:
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让作者从事绘画的梦破灭了;看到了很多家庭的不幸、无辜人的含冤自杀,听到老朋友坎坷的经历,他们的悲苦刺痛了作者的心;这些人都是与作者同时代的人,他们的悲剧命运也就是祖国与民族的悲剧。
出于要真实表现这段同时代人、祖国、民族悲剧历史的责任感,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汽笛·布鞋·红腰带》①身陷绝境时,“汽笛”是绝望中的希望。
②遭遇挫折时,“汽笛”是无比坚定的信念。
题型呈现2
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
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
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答题思路
1、分析“本义”,看语境,推因语境产生的临时义,解释含义一定要抓住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不要只解释词语的本义。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把握词语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指代义
方法:
看位置,先往前找,如果找不到才往后找。
词语的指代内容有时是一个词,有时也可能是一句话或者是一段文字,为检验是否判断对,可运用“代入法”,将找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代词所在的位置,看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非指示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应从理解词义入手,来把握指代的内容。
3、分析比喻、借代、拟人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方法:
结合语境,寻找本体
对词语的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对词语的引申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先解释词语(词性和词义)——分析直接作用(生动形象的写出谁或什么事物的特点)——分析对中心的作用的步骤作答(具体答出中心)
典型例题
“花信风”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请你从⑥——⑨段中举例加以分析。
(3分)
答案范例
深层含义:
善良的人们用自己的爱心及时鼓励和帮助身陷困境的人,使其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恢复生活的信心(最终走出困境,拥抱生活)。
举例:
文中老人用自己战胜病魔、快乐生活的亲身经历来鼓励“我”,温暖“我”,鼓起“我”与病痛抗争的勇气,给予“我”生活的信心,使“我”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最终站在讲台上。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理解
题型呈现1
(一)为什么以此为题?
(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
(四)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
答题思路
一、明确标题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
2、语带双关(比喻义或象征义);
3、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作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概括文章的中心事件、主要内容;
5、贯穿全文的线索;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主旨;
7、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二、答题思路
1、先看标题的本义:
(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悬念)
(2)主旨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三、答题技法
1、析标题字词。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2、析标题修辞。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3、析内容主旨。
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4、析背景、线索。
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典型例题
《致大海》: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题目“致大海”的理解。
《萍水相逢之美》: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以“萍水相逢之美”为题目的妙处。
《山中少年今何在》作者为什么一直记着山中的少年?
以“山中少年今何在”为题有何目的?
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答案范例
《致大海》:
“致”表达了作者对冰心的感激、敬仰之情。
“大海”象征了冰心博大的爱和宽广的胸怀。
文章中冰心在与作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率真、亲切,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以及对作者敢说真话、善待苦难的教导,都表现了她的智慧、仁爱、胆识、乐观,是她“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的高尚人格的体现。
以此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冰心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萍水相逢之美》:
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并暗示了主题。
文章记叙了作者造访画家、偶遇茶庄老板、地震后接到友人问候的短信的三次经历,他们的短暂(或偶然)相逢、一面之缘,都有萍水相逢的特点。
让他体会到了一种温暖的美好情感。
作者以事件特征和自己感受组成了标题,语言凝练含蓄,引人思考。
《山中少年今何在》山中少年写的三句话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认为这三句话是诗,反映了一个少年在困境中的美好愿望,他的情怀和尊严,他的向好之心。
作者心中,这个少年是善良美好品质的代表,以“山中少年今何在”为题,反映了作者对当今人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欲望不断膨胀、道德下降的忧虑,对美好善良品质的呼唤。
语言赏析类
题型呈现1
《老北京的小胡同》:
结合上下文,品味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
《西皮流水》: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的“冒”字都写出了什么?
答题思路
词语——本义——语境义——作者情感、中心
典型例题
《乡间的庙会》:
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谁会错过那番花信风》:
本文第⑤段划线处的描写细腻动人,请你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
《乡村的灯火》:
文章第⑤段再现了昔日“灵动的乡村灯火”渲染下的一个个极富乡村生活情趣的精彩场景,请你试举一例进行赏析。
答案范例
《老北京的小胡同》:
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
《西皮流水》:
(1)叫好者的脱口而出(叫好者的情不自禁);
(2)叫好者欣赏水平高(票友唱得地道、戏迷随处可遇、京剧艺术有群众基础)。
《乡间的庙会》:
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
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
《谁会错过那番花信风》:
这个句子写出了女生为“我”拿去脸上花瓣的情景。
其中“俯下”“一片一片”“拈”“轻触”这些词语的使用,让我们看到了女生的细致、动作的轻柔,更让我们读到了她对“我”温柔体贴的关爱之情。
《乡村的灯火》:
孩子们“捉迷藏”的场景。
其中“丢”“跑”写出了孩子们急于嬉闹游戏的心情;“奔草垛”“躲墙角”“大呼小叫”从孩子们游戏时的动作、语言及地点三方面,写出了孩子们在月下捉迷藏时的热闹、欢快的场景,体现了孩子们月下游戏的欢乐心情。
表现出乡村纯朴、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热爱之情。
答题思路
找到赏析切入点(词语、修辞、描写、手法等)——分析方法在句中的具体体现——直接作用——对中心的作用。
(具体答出中心)
揣摩写法,
深层解读
题型呈现
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典型例题
答案范例
题型呈现
答题模式
一是选用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二是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来表现主旨。
典型例题
《白梅无价》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白梅无价”。
《忆冼星海》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
《白梅无价》17、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3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
答案范例
作者先写听《黄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图》,从侧面表现出冼星海的气魄和神韵;然后再正面写与冼星海的见面,通过对他滔滔不绝谈吐的描述以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冼星海这一形象生动而感人。
因为“白梅”这幅画是许老痛悼师兄的宣泄情感之作,是他与师兄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是许老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创作出的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珍品。
所以,作者认为“白梅无价”。
第③段描写了许老在“我”家作画的过程,用“捉”“横扫”“挥舞”的动作描写,写出了许老作画时恣意挥洒的样子;用“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的议论,表达了许老作完画仍沉浸在悲痛之中的状态令“我”既感动又担忧的复杂感情。
这些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表现了两位画家之间的深厚友情,感人至深。
结合作品,分析修鞋人是如何影响年轻人的,从中可以看出修鞋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不超过150个字)
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之三——理解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解题指导]
思路一:
结合语句使用的表现技巧
考查到的语句大多使用一定的表现技巧,所谓“表现技巧”指词语、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表现方法(讽刺、对比、象征、想象、虚实结合、动静互化、欲扬先抑等)、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议论、抒情)等。
如果语句使用了一定的表现技巧,在回答作用与含义时一定要结合表现技巧来回答。
思路二:
结合记叙文的阅读术语
体现记叙文特点的阅读术浯,如生动形象、表现、表达、突出、揭示、揭露、抒发、赞美、赞颂等,在解题时注意套用这些阅读术语。
思路三:
结合语句的上下文
我们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就是告诉我们,在思考“语句作用”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
因为文中的任何一个词句应该与上下文关系最近,所以思考时应该先从上下文开始,有时答案就在上下文中,或者可以从上下文中筛选关键词语,再加入自己的理解作答。
思路四:
结合语句所在位置
有些语句根据所在的位置也有其不同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开头语句的作用一般有:
从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为下文……作铺垫等;在中间语句的作用一般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伏笔;结尾的语句,一般的作用是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题目或开头、结构严谨等。
思路五:
结合文章的中心、背景等
因为文章的遣词造句都是围绕中心而定的。
关键语句应该是最能突出中心的。
所以在回答语句作用时一般要扣住中心。
当然具体到每一道题,在解答时这五个方面不一定都答到,但只要从这五个方面去考虑,答题就会更加全面、完整、准确。
[例题解析]
小扇轻摇的时光
丁立梅
放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能回乡下住几天的。
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面种一些。
待得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碧润可爱地在地里面躺着,专等我回家来吃。
天气炎热,我懒在空调间里怕出来,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
眼看着假期已过一半了,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
母亲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
“你再不回来,那些瓜都要熟得烂掉了。
”
再没有懒下去的理由了。
遂带了儿子,冒着大太阳,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村里的人都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了,亲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
远远地就笑着递过话来:
“梅,又回来看妈妈啦?
”我笑着应。
就听到他们在背后说:
“这孩子孝顺,一点不忘本。
”我心里面刹时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啊,只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想念我的母亲看一看,竟被村人们夸成孝顺了。
母亲知道我回来,早早的把瓜摘下来,放在井水里面冰着——那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
母亲又把家里惟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他吹风。
我很贪婪地捧了瓜果啃,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
母亲兴奋地说:
“地里面结得多着呢,你多呆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
”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
“好。
”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
“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
”
母亲就惊诧地问:
“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
儿子不屑了,说:
“大电扇算什么?
我家有空调。
你看你家连卫生间也没有呢。
”
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
“妈你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
母亲没再说什么,一头没进厨房间,去给我们忙好吃的了。
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房内,有些内疚地说:
“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儿热坏了。
”
我笑笑,执意要坐到外面纳凉。
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
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
我仰面躺下,对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来的蒲扇,慢慢摇。
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
月亮升起来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
恍惚间,月下有小女孩,手执小扇,追着流萤。
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着话,唠唠叨叨的,都是些让他怀恋的旧时光。
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要睡过去了。
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
“冬英你还记得不?
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
“记得,长得粗眉大眼的,干起活来,大男人也赶不上她。
”
“她死了。
”母亲语调忧伤地说:
“早上还好好的呢,还吃两大碗粥呢。
准备到田里面锄草的,还没走到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
“人啊!
”母亲叹一声。
“人啊!
”我也叹一声。
心里面突然警醒:
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几回呢?
暗地里打算好了:
明天,是决计不回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日,好好把握这小扇轻摇的时光。
1.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
2.你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2[解析]这一段写了母亲神情的变化,结合上文“我笑笑,执意要坐在外面纳凉”,出乎母亲的意料,结合下文“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写出了母亲能有女儿相陪时的欣喜心情。
这样我们可以组织答案为:
这句话描写了母亲的神情变化(使用的表现技巧),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阅读术语)母亲对“我”执意到外面纳凉去主动陪伴她的举动感到意外和欣喜(结合上下文)。
3.选文中加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
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3[解析]这是一题两问,第一问,考查“表现技巧”,第二问考查“作用”。
回答“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定不要漏掉“渲染了……,烘托了……”这两个阅读术语,再结合上下文“我与母亲很清闲地在纳凉”,结合中心背景“农村夜晚生活的恬静”,我们可以组织答案为:
画线部分是景物描写(表现技巧);交代了(阅读术语)人物活动的场景(结合上下文),渲染了(阅读术语)农村夏夜安适的气氛(结合中心背景),烘托出(阅读术语)“我”轻松闲适的心情(结合上下文)。
4.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
4[解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记叙文 阅读 复习 小结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