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整理的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3694309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8.62KB
细胞生物学整理的复习资料.docx
《细胞生物学整理的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整理的复习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胞生物学整理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细胞生物学cellbiology:
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
2、显微结构microscopicstructure: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直径大于0.2微米,如细胞的大小及外部形态、染色体、线粒体、中心体、细胞核、核仁等,目前用于研究细胞显微结构的工具有普通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
3、亚显微结构submicroscopicstructure:
在电子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分子水平以上的结构,直径小于0.2微米,如内质网膜、核膜、微管、微丝、核糖体等,目前用于亚显微结构研究的工具主要有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和X线衍射仪等。
4、细胞学cytology:
研究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和生活史的科学,细胞学的确立是从Schleiden(1838)和Schwann(1839)的细胞学说的提出开始的,而大部分细胞学的基础知识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得到的。
在这一时期,显微镜的观察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详细地观察到核和其他细胞结构、有丝分裂、染色体的行为、受精时的核融合等,细胞内的渗透压和细胞膜的透性等生理学方面的知识也有了发展。
对于生殖过程中的细胞以及核的行为的研究,对于发展遗传和进化的理论起了很大作用。
5、分子细胞生物学molecularcellbiology:
是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是指在分子水平上探索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主要应用物理的、化学的方法、技术,分析研究细胞各种结构中核酸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的构造、组成的复杂结构、这些结构之间分子的相互作用及遗传性状的表现的控制等。
四、判断题
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结构的科学。
(×)
2、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是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
3、细胞是生命体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4、英国学者RobertHooke第一次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
(×)
5、细胞学说、进化论、遗传学的基本定律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6、细胞学说的建立构成了细胞学的经典时期。
(×)
五、简答题
1、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何重要意义?
答: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通过细胞分裂繁殖后代。
细胞学说的创立对当时生物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其意义在于:
明确了整个自然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即动、植物的各种细胞具有共同的基本构造、基本特性,按共同规律发育,有共同的生命过程;推进了人类对整个自然界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进步。
2、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
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细胞质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学的经典时期、实验细胞学时期、分子细胞生物学时期。
3、为什么说19世纪最后25年是细胞学发展的经典时期?
答:
因为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主要完成了如下的工作:
⑴原生质理论的提出;⑵细胞分裂的研究;⑶重要细胞器的发现。
这些工作大大地推动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细胞:
由膜围成的、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框架结构和生理功能单位。
其基本结构包括: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拟核)。
2、病毒(virus):
迄今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非胞生物体,是仅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3、病毒颗粒:
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4、原核细胞:
没有由膜围成的明确的细胞核、体积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原始的细胞。
5、原核(拟核、类核):
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包被的DNA区域,这种DNA不与蛋白质结合。
6、细菌染色体(或细菌基因组):
细菌内由双链DNA分子所组成的封闭环折叠而成的遗传物质,这样的染色体是裸露的,没有组蛋白和其他蛋白质结合也不形成核小体结构,易于接受带有相同或不同物种的基因的插入。
7、质粒:
细菌细胞核外可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因子,为裸露的环状DNA,可从细胞中失去而不影响细胞正常的生活,在基因工程中常作为基因重组和基因转移的载体。
8、芽孢:
细菌细胞为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而产生的休眠体。
9、细胞器:
存在于细胞中,用光镜、电镜或其他工具能够分辨出的,具有一定特点并执行特定机能的结构。
10、类病毒:
寄生在高等生物(主要是植物)内的一类比任何已知病毒都小的致病因子。
没有蛋白质外壳,只有游离的RNA分子,但也存在DNA型。
11、细胞体积的守恒定律:
器官的总体积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
四、判断题
1、病毒是仅由一种核酸和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T)
2、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生物。
(F)细胞
3、所有细胞的表面均有由磷酯双分子层和镶嵌蛋白质构成的生物膜即细胞膜。
(T)
4、细菌的DNA复制、RNA转录与蛋白质的翻译可以同时进行,没有严格的时间上的阶段性与空间上的区域性。
(T)
5、细菌的基因组主要是由一个环状DNA分子盘绕而成,特称为核区或拟核。
(T)
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原核细胞内没有细胞器。
(F)核糖体
7、所有的细胞均具有两种核酸,即DNA和RNA。
(T)
8、核糖体仅存在于真核细胞中,而在原核细胞没有。
(F)
9、病毒的增殖又称病毒的复制,与细胞的增殖方式一样为二分分裂。
(F)
10、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由50S大亚基和30S小亚基组成。
(T)
五、简答题
1、病毒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⑴病毒是“不完全”的生命体。
病毒不具备细胞的形态结构,但却具备生命的基本特征(复制与遗传),其主要的生命活动必需在细胞内才能表现。
⑵病毒是彻底的寄生物。
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和能量系统,必需利用宿主的生物合成机构进行病毒蛋白质和病毒核酸的合成。
⑶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⑷病毒的繁殖方式特殊称为复制。
2、为什么说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能独立生活的细胞生物?
答:
支原体的的结构和机能极为简单:
细胞膜、遗传信息载体DNA与RNA、进行蛋白质合成的一定数量的核糖体以及催化主要酶促反应所需要的酶。
这些结构及其功能活动所需空间不可能小于100nm。
因此作为比支原体更小、更简单的细胞,又要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要求,似乎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说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3、如何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答:
①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一切有机体均由细胞构成,只有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
②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③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⑤细胞是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⑥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4、试论述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根本的区别。
答: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①生物膜系统的分化与演变:
真核细胞以生物膜分化为基础,分化为结构更精细、功能更专一的基本单位——细胞器,使细胞内部结构与职能的分工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的重要标志;②遗传信息量与遗传装置的扩增与复杂化:
由于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复杂化,遗传信息量相应扩增,即编码结构蛋白与功能蛋白的基因数首先大大增多;遗传信息重复序列与染色体多倍性的出现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的一个重大标志。
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的装置和程序也相应复杂化,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有严格的阶段性与区域性,而在原核细胞内转录与翻译可同时进行。
一、名词解释
1、分辨率:
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2、细胞培养:
把机体内的组织取出后经过分散(机械方法或酶消化)为单个细胞,在人工培养的条件下,使其生存、生长、繁殖、传代,观察其生长、繁殖、接触抑制、衰老等生命现象的过程。
3、细胞系:
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有的细胞发生了遗传突变,而且带有癌细胞特点,失去接触抑制,有可能无限制地传下去的传代细胞。
4、细胞株:
在体外一般可以顺利地传40—50代,并且仍能保持原来二倍体数量及接触抑制行为的传代细胞。
5、原代细胞培养:
直接从有机体取出组织,通过组织块长出单层细胞,或者用酶消化或机械方法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在首次传代前的培养称为原代培养。
6、传代细胞培养:
原代培养形成的单层培养细胞汇合以后,需要进行分离培养(即将细胞从一个培养器皿中以一定的比率移植至另一些培养器皿中的培养),否则细胞会因生存空间不足或由于细胞密度过大引起营养枯竭,将影响细胞的生长,这一分离培养称为传代细胞培养。
7、细胞融合:
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成一个双核细胞或多核细胞的现象。
一般通过灭活的病毒或化学物质介导,也可通过电刺激融合。
8、单克隆抗体:
通过克隆单个分泌抗体的B淋巴细胞,获得的只针对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具有专一性强、能大规模生产的特点。
四、判断题
1、亚显微结构就是超微结构。
(×)
2、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差别在于后者的放大倍数远远大于前者,所以能看到更小的细胞结构。
(×)
3、荧光显微镜技术是在光镜水平,对特异性蛋白质等大分子定性定位的最有力的工具。
广泛用于测定细胞和细胞器中的核酸、氨基酸、蛋白质等。
(√)
4、生物样品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通常是超薄切片厚度的十分之一,因而切得越薄,照片中的反差越强,分辨率也越高。
(×)
5、细胞株是指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细胞发生遗传突变且带有癌细胞特点,有可能无限制地传下去的传代细胞。
(×)细胞系
6、透射或扫描电子显微镜不能用于观察活细胞,而相差或倒置显微镜可以用于观察活细胞。
(√)
7、酶标抗体法是利用酶与底物的特异性反应来检测底物在组织细胞中的存在部位。
(×)
8、光镜和电镜的切片均可用载玻片支持。
(×)
9、体外培养的细胞,一般仍保持机体内原有的细胞形态。
(×)成纤维样和上皮样细胞
10、细胞冻存与复苏的基本原则是快冻慢融。
(√)
11、多莉的培育成功说明动物的体细胞都是全能的。
(×)
五、简答题
1、超薄切片的样品制片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答案要点:
取材,固定,包埋,切片,染色。
2、荧光显微镜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有什么应用?
答案要点:
荧光显微镜是以紫外线为光源,照射被检物体发出荧光,在显微镜下观察形状及所在位置,图像清晰,色彩逼真。
荧光显微镜可以观察细胞内天然物质经紫外线照射后发荧光的物质(如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发出血红色荧光);也可观察诱发荧光物质(如用丫啶橙染色后,细胞中RNA发红色荧光,DNA发绿色荧光),根据发光部位,可以定位研究某些物质在细胞内的变化情况。
3、比较差速离心与密度梯度离心的异同。
答案要点:
二者都是依靠离心力对细胞匀浆悬浮扔中的颗粒进行分离的技术。
差速离心是一种较为简便的分离法,常用于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分离。
因为在密度均一的介质中,颗粒越大沉降越快,反之则沉降较慢。
这种离心方法只能将那些大小有显著差异的组分分开,而且所获得的分离组分往往不很纯;而密度梯度离心则是较为精细的分离手段,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先在离心管中制备出蔗糖或氯化铯等介质的浓度梯度并将细胞匀浆装在最上层,密度梯度的介质可以稳定沉淀成分,防止对流混合,在此条件下离心,细胞不同组分将以不同速率沉降并形成不同沉降带。
4、为什么电子显微镜不能完全替代光学显微镜?
答案要点:
电子显微镜用电子束代替了光束,大大提高了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相对光学显微镜是个飞跃。
但是电子显微镜:
样品制备更加复杂;镜筒需要真空,成本更高;只能观察“死”的样品,不能观察活细胞。
光学显微镜技术性能要求不高,使用容易;可以观察活细胞,观察视野范围广,可在组织内观察细胞间的联系;而且一些新发展起来的光学显微镜能够观察特殊的细胞或细胞结构组分。
因此,电子显微镜不能完全代替光学显微镜。
5、相差显微镜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有什么应用?
答案要点:
相差显微镜通过安装特殊装置(如相差板等)将光波通过样品的光程差或相差位转换为振幅差,由于相差板上部分区域有吸光物质,使两组光线之间增添了新的光程差,从而对样品不同同造成的相位差起“夸大作用”,样品表现出肉眼可见的明暗区别。
相差显微镜的样品不需染色,可以观察活细胞,甚至研究细胞核、线粒体等到细胞器的形态。
6、比较放大率与分辨率的含义。
答案要点:
二者都是衡量显微镜性能的指标。
通常放大率是指显微镜所成像的大小与样本实际大小的比率;而分辨率是指能分辨或区分出的被检物体细微结构的最小间隔,即两个点间的最小距离。
放大率对分辨率有影响,但分辨率不仅仅取决于放大率。
7、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
①高分辨率:
具有原子尺度的高分辨率本领,侧分辨率为0.1~0.2nm,纵分辨率可达0.001nm;②直接探测样品的表面结构:
可绘出立体三维结构图像;③可以在真空、大气、液体(接近于生理环境的离子强度)等多种条件下工作;④非破坏性测量:
由于没有高能电子束,对表现没有破坏作用(如辐射、热损伤等),能对生理状态下的生物大分子和活细胞膜表面的结构进行研究,样品不会受到损伤而保持完好;⑤扫描速度快,获取数据的时间短,成像快。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膜:
把细胞所有膜相结构称为生物膜。
2、脂质体:
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而制备的人工膜。
3、双型性分子(兼性分子):
像磷脂分子既含亲水性的头部、又含疏水性的尾部,这样的分子叫双性分子。
4、内在蛋白:
分布于磷脂双分子层之间,以疏水氨基酸与磷脂分子的疏水尾部结合,结合力较强。
只有用去垢剂处理,使膜崩解后,才能将它们分离出来。
5、外周蛋白:
为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弱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极性头部非共价结合,易分离。
6、细胞外被:
又称糖萼,细胞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实际上是细胞表面与质膜中的蛋白或脂类分子共价结合的寡糖链,是膜正常的结构组分,对膜蛋白起保护作用,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7、细胞连接:
细胞连接是多细胞有机体中相邻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膜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重要组织方式,在结构上常包括质膜下、质膜及质膜外细胞间几个部分,对于维持组织的完整性非常重要,有的还具有细胞通讯作用。
8、紧密连接:
紧密连接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体表及体内各种腔道和腺体上皮细胞之间。
是指相邻细胞质膜直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能阻止溶液中的分子特别是大分子沿着细胞间的缝隙渗入体内,维持细胞一个稳定的内环境。
9、桥粒:
又称点状桥粒,位于粘合带下方。
是细胞间形成的钮扣式的连接结构,跨膜蛋白(钙粘素)通过附着蛋白(致密斑)与中间纤维相联系,提供细胞内中间纤维的锚定位点。
中间纤维横贯细胞,形成网状结构,同时还通过桥粒与相邻细胞连成一体,形成整体网络,起支持和抵抗外界压力与张力的作用。
10、膜骨架:
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它参与细胞质膜形状的维持,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11、血影:
红细胞经低渗处理后,质膜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和其他胞内可溶性蛋白后剩下的结构,是研究质膜的结构及其与膜骨架的关系的理想材料。
12、间隙连接:
是动物细胞间最普遍的细胞连接,是在相互接触的细胞之间建立的有孔道的连接结构,允许无机离子及水溶性小分子物质从中通过,从而沟通细胞达到代谢与功能的统一。
13、细胞粘附分子:
细胞粘附分子是细胞表面分子,多为糖蛋白,是一类介导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粘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
14、细胞外基质:
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结构精细而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它不仅参与组织结构的维持,而且对细胞的存活、形态、功能、代谢、增殖、分化、迁移等基本生命活动具有全方位的影响。
细胞外基质成分可以借助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向细胞发出信号,通过细胞骨架或各种信号转导途径将信号传导至细胞质,乃至细胞核,影响基因的表达及细胞的活动。
四、判断题
1、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
2、外在(外周)膜蛋白为水不溶性蛋白,形成跨膜螺旋,与膜结合紧密,需用去垢剂使膜崩解后才可分离。
(×)
3、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内膜体系,所以红细胞的质膜是最简单最易操作的生物膜。
(√)
4、连接子(connexon)是锚定连接的基本单位。
(×)紧密连接
5、血影是红细胞经低渗处理后,质膜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和其他胞内可溶性蛋白后剩下的结构,是研究质膜的结构及其与膜骨架的关系的理想材料。
(√)
6、上皮细胞、肌肉细胞和血细胞都存在细胞连接。
(×)
7、间隙连接和紧密连接都是脊椎动物的通讯连接方式。
(×)
8、透明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聚糖,是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
(√)
9、桥粒和半桥粒的形态结构不同,但功能相同。
(×)
10、所有生物膜中的蛋白质和脂的相对含量都相同。
(√)
五、简答题
1、简述细胞膜的生理作用。
答案要点:
(1)限定细胞的范围,维持细胞的形状。
(2)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为半透膜)并能进行主动运输使细胞内外形成不同的离子浓度并保持细胞内物质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必要差别。
(3)是接受外界信号的传感器,使细胞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当的反应。
(4)与细胞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分化及癌变等重要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2、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什么?
与它的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
答案要点: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
①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具有极性的头部和非极性的尾部的脂分子在水相中具有自发形成封闭膜系统的性质,以非极性尾部相对,以极性头部朝向水相。
这一结构特点为细胞和细胞器的生理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使细胞与外界、细胞器与细胞器之间有了一个界面;②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其中或结合于表面,蛋白质的类型、数量的多少、蛋白质分布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脂分子的协同作用赋予生物膜不同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结构特征有利于物质的选择运输,提供细胞识别位点,为多种酶提供了结合位点,同时参与形成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结构特征。
4、红细胞质膜蛋白及膜骨架的成分是什么?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血影蛋白成分,红细胞膜蛋白主要包括血影蛋白(或称红膜肽)、锚蛋白、带3蛋白、带4.1蛋白和肌动蛋白,还有一些血型糖蛋白。
膜骨架蛋白主要成分包括:
血影蛋白、肌动蛋白、锚蛋白和带4.1蛋白等。
5、简述细胞膜的基本特性。
答案要点:
细胞膜的最基本的特性是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细胞膜的不对称性是由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所决定的。
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表现在:
①膜脂双分子层内外层所含脂类分子的种类不同;②脂双分子层内外层磷脂分子中脂肪酸的饱和度不同;③脂双分子层内外层磷脂所带电荷不同;④糖脂均分布在外层脂质中。
膜蛋白的不对称性表现在:
①糖蛋白的糖链主要分布在膜外表面;②膜受体分子均分布在膜外层脂质中;③腺苷酸环化本科分布在膜内表面。
膜的流动性是由膜内部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性所决定的。
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使得细胞膜成为一种动态结构;膜脂分子的运动表现在①侧向扩散;②旋转运动;③摆动运动;④翻转运动;膜蛋白的分子运动则包括侧向扩散和旋转运动。
一、名词解释
1、主动运输:
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需要细胞提供能量,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2、被动运输:
物质通过自由扩散或促进扩散,顺浓度梯度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运输动力来自运输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3、载体蛋白:
是一类膜内在蛋白,几乎所有类型的生物膜上存在的多次跨膜的蛋白质分子。
通过与特定溶质分子的结合,引起一系列构象改变以介导溶质分子的跨膜转运。
4、细胞通讯:
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
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的发生和组织的构建,协调细胞的功能,控制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和凋亡是必须的。
5、细胞识别:
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与胞外信号物质分子(配体)选择性地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6、简单扩散:
物质直接通过膜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也没有膜蛋白的协助。
7、协助扩散(促进扩散):
物质在特异膜蛋白的“协助”下,顺浓度或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特异蛋白的“协助”使物质的转运速率增加,转运特异性增强
8、通道蛋白:
由几个蛋白亚基在膜上形成的孔道,能使适宜大小的分子及带电荷的溶质通过简单的自由扩散运动从膜的一侧到另一侧。
9、协同运输:
通过消耗ATP间接提供能量,借助某种物质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为动力进行运输。
14、钠—钾泵(Na+—K+pump):
是动物细胞中由ATP驱动的将Na+输出到细胞外同时将K+输入细胞内的运输泵,实际上是位于细胞膜脂双分子层中的载体蛋白,是一种Na+/K+ATP酶,在ATP直接提供能量的条件下能逆浓度梯度主动转运钠离子和钾离子。
16、胞吞作用:
细胞摄取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时,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囊泡,将物质裹进并输入细胞的过程。
17、胞吐作用:
细胞排出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时,通过形成囊泡从细胞内部移至细胞表面,囊泡的膜与质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外的过程。
18、吞噬作用:
大颗粒物质(如微生物、衰老死亡细胞及细胞碎片等)转运入胞内的作用。
过程是:
被吞噬的物质首先结合于细胞表面,接着细胞膜逐渐内陷并将外来物质包围起来形成吞噬小泡并进入胞内,被吞噬的物质在细胞内消化降解,不能被消化的残渣被排出胞外或以残余小体的形式存留在细胞中。
19、胞饮作用:
细胞对液体物质或细微颗粒物质的摄入和消化过程。
过程是:
细胞对这类物质进行转运时,由质膜内陷形成吞饮小泡,将转运的物质包裹起来进入细胞质,被吞物质被细胞降解后利用。
大多数的真核细胞都能通过胞饮作用摄入和消化所需的液体物质和溶质。
20、信号分子:
生物体内的某些化学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等,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特称为信号分子。
21、信号通路:
细胞接受外界信号,通过一整套的特定机制,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信号,最终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这种反应系列称为细胞信号通路。
22、受体:
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地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导作用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化学或物理的信号,以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表现为生物学效应。
25、G—蛋白:
由GTP控制活性的蛋白,当与GTP结合时具有活性,当与GDP结合时没有活性。
既有单体形式(ras蛋白),也有三聚体形式(Gs蛋白)。
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
四、判断题
1、NO作为局部介质可激活靶细胞内可溶性鸟甘酸环化酶。
(√)
2、亲脂性信号分子可穿过质膜,通过与胞内受体结合传递信息。
(√)
3、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是大分子物质与颗粒性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也是一种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
4、协助扩散是一种不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参与的被动运输方式。
(×)
5、受化学信号物质刺激后开启的离子通道称为配体门通道。
(×)
6、大分子物质及颗粒通常以膜泡方式运输,而小分子及离子往往以穿膜方式运输。
(√)
7、主动运输是物质顺化学梯度的穿膜运输,并需要专一的载体参与。
(×)
8、细胞外信号分子都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又进行跨膜信号传递的。
(√)
9、G蛋白偶联受体都是7次跨膜的。
(√)
10、G蛋白偶联受体被激活后,使相应的G蛋白解离成三个亚基,以进行信号传递。
(√)
1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胞生物学 整理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