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鉴赏 诗十四.docx
- 文档编号:3693349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82KB
阅读与鉴赏 诗十四.docx
《阅读与鉴赏 诗十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与鉴赏 诗十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与鉴赏诗十四
阅读与鉴赏诗十四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夏日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这是一首描写夏日田园风光的诗歌,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简析。
【答案】诗人抓住金黄的梅子、肥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稀疏的菜花、宁静的篱落和飞舞的蜻蜓蝴蝶等意象,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赞美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答题前要通读诗歌,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本题要求回答诗中运用哪些意象来抒发怎么的思想情感,考生先回答意象,第一句“梅子金黄杏子肥”写了两个意象,梅子和杏子;第二句“麦花雪白菜花稀”运用了麦花和菜花这两个意象;第三句“日长篱落无人过”写了篱落这一意象;最后一句“惟有蜻蜓蛱蝶飞”运用了蜻蜓和蝴蝶两个意象。
这些意象都能表现夏日田园美好的风光,当然抒发的是诗人对田园风光的赞美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点睛】
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
一、从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二、从序言。
有的序。
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
三、从诗人。
要知人论世。
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
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冶城①
刘克庄②
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
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
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
神州只在阑干北,度度③来时怕上楼。
(注)①冶城:
本是东吴(一说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兵器冶铸中心,同时又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多次成为南北相争的要冲。
②刘克庄:
南宋末期爱国诗人。
③度度:
想想。
2.(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承标题,写诗人到访,想寻找一些断剑残枪来证明“冶城”确为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却寻而不得。
B.第二句写景,“古意”本抽象内在,诗人借真切可感的萧瑟西风将其形象化,充满无尽悲哀苍凉之感。
C.颔联承“古意”写往昔,选取了孙权刘备和王羲之谢安等与冶城有关的历史人物吟咏抒怀,十分贴切。
D.颈联写往昔,视听结合,想象中独立的“高塔”和悲凉的“暮笳”声似乎都在传递着古人的感慨悲愁。
E.作为一首咏史怀古之作,本诗综合运用对比、用典、虚实结合等手法,发怀古之幽情,具强烈感染力。
3.(小题2)尾联为什么说“怕上楼”?
这样说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
2.3.AD
【小题2】【小题2】因为不忍登楼远望,害怕看到沦陷的神州。
(意思对即可)说“怕上楼”,将对南宋王朝命运的担忧融入个人登临的意绪,表达了作者对山河缺失的隐痛,情感含蓄曲折而又深沉浓烈。
【解析】
2.3.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
A项,“来证明‘冶城’确为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不正确,应为“来帮助辨认历史的遗迹”。
D项,“颈联写往昔”不正确,颈联应是回到了现实,写的是眼前所见之景,当下耳中听到的声音;“想象中”不正确。
“高塔"为眼前所见,“暮笳”为当下所闻,而非想象。
故此题答案为AD两项。
【小题2】【小题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能力,也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先要分析诗句内容,然后结合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来分析。
尾联写“度度来时怕上楼”意思是想想来的时候怕登上高楼,结合上句可知,因为登上高楼就会看到“神州只在阑干北”。
结合诗下注释可知,诗人刘克庄是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当时北方沦陷已久,因此诗人“怕上楼”,显然是担心登临远望,徒增山河破碎的伤感。
由全诗来看,诗人到冶城来,原本就是要北望河山的,可却言“怕”,而终于又上了楼,这就表达出诗人的内心的矛盾、曲折、深婉。
结合全诗主题,可知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山河破碎的隐痛,也表达了对南宋王朝使动的担忧之意。
【点睛】
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首句的内容及作用,B项鉴赏第二句的思想情感,C项鉴赏诗句的内容,D项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刘昱
李颀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①,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注释:
①五两:
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
4.下列有关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月寒苇花”江边的芦花在秋风中摇荡,一片泛白,呈现出萧瑟的寒意,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B.芦花之白,映衬着秋江浪头之白,使眼前的景象带上了凄寒的色调,这和送别时主客双方的心境正相吻合。
C.“北风吹五两”的“北风”使“寒芦花”和“浪头白”都明显的带上了强烈的动态感,北风吹动芦花和吹起浪头。
D.“谁是浔阳客”是说友人刘昱离开后自己仍然客居异乡,这个“客”指的是诗人自己。
5.“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如何抒发?
【答案】
4.D
5.抒发了诗人和朋友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想象别后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采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诗人想象别后,友人今夜只能宿于金陵渚,听到水边新雁的鸣叫之声,内心将无比的凄凉,雁也写出了友人的孤单如离群的孤雁,诗人借此来表达友人离别时的不舍和别后的伤感。
【解析】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内容及赏析诗歌的手法的综合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从内容的理解中去对应选项,要注意仔细甄别选项与内容的差别,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本题,本题选项D,“客”指的是刘昱,友人离别后要到浔阳去。
故答案选D。
5.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句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如何抒发?
赏析诗句表达的情感类试题,一般要从手法及情感两个角度作答,本题从手法上,根据理解这两句诗是虚写,想象友人离别后夜宿金陵听雁声的情景,这种情景中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离别后的不舍和深深的惦念的情感。
总之,这类试题要注意结合诗句的理解把握手法和情感,不要脱离诗意答题。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小题。
滕王阁诗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句直接点题,写滕王阁俯临江心的沙洲。
一个“临”字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气势。
B.第二句遥想当年滕王,身挂琳琅玉佩,坐着鸾铃马车,前来阁中举行宴会的热烈情景。
C.第三、四句写滕王死后滕王阁的冷落。
画栋珠帘依旧,但阁前朝云暮雨,繁华不再。
D.第五、六句突出时间的沧桑。
水中云影悠悠,风物换季,星座移位,已过多个春秋。
E.第八句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唯见长江天际流”蕴含的情感相似。
7.此诗颔联描写精妙,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6.BE
7.①讲究炼字。
“飞”和“卷”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
②夸张与想象,形象地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
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③融情于景。
滕王逝后,阁无人游赏,暮暮朝朝画栋珠帘独对南浦云、西山的雨,冷落可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解析】
6.试题分析:
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B项,对第二句诗的诗意理解有误,“罢”为停止、停歇的意思。
“佩玉鸣鸾罢歌舞”意思是那些贵人身挂琳琅佩玉,坐着鸾铃鸣响的车马,前来阁上参加歌舞宴会的繁华场面,现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E项,“情感相似”不正确,本诗中第八句写江水永恒,与上句帝子已逝构成对比,表达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而时间永恒的思想感情。
李白的诗句则是表达朋友离去后的惆怅,故两诗不同。
此题答案为BE。
7.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要求,然后从内容、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题干要求赏析的是诗歌的颔联,也就是“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
这两句从从内容上来看,是在写景,意思是早上,画栋飞来了南浦的浮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细雨。
从手法上来看,画栋与云齐,珠帘可以卷来山上的雨,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写出滕王阁之高。
昔日热闹的滕王阁如今只与云和雨为伴,写出了滕王阁的荒凉寂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从语言特点来看,云用了“飞”字,雨是“卷”来的,用字讲究,两个动词起到了化静为动的艺术效果,使描写的景物生动形象。
【点睛】
第2题实际是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
赏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晚唐•贯休
水香塘蒲黑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蒲: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根茎长在泥里,可食。
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鸂鶒(xichì):
一种象鸳鸯的水鸟。
柘(zhè):
一种树。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两句诗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暗颂了村民的勤劳。
B.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最后两句中山翁见作者到来,热情地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
E.此诗给人豪迈奔放之感,在晚唐缠绵颓废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9.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
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
【答案】
8.DE
9.最后两句通过刻画山翁殷勤地留宿和“笑指”等词语的渲染凸显了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
诗在末尾用一“熟”字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教师的桑柘”以及“蚕娘胎洗茧”。
【解析】
8.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词句含义、把握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回答本题,应该先在诗歌中分别找到各个选项的对应语段,然后采用比对的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最后两句通过刻画山翁殷勤地留宿和“笑指”等词语的渲染凸显了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
诗歌在末尾用一“熟”字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以及“蚕娘洗茧”。
选项D,山翁好客,不是“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选项E,诗歌给人“清新健美”之感,晚唐不是“缠绵颓废”,而是“绮丽纤弱”。
故选DE。
9.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重要词语含义、把握诗歌形象的能力。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答题步骤可分三步:
点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特征;析例句: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明作用:
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感情的作用。
分析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可以抓住“留我宿又宿”“笑指”“瓜豆熟”来组织答案;分析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可以从“水香塘蒲黑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以及“蚕娘洗茧”得出答案。
【点睛】
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
同“哪”。
②渺然:
广阔辽远的样子。
10.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
虽然化用谢灵运的典故,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B.三四句用虚笔。
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
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
C.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
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美景让人赞叹。
D.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E.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新而且流畅。
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案】
10.AE
11.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A项,“化用谢灵运的典故”不正确,首联是化用谢灵运诗句,不是用典。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有诗句: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此诗“云日复相鲜”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
E项,“以咏物为题材”不正确,本诗不是咏物诗,而是写景诗,全诗借景抒情。
故此题答案为AE两项。
1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这首山水诗写于开元六年诗人应诏赴京途中,也可做纪行诗看。
诗中山水真景在首尾二联,而中间二联则全是抒感。
首联“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写景,江畔林木枝叶繁茂,花朵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色鲜丽,亲切自然,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颔联“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写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直接抒情。
【点睛】
第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
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
本题首先要考虑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抒情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13.《行路难》在体裁上属于______;本诗中运用典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这两句涉及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
【答案】
12.A
13.七言古诗(古体诗)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吕尚伊尹
14.既反映出诗人内心苦闷迷惘、愤郁不平,又表现了诗人自信乐观,执着于理想的复杂心理,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解析】
12.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项,“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错误,应该是“悲愤”。
故选A。
13.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此题重点考核诗歌的体裁、典故和人物,注意积累记忆。
14.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注意根据诗中的句子“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分析“内心苦闷迷惘、愤郁不平”“诗人自信乐观”的情感矛盾。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情人:
多情的人,指自己;一说指亲人。
15.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辽阔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明月。
即景生情,诗人想起远在天涯的友人,此刻与“我”同望明月。
前句“望月”,后句“怀远”,紧扣诗题。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
因“思”生“怨”,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长夜漫漫,夜不能寐;“竟夕”,以至于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烈。
C.颈联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传达感情,描绘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
“灭烛”月光满屋,更加可怜月的孤独;“披衣”庭院散步,露水湿衣,相思之浓。
D.尾联说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还不如在梦里与思念的人团聚。
寄希望于梦中,足见对友人思念之切,情感真挚,深化中心。
16.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用何种手法表达意境之美的?
请指出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15.C
16.触景生情(即景生情)。
①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普照天下,为“怀远”营造了气氛;由雄浑壮阔之景,引发思亲怀远之情。
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也和我望同这轮明月吧!
②这样写由“壮”景转入“怀远”浑然天成,雄浑阔大深邃,表达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虚实结合。
①望月是实写:
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轮皎洁的明月;怀远的内容是虚写。
遥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吧;②借助想象补充现实,虚实互补,深化怀远的深情,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解析】
15.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C项,“更加可怜月的孤独”错误。
“怜光满”:
爱惜满屋的月光。
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农历十五左右。
(望月:
即是遥望月亮,又可理解在满月之际农历十五)。
故选C。
16.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此题注意手法是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答题时注意分析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什么意境,最后分析情感;答虚实结合是注意分析诗中哪些是实,哪些是虚,效果是什么。
诗中所写景物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普照天下”。
意境是“雄浑壮阔”,情感是“思亲怀远”;“望月”是实写,“怀远”是虚写。
【点睛】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人墓
(清)桑调元
吴下无斯墓,要离1冢亦孤。
义声嘘侠烈,悲吊有屠沽。
阘冗2朝廷党,峥嵘里巷夫。
田横岛中士,足敌五人无?
[注]1.要离:
春秋时刺客,曾被吴公子光派往卫国行刺王僚之子庆忌,事成后伏剑自杀。
墓在苏州,与五人墓毗邻。
2.阘冗:
即阘茸,卑鄙低贱的意思
17.颔联里写的“屠沽”指的是屠夫和卖酒人,诗人为什么要写这类人?
18.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7.五人的侠烈名声得到了人民的赞美,连那些不管怎么说总有点“不问政治”,总有点“惟利是图”的屠夫和卖酒人一类普通市民都为之悲悼不已。
这里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不从正面写五人如何如何侠义壮烈,而是通过五人的正义行为所激起的强烈的反响,来歌颂五人的崇高品质。
18.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表达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五人品格的肯定和赞扬。
【解析】
17.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屠沽”来代指普通百姓。
连那些总有点“不问政治”,有点“惟利是图”的屠夫和卖酒人一类普通市民都为之悲悼不已。
侧面描写,表达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不从正面写五人如何如何侠义壮烈,而是通过五人的正义行为所激起的强烈的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阅读与鉴赏 诗十四 阅读 鉴赏 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