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word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69328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5.47KB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word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word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word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word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爱的艺术》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弗罗姆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一反传统的理论,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的第二章“爱的理论”的第二节,全文10个小节,叙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的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阐明了父爱与母爱在儿童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文中许多观点对于培养和教育儿童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有一定难度,建议你采用下面的学习方法:
(1)用探究的方法阅读本文。
弗罗姆的《爱的艺术》是一部充满了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作品,例如他把爱当作一种能力,一种艺术,这本身就是对传统的意识和观念的批判;他用“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念对弗罗依德的唯心主义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进行改造,也是一种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对西方现代社会所做的深刻批判,指出一切都是“交易”的现代西方社会造成爱的衰亡。
因此,阅读这篇文章,要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了解弗罗姆观点的精髓,当然也包括他的观点的某些局限,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2)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
本文是议论性文体,阅读这类文章,要善于从文章阅读技巧与方法的角度入手,发现作者思路的灰蛇草迹,善于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经验,才能够得到阅读的快感与乐趣。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透彻。
阅读时要能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要能捕捉那些有领起作用、归结作用和过渡作用的语句,通过对它们的归纳分析,体会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3)联系实际,使抽象的理论变成活生生的行动指南。
这篇文章阐明的道理,对我们的成长有着极其现实的指导意义,但因为课文讲的是抽象的道理,所以,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即使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文章内容,有可能仍然会感到抽象空洞,枯燥乏味,感受不到它对我们行动的指导意义。
怎么办?
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使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
学习本文务必在这个问题上有突破有收获有体会。
课文解读
(1)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但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
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①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
(①弗洛伊德:
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
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对于他则没有任何意义。
这段文字说明婴儿虽然受到母爱呵护,但不具备爱的能力,不能体会到母爱。
作者采用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说理方法。
婴儿出生后不仅不感到恐惧,而且有“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这是由于受到“仁慈的命运”(母爱)的呵护,但是婴儿“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不知道快乐来自母亲,不能感受到母爱,从上述现象,作者推出婴儿处在弗罗依德所说“自恋阶段”,不具有爱的能力。
阅读这段文字必须知道作者弗罗姆所说的“爱”的含义。
弗罗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障碍的力量,是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合起来的力量”,这就是说,爱只能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体现出来,是一种开放型的心态。
而“自恋”,即自我爱恋,“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对于他则没有任何意义”,它是“一种心理的兴趣集中在自身的注意力”,属封闭型的心态。
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这是弗罗姆关于爱的基本观点,是我们解读本文的钥匙。
人们传统的看法是,爱是“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爱就是如何惹人爱,爱是别人恩赐的情感。
弗罗姆认为,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
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
在弗罗姆看来,爱作为一种主动的能力,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没有获得爱的人正是由于爱的能力发挥的失败,克服这种失败的唯一途径是研究爱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学会爱这门艺术,找出爱失败的原因,并且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
弗罗姆关于爱是一种能力的观点,是爱的理论的一个创新和进步。
(2)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
母亲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来源。
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
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
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
那就是我被人爱。
[本段的第一层,叙述孩子不断长大,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在不断地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渐渐地有“我被人爱(包括母爱)”的体验。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
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本段第二层,具体解说“我被人爱”(也就是母爱)这种心理体验的内涵。
“我有被人爱的资本”,这里的“资本”指的就是上文提到的“我是母亲的孩子”“我孤立无援”“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对爱的这种理解是以自我为中心,本质上是自私的。
]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
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
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有缺陷的一面。
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本段第三层,也是本段的中心,说明母爱的两面性,一方面母爱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另一方面,母爱也有它的消极面(缺陷),“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一旦失去便“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
这段文字阐述幼年孩童对爱的体验,说明母爱具有两面性的特征。
(3)大多数八岁到十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
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
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
[本段第一层,具体叙述八岁到十岁的儿童主要问题仍然是“被人爱”,但是爱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由“被人爱”开始想到“爱别人”“创造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别人对自己的爱。
]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
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
[本段第二层,说明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三个基本条件:
(1)“克服自我中心”,即“从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
(2)体会到“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不再依赖于接受爱(被人爱);(3)“通过爱”,也就是在“爱”的实践中学会“爱”,并且“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爱是: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本段第三层阐明幼稚的爱与成熟的爱的区别。
]
这段文字论述儿童爱的能力的发展。
阅读这段文字,最好通读《爱的艺术》全书,深入理解下面三个基本观点:
(1)“给比得(给人爱比得到别人爱)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爱人比被人爱)更重要”,这是弗罗姆关于爱的一个根本性的观点。
弗罗姆认为,“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什么是“给”?
“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
但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
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
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
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
‘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给予别人什么呢?
“给”的“最重要范畴不是物质”,“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
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
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
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
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
弗罗姆认为,一个人若没有某些东西,而不能给予出去,他就有贫穷的感觉,并从而产生囤积、剥削、控制他人的欲望。
(2)“要从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弗罗姆认为,自恋是人发展的早期阶段,那些又倒退到这一阶段的人就不会有爱的能力,这些人发展到顶点就会疯狂。
爱的成功的主要条件是克服自恋。
但弗罗姆不否定自恋,不是说一个人就不要自爱。
相反,他认为,若一个人有能力爱他人,也就有能力爱自己;若你真正爱他人,你就应该真正爱自己。
反之,正因为你爱你自己也应该爱他人,爱他人是自爱能力的反映。
自私者本质上不是爱自己,而是恨自己无能。
自私者不能爱他人,因而也不能爱自己。
弗罗姆的结论是,如果你爱自己,你就会像爱自己那样爱每一个人,只要你不像爱自己那样爱另一个人,你便不会真正的爱自己。
(3)“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作者对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的解释非常精辟,在作者看来,给别人爱比得到别人爱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别人要比被别人爱更重要。
因此,成熟的爱总是把“给别人爱”“爱别人”摆在第一位,“给别人爱”“爱别人”是“得到别人爱”“被别人爱”的前提,所以说: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成熟的爱则反之,总是把“得到别人的爱”“被人爱”摆在第一位,“得到别人爱”“被人爱”是“给别人爱”“爱别人”的前提,所以说“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4)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
这种关系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那就是当怀孕的妇女和胎儿既是一体又是两体的时候。
出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决不是像看上去那样有很大的变化。
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几乎完全依赖于母亲。
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①的重要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人教版 语文 必修 父母 孩子 之间 word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