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最新学习文档.docx
- 文档编号:3688233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1.77KB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最新学习文档.docx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最新学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最新学习文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最新学习文档
2019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第十三章热和能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第1节分子热运动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学习目标】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学习过程】
一、了解分子运动论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
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
这些热现象的解释,都涉及到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这也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
分子运动论。
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内能,用分子运动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
分子运动论主要内容为:
1、物质有分子组成;2、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探究学习:
扩散现象
猜想:
打开香皂盒闻到香味,说明香气的分子发生了 。
下面我们再来通过讨论实验来体会分子是运动的。
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 现象。
上面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
即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
请举出几个例子,看谁观察得细致。
通过所举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扩散能发生在 体和 体之间、 体和 体之间。
科学家们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这说明扩散也可以在 体和 体之间发生。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
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有什么不同。
想想议议:
1)
2)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这是一个铅块,我们知道它是由 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
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
(学生讨论)
是分子间的引力作用使铅分子聚合在一起的。
[演示实验]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如图(a)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这个实验表明:
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
为什么?
(学生讨论)
因为分子之间还存在另一种作用力——斥力。
正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请看课本图16.1-6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
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课堂收获:
四、自我检测: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一切物体里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SARS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B、像一杯水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红了
C、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板长久紧压在一起,金板中渗有铅,铅板中渗有金
D、配制过氧乙酸消毒液时,能闻到刺鼻的气味
2、下列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沙尘暴来临时,漫天沙尘
B、“八月桂花遍地香”时,到处都能闻到桂花的芳香
C、扫地时,室内尘土飞扬
D、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块压紧,一段时间后不容易把它们拉开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越快,它的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也越快
B、液体凝固成固体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停止了
C、固体被压缩到分子之间无间隙才不能被压缩
D、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下列现象中,支持分子间存在引力的证据是:
A、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黏在一起
B、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C、磁铁能吸引大头针
D、破镜不能重圆
5、劣质的装修材料含有超标的甲醛等有毒有机物。
用它们装修房屋,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这表明 。
用胶粘剂可以把装修板粘在一起,这说明
6、分子看不见、摸不着,不好研究,但我们可以通过墨水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它(从宏观现象揭示微观本质)。
将墨水分别滴入冷水和热水中,通过观察现象可知:
温度越高, 过程越快,这说明温度越高, 。
五、拓展
如图(b)所示,把一块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把玻璃板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向上提弹簧测力计,观察到玻璃板未离开水面时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离开水面后的示数大,请用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五、板书设计
扩散现象
分子间的作用力
第二节 内能
【教学目标】
1.知道内能的初步概念及内能跟温度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教具】
上面固定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辆,试管及橡皮塞,两个相同的烧杯,内能、机械能互变演示器(J·铎尔实验仪),硝化棉,乙醚,高锰酸钾晶体,纱带,钢锯条,粗铁丝,冷、热水,小球,火柴等.
【教学方法】
教师演示讲授,学生边学边实验,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
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
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上节课我们曾进过:
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
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
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
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
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
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
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
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
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
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
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
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小 结
(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
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
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
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 热量:
传递内能的多少
2.做功
课后反思:
第三节 比热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
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
自主探究:
(学)
1、引入: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平P 130前面的“?
”,在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2、
(1)演示实验:
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
“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
煤油温度升得快。
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
教师指出:
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
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
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棗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
(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3、引导学生看书P131----133,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二、完成预习作业(验)
1:
对于同一种物质,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则它吸收的热量越________.
2:
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沙子,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的度数也相同,那么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
你认为下列哪个猜想正确( )
A.水吸收的热量多 B.沙子吸收的热量多 C.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多
3;为了探究: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猜想:
_______(填“水”或“煤油”)的吸热能力较强.
需要的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前需考虑的问题:
(1)怎样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
是不是还需要其它的器材?
(2)怎样保证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
(3)测量温度时应注意些什么?
结论:
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______的,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________的.(填“相同”或“不同”)
4:
为了表示不同物质在吸热能力上的差别,物理学里引入了_________这个物理量.即:
_________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_______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_____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它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它的物理意义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另外:
比热容的概念还可以表述为: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______1℃所______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5:
我国北方楼房中都装有“暖气”,用水做散热的介质,把热量带到房中取暖,用水做介质有什么好处?
生活和生产中,还有没有用水来加热或散热的情况?
试举例.
答:
。
6:
试计算下列物质吸收的热量.(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1).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是2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3).质量为m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4).质量为mkg的水,温度升高2℃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5).质量为mkg的水,温度从10℃升高到80℃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6).质量为mkg的水,温度从t0℃升高(降低)到t℃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如果以Q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0和t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通过以上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计算热量的公式:
Q=_______________,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那么公式又应是Q=________________.
三:
交流合作(讲)
1、 分小组讨论预习作业,然后分组抽问答案,教师纠正个别错误。
2、 教师抽问刚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由其他组的学生或教师解答。
问题
(1):
(2):
(3):
3、由教师重点强调指出:
1对于演示实验:
在探究活动之前,先要让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所用的水和沙子的质量相等,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要相等(适当强调升高温度)。
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和注意点(如天平、盛放水和沙子的杯子要型号相同、加热所使用的酒精灯型号要相同),可以想到吸收热量的多少就是根据酒精灯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既加热相同的时间,代表水或沙子吸收的热量相同。
在实验前要提示学生:
●实验所研究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等时,吸收热量是否相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演示实验)
●实验过程中所需要观察的实验现象。
●实验前后需要记录的物理量(加热前后水和沙子的温度)
实验前对酒精灯加热位置的确定也是本实验的一个要点。
实验中可以同时完成两个结论的探讨:
(1)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现沙子的温度升高的比水的要快;
说明:
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沙子升高的温度比水的大
(2)要让沙子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要的加热时间的比较;
说明:
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比沙子的多
总结上面的实验,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可以类比密度),这说明不同物质在这种性质上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同,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
(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从而引出
比热容的概念。
2比热容的单位是有热量、质量和温度的单位共同组成的组合单位,可对应其物理意义来相互对应理解。
3比热容也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这个问题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去加深理解。
如:
一滴水与一盆水的比热容是相等的、一根铁钉一段铁丝的比热容是相等的……
给学生介绍比热容表,以某种物质为例子,对其作全面的解析,并同时介绍出比热容的注意点,如:
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比较出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并带出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一些自然现象。
4小结热量的计算公式:
吸收(放出)的热量=物质的比热容×物体的质量×升高(降低)的温度
即:
Q=Cmt
四:
当堂抢答练习(测)
1、在1atm下,2kg的初温为20℃的水,吸收了7.0×105J的热量后,水的温度( )
A.升高到100℃ B.升高到83.3℃ C.升高到103.3℃ D.不能确定
2、下列事例中①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于沙漠地区;②在北方严寒的冬天,用水来作为传热的介质,给居民区供“暖气”;③冬天户外的自来水管常有冻裂;④农民伯伯为了防止植物在夜间被冻坏,傍晚时常给田里灌水;⑤在海边,白天风常常是从海面吹向陆地;⑥水利发电;⑦冬天,北方地区为了防止地窖里的菜被冻坏,常常在地窖里放一桶水。
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是( )
A.③⑤⑥ B.②⑥⑦ C.③⑥⑦ D.⑤⑥⑦
3、体积为1∶2的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为________,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________。
4、一杯酒精用去了一半,它的( )
A.质量和比热容都变为原来的一半 B.质量和比热容都不变
C.质量为原来的一半,比热容不变 D.质量不变,比热容为原来的2倍
5、某同学在做“研究影响物质吸热多少的因素”实验时,得到如下数据:
物质
实验次数
质量(kg)
升高的温度(℃)
吸收的热量(J)
水
1
0.05
10
2100
2
0.10
10
4200
煤油
3
0.05
10
1050
4
0.10
10
2100
(1)分析第一次和第三次或第二次和第四次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或第三次和第四次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五、学习评价(评)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一节内能的利用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利用内能的两种重要方式:
加热和做功。
2.知道热机中能的转化。
(二)教具
铁架台,试管,试管夹,试管塞,水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什么是内能?
如何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略)
叙述能量守恒定律(略)。
2.引入新课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看出,转移、转化是能量运动的普遍形式。
人类在利用能量方面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正是广泛地寻找其来源,有效地控制其去处,以达到驾驭它,利用它,让它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内能的呢?
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3.进行新课
板书:
(第二节 内能的利用)
(1)利用内能来加热
教师:
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的利用也是随处可见的。
我们天天吃饭,那么生米是如何变成熟饭的?
学生:
是通过加热,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使米变熟。
教师:
类似的例子还有哪些?
学生:
冬季取暖利用了内能。
学生:
热水袋暖胃利用了内能。
(教师还可补充一些加热的例子,如工厂的热处理、吹制玻璃工艺品等)
教师:
上面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直接利用内能转移来加热物体的,这是利用内能的一种方式。
板书:
一、直接加热物体
教师:
用内能直接加热物体,可以有多种方法。
目前人们最普遍运用的还是用火直接加热。
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烟囱林立,家家生火,也有它不利的一面。
首先是能源浪费大。
早在100多年前,门捷列夫就曾说过:
“烧煤等于烧卢布”。
因为煤、石油、天然气等本身都是宝贵的化工原料,其产品遍及医药、化工、纺织、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将它们付之一炬,就失去了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机会。
再加上直接燃烧效率较低,势必造成很大的浪费。
其次是对环境的污染。
燃烧后的废渣、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这就造成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为了趋弊兴利,人们做出了种种努力。
例如在冬季取暖问题上,把各家生火取暖改为分片供热(暖气)。
用效率高的锅炉替代简易炉灶。
有些地区还采用了大型工业锅炉的余热实行集中供热的方式。
在家庭用火上,推广了以(煤)气代煤,从而提高了内能的利用率,降低了能耗,同时也保护了环境。
(2)利用内能来做功
当然,节能降耗还有很多途径,如改烧煤为用电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九年级 物理 教案 最新 学习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