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索尔维格之歌》及其演唱.docx
- 文档编号:3687645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9.54KB
浅析《索尔维格之歌》及其演唱.docx
《浅析《索尔维格之歌》及其演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索尔维格之歌》及其演唱.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索尔维格之歌》及其演唱
浅析《索尔维格之歌》及其演唱
内容摘要:
在《索尔维格之歌》这部作品中,格里格通过音符来表现故事情节,而演员的作用更加的举足轻重,要把索尔维格这一女子的形象成功塑造出来,就要求女演员能够融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化身为索尔维格,来表现内心情感。
关键词:
索尔维格艺术性角色融入
爱德华·格里格,是19世纪后半叶挪威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时欧洲乐坛具有进步思想和重要影响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具有挪威民族浪漫主义的思想内容和民间音乐的艺术特征。
在挪威,格里格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受到人民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这不仅由于他为发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创作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为数众多的经典作品,而且由于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高贵品格和将毕生献给民族独立解放事业的斗争精神。
亨利克·易卜生是受挪威人民爱戴的伟大文学家、戏剧大师、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
一生共写了20多部剧作抒情诗,《培尔·金特》是他的一部带有“个人精神反叛”的主题的戏剧,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易卜生和格里格,他们两人堪称艺术天空的双子星座,互相辉映,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他们两人的创作友谊被传为世界文化历史上的佳话,并给世人留下了伟大的经典之作。
《索尔维格之歌》就是格里格为易卜生的同名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中的经典唱段,是《培尔·金特》第二组曲第四乐章的一首抒情曲。
也是《培尔·金特》中的一首经典的曲子。
1894年,易卜生约请格里格为他的这部诗剧配乐。
格里格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它。
1896年2月,该剧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首次公演,获得巨大的成功。
格里格选出配乐中的八段,编成两套管弦乐组曲,即《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和第二组曲。
第一组曲中包括四个乐章:
《朝景》《奥塞之死》《阿尼特拉舞曲》和〈在山魔的宫中》;第二组曲也包含四个乐章:
《诱拐新娘》《阿拉伯舞曲》《培尔金特的归来》和《索尔维格之歌》。
一、《索尔维格之歌》的艺术特征
1.音乐的民族性
挪威自14世纪到20世纪的漫长岁月,完全丧失了民族的独立。
它分别被丹麦和瑞典控制。
1814年,挪威脱离丹麦而独立,但又被迫与瑞典联盟。
在1814—1905年的联盟时期,挪威人民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在长期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民族文化、民族音乐也得到了高度的发扬。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挪威知识界人士提出了“复兴民族文化”的口号,人们开始关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努力摆脱外族文化的束缚。
格里格就是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致力于本民族的音乐事业,创作具有浓郁挪威风格的音乐,个人风格鲜明突出。
他用自己的音乐表现了民主,渴望独立的强烈愿望。
格里格在民族风格的探索上,有着丰富的经验。
在《索尔维格之歌》中,开头是纯粹的民歌曲风格,他保存了民歌原有的清新,突出了挪威旋律典型的转换调性的手法,还集中了挪威民间曲调进行的许多特点,所有这些都被用来传达索尔维格发自内心的忠贞感情。
音乐表现了生动形象的艺术角色,刻画了人物心理状态和特点。
其优美的旋律、脱俗的意境和丰富的表现力,使作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格里格的目标是创造一种民族的音乐形式,表达了一种众所认同的爱国精神,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2.歌曲的音乐性:
丰富的调性,节奏与节拍,力度的变化
在诗剧中,索尔维格终日盼望培尔金特返回家中,在茅屋前一边纺纱,一边唱这首民歌格调的歌曲。
乐曲采用分节歌形式写成,前面有序奏,后面有尾声,是一首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由引子和不带再现的两个主题轮流出现和尾声组成。
曲调婉转优雅,感情真挚、深厚。
从一个平稳、抒情的引子开始:
第一主题,旋律自然、流畅,集中体现了挪威民歌的风格特点,4/4拍,慢板,伴奏主体一直以柱式和弦为主,主要突出了索尔维格无尽的思念之情。
这部分由两个乐句组成。
以a小调开始,韵律均匀平和,曲调婉转,情绪哀怨。
在音乐中,我们看见年轻的姑娘在一间破旧的茅屋前一边纺线,一边唱着动人的旋律,思念着远方的爱人。
她盼呀,盼呀,等呀,等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段旋律动人优美,包含着对爱人无限的思念,并掺杂着一丝丝的无奈。
第二主题转为同名A大调,3/4拍,小快板。
这一部分是器乐化的,在使用人声时唱的是:
“啊”,大调的特性使得情绪顿时变得明朗起来,仿佛是索尔维格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乐曲采用主和弦和属和弦的交替进行和具有花腔性的旋律,这些都体现了挪威民歌的风格特点。
该曲的中间部分对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进行了完全重复。
其结构形式也是一样的,由a小调和C大调之间的转换和a小调和A大调之间的转换。
全曲通过音乐旋律,把索尔维格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尾声部分共有七小节,它和引子所表现的感情是一致的。
真正构成了首尾呼应。
曲子在深沉、忧郁的情绪中渐渐结束。
作品中调式、节奏、旋律的变化深刻地表现了索尔维格的感情。
流畅、自然的旋律流线一直围绕着两个主题,并且加以展开、发展。
这首歌曲具有极强的抒情和浪漫主义色彩。
这种调性色彩的转变是对歌曲思想情绪的表达的一种有益补充。
3.歌曲的艺术性
以音乐表述的戏剧,其情节是人物关系的历史,是戏剧体现人物性格、揭示矛盾冲突的重要线索。
《索尔维格之歌》是在全剧推向高潮时候出现的抒情曲。
歌曲在“我日夜盼望,有你的消息,你回来的消息,你若已死去,我将会见你,在天堂见你。
啊……”中结束。
索尔维格从无尽的想念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又转入深深的思念和无奈。
音乐旋律都围绕着这个善良美丽姑娘的真实情感而起伏。
歌曲中的情节高潮和情感高潮的推进是相辅相成的。
戏剧配上音乐,更加有力地推进了戏剧的发展。
戏剧在音乐之中,戏剧语言加上了歌声的翅膀,此时的戏剧升华到更富浪漫气息的美好境地。
两者是互相融汇、密不可分的重要元素,音乐性拥有戏剧化的行动,戏剧性包含音乐化的诗意,既有戏剧舞台视觉下的形象化效果,又有音乐富于精神性的感知效果。
格里格在作曲中能够既继承了前人的艺术成果,又把歌曲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使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广泛的流传。
格里格的《索尔维格之歌》以晶莹透彻婀娜多姿的民歌风格,刻画了索尔维格温顺、纯洁的性格和心灵。
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不单单表现出音乐中人物的心里情感和角色特点,最重要的是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情感。
4.歌词和旋律结合的平衡性
音乐和文学从表面看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是语言和音响在表现形态上又具有一致性。
歌曲是语言和旋律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的体现。
《索尔维格之歌》就是音乐与文学、歌词与旋律结合完美的最好的例子。
格里格在对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及情感都有着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歌词的韵律、声调与旋律音调之间的结合都是非常的贴切,使之融合成为一个艺术的统一体。
如:
歌词的第一段写到:
“冬天早过去,春天不再回来,夏天也将消逝,一年年地等待。
”作曲家用行板的速度和忧愁暗淡的a小调来表现时间的消逝,一去不复返,主人公的无奈和思念。
然后第二乐句就逐渐转为有力量的,明朗性的旋律,“但我始终相信,你一定能回来,我曾经答应你,要忠诚地等待你……”表现了索尔维格对心上人的真挚的感情和善良淳朴的性格特征。
在副歌部分的“啊”中,格里格用二度关系的音程来抒发情感。
具有悠扬、连贯、深远的韵味。
二、角色的融入和艺术再创造
在《索尔维格之歌》这部作品中,格里格通过音符来表现故事情节,而演员的作用更加的举足轻重,要把索尔维格这一女子的形象塑造成功,就要求女演员能够融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化身为索尔维格,来表现内心情感。
格洛托夫斯基说过:
“演员的个人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
”①在音乐作品中需要演员通过表演立体的再现给观众,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所以演员塑造角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出剧目的艺术效果。
《索尔维格之歌》这部作品朴素、庄重,带一些伤感。
它比较适合声音纯净、音色柔和的抒情女高音来演唱。
这样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渲染音乐矛盾。
它强调用音乐的手段来揭示剧中的内在含义,表现索尔维格这一人物的内心。
关于《索尔维格之歌》,格里格在给友人亨努姆的信中这样写到:
“演唱这一段的女高音一定要竭尽所能地把这首歌唱好,因为它刻画出索尔维格的性格。
有一次,我拿不定主意,曾在总谱上标明:
假如女演员不能把哼着唱的这一段唱好,就不如用单簧管独奏来代替,而让索尔维格一直不断地纺线。
但是,后来我决定不这样做了。
首先,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要索尔维格在3/4拍这段曲子的时间里一直纺纱,那可不成;其次是这样做不合乎这首歌的性质;最后是因为这样安排,全然不能产生别开生面的效果。
因此,你一定要和女演员一起练习哼唱。
它的技巧并不难,可以轻轻唱出来,整首歌应保持民歌风味。
”②
在演唱《索尔维格之歌》时,演员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对曲调来进行“复印”,而是通过音乐节奏、旋律变化、音色对比、调式与调性色彩变换,将角色的全身心状态、全部行为特点融入到音乐表演中去,是要用心歌唱,做到把音乐和感情完美的结合。
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再次共鸣。
克罗齐有句名言:
“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起观众再造的刺激物。
”一方面,是对作品的理解,也是演唱者对作品的鉴赏过程,这就需要演员了解易卜生、格里格当时的写作背景,当时的时代大环境,以及整个故事的走向和索尔维格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走向等等,这是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
另一方面,是演员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表现,这是更加深入的再创造。
它需要把作品的内在含义清楚地表达给观众,演唱者是第二创造主体。
她要把自己融入到角色里去,让观众看见的不是某个女演员,而是索尔维格。
这就需要她有真实的情感,需要融入到剧情里去,使索尔维格这个角色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这样才能够把索尔维格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恋人的深情期待,表达得丝丝入扣,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用绚丽多姿的唱腔拨动观众的心弦。
结语
反复不停地听着《索尔维格之歌》,心中久久不能平息,那当中凄凉的故事,悠扬的旋律,始终萦绕在笔者的脑海里面。
伟大的作曲家格里格创作出如此经典的曲子,用音乐的手法表现了这个善良、忠贞、纯洁的女性形象。
格里格把民族与艺术的结合、旋律和歌词的结合、戏剧与音乐的结合等在歌曲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而且表现了他自己的内心情感。
更加让听众能够融入到角色中、音乐中。
注释:
①戏剧艺术.张先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365首外国古今名曲欣赏.声乐篇.贺锡德编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演唱者的双重角色与艺术创造.朱玉.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西方音乐漫话.刘延立,沈永华.高凌瀚编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索尔维格之歌 浅析 索尔维格 及其 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