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6讲古代中国.docx
- 文档编号:3686610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32.88KB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6讲古代中国.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6讲古代中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6讲古代中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6讲古代中国
第26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点1
璀璨明珠——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四大发明
发明
成就
影响
造纸术
西汉前期已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广泛使用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
北宋时应用于航海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二、数学、天文和历法
1.数学
(1)《九章算术》:
约成书于东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2)计算工具:
早期采用的是算筹,后来演变为算盘。
2.天文
(1)天文观测:
留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编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3)仪器制作:
创制了如浑仪、简仪等天文仪器。
3.历法
(1)夏朝时有了《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三百年。
三、农学和医学
1.农学著作: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2.医学著作
(1)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3)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教材补遗]__李约瑟
李约瑟,英文名字约瑟夫·尼德汉,1900年出生于英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早年在生物化学研究方面享有很高声望。
1941年,早已对中国科技历史感兴趣的李约瑟被英国文化委员会派往中国,担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
虽然当时中国全民族抗战已经打响,李约瑟仍然不畏危险,几年时间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考察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并收集相关科技典籍。
据古兰教授介绍,沉醉于中国科技与文化的李约瑟在回到剑桥后,把大半生的学术生涯都献给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与著述,最终庞大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鸿篇巨制得以问世。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原因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
朝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清朝
理论类
4
9
16
30
实验类
12
10
3
1
技术类
84
81
81
69
——李思孟《科学技术史》
史料二 下列史料整理自《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
1266年,郭守敬被张文谦推荐给忽必烈,之后受命编订新历法。
1277年,郭守敬向政府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史称“四海测验”。
1281年,新历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
1582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格里高利提出现行公历,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基本相同。
史料三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
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中国古算术的对比研究,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
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只能孕育出诸如农学、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以实用理性为特质的科学形态。
——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呈现了两宋与明清时期不同科技成果所占的比重,注意从表中数据变化找出演变的趋势。
(2)史料二信息“敬授民时”表明中国古代历法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因此中国古代科技具有重视时间和实用的特点。
(3)史料三反映出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科技缺少了西方的求证、推理,注重实用理性。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
[提示] 两宋与明清时期的技术类成果都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的实验成果所占比重下降,科技理论成果所占比重上升。
(2)根据史料二、三,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质。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
[提示] 特质:
注重实用理性;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
原因:
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儒家思想中重政治、轻技艺观念的束缚;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
[史论归纳]
全面把握中国古代科技
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
(4)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学及数学等领域。
2.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1)经济基础: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政治条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4)民族交往与对外交流频繁。
(5)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
(6)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
3.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也阻碍了中西经济技术的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良机。
(3)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及文化专制统治,禁锢了思想,窒息学术风气,使知识分子噤若寒蝉,不务实际,科技人才缺乏,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发展。
(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重要因素。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2017·成都高三诊断)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C [材料“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没有涉及将北方经济与其他地区经济的状况比较,故A项错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建立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上,还不够科学严密,故B项错误;据材料“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可知,历法的传承反映了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故C项正确;材料“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法的传承不能说明古代整个农学研究都因循守旧,古代农学的研究在一些方面还是有所创新,比如农业工具的更新发明等,故D项错误。
]
2.(2017·大连高三模拟)《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
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
”据此可知( )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雕版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
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B [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北宋,故A项错误;从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可知,唐末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印制了大量的经籍,传播了文化,故B项正确;雕版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与材料“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故D项错误。
]
3.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
“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
”他还认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
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
A.注重实用性B.优先服务于农业
C.满足了社会生产D.讲究“天人合一”
A [材料“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注重实用性,故A项正确;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器具制作是服务于人,而不是以农业为优先,故B项错误;是否满足了社会生产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无关,故D项错误。
]
4.(2017·汕头高三模拟)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这一思想( )
【导学号:
02990097】
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
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
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
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这一思想有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汉代儒学,故D项错误。
]
考点2
雅俗共赏——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对应学生用书第212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1.《诗经》
(1)内容:
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
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感强。
(3)影响: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特点:
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代表: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赋
(1)含义:
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
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
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
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特点:
前期诗歌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后期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3)代表:
成就非凡,有边塞诗、山水诗、讽喻诗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5.宋词和元曲
(1)宋词
①原因:
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②特点:
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③代表:
著名的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2)元曲
①兴起:
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到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
②特点:
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③代表:
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6.明清小说
(1)背景
①基础:
唐传奇和宋话本把小说创作推向新阶段。
②政治:
明清时期,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③经济:
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④思想:
质疑和批判传统儒学的反封建思想出现。
(2)特点: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批判社会现实。
(3)代表:
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清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名作。
[易错提醒] 正确区分诗、词、曲
(1)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
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2)词:
句子长短参差不齐,便于抒发感情和歌唱。
(3)曲:
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二、古代中国的艺术成就
1.汉字
(1)起源:
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演变脉络:
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3)趋势:
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
特征
代表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
魏晋钟繇、王羲之,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等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
、明朝文征明等
[轻巧识记] 巧记书法艺术
3.绘画
(1)起源:
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成熟: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3)特点:
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4)发展
时期
特征
代表
魏晋时期
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时期
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两宋时期
画学兴起,风俗画是最大亮点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
时期
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元代王冕《墨梅图》、明代徐渭《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墨兰图》
[教材补遗]__教材涉及的几种绘画类型
(1)风俗画
①特点:
以市井风情为题材,不带政治、宗教和伦理的价值判断。
②成因:
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③表现: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最高;民间的年画、壁画和剪贴画;明清小说中的剧情插图等。
(2)文人画:
又称士大夫画。
①特点:
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以写意为原则,以自娱为目的;时代特点明显。
②成因:
文人崇尚气节,特立独行,有别于民间和宫廷画师的绘画。
③发展过程:
魏晋时期出现;宋代发展;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山水画:
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①特点:
在题材上,讲究布局构图,采用散点透视法,突破时空限制,广摄景物,有高远、深远、平远等多种取景方法,
不拘泥于对客观自然景观的逼真描写,追求主观情致和神韵。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以形写意”乃至“得意忘形”)。
②发展: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4)写意画:
国画的一种画法,俗称“粗笔”,跟“工笔”相对。
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绘画风格。
4.戏曲
(1)发展演变
①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
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
③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成熟。
④明朝昆曲流传甚广。
(2)京剧艺术
①形成: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形成京剧。
②发展:
“同光十三绝”。
③传播:
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并逐步走向世界。
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小说体例,经历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到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印刷术的完善,各书坊争相刻印。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的多,但因为时间,我现在只可分做四派来说一个大概。
这四派便是:
一、拟古派;二、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史料二 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元]倪云林
史料三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鲁迅评论了小说体裁不断完善,体裁广泛,表现手法丰富,艺术水平高超。
“人情派”以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最为典型。
(2)史料二反映了文人画重诗意的特点。
“不求形似”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史料三反映了清代戏曲种类繁多。
阅读史料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理解其内容。
“昆腔”与“京腔”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形成京剧。
[史料运用]
(1)依据史料一,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趋势:
通俗化、平民化。
主要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文人画盛行,特别是明清时期成就突出,其绘画的特点就是画景为主。
这种说法正确吗?
结合史料二试加以分析说明。
[提示] 不正确。
中国古代文人画在创作方面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写意活动。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又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为基础的。
欣赏特定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要注意透过其外在形式,揭示它反映的社会背景。
(1)先秦: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3)隋唐:
前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
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元:
北宋重文轻武,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文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促使杂剧繁荣。
(5)明清: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
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
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北方文学则与南方文学形成了鲜明对比。
下列能够体现先秦时期北方文学特点的是( )
A.《离骚》 B.《诗经》
C.《庄子》D.《二京赋》
B [《离骚》是楚国诗词,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故A项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注重说理,故B项正确;《庄子》里有大量利用神话材料的内容,故C项错误;《二京赋》是西汉时期作品,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
2.(2017·常德高三模拟)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钗为弁,文武双全。
这反映出( )
【导学号:
02990098】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C [A项不能反映材料中小说女性形象变化的原因,故排除;文字狱使思想领域保守僵化,这与材料中小说女性形象打破传统的现象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小说中女性压倒夫婿能挂帅出征或文武双全,这是对传统“夫为妻纲”社会秩序的反抗,故C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能推动男女平等的实现,但不能达成男女平等的现状,故D项错误。
]
3.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
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这主要体现了( )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D [材料体现汉字的文化凝聚力,故A项错误;各地文字并非完全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而是文字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故D项正确。
]
4.(2017·大庆高三模拟)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
“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
“其神仙及义父、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规定的实施( )
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
B.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
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
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
A [据材料“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不符;材料“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其神仙及义父、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只是规范了戏曲演绎的内容,并不一定会抑制它的发展,也不是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故C、D两项错误。
]
(对应学生用书第215页)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古代中国科技
古代中国文学
古代中国艺术
全国卷Ⅰ
201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
——
全国卷Ⅱ
——
2013·市民阶层扩大,小说发展
2013·京剧艺术中人物脸谱;2016·汉字的演变历程
全国卷Ⅲ
——
——
2017·汉字的起源演变;2016·王羲之的书法
全国卷
2012·以民间文学反映社会生活
考情分析 本讲高考命题角度大都集中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成就的识记、辨析、运用等方面,命题素材则会采用古文、图片或者国内外学者、专家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评价、思考等几种形式。
注意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将中西方科技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两者的特点及原因。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立足史料实证——创新情境灵活考
1.(2017·全国卷Ⅲ)
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A [文字的发展演变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
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使文字由繁到简,A项正确。
西周时期的文字书写载体以龟甲、兽骨以及青铜器为主,竹片也有少量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竹简开始大规模使用。
虽然书写材料不同,但这不是造成文字笔画发生由繁到简变化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
字形的变化是为了书写方便,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故战国时期的变法与字形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C项错误。
“书同文”是在秦统一全国后推行的,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D项错误。
]
2.(2016·全国卷Ⅱ)
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解读材料信息。
题干中的时间是曹魏时期,内容是《三体石经》,它由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写。
三体皆工整精良,丝丝入扣,书法清新挺秀,成为习作者之范本,于此亦可看出汉字书法嬗递演变的痕迹,故选B项。
A项说法错误,秦始皇时统一了文字,故排除。
小篆流行于秦朝,隶书流行于汉朝,故排除C项。
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
名师点拨 史料实证是指获取史料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然后得出结论。
第1题,战国时期同一字形的变化,由繁到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模块 文化 成长 历程 11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科技 文艺 26 讲古 中国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3686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