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精品教案 21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docx
- 文档编号:3683892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18
- 大小:1,006.52KB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教案 21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docx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教案 21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精品教案 21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教案21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精品教案2.1.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试大纲》明确需要掌握的不同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理解这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语境进行理解与辨别。
“句式”属于语法范畴,“不同的用法”指词类活用,也属于语法范畴。
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语法构造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这样一些相异的部分。
知识整合
(一)文言文常见的文言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
”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也。
”
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
“……者,……。
”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者也。
”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对否定判断,同学们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1.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表被动。
如: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
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
4.用“为”、“为……所……”表被动。
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为仲卿母所遣。
(《孔雀东南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阿房宫赋》)
5.用“被”表被动。
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
6.动词本身表被动。
如:
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过秦论》)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倒装句式
文言文的倒装句是与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式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等形式。
1.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晏子治东阿》)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与妻书》)
以上三句的顺序是“汝之不惠,甚矣!
”“子之治东阿,甚善矣!
”“几家能彀称心快意!
”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形。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而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
余是以记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
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
恐年岁之不吾与。
(《离骚》)
未之有也。
(《孟子》)
正常语序应该是“恐年岁之不与吾”、“未有之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无乃尔是过矣。
(《季氏将伐颛臾》)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之为)……”的格式。
如:
惟弈秋之为听。
(《弈秋》)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4)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例句意思是“项王、项伯面向东边坐,亚父面向南边坐”。
(5)文言文中,“自”作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
如:
秦人不暇自哀。
(《阿房宫赋》)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其形式有:
(1)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如:
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段太尉逸事状》)
客有吹洞箫者。
(《赤壁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陈涉世家》)
例中“邠人偷嗜暴恶者”即“偷嗜暴恶之邠人”。
“客有吹洞箫者”即“有吹洞箫之客”,余例类推。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例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4)数量词作定语的后置。
构成“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的形式。
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文采不表于后世。
(《报任安书》)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
具告以事。
(《鸿门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译作状语。
(3)“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后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在文言文中更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呼应下文省、对话省。
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这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如:
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
(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
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如:
(静女)爱而不见,(静女的男朋友)搔首踟蹰。
(《静女》)
2.省略谓语
谓语一般不能省略。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除臣(为)洗马。
(《陈情表》)
3.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
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
言未毕,晞再拜曰:
“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公命)。
”(《段太尉逸事状》)
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
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
理解时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
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
如:
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
(《黔之驴》)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
(《鸿门宴》)
赐之(以)彘肩。
(《鸿门宴》)
5.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一般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省略的。
读文言文时,应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如:
宫中府中(之吏),俱为一体(之吏)。
(《出师表》)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
(《出师表》)
☆常见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陈述语气
有以、无以、有所、无所、比及、为……所、以为、以……为
有……用来、没有……用来、有……的、没有……的、等到……的时候、把……当作
疑问语气
奈何、何如、如(奈)……何、得无……乎、孰与、孰若
怎么办、怎么样、把……怎么样、大概……吧(恐怕……吧)、跟……相比……
感叹语气
何其、一何、何……之
多么、何等、怎么……这样啊
反问语气
无乃……乎、不亦……乎、得无……乎、何……为
恐怕、只怕、不是……吗、难道……吗、为什么……呢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到的固定结构。
“以为”、“以……为”
“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
更多的场合,“以为”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1)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如: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
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
(2)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如: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口技》)
注意:
“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2)“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如……何”、“奈……何”、“若……何”
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
“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为什么”等。
如: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作“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
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郑伯克段于鄢》)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为“怎么样”。
如:
曰: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
“何以……为”、“奚以……为”
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
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
“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如: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书·霍去病传》)
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
“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
如:
姜氏何厌之有?
(《郑伯克段于鄢》)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如: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不亦……乎”、“岂(其)……哉(乎)”、“盍……乎”
范氏富,盍已乎?
(高考福建卷)
译:
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或:
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
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高考江苏卷)
译:
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
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
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
如: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逍遥游》)
“无(毋)乃……乎(与、欤)”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
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可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
如: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高考天津卷)
译:
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注意:
“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得无(微、非)……乎(耶)”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
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
如:
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可译为“哪”或“哪个”。
如: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
如:
吾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
如: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意:
“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
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与其……孰若(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如: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
(《童区寄传》)
有时,“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
如: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童区寄传》)
“……有(无)……以……”
“……有(无)以……”中的“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于另一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与“有”、“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没有)用来(拿来)”、“来”等。
如: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项王未有以应。
(《鸿门宴》)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高考湖北卷)
译:
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用来取代薛季昶的人。
“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能够拿来”或“足够拿来”的意思。
如: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鸿门宴》)
“……有所(无所)……”
“……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也叫做“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经常用在动词“有”或“无”之后,可译为“……有(没有)什么……”。
如: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
“……之谓也”、“其……之谓(也、矣、乎)”
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的格式。
它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句名言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
“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
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
(二)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规律:
(1)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如: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
②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
上述几例中,“舍”后带了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寿”活用为动词“祝寿”。
(2)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如: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
②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③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
④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主谓关系,那么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王”即活用为动词“称王”。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动宾关系,那么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刑、籍、瓮、绳”都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杀、登记造册、用破瓮作、用草绳系”的意思。
(3)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
①置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与妻书》)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例中,“罾、志、虏”本来都是名词,意思是“鱼网”、“志向”、“俘虏”,与“所”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捕捉”、“立志”、“虏获”。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
①汝幸而偶我。
(《与妻书》)
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上述几例中,名词“偶、蹄、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为“嫁给、用脚踢、命名”。
(5)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敢、未”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如: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捕蛇者说》)
②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
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狼》)
上述几例中,名词“毒、果、前”均活用作动词,译为“憎恨、实现、走上前”。
2.名词用作状语
(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从旁边)《游褒禅山记》
②使不上漏。
(从上边)(《项脊轩志》)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愚公移山》
②失期,法皆斩。
(依法)《陈涉世家》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①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像蛇一样)(《战国策》)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如客人)(《过秦论》)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鸿门宴》)
(2)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①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有时用连词“而”或“以”连接谓语。
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
a.朝而往,暮而归。
(在早晨、在傍晚)(《醉翁亭记》)
b.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时时)(《原毁》)
②文言文中“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天)(《伤仲永》)
b.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每年)(《捕蛇者说》)
c.而乡邻之生日蹙。
(一天比一天地)(《捕蛇者说》)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教案 21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高考 语文 一轮 精品 教案 理解 现代汉语 不同 句式 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