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结.docx
- 文档编号:3682697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8.90KB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结.docx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结
一、开篇陈述
(一)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二)复习思路
包老师课件及课后复习题、课本重点内容
二、分类总结
(一)名词解释
第一讲:
强国富民与中国国情
1.强国富民
强国:
国家综合能力的巩固和提高。
安全保卫能力、财政资金能力、公平保证能力、抗灾能力。
富民:
全体公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居民之间的富裕差距保持合理、形成买方市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阶段上: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性质上:
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3.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经济发展模式(重点)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指我们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那个阶段。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6.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7.集体所有制(经济)
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
8.混合所有制经济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9.三个代表
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
1.市场
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2.市场调节
通过市场机制调控经济运行和配置资源的一种调控方式和手段。
3.市场机制
通过市场价格、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的的一套有机系统。
4.市场经济
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
第三讲: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渡
1.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
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2.宪法秩序
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
3.华盛顿共识
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4.北京共识
以中国改革经验为基础的原理,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原理:
一是创新价值;二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三是自主发展理论。
5.“诺思悖论”
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
6.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
8.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安排和权力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
第四讲: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重点)
1.所有制
所有制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并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2.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第六讲:
社会主义国家现代企业制度创新(重点)
1.产权的一般涵义
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明确产权关系:
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
2.马克思的产权理论
产权是一种动态的“生产关系总和”含义上的经济所有权;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权利的总和,是权利集束。
3.合作逻辑的基本含义
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4.公司治理结构
是规定公司营运管理或者经营决策活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核心是在既定所有权结构下如何分配企业的控制权。
5.相机治理机制
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的自愿谈判来完成的制度。
第七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1.收入分配
一般是指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在一个社会内部的不同集团之间、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割或占有。
2.按劳分配的含义(重点)
劳动者创造的产品在做了各项扣除后,以劳动为尺度来分配个人消费品。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涵
社会根据各个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服务过程中投入的比例和贡献大小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
4.微观收入分配
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
标准:
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来确定和分配价值
5.宏观收入分配
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再分配过程。
标准:
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整体长远发展需要。
(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6.社会保障
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
第八讲: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
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或产出增长。
一般体现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2.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所发生的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变化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过程。
具体包括:
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上的变革:
如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投入产出比例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的合理化;文化教育的普及化;政治制度民主化;生态环境优美化;选择自由扩大化等等。
3.绿色GDP
在GDP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价值,减掉创造GDP所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
4.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
第九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1.二元经济结构
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
第十讲:
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
开放型经济的科学含义
能参与国际分工、商品、资本、技术和劳务等跨国界自由流动的经济。
与外部世界相互依赖的条件下,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制度。
第十一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调节
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环境的需求而履行的职能和功能。
(二)简答题
第一讲:
强国富民与中国国情
1.如何认识中国国情(请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定义,结合后可考论述题)重点
国情:
一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地理、历史和时代条件。
从经济发展角度:
发达国家是富有国—我国是贫穷国。
从社会发展角度:
发达国家是理性社会—我国是伦理社会。
思维方式:
隧道式转变为立体式,两分法转变为三分法。
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社会主体:
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2)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
(3)社会物质基础:
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4)社会生产:
有计划调节
(5)产品分配:
低级阶段按劳分配高级阶段按需分配
第二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
(请结合市场经济定义,结合后可考论述题)重点
(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界定和保护产权。
(2)市场主体—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
(3)市场运行—契约自由和体现消费者主权。
(4)市场调控—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调控经济运行过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请结合市场经济定义,结合后可考论述题)重点
(1)初级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制度基础
(2)国家调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
具体表现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基础;
A.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
B.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2)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特点:
A.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B.按劳分配原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关系才能实现。
C.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
3.请联系实际说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微观基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2.运行载体—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3.调控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4.分配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讲: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渡
1.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比较
A.激进式改革:
通过全面推进私有化,在短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主要内容:
(1)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即多党制;
(2)在经济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
(3)在经济政策上采用休克疗法;
B.渐进式改革:
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按渐进方式进行。
主要特点:
(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2)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3)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补充:
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原因
1)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2)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
3)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4)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2.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
(重点)
市场化过程(过渡问题):
从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
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1)我国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一开始表现为放权让利式的改革,逐渐过渡到价格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进而导致政治体制的变革。
(2)增量改革。
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变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3)三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第四讲: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1.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
(重点)
(1)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一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
前者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用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后者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示占用主体对占用的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
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用方式,经济上的占用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
(2)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3)然要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中来,使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和所有权关系相互适应,而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反过来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
2.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必须在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都占优势
(2)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A.依靠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的经营优势。
B.通过国有资本的经营优势来支配其他非国有经济。
要控制包括高科技研发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命脉。
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部门也要占主导。
要体现质的优势即掌握以上行业和部门的龙头、骨干企业的控制权。
3.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制度性特征。
(1)社会经济性质:
属于私有制经济。
(2)企业主地位:
与工人是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3)企业主收入:
相当部分占有雇工的剩余劳动。
4.正确认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结合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可以靠论述题)重点
(1)非公有制经济是初级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以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基本前提。
(3)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应该是平等和竞争的关系。
4.初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点
(1)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存在形式—取决于A与Pm结合的社会方式
实现形式—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初级公有制的存在形式与实现形式的区别:
存在形式:
初级公有制。
构成:
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混合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经济成分。
实现形式:
公有产权制度。
表现:
现代企业、混合经济、股份合作、资产联合经营等等。
(2)投资主体多元化。
(3)对多层次生产力的适应性。
(4)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性。
(5)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性。
第五讲:
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1.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重点)
前提:
(1)遵循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2)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目的:
(1)国有资产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2)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3)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
2.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运营体制的原则。
(重点)
(1)政府机构设置:
使政府代理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的机构与政府执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机构分开。
(2)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与运营:
行政(监督和管理)与企业(运营)分离。
(3)国有资产运营:
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分离。
3.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重置。
(重点)
(1)第一层:
国有资产终极所有权管理—全国人大:
立法管理和最终监督管理。
(2)第二层:
国有资产所有权行政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监督、管理权,国家投资收益权,固定资产处置权。
(3)第三层:
国有资产所有权商务管理—国有资产经营机构:
直接经营国有资产。
A.经济性质是从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法人经济实体。
B.基本职能是对国有资产直接进行经营管理。
C.经营目的是国有资产的增值。
D.与国有企业是投资者与受资者的关系。
第六讲:
社会主义国家现代企业制度创新
1.什么产权明晰化?
(结合产权定义和马克思产权理论定义,重点)
产权明晰化:
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
有利于明确交易界区、规范交易行为、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提高合作效率和资源的配置效率。
2.为什么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国有企业的效率?
(重点)
(1)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
(2)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规范交易行为;
(3)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使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
(4)产权关系明晰化提高合作效率和资源的配置效率。
3.法人资产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及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重点)
(1)法人资产制度的基本特征:
A.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B.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C.股票自由让渡是维护法人资产制度的重要条件;D.界定经营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E.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F.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G.必要的外部约束。
(2)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
A.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B.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C.依法保障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D.政治优势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思想保证。
4.什么是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
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如何体现“共同治理”的原则?
(重点)
合作逻辑的基本含义:
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
共同治理机制的设计
公司治理结构是规定公司营运管理或者经营决策活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核心是在既定所有权结构下如何分配企业的控制权。
共同治理:
决策的共同参与、监督的相互制约。
核心:
经济的民主化模式(机制):
董事会和监事会
目的:
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
5.什么是代理问题?
你认为应该如何设计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
(重点)
(1)代理问题:
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
道德风险: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2)如何设计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分布具有不对称性,所以设计最优激励约束机制重要条件是获得代理人行为的信息。
激励约束机制必须满足两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
一个约束条件是所谓的刺激一致性约束。
由于代理人是合同的接受者,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地选择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
另一个约束条件是个人理性约束(或称为参与约束)。
这种约束是对代理人的行为提出一种理性化假设。
它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用,做到了接受这个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合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博弈地利益动机。
激励的核心是将代理人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针对经理对货币收入的追求,资本所有者可通过确定一个最优级报酬计划来实现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约束。
第七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1.什么是按劳分配?
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重点)
按劳分配的含义:
劳动者创造的产品在做了各项扣除后,以劳动为尺度来分配个人消费品。
实质:
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消灭剥削;反对平均主义。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涵
概念:
社会根据各个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服务过程中投入的比例和贡献大小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
A.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要素所有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
C.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是按所有权的归属即产权参与分配
(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A.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联系和区别:
区别:
按劳分配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的分配,按要素分配是以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
(混合所有制经济当中,劳动标准和所有权标准兼而有之)
联系: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价格机制来实现。
(借助于等价交换来实现)
B.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社会效应
C.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什么是经济公平?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
(重点)
(1)经济公平:
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平等合理
A.在经济活动之前,每个公民都有同等机会支配社会稀缺资源,有同等机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B.在经济活动之中,竞争过程应该是平等的竞争规则对于所有,参与竞争的经济主体都应该是同等有效的。
C.在经济活动之后,所获得的收入应该与其向社会投入的生产,要素质量和数量成正比,既收入与贡献相一致。
(2)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
A.规范制度,强化约束
B.统一制度安排、实行统一国民待遇
C.消除市场分割,促进生产条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
D.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增加对他们人力资本的投资,改善他们的收入状况。
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
对高收入者---通过税收形式。
对低收入者---国家预算支出保障非生产领域发展的需要;利用转移性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收入保障。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调节的区别。
(1)微观收入分配过程
含义:
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
标准:
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来确定和分配价值。
个人收入分配的市场调节:
个人收入分配总量的确定在企业之间进行—效率原则;个人收入分配活动在各个企业内部进行—生产要素收益报酬。
个人收入分配是否贯彻效率原则的条件:
企业必须是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个人和企业都具有同等的竞争机会;有一个合理的价格体系和有效竞争市场。
(2)宏观收入分配过程
含义:
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再分配过程。
标准:
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整体长远发展需要。
(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
对高收入者---通过税收形式;对低收入者---国家预算支出保障非生产领域发展的需要;利用转移性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收入保障。
原则: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
4.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重点)
(1)公平与效率之间是正反同向的互促互补关系
经济的高效率是不能脱离分配的公平的,效率原则又必须以公平为目标,如果分配不公,就难以做到人与物的合理、优化组合,从而效率的提高就失去了前提和保证;反之效率不高,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为更好地实现公平分配创造物质条件。
因此,既不能靠牺牲效率求保公平,也不能牺牲公平来求得效率,两者是相辅相成,此长彼长,此消彼消的正反同向互促和互补的关系。
(2)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A.避免生产条件在一些社会成员中过度集中和垄断由此产生的收入分配的巨大差别(客观生产条件)。
B.避免权利界定和配置的倾斜和权利主体力量的失衡(主观生产条件)。
C.避免资源在各部门之间非均衡地配置。
第八讲: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简述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强调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前提是要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其内涵(基本原则)为:
(1)持续性原则:
坚持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运动和谐发展,并最终服务于人的原则。
(2)公平性原则:
强调每一时代的发展既应维护当代人的公平发展,也应该维护代际间的公平发展。
(3)共同性原则: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具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世界各国应力求平等合作、共同协调发展。
2.如何理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赖于经济体制模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
转化的标志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因此,经济发展需要搞技术创新依,而技术创新依赖于体制的创新。
体制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的(体制创新)的功能主要体现为设置行为规制、塑造激励机制、降低制度成本、影响信息和资源可获得性。
3.如何认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观念的关键就是不在强调经济的单向发展,而是注重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他追求的目标是以生态文明为手段,使发展能够持续地进行下去,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要求人与人的平等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第九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1.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使人均产出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导致生产方法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进步以及经济结构的演进。
技术创新分为垄断前景推动和竞争前景推动。
技术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为:
与市场结构的关系、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
2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城乡一体化的良性互动?
渠道:
(1)就地转移进入农村工业;
(2)转移到城镇就业
政策:
(1)树立权利平等观念,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2)树立和谐劳动观念,合理分配,提高工资水平;(3)制定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法;(4)废除对农民工歧视和排斥的政策法规;(5)明确农名工属地化管理的重要性.
第十讲:
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
1.我国对外贸易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主义经济 理论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