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3680972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720.97KB
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晋中市2018届高三1月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
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
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
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
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
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地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
在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院士创新标本制作方法,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心情放松,不仅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
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于树枝和树叶。
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
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而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
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
其中凝聚着“真”——尊重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巧夺天工、出神入化。
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
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
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
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
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
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摘编自刘根生《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应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完美融合。
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而设计出的“夜光自行车道”,如同银河洒落人间。
这一设计就是典型的例子,很有诗意。
B.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的根本原因,就是它们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且这两种价值交相映衬,相得益彰。
C.“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是对传统观念里的钢筋水泥风格的扬弃,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人的“诗意的栖居”提供了可能。
D.“技术的诗意”,如同庖丁解牛那样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并不是一味的追求奇险怪特,而是顺乎天合乎自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技术和艺术“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分别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技术与诗意的融合。
B.钟世镇院士在标本制作方法上大胆创新,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似水晶,富有诗意,令参观者消失了恐惧,增加了兴趣。
C.“技术的诗意”凝聚着尊重规律、以道驭术的“真”,凝聚着简约利物、惠而不费的“善”,凝聚着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美”。
D.有些技术成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并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盲目的功利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所以只要摒弃浮躁,就能使诗意的探求有结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还应该有“诗性思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唯宽大是从,只是一种理性思维,缺少诗性思维。
B.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技术为体、文化为魂,这样“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才能最大限度的变成现实。
C.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D.一切技术创新理应遵守技术伦理,要求技术创意和人文诗意齐飞,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目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郭兰英:
兰为众花香我为人民唱
韩业庭
“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小芹我洗衣到河边……”64年前,郭兰英主演的民族原创新歌剧《小二黑结婚》唱响大江南北。
64年过去了,当年20多岁的“小芹”如今已是满头华发的耄耋老人。
岁月可以让人老去,但改变不了艺术家的初心。
今年文化部组织复排《小二黑结婚》,当被邀请担任艺术指导时,87岁的郭兰英二话没说,一口应允。
在9月21日《小二黑结婚》首演发布会上,郭兰英早早地来到了会场,见领导、媒体记者都还没到场,便跟年轻演员们说起戏来。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要虚心向生活学习;观众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通过真情实感来打动观众。
”郭兰英一边向围坐在周围的年轻演员传授表演秘诀,一边进行示范表演。
郭兰英是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开拓者之一。
她从解放前唱到解放后,从战争时期唱到建设时期,演绎了《白毛女》《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红霞》等大量民族经典新歌剧。
她用优美的身段、灵巧的手势、传情的眼神赋予角色以生命力。
无论是小芹的含蓄、羞怯,喜儿的淳朴、刚烈,还是红霞的坚毅、机智,刘胡兰的坚贞、大义凛然以及窦娥的哀怨、愤懑,所有角色的特点都被郭兰英表现得入木三分。
作为中国艺术界的泰斗级人物,郭兰英备受世人尊敬。
在2016版《小二黑结婚》首演发布会上,郭兰英被安排与文化部领导坐在了主席台中间,并被主持人邀请第一个讲话。
郭兰英听罢摆摆手道:
“我就是个演员,我的位置在舞台上,歌唱和表演才是我的工作。
至于站在主席台上讲话,是你们领导的事情。
”她说着,指了指身旁的文化部领导,引得台下媒体记者一片赞许的笑声。
虽然郭兰英不爱讲话,但既然让她讲,她就会讲些掏心窝子的话。
那次发布会上,郭兰英半开玩笑地发表开场白后,出人意料地向全体与会人员提出了一个建议:
向田川、杨兰春、马可等《小二黑结婚》原主创人员默哀一分钟。
随后,郭兰英带着哽咽的语气说道:
“一部《小二黑结婚》,让人们记住了我郭兰英,但更值得铭记的是编剧田川、杨兰春,作曲马可等主创人员,他们的辛劳付出,成就了这部作品,也成就了我个人。
”郭兰英的话发自肺腑,她跟那个时代所有的文艺工作者一样,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工作当成事业对待。
时至今日,她仍常常自省:
我没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父母给了我一个好嗓子。
正是这份谦逊,让郭兰英在80多年中,只要登上舞台,总愿意把自己的灵魂交给观众。
1986年离开舞台后,郭兰英毅然抛开了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卖掉全部家产,举家南迁广州番禺,在离市区14公里处的飞峨岭山岗上办起了郭兰英艺术学校,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歌剧艺术教育上。
从艺数十载,郭兰英默默培养了众多出色的学生。
李元华、万山红、刘玉玲等当代著名歌唱家皆出自郭兰英门下,老一辈歌唱家里,乔佩娟、贠恩凤、马玉涛、任桂珍等也都向她学过艺。
两年前,在中央电视台《回声嘹亮》的录制现场,45岁的阿宝正式拜85岁高龄的郭兰英为师。
郭兰英说,之所以收下阿宝就是因为看中了他身上的三点:
孝顺、不忘恩情、不忘观众。
此番高龄收徒,在艺术界一时传为佳话。
虽然年近九旬,但郭兰英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性格开朗,说话幽默。
近几年,她的身影也开始出现在多档电视综艺节目中,而这些节目无一例外都跟歌唱有关。
节目录制现场,有时候兴致上来,郭兰英也会唱上一段。
那白金质地的歌喉,依旧清馨、晶莹、脆生、甘甜。
透过那歌声,人们可以听到跨越两个世纪的回响,可以看到数十年来中国社会进步的脚步,因为郭兰英的歌一直在深刻表达中国人民的心声。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0月08日09版)
4.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兰英担任艺术指导,跟年轻演员说戏,注重言传身教,一边传授表演秘诀,一边进行示范表演。
B.郭兰英不爱讲话,但讲话就讲真话、贴心话;她时常反省,我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父母给了一个好嗓子。
C.郭兰英晚年把精力放在艺术教育上,举办艺术学校,招生传艺的标准是三条:
孝顺、不忘恩情、不忘观众。
D.郭兰英虽年近九旬,但身体硬朗,多次参加跟歌唱有关的综艺节目,并随兴唱上一段,宝刀不老,歌声悦耳。
5.郭兰英“艺术家的初心”指什么?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分)
6.为什么说“作为中国艺术界的泰斗级人物,郭兰英备受世人尊敬”?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卖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
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
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
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
走一截,扬声吆唤:
蚯蚓来——
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
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
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
”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
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
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
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
只有他刺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
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
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
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
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
“不少!
”
“凑合吧。
”
“您一直就卖蚯蚓?
”
“不是!
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
退休了。
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
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
“喝两盅?
”
“不喝。
烟酒不动!
”
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
我是挖药材的。
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
”他指给我看,“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
“您怎么会认药材的?
是家传?
是学的?
”
“不是家传。
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
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
”
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
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
乌先生听我和卖蚯蚓的闲谈,问我:
“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有兴趣?
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
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
“不能这样说。
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
”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说明他存在的意义。
你不能否认他也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哪怕是极不重要的一部分。
就像自然界需要维持生态平衡一样,社会也需要有生态平衡。
从某种意义说,这种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
“我们需要的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呼啸着前进的、身上带电的人!
而这样的人是历史的遗留物。
这样的人生活在现在,和生活在汉代没有什么区别,——他长得就像一个汉俑。
”
我不得不承认,他对这个卖蚯蚓人的描绘是很准确且生动的。
乌先生接着说:
“他就像一具石磨。
从出土的明器看,汉代石磨和现在没什么不同。
现在已经是原子时代——”
莫先生抢过话来,说:
“原子时代也容许有汉代石蘑,石磨可以磨豆浆,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浆!
”
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
我说:
“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
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
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
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
捡破烂的、捞鱼虫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
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
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
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
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
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
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
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
’不是一个丑的形象。
——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
这时忽然有一个也常在玉渊潭散步的学者模样的中年人插了进来,他自我介绍:
“我是一个生物学家。
我听了你们的谈话。
从生物学的角度,是不应该鼓励挖蚯蚓的。
蚯蚓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
”
我们全都傻了眼了。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主要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
B.“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
”这句话表明卖蚯蚓的人为人厚道实诚,不斤斤计较,但也不善于做生意。
C.卖蚯蚓的人“长得就像一个汉俑”“像一具石磨”,这两个比喻前一个写出人的外貌特征,后一个评价了他存在的价值。
D.“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表明“我”只对生活现象进行审美,不关注入之美丑、人性之善恶。
E.卖蚯蚓的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却能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退休后,挖药材,卖蚯蚓,吃苦耐劳,自食其力。
8.结尾“我们全都傻了眼了”,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9.有人说,这篇散文化的小说重在评论人物,而非一般小说重在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
请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叶盛,字与中,昆山人。
正统十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
师覆土木①,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且选将练兵,为复仇计。
郕王即位,例有赏赉,盛以君父蒙尘辞,不许。
也先迫都城,请罢内府军匠备征操。
又请令有司储粮料给战士,遣散卒取军器于天津,以张外援。
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京卫武臣及其子弟多骄惰不习兵。
盛请简拔精壮,备操守京城。
勋戚所置市廛,月征税。
盛以国用不足,请籍其税佐军饷。
皆从之。
擢右参政,督饷宣府。
寻以李秉荐,协赞都督佥事孙安军务。
英宗复位,盛遭父忧,奔丧。
天顺二年,召为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
乞终制,不许。
宪宗立,议事入都,给事中张宁等欲荐之入阁。
后代李秉巡抚宣府。
请量减盐米价,以劝商裕边。
复举官牛官田之法,垦田四千余顷。
以其余积市战马千八百匹,修堡七百余所,边塞益宁。
满都鲁诸部久驻河套,兵部尚书白圭议以十万众大举逐之,沿河筑城抵东胜,徙民耕守。
帝壮其议。
初,盛为谏官,喜言兵,多所论建。
既往来三边,知时无良将,边备久虚,转运劳费,收河套复东胜未可轻议。
乃会诸臣上疏,言守为长策。
帝善其言,而圭主复套。
师出,竟无功。
人以是服盛之先见。
八年转左侍郎。
十年卒,年五十五。
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叶盛传》)
【注】①土木:
指“土木堡之变”。
英宗朱祁镇亲征蒙古瓦刺,在土木堡突遭瓦刺军围攻,全军溃败,英宗被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B.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C.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D.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者称为进士。
明代殿试及第者分三甲: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B.给事中,官名。
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
C.终制,服丧满期三年(实际时长为二十七个月)。
“制”此指居丧的制度。
旧时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儿子或长孙须在家守孝,在此期间,不任官、应考、嫁娶等谓之“守制”。
D.宪宗,文中指明宪宗朱见深。
宪宗是庙号。
与年号不同,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英宗、康熙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盛在师覆土木后,颇具家国情怀。
新帝即位,按惯例有所赏赐,叶盛却认为皇上蒙难,此时受赏并不符合为臣之道,因而推辞。
B.叶盛在大敌当前之时,表现出突出的军事才干。
他奏请建立军队后备力量,加强军需粮草饲料储备,派士卒到天津取武器以扩大外援。
C.叶盛为国谋划,尽心尽责。
请求选拔精壮士兵操练守卫京城,命令皇亲国戚用所设置集市的每月征税补充军饷,都获采纳。
D.叶盛治边有方,成绩卓著。
代替宣府巡抚期间,奏请酌量减少盐米的价格,以励商富边。
开垦田地四千多顷,凭屯垦结余购买战马,修建城堡,边塞更加安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师覆土木,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
(2)帝善其言,而圭主复套。
师出,竟无功。
人以是服盛之先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11分)
经杜甫旧宅
【唐】雍陶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注】雍陶:
字国钧,成都人,晚唐诗人,工于词赋。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开门见山,诗人经浣花草堂而吊杜甫,忆其在蜀之生活与创作,由景及人,为下文写景抒情做了铺垫。
B.颔联对仗工整,诗人感慨只念旧宅,不闻新诗,“旧宅”“新诗”形成对比,寄寓了诗人诸多感慨。
C.颈联中“尽”“迟”用词及其精妙,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对鸥鸟无情的恼恨之情。
D.本诗借多种景物描绘出了杜甫旧宅荒凉人迹罕至,缺少生机之特点,情景交融,欲扬先抑,诗人情感一波三折。
E.诗结尾句,语奇而意深,表面看是故嗔山月之无知,夜来依旧照旧宅,可事实上是写诗人既已故,复与谁期!
15.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韩愈在《师说》中拿有人给孩子选择老师和自己不愿跟随老师学习作对比,指出这种不明智的做法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2)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指出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在所难免灭亡的诗句是:
“,。
”
(3)李白在《蜀道难》中,表现行人步履艰难、非常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安全面前无小事,不能在安检上搞“双重标准”,运输部门公共服务提供者对乘客与他们的行李必须一视同仁。
②资本的逐利性导致中国电影热衷于赚快钱,于是电影跟风严重,粗制滥造、票房造假、市场泡沫等问题也络绎不绝。
③小错误不省思就可能铸成大错,小腐败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大腐败,我们一定要牢记群轻折轴的道理,防患于未然。
④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平铺直叙,把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把民族心灵深处的诉求直接地呈现出来。
⑤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能前仆后继,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从一而终,就是因为他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⑥我希望通过旅行带给孩子有别于耳提面命的学习方式,为他营造情境,给他面对不同考验与人格养成的机会,好让他有能力照顾好自己。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⑤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元宵节前后,学生、务工人员集中返程,全国铁路迎来春节后新一轮客流高峰,仅3月5日就发送旅客635.2万人次,同比增长0.6%。
B.所谓慎独之道,不仅是向外的正义追求,也是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即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也要成为一个有道义、敢担当的人。
C.今年,全国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经得到初步遏制,但是部分大中城市房价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D.拉布拉多犬是一种温和、活泼的中大型犬,它嗅觉灵敏,没有攻击性而且智商较高,适合做猎犬、工作犬、导盲犬和缉毒犬。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传统文化距离中小学生比较遥远,①,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不等于“让学生觉得有趣”。
设计并组织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愿意接触传统文化,③值得称道,④更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将关注的焦点置于传统文化而非有趣的活动本身。
学生的兴趣要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上,⑤这样,兴趣才能长久保持,⑥进一步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向往和热爱传统文化。
在这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所以
只是
不仅
/
或许
甚至
B
因此
但是
当然
但
只有
才能
C
所以
虽然
才也
只是
只有
才能
D
因此
当然
也
但
因为
从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其实并不完全来自传统文代自身的内部需求,①。
如果没有这种对照与冲击,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便是“日用而不知”,自然而然的,并不用②。
人民教育出版社马一浮先生指出“国学”之名是“依他而起”,将其定义为“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意思是别于外国学术之谓”。
由此看来,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无论教育者是否愿意,③。
21.下面是《人民教育》2016年第19期封面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系、内部结构图。
请用文字把它描述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
(6分)
核心素养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林丹和李宗伟,一个是金牌拿到手软,光世界冠军就有将近20个的大满贯得主;一个是穷其一生可能也无法实现奥运冠军梦的“千年老二”。
我们会记得林丹夺冠后的疯狂,也有不少人忘不了李宗伟落寞的身影。
有网友说,若没有李宗伟,林丹纵然再强,也无法成就最好的自己。
林丹说:
“你们除了看到我以外,也应该看到我的对手李宗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晋中市 届高三 适应性 考试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