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的几点探讨.docx
- 文档编号:3676431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01KB
对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的几点探讨.docx
《对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的几点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的几点探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的几点探讨
对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的几点探讨
对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的几点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新形势下制约公安消防部队战勤保障建设的一些具体问题,围绕为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消防部队历史和社会使命提供坚强的战勤保障的总要求,就着力探索创新改革战勤保障体制、保障方式,保障手段的新思路、新手段、新举措,进一步构建大战勤保障体系提出一些探讨性浅见。
【关键词】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建设
【正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总量急剧增加,社会财富大量积累,各类公共安全事故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地震、海啸和冰雪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极端自然灾害也明显增多,应急抢险救援任务异常艰巨繁重,跨区域增援调动频繁。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一盘棋”的大救援格局雏形初现,消防部队战勤保障能力也面临严峻挑战。
汶川、玉树、舟曲地震救援都暴露出保障滞后的问题。
如何立足于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改变以往被动保障、分散保障和低效保障的保障方式,从体制、机制上真正建立起靠前保障、主动保障、集中保障、精确保障、持续保障的大战勤保障体系,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加强顶层设计,确定建设目标
俗话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在长时间、大规模、跨区域灭火救援作战中,战勤保障是否及时到位、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灭火救援战斗工作的成败。
在战勤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决不能按部就班、稳步前进,必须要开阔思路、开拓思维、开创发展,同样要按照“顶层设计”的原则和思路去超前谋划。
所谓“顶层设计”(top-leveldesign),是出自系统工程学的一个概念,其本意是指“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
通俗地讲,就是指价值理念与操作实践之间的蓝图。
这一概念就是指要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制高点上思考谋划构建公安消防部队战勤保障建设保障全局。
它所蕴含的理念是:
运用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思考的问题是影响全局的,采取的方式方法是尖端前沿的,设定的目标是领先一流的。
在战勤保障体系建设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有力”为总目标,打破目前战勤保障中存在的自我封闭、自我保障、条块分割的“各自为战”的小范围保障格局,采取“自上而下”的工作原则,以提高灭火救援战斗力为出发点,以“打得赢”为目标,坚持部队自我保障与社会联勤保障相结合,与国家应急救援物资战略储备系统相衔接,按照现代灭火救援作战行动的规律和保障需求,整合消防资源配置方式,合理配备人力、物资、装备,在中心或重点城市组建具备技术、物资、生活保障和联勤保障能力的战勤保障机构,逐步形成指挥统一、平战结合、联勤保障、反应快速、协调有序的公安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促进公安消防部队战斗水平的明显提升。
二、适应形势任务构建“大战勤”保障体系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我们由于工作、娱乐等需要,常常使用互联网(internet)。
互联网的快捷、高效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大家也都熟知互联网具备全球性、海量性、交互性、扁平性、即时性的特征。
构建“大战勤”保障体系,就是要效仿互联网模式,以信息流引导物资流。
充分发挥网络的“无疆界、零距离、即时性”特性,通过数据的广泛融合和信息的快速流动,把各类保障资源实时有效地汇集起来,把地理上分散的战勤保障力量连成一体,实施一体化指挥和控制,形成具有倍增效应的整体保障能力。
具体讲就是:
国家战勤保障体系是构成一个网络矩阵,各省战勤保障体系是矩阵中的各个节点,省级区域内构成局域网,地(市、区、旗)区域内构成城域网。
参照“可援引性”原则,按照各区域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自然灾害情况,笔者认为,可以总队为基础,实行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通用保障与专用保障相结合的矩阵管理保障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纵向贯穿各层级、横向连接各区域的一体网络。
并充分发挥网络内聚外联、动态聚能的作用,实现高效的、互通的、无缝隙一体化的移动精确保障,形成强大的战勤保障合力。
“大战勤”保障体系必须具备六个方面的特点和特征:
(一)指挥体系一体化。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作战体制派生战勤保障体制。
因此,有什么样的灭火抢险救援指挥体制,必然产生相应的战勤保障指挥体制。
“5.12”四川汶川抗震救灾、“4.14”青海玉树地震、“8.7”甘肃舟曲跨区域增援作战积累的经验证明:
任务一旦涉及“辖区内外、军地多方”等诸多参与单位和组织,救援规模大、参战力量多、指挥调度难,要实现“快速响应、科学处置、各尽所能”的救援效果,就必须要在任务现场建立“扁平化”和“一体化”作战指挥体系,推动跨区域作战任务准确、快捷、有序、高效运行。
战勤保障就要根据跨区域增援作战指挥高层次、区域性、方向性、时效性的特点,牢固树立“战勤保障也是实战”的思想观念,坚持“保障当前、衔接后续、匹配接轨”的发展原则,着眼“应急”练谋略,着眼“快速”练指挥。
下大力抓好指挥员及其机关的“灵敏训练”和整体谋略训练,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最复杂的指挥决策过程。
使指挥机构具备“四要素”:
一是精干。
指挥机构做到班子小,人员精,组织协调能力强,具有全面调控的效能。
二是集中。
通过各方面指挥力量的高度聚焦作用,实现战勤保障指挥的合成。
三是高效。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做到按级和越级指挥的结合。
四是权威,建立权威的战勤保障指挥机构,实施统一指挥,使处于快速支援地位的战勤保障指挥员,有全权、全责,从而保证衔接决策执行活动有序、高效地展开。
(二)培养专业人才。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
“任何轻视后勤工作,以为后勤工作不是重要的专门科学,不需要系统的学习,不需要精通业务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防产品竞争风起云涌,消防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消防装备实际应用。
特别是各种专勤装备、特种装备,科技含量高,操作使用难度加大,对战勤保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较高。
要建设一支业务精干、保障精确的战勤保障队伍,就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重视培养。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选调综合素质较高的初、中级士官和从地方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建战勤保障队伍。
通过专家授课、外出培训、在岗学习、岗位比武、技能竞赛、比武考核等方式提高战勤保障队伍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个体素质高、群体结构优、人才数量足的战勤保障人才队伍。
二是健全机制。
大力表彰比武、训练、实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个人,促进专业练兵比武活动深入开展。
并在晋级、晋升、评优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激发官兵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是稳定队伍。
由于战勤保障专业人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有一定的培养过程。
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
特别是对从事特殊工种的优秀人才和技术骨干应采取措施做好保留工作,形成梯次结构的人才链,防止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
(三)完善预案制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要以公安消防部队七类预案制定为基础,立足本辖区消防力量和装备保障实际,结合本地和周边灾害事故类型特点,从增强预见性、操作性、实用性入手,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担负的任务和保障的区域划分,从最不利、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出发,合理区分保障任务,预先制定不同方向、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保障计划和方案,确保一有任务,处变不惊,快速反应,高效运转,提高应急保障的“能战度”,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使保障预案与作战预案相符合。
要根据全过程、全方位、多样式的需要,着眼于最不利、最困难、最复杂情况,具有较强的应变性。
二是要掌握作战任务、机动路线、担负任务及可能采取的机动方式、可能加强的力量等情况,从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预案符合保障工作实际;三是保障预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适用性,做到一种预案,多种准备,既要有母案,还应有应付变化的子案,多种预案,从中选优,要有在多处和意想不到的地点进行保障的准备,确保平时是演练预案,战时即为作战方案。
(四)强化实战演练。
消防部队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突发性、快捷性,要求战勤保障要有很强的“爆发力”,必须做到“五快”(跟进快、展开快、供应快、抢救快、修理快),在短时间内将战勤保障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要着眼于目前战勤保障的机动能力与跨区域、长距离、生地域增援作战不相适应的特点,按照贴近现有技术装备、贴近实战需要、贴近保障对象的“三贴近”原则,围绕物资保障、修理保障、饮食保障、卫勤保障、通讯保障探讨执行跨区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手段的途径。
积极开展适应性、专业性、实战性训练,真正达到一声令下,拉得出、联得上、展得开。
对保障人员的素质训练要以极限训练、单兵突击保障、业务技能训练和合成训练为重点,从快速衔接、快速保障、快速合成入手,体现“快、准、灵”。
定期进行模拟性实地战勤保障演练,在量化上检验预案的可行性,通过演练,使之趋于完善,并具较强的针对性和准确性,遇有情况,即可按既定方案从容快速实施指挥。
确保执行跨区域任务能“及时跟进,全面保障”。
(五)集成储备物资。
战勤储备涵盖面广,具体包括物资储备、人力储备、信息资源储备和资金储备。
而物资储备工作是我们消防部队做好战勤保障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储备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按照行政区域、经济模式和灾害事故特点,充分利用重大危险源评估技术,科学预测本地区大型灾害事故的规模和灭火救援战勤保障的需要总量,科学合理地储备物资。
根据可能的保障任务和保障重点,强化常备与急备相统一的观念,改变传统的备份式储备方式,正确把握常用易损与特殊备用抢险救援器材储备比例与基数,确保通用物资与专用物资储备合理。
例如在在灭大火、打大仗的战斗中,往往是灭火救援药剂、空气呼吸器、火场供水装备、移动灭火设施等方面首先出现补给不足。
因此必须分类测算好作为各类等级火场需要消防部队储备的必要物资,并最大限度储备,这样才能做到精确保障和可持续保障。
要优先解决消防员防护装备问题,同时要配备能够进入高温浓烟剧毒等高危复杂现场,实施救人、关闭阀门、堵截火势、打开救生通道等特殊作业的伤员固定抬板、液压机动泵、手持式钢筋速断器、无齿锯、机动电锯、移动照明灯组、移动发电机等破拆、起重、照明、救生等救援特种装备以及其他预见性储备。
采用条形码技术等动态信息化管理手段和模式,对每套专业模块、每辆保障车辆、每类供应器材,都采取精细化管理、集装箱化储备,与相应的运输工具配套,实现战勤保障器材装备管理调度的信息化、规范化和自动化,体现出快速反应的特点。
在加强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同时,更不可忽视基础信息资料的储备(即与战勤保障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
按照“大战勤”保障体系网络化建设要求,将灭火剂、消防器材的生产厂家,餐饮企业、超市以及可能途经的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的里程、服务区,各地的加油站、民航机场、码头、火车站位置、距离,所有生产、销售、储存消防器材、物资、装备及社会救援物资的单位、企业信息,整理归档、分门别类、统一录入数据信息库,以便在执行重大灭火抢险救援任务时能及时、准确调集社会力量。
(六)科学设计功能。
坚持“模块编组,合成配置”的原则。
所谓模块,就是按照“技术保障、物资保障、生活保障、联勤保障”4大模块建设要求,将战勤保障力量连同地方联动支援力量分成若干个保障群体,即由原来相对固定的模式,改变为能遂行多种保障任务、形式多样的灵活编组样式,每个保障模块均具有综合、机动、轻便等特点,形成局部的保障优势。
机动力量模块组合的大小,应根据担负的任务轻重、作战区域、参战人数而定。
这种保障模块编组和分散部署的形式反应灵活,具有快捷化、综合化、组装化的特点。
便于指挥体系在宏观上集中控制,微观上自主灵活,在整个保障区域内,能适应消防部队执行处置自然灾害过程中人员分散、多路、多梯队的机动需要。
保障模块可拆可合,可集中,可分散,与执行任务中小群垦状布势相一致,实现网格式保障、定点式供应。
三、发挥政府职能,统筹形成合力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大规模突发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中,如何有效地把各种作战保障力量协调统一起来,使保障体制与作战指挥体制相适应,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是当前社会救援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没有公共权力作保证,没有完善的制度为保障,构建大战勤保障体系的目标将寸步难行。
只有将大战勤保障体系建设上升为政府和社会的行为,工作才会有着落和支撑。
根据《消防法》的规定,公安消防部队除担负日常火灾扑救任务外,还担负应急救援的法定职责。
但现行的各种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党中央、国务院和部门文件,对突发重大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特别是作为主力军的消防部队,如何调派、联动,战勤保障都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甚至出现了政策撞车、规章打架、各自为战的现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极大地削弱了执行力。
因此,政府必须要在有关应急救援的立法工作中,重点考虑在国家应急救援物资战略储备系统的整体架构下,建立健全消防战勤保障体系问题。
可通过立法或出台政府性规章等手段和方式,明确战勤保障的组织领导、指挥体系、主体关系、结构关系、职责分工、制约措施等内容。
各地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对战勤保障建设加以细化,制定相应的考评办法和激励机制。
要重点明确“三种关系”:
一是明确主体关系。
建立一支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的以消防为主体的专业战勤保障队伍,立足常规、常备、综合、攻坚的职能定位,推进主体建设。
二是明确结构关系。
以预案建设为基础,形成“以消防战勤保障为主体、以行业保障为补充、以社会保障为基础“的“层次性”构架,这也符合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分级管理原则。
三是明确指挥关系。
建立政府牵头的应急救援战勤保障指挥中心,组织各类应急救援力量举行的战勤保障联席会议,共同分析区域性灾害事故规律和特点;了解掌握战勤保障工作现状,协调解决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落实人力、物资、装备和经费保障等等,达到政府主导、统一指挥、部门配合、整合资源、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战勤保障合力,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
四、信息技术支撑,提高保障效益
信息化建设为公安消防部队实现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要构建大战勤保障体系,笔者个人认为,必须建立先进高效的战勤保障一体化信息体系。
依据公安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抓好战勤保障体系数据中心建设。
在战勤保障信息化的平台基础上,研发战勤保障体系一体化指挥平台、战勤保障体系通用办公平台、战勤保障体系信息服务平台。
构建部局、总队、支队、大队、中队五级战勤保障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实现“联得上”、“动中通”,促进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解决存在问题,完善系统设计,提高建设效益。
通过战勤保障体系数据中心与火场、灾害处置现场指挥体系的互联互通,将科技的优势与人的长处有机结合起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在将各种要素量化的基础上,通过建构数学模型,对各种情况进行模拟,得出量化的结果,再对各种结果比较,确定最优保障方案。
还可对所选方案进行模拟推演,检验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将灭火抢险救援实战战斗与战勤保障紧密地联系起来,不仅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掌握一线作战部队和官兵的保障需求,还可以对保障物资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控,确立科学合理的流向,使战勤保障由以往的“粗放型”向“集约型”的一体化保障转变。
实现战勤保障信息化,一方面能够通过压缩规模、减少管理层次,优化整合资源,提高反应的灵敏性,并借助一体化的信息网络系统,以图形、图像等可视化形式显示保障要求,准确计划和实时协调动态保障力量,对作战部队进行及时的精确化保障。
另一方面,可以打破以往的自成体系的保障模式,按照标准化、通用化的要求,从生活物资到给养补充,从灭火药剂到防护装具,从器材油料到卫生勤务,一律实施综合保障,确保保障的整体效能得以大幅提高。
真正实现对战勤保障资源动态可视、战勤保障需求即时掌握、战勤保障状态实时可控的目标。
五、警民融合一体,拓展保障体系
公安消防部队在执行大规模跨区域灭火抢险救灾任务时,通常由多省区、多单位、多部门参与,点多、线长、面广,保障环境、条件和情况极为复杂,单靠哪一级、哪一个单位都难以完成保障任务,必须借助地方力量的支持,实施社会化保障需要,形成整体保障优势。
应强化“自主”与“借力”相补充的思想,坚持以自身战勤保障力量为骨干,以地方雄厚的资源为后盾,弥补消防部队战勤保障的不足。
坚持平时保障与战时保障、自我保障与社会联勤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各保障重点区域建立一定规模的平战结合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并与城市应急救援物资战略储备系统相衔接,实行物资保障多点化、生活保障区域化、技术保障专业化、联勤保障社会化的模式,做到运行高效、责任清晰、管控有序。
在平时,要着眼完善配套战勤保障体系保障社会化的政策措施,以矩阵式的协调联动为基础,与民航、交通、供水、供电、煤气、城建、卫生、安监等职能部门建立联动协作关系,建立联动、联储、联供、联修、联运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充分做好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物资资源、设施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特殊资源等保障工作;在战时,积极对现有的各种社会保障力量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
要增强国家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对公安消防部队遂行重大抢险救灾任务的支撑保障功能,建立协作机制,确保一旦接到出动命令能立即开辟“绿色救援通道”,以最短时间、最短距离将跨区域救援队投送到救援现场。
实现统一指挥、平战结合、联勤保障、反应快速、协调有序,充分满足应对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等突发事件的需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对消 部队 战勤 保障体系 建设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