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docx
- 文档编号:3674916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8.88KB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docx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一)性质与任务
土壤肥料学是植保、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土壤肥料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各种植物栽培技术和合理施肥打下良好基础。
(二)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学会鉴别、利用、培肥和改良土壤,掌握合理施肥的技术,为各种植物的丰产栽培奠定基础,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当地有关土壤肥料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总学时90学时,其中理论课68学时,实验实训课22学时。
(四)选用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选用:
《土壤肥料学通论》沈其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土壤肥料》宋志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土壤材料学》王荫槐主编,农业出版社
参考书:
《土壤学》黄昌勇主编,农业出版社
《肥料学》毛知耘主编,农业出版社
《土壤肥料学》
(五)教学方法与考核
本课程宜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课外习题和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随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逐渐增加和补充视听资料。
成绩考核应以笔试闭卷开始为主,结合平时实验实训及作业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二、学时分配表
章次
章名
学时
实验名称
学时
绪论
2
1
土壤矿物质
4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4
土壤质地测定
2
2
土壤有机质
4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2
3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5
土壤容重与孔隙度的测定
2
4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
7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
5
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
6
6
土壤酸碱性
4
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2
7
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
4
土壤剖面观测调查
2
8
土壤管理
2
9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4
10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
6
土壤碱解氮含量的测定
2
11
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
4
土壤速效磷含量的测定
2
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测定
2
12
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及中、微量元素肥料
4
13
复混肥料
4
14
有机肥料
6
15
植物营养及施肥与人类健康
2
合计
68
22
三、大纲正文
绪论
一、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二、土壤及土壤肥力
三、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
四、2l世纪土壤肥料科学的任务及发展前景
五、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
第一节岩石风化与土壤矿物质
地壳的元素组成特点,成土的主要矿物、岩石,岩石风化类型。
第二节母质的性质和类型
风化产物的新性质,风化产物的类型
第三节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一、土壤矿物
二、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
掌握母质具有的复杂的矿物组成对土壤主要营养关系的供应特点。
第四节土壤的机械组成
一、土壤粒级:
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
二、土壤质地:
颗粒组成和质地概念及意义,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质地改良方法
本章重点:
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表现
本章难点:
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划分依据,土壤质地的改良原理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第一节有机质的来源、类型、组成
一、有机质来源及存在形态
二、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
三、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
第二节有机质的转化
一、腐殖化和矿质化过程的概念
二、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第三节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
一、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与有关条件
二、有机质积累与调节原则
本章重点:
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本章难点:
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第三章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第一节土壤孔性
一、土壤密度、容重的概念
二、孔隙的类型、性质及分布
三、影响孔隙性的因素。
四、土壤孔性的改善及其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第二节土壤结构性
一、结构体、结构性概念及结构性的本质
二、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性质及评价
三、土壤结构形成机制
四、改善土壤结构的实质,常用农业措施评价
第三节土壤耕性
一、土壤的物理机械性
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的概念、本质及影响因素。
二、土壤耕性
本章重点: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的概念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本章难点:
土壤物理机械性的概念及其对土壤耕性的影响
第四章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
第一节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分的类型的性质
二、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三、土壤水分的能态
土水势、土壤水吸力的意义及异同,简介其测定方法
四、水分特征曲线意义
第二节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含量特点
二、土壤通气的机制
三、土壤通气的指标
四、土壤通气与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五、土壤通的调节,常见的农业措施并加以评价
第三节土壤热量
一、不同热量来源的数量及意义
二、土壤热特性,热容量、导热性和导温性
三、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四、常见农业调温措施的评价
本章重点:
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本章难点:
土水势、土壤水吸力的意义,土壤通气与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第五章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
第一节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构造
一、胶体的种类
二、胶体的双电层构造
第二节土壤胶体的特性
一、比表面、表面能的概念及意义
二、电荷的种类、来源及意义
三、溶胶和絮凝过程及意义
第三节土壤的离子交换
一、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概念的实质
二、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意义及特征
三、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的概念及在生产上的意义
四、离子有效度概念,影响离子有效度的因素及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
五、土壤中的阴离子交换,吸附机理及特点
本章重点:
无
本章难点:
无
第六章土壤的酸碱性
第一节土壤的酸度
一、土壤的酸度类型
重点讲解两种酸度表示方法及意义
二、酸性土的成因明确其形成本质
第二节土壤碱度
一、土壤碱度的指标
碱度指标的意义
二、碱性土的成因
与酸性土成因比较,明确其形成本质
第三节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
一、分析多因素的影响机制
二、影响因素对测定值的影响及生产上的意义
第四节土壤的缓冲作用
一、缓冲作用的概念及机制
二、缓冲能力及生产上的意义
第五节:
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调节
一、对养分有效性,作物及微生物的影响
二、土壤酸碱度的调节措施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本章重点:
两种酸度表示方法及意义,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调节
本章难点:
缓冲作用的概念及机制,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调节
第七章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第一节土壤形成
一、五大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的影响
二、自然土壤剖面和农业土壤剖面的特征
第二节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原则及方法
二、我国土壤分类概况
三、我国现今土壤的分类系统的介绍
第三节土壤分布
一、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二、土壤分布的区域性
本章重点:
五大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的影响,我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的介绍
本章难点:
我国现今土壤的分类系统的介绍
第八章土壤管理
第一节土壤培肥
一、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
二、常见土壤培肥的农业措施
三、低产土壤改良原则
第二节土壤污染
一、土壤背景值概念、表示方法及应用
二、土壤不同污染源、污染物的组成及在土壤中的迁移状况
三、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各种措施介绍与比较
第三节土壤资源
一、土地资源评价
评价的内容及方法
二、土壤资源评价
评价的依据、原则及方法
三、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本章重点:
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土壤培肥措施,土壤背景值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应用
本章难点:
土壤背景值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应用,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原则及方法
第九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一、植物必需元素的概念
二、植物必需元素的分组
三、肥料三要素
四、必需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
第二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二、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
三、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
第三节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
一、植物吸收养分的基因型差异
二、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
第四节施肥的基本原理
一、养分归还学说
二、最小养分律
三、报酬递减律
第五节施肥技术
一、施肥量的确定
二、植物营养期与施肥
三、施肥时期(或种类)与方法的确定
本章重点:
植物必需元素的概念及分组,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施肥技术。
本章难点:
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
第十章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
第一节土壤氮素营养
一、土壤氮素的含量与形态
二、土壤氮素转化及其有效性
第二节作物的氮素营养
一、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
二、氮的生理功能
三、氮的吸收与利用
四、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
第三节常用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一、铵(氮)态氮肥
二、硝态氮肥与硝铵态氮肥
三、酰胺态氮肥
四、缓释氮肥
五、氮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
本章重点:
氮的生理功能,氮的吸收与利用,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常用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本章难点:
氮的生理功能,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
第十一章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
第一节土壤、植物磷素营养与化学磷肥
一、土壤磷素营养
二、植物磷素营养
三、常用化学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第二节土壤、植物钾素营养与化学钾肥
一、土壤钾素营养
二、植物钾素营养
三、常用化学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本章重点:
植物磷、钾素营养,常用化学磷、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本章难点:
植物磷、钾素营养。
第十二章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及中、微量元素肥料
第一节土壤与植物中的中量元素营养及中量元素肥料
一、土壤中的硫、钙、镁素营养
二、植物体内硫、钙、镁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
三、硫、钙、镁肥的性质及其施用
第二节微量元素肥料与微肥
一、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二、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
三、微量元素肥料及其施用
本章重点:
植物体内硫、钙、镁及微量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硫、钙、镁肥及微量元素肥料的性质及其施用。
本章难点:
植物体内硫、钙、镁及微量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
第十三章复混肥料
第一节复混肥料概述
一、复混肥料的概念
二、复混肥料的类型
第二节掺混复肥的生产
一、配方设计
二、肥料混合的原则
三、投料量的计算
四、成粒方法
五、工艺流程
第三节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
一、因土施用
二、因植物施用
三、因养分形态施用
四、以基肥为主的施用
五、掌握合理的用量
本章重点:
复混肥料的概念及类型,肥料混合的原则,投料量的计算。
本章难点:
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
第十四章有机肥料
第一节发展有机肥料的意义
一、有机肥料的概念
二、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关系
三、有机肥料在培肥土壤和植物营养中的作用
第二节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
一、腐熟的目的
二、腐熟的过程及其调控技术
第三节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
一、粪尿肥
二、秸秆类肥
三、绿肥
四、微生物菌剂
五、有机废弃物的利用
第四节有机肥料的利用及其问题与对策
一、有机肥料利用过程中的问题
二、发展有机肥料的对策
本章重点:
有机肥料的概念、和无机肥料的关系以及在培肥土壤和植物营养中的作用,有机肥料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发展有机肥料的对策。
本章难点:
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
第十五章植物营养及施肥与人类健康
第一节施肥与环境
一、施肥与全球变暖
二、氮肥施用与环境
三、磷肥施用与环境
第二节矿质营养与植物品质
一、矿质营养与动植物体组成
二、矿质营养与植物矿质养分含量
三、矿质营养与植物体有机物品质
第三节营养元素在土壤—植物—人体系统中的循环利用
一、人体必需和有益营养元素
二、营养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循环与再利用
三、植物营养与人类健康
本章重点:
施肥与环境,矿质营养与植物品质。
本章难点:
矿质营养与植物品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壤 肥料 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