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枣庄市为例.docx
- 文档编号:3671629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45.51KB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枣庄市为例.docx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枣庄市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枣庄市为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枣庄市为例
大学远程教育专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中文题目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枣庄市为例
学生专业经济管理
层次年级2012届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学习中心成绩
2013年2月15日
摘要
资源枯竭型城市因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日趋严重的限制。
以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为例,首先在明确资源型城市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问题。
其次,通过对枣庄这个我国东部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进行产业转型理论和模式分析,提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应以经济持续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
最后结合枣庄市自身资源特征、区位条件、发展阶段以及当前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与枣庄市相似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与对策,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枣庄市
参考文献14
第1章前言
1.1本文的背景和意义
当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中国是世界产煤大国之一,有60多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能源是国家的主要能源,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
枣庄作为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仅计划经济时期,这里就给国家贡献了4亿多吨的煤炭。
但长期大量的煤炭开采,致使这里的煤炭资源越来越枯竭,在实现持续发展、结构调整、生态环保、民生保障、财政支出等方面的压力日趋增大。
2008年枣庄市人代会首次把城市转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全市发展战略。
枣庄通过实施“一个战略、三大战役”,“一个战略”即完成城市转型,“三大战役”包括产业转型、文化旅游、城市建设。
在城市转型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的枣庄,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基于此,本文从分析枣庄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随后找出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分析其现行的经济转型策略、模式、对策,为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和谐进步,为其他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1.2本文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大量阅读资源型经济转型相关文献和查阅相关数据,确定了本文的写作思路:
首先剖析枣庄资源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枣庄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优势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枣庄实际的转型途径提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建议。
1.3本文的结构和安排
第一部分是前言,简要说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意义、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具体分析枣庄这个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研究枣庄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优势和目标;第四部分为总结枣庄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提出建议和意见。
第2章枣庄资源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煤炭资源濒临枯竭
2006年探明,枣庄煤炭可采量不足6亿吨,这意味着,以年开采量3000万吨计算,不到20年,枣庄将失去原赖以发展的动力。
目前,枣庄东部统配煤矿都已破产关闭,西部矿区也已临近行政区划边缘。
寨子、安城、朱庄、官地等近10处煤矿已于1990年前关闭,田屯、枣庄、朱子埠、黄庄、木石、山家林煤矿相继于1997、1998、1999、2001、2004、2007年关闭。
预计到2015年前,枣煤田的大甘林、南石、防备、宏达、宏村、甘霖等6处煤矿将关闭。
2.2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
农业基础地位较为薄弱,资源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欠发达,替代性产业发展不充分。
2009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8.7:
62.2:
29.1,工业经济中轻重工业比例为28.4:
71.6,属于典型的重工业经济结构。
行业发展环保压力大,抗经济周期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且延伸难度大,新兴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培植起来,高技术产业比重偏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
2.3城市空间缺乏整合
城区依据资源情况而分布,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分散,城市呈现出小而散的组团式结构,各城区规模偏小且发展极不平衡,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和聚集效应不强,综合功能不完善,影响区域一体化发展。
2.4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污染物排放量大,空气质量不理想,二氧化硫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均高于省平均水平;矿山挖掘造成塌陷区面积较大,且未得到有效修复治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每年还产生新的煤矸石,煤矸石自燃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
2.5民生社会问题凸显
城区、矿区居住条件差,棚户区改造任务重,全市棚改和旧城改造总面积1147万平方米,其中纳入省改造规划的棚户区面积545万平方米,占全省的42.9%;失业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现有城市低保人员5.7万人,占全省低保人数8.6%,居全省各市第一位。
第3章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优势与目标分析
3.1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外部政策优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
2007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
2009年3月,枣庄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枣庄专项转移支付以及特别的财税政策。
2009年12月,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枣庄市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鲁政发[2009]134号)。
《意见》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枣庄市实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政策措施。
一是产业发展方面。
优先把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接续替代产业列入全省产业振兴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帮助枣庄市将台儿庄古城重建项目、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列入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将枣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二是财税金融方面。
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与中央下拨枣庄市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相配套;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专项用于环境恢复与生态补偿、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三是土地利用和矿产开发方面。
对枣庄市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给予倾斜;连续4年土地复垦规模每年不低于1万亩;优先支持枣庄市煤炭企业对省新探明的煤炭资源取得探矿权和采矿权,允许枣庄市煤炭企业矿产资源勘查支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按规定处理。
四是民生和社会发展方面。
加大省级资金的调剂、倾斜力度,切实企业养老、医疗和就业等历史遗留问题;积极争取将枣庄市列入国家棚户区改造试点城市,优先安排中央预算投资补助资金和中央财政廉住房专项补助资金,享受棚户区改造的各项优惠政策,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国家和省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为枣庄市城市转型带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
3.2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部自身优势
一是经济基础较为稳固,接续产业基础较好。
经济总量在国务院批准的资源枯竭城市中位居前列。
2009年,全市GDP实现1196.04亿元,人均32698元。
全市已建成煤化工企业16家,形成固定资产总额110亿元,在建煤化工项目8个,总投资121亿元,已完成投资40.9亿元,枣庄已成为全国发展势头最强劲、最具竞争力的煤化工基地之一。
水泥、石膏产能均居全省第一。
获得“省中小机床制造业基地”、“中国中小机床之都”称号,中小机床跻身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
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特色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
二是城市历史文化悠久,旅游产业潜力巨大。
具有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130年的工业文化。
依托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经多年开发建设,集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三是节能减排初见成效,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170条,产能1655万吨,关停小火电67.32万千瓦。
实施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7条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11天。
2009年3月,代表省迎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核查荣获第一名,“防治用保管”水污染治理经验被环保部总结为“枣庄模式”。
四是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向联系逐渐加强。
枣庄毗邻、日照、港口和、机场,京沪铁路、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枣临铁路与枣临高速公路将打通枣庄的出海通道,京杭大运河是枣庄连接沪杭的“黄金水道”,铁路、高速公路、运河和周边空港构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一批加强城区同城化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各城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
3.3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发展目标
转型总体目标是:
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幸福新枣庄,成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示区,东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区,鲁南经济带快速崛起的门户城市。
近期(—2015年)的阶段目标是实现“基本转型”。
全面打赢城市转型“三大战役”,全市GDP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8亿元,年均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三次产业比重为7:
54.2:
38.8;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城市化率提高到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
产业方面:
农业部结构更趋优化,建立起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新能源等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空间方面:
各城区实现功能转型,城镇等级体系更加健全,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同城化。
生态方面:
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加快塌陷区治理,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国家标准。
民生方面:
就业状况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远期(—2020年)的阶段目标是实现“全面转型”。
全市GDP达到4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5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为5:
52:
43;非煤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0%;城市化水平达到60%。
产业方面:
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多元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空间方面:
各城区功能进一步优化,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资源共享、联系紧密的城市网络,全面实现同城化。
生态方面:
建成碧水、景色优美、空气清新、生态健康的山水城市。
民生方面:
实现充分就业,公共服务优良,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表3-1主要转型目标
序号
类别
近期目标(—2015年)
远期目标(—2020年)
1
总体目标
基本转型
全面转型
2
GDP(亿元)
2400
4000
3
三次产业比重
7:
54.2:
38.8
5:
52:
43
4
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85
90
5
城市化水平(%)
55
60
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完成省下达指标
完成省下达指标
7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2
2.5
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
12
11
9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
13
12
第4章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
枣庄市先后制定实施了产业多元战略、空间同城战略、生态文明战略、社会和谐战略四大战略,破解发展困境。
建设了兴业工程、便捷工程、工程、安居工程四大工程,带动全面转型。
为了加快城市转型,枣庄市按照十八大精神要求,走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坚持“一个战略、三大战役”的思路不动摇,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之路。
4.1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壮大接续替代产业
以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为目标,建设“煤化工及精细化工、能源、新型建材”三大产业基地,打造“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战略性新兴产业、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枣庄通过拼配套、拼招数、拼创新,积极实施产业招商、定点招商,连续三年引进新奥、国SK、联想3个投资过百亿元的项目。
一系列好项目、大项目的建设,奠定了产业发展的根基,提升了产业发展的层次,积蓄了产业发展的后劲。
资料表明,枣庄1967年开始投资煤化工,到2006年四十年间投了64个亿,但是截至2012年6月底,全市已建、在建煤化工及精细化工项目51个,煤炭精深加工项目总投资达559亿元,是2007年前累计投资额的8.8倍,产品种类达到44种,比2006年底翻了两番,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9.6亿元。
枣庄成为全国产品最多、规模最大、发展势头最强劲的煤化工及精细化工基地之一。
此外,枣庄积极开拓市外资源。
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装备、管理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等市外煤炭资源,为煤炭企业寻求后备基地。
枣庄还重点发展了旋窑水泥、玻璃深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
与五年前相比,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29.1个百分点,COD、二氧化硫分别减少45.3%、28%,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走出了一条洁净能源、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2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发展理念为导向,强化项目建设,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按照“突出旅游业、发展物流业、提升商贸业”的思路,调整服务业结构、拓展服务业功能、优化服务业空间格局,建立与接续替代产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契合、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城乡居民生活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枣庄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发展四大特色旅游。
遵循“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区域联动”原则,大力发展“运河文化、生态观光、工业遗产、远古文化”四大特色旅游;重点建设了“运河古城文化旅游区、微山湖湿地休闲度假旅游区”两大龙头景区和“自然观光旅游区、生态农业旅游区、中兴工业旅游区、远古文化旅游区、红色旅游区和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六个节点景区,把枣庄市打造成为“运河文化旅游的中心城市,中国最美的原生态湿地旅游度假地”现在,枣庄共有A级景区20余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8家,2A级景区8家,“枣庄二日游”营销模式获省一等奖,台儿庄古城荣膺“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并成为国家级服务员标准化试点和全国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
2011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12亿元,增长35%。
枣庄市接待游客180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2亿元。
从吃资源饭到吃文化饭,调整产业结构,以文惠民实现服务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无疑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最优路径选择!
枣庄还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强公路、铁路、港口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物流节点及各种运输方式衔接配套。
依托枣庄港、滕州港、台儿庄港和峄城港,建设临港物流(工业)园区,发展多式联运,构筑沿运物流带。
以京台高速、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枣庄港“三站一港”为依托,构建物流核心圈。
枣庄以“层次鲜明、覆盖城乡、业态繁荣、交易高效”为原则,大力发展专业市场集群,中国(枣庄)二手车交易中心、鲁南农副产品批发中心、汽车交易城、干杂海货市场、国际机床市场等专业化市场日益火爆。
4.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基础地位
按照“市场导向、融合发展、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的原则,以建设鲁南地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农产品加工中心、现代农业物流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心为目标,发展特色、生态、设施和观光现代农业,建设优质商品粮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和组织化进程,把枣庄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带动区。
枣庄通过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和高标准农业生产示基地,明晰农业产权制度,加快农业市场化经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枣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中国火樱桃之乡、芸豆之乡、石榴之乡、马铃薯之乡石榴、梨、枣、柿子、花椒、葡萄、樱桃等经济果木种植面积均在万亩以上。
枣庄市在稳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枣庄农村土地流转方式主要有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方式,多措并举,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稳步发展。
2006年下半年,在滕州市西岗镇创建了全国首家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找到了一条发展农村土地适度规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路子,有力促进了枣庄市农村土地的健康流转。
截至目前,枣庄已有47个乡镇建立起土地有形流转市场,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31.36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1.8%,把土地向种、养专业大户、优势产业集中,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流”出了活力,“转”出了后劲。
4.4调整城市功能,带动城市空间转型
实施“空间同城化”发展战略,推进“便捷工程”,建立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市场整合、联系紧密的城市网络,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围绕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品牌,枣庄市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组团式城市的要求,整合矿区城市布局,推进新老城区功能互补,引导组团城区一体化发展。
加快枣薛中心城区建设,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改善“煤城”形象,推动传统工矿城市向文化旅游城市转变,按照经济条件和产业特点,准确定位各区(市)发展方向,促进优势互补,实现错位发展。
提升鲁南“门户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枣庄大力发展同城化战略,建成了全国运营里程最长、快捷、准时、便捷、廉价的BRT快速公交系统。
4.5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升区域环境质量
实施“生态文明”战略,推动“工程”,建设碧水、景观优美、空气清新、生态健康的山水园林城市。
枣庄大力实施节能减排,于2007年启动了中国水泥“第一爆”和全国小火电的“第一爆”,累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178条、产能1790万吨,居全省第1位;关停小火电容量80.6万千瓦,居全省第3位。
代表省迎接国家淮河流域治污核查取得第一名。
树立“一箱油”发展理念,对煤炭开采、煤化工、煤电、水泥制造等支柱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减排目标。
加快电力、热力企业锅炉脱硫设施建设,确保脱硫效率达到80%以上,建立入园企业环境污染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提倡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适当发展风能。
工业领域,注重从产品的开发阶段就考虑资源的多级重复使用。
农业领域,广泛推行生态农业,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农业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能量,促成系统部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
坚持“谁破坏、谁治理”和“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完善塌陷治理,注重生态复原。
累计治理采矿塌陷地2万亩,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3个、市级湿地公园2个、县级湿地公园22个,建设总面积15521公顷,已完成建设投资16.14亿元。
按照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从环境准入角度,将其划分为禁止准入、限制准入、重点准入和优化准入四类管制区,并明确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
枣庄还大力建设生态走廊,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9%。
创建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园林城市。
4.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民安居乐业
枣庄市坚持“老城做新、新城做靓、同城化发展”,打响城市建设攻坚战。
全面实施棚户区改造,已完成征收改造7.1万户。
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55万套。
市中新区、峄城新区、薛城新区拉开建设框架。
新城城中村搬迁基本完成,道路管网、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建成区面积近10平方公里。
枣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伤有所保,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城乡居民过上幸福无忧的生活。
完善社会救济制度。
增加配套资金,提高城市低保标准,扩大农村低保围。
自2005年以来,枣庄连续八年上调企业退休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由628元增加到1603.3元,增幅高达155%。
自2009年开始试点以来,经过短短两年,枣庄的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后于2011年6月份、9月份实现了全面覆盖。
截至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160.75万人,覆盖率达到97.4%,已发放社保卡88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节节攀升。
伤残津贴、抚恤金、失业保险金等标准也都有了大幅提高。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特色服务业和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产业,拓展就业门类,鼓励支持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积极实施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成长计划,在信贷、信息、培训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广泛吸纳社会人员就业。
2012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31万人,完成计划的132.8%;城镇登记失业率2.63%,低于3.5%的预期目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7万人,完成计划的101.4%,城乡“双零家庭”动态消零。
此外,枣庄市围绕城市转型,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引进急需的特殊人才,切实用好各类人才。
加强枣庄学院学科建设,积极投资四亿元建设了枣庄职业学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化工技师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院蓬勃发展,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推动人口资源更多的向人力资源转变,向人才资源转变。
第5章结语
枣庄市经济转型实例证明,依靠科技进步和推动创新发展,通过延长资源性产业的产业链,发展具有更高效益和科技附加值的接续产业,为替代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新能源、新型建材和生态旅游等替代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空间格局,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能级,为城市转型创造良好环境;通过解决民生和社会保障问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只有通过以上一系列转型措施,最终实现枣庄市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整个城市的成功转型。
综合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模式和路径,并结合枣庄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例,一些共性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明确资源型城市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外部转型条件,制定合理的转型战略的产业导向,科学规划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做到“未雨绸缪”;二是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既要注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注意科学引导、循序推进;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培训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建设,制定和完善城市转型的援助政策;四是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董锁成,泽红,斌,等.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与战略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
12—17.
[2]镭.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5.
[3]新宇,人戈.论资源枯竭型地区接续替代产业的选择原则[J].当代经济研究,2009(7):
45—48.
[4]成奎.资源型城市经济的转型与发展[J1.理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
331—335.
[5]王小明.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
(1):
48—52.
[6]贾晓晴,奎涛,胡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探讨——以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
(1):
109—113.
[7]段红梅.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政府作用及其启示[J].资源与产业,2009,(5):
1—4.
[8]梁亚红,鲁迪.煤炭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J].中国矿业,2008.(6):
21—24.
[9]《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枣庄市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鲁政发〔2009〕134号.
[10]《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枣庄市资源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通知》枣政发[2011]48号.
[11]牛金海.枣庄:
资源型城市路在何方[期刊论文]-环境经济2005
(1)15—19.
[12]滕常勇.以科技为先导,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枣庄市城市经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源 枯竭 城市经济 转型 研究 枣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