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专题练习之欧阳术创编.docx
- 文档编号:3671183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5.01KB
现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专题练习之欧阳术创编.docx
《现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专题练习之欧阳术创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专题练习之欧阳术创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专题练习之欧阳术创编
八年级下语文“概括大意”专题练习
时间:
2021.02.02
创作:
欧阳术
班别:
姓名:
学号: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常用方法:
方法一:
段意合并法(任何文章适用)。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方法二:
要素串连法。
(适用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法三:
标题追溯法。
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
如:
《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方法四:
内容借助法。
这种方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文章内容。
如《满井游记》一课,第二自然段中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
二、概括自然段大意的常用方法:
1、摘句法。
看自然段的开头、结尾找一找自然段有没有现成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提示自然段大意的句子。
如:
《敬畏自然》第一自然段: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征服自然。
2、综合法。
(1)写人、事的段落我们可以从“谁做什么结果怎么样。
”这几方面来摘取文段的关键词来概括。
(2)写景、状物的段落我们可以从“什么景、物怎么样。
”这几方面来摘取文段的关键词来概括。
如:
《云南的歌会》第一自然段:
来自四方的人在山野上对调子。
或“山野对歌”
3、提问法。
如果段落中没有中心句,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没有这一段我就不知道什么。
”
《云南的歌会》第二自然段:
描写了对歌的年轻女人的外貌、性格特点、能耐。
三、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一)鲁迅《雪》
……
②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
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③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
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1)请概括选文第②、③段的主要内容?
选文表现出江南的雪怎样的特点?
(3分)
(二)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须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②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1)选文第①、②自然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托尔斯泰的肖像,突出托尔斯泰外貌的怎么的特点?
(3分)
(三) 节选自《喂—出来》
……
村里人砍来了许多树枝,用绳子一道一道地缠绕着做成了栅栏,把这个洞围了起来。
然后,他们就暂时先回到村庄里去了。
“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
“还是在这个洞上面按照原来的样子建造一座庙吧。
”
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消息灵通的报社记者们很快就打听到了这件事,争先恐后地开着小汽车赶了来。
不一会儿,科学家和学者也都闻风而来了。
并且,每个人都显示出一副极其渊博、无所不知的神色,镇定自若地朝洞里张望着。
随后,陆陆续续地又来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
有的人反反复复地打量着这个洞,眼睛里露出贪婪的目光,心里不住地盘算着:
是否可以从中牟取什么利润,要不要趁早出高价买下这个洞的专利权?
派出所的警察们寸步不离地守卫在洞口周围,以防有人不慎跌落下去。
一位新闻记者拿来一根很长的细绳子,把只秤砣缚在一端,小心翼翼地往下放,渐渐地,绳子一尺一尺地放了下去。
可是,等到绳子全部放完之后却拉不上来了。
他叫了两三个人过来帮忙。
大家齐心协力地使劲一拉,绳子居然在洞里的什么地方断掉了。
一位手里拿着照相机的记者见到了这番情形,一声不响地解掉了扎在自己腰里的那条结实的粗绳子。
有一位学者叫人从研究所里搬来了一台大功率的扩音机,准备对洞底传上来的回声作频率分析。
可是,他把扩音机摆弄了好久,各种各样的声音都试过了,却连半点回声也没听到。
这位学者感到挺纳闷。
他苦苦地思索着,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然而,在众目睽睽之下决不能就此作罢,遭人哂笑。
他把扩音机紧靠住洞口,把音量开到最大限度,震耳欲聋的声音源源不断地从扩音机里传了出来,经久不息。
如果是在地面上的话,数十公里以外的人都可以听到这种声音。
可是,这个洞却来者不拒,把所有的声音都一古脑儿地吞了下去。
学者不禁心里有些发虚了,他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吩咐道:
“赶快把它填掉!
”
虽说事情还没弄清楚,但还是赶快处理掉为妙,免得堂堂学者当众出丑。
(1)请给选段拟一个小标题。
(8字以内)(3分)
(2)选段中写了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分)
(四)那些雪,那些暖
丁立梅
南方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雪在南方成灾的时候,她所在的城,也被大雪所困,全城停电停水。
一到夜晚,整个城,黑得让人恐慌。
那晚,朋友下班回家,曾经灯光活泼的窗口,变得黑沉沉一片。
一个城,寂静如荒岛。
朋友家在五楼,黑暗中,楼梯充满恐怖地对着她。
她迈着沉重的步子上楼,想着那长长的楼梯,她该如何一步一步走到头,心里顿时凄凉暗生,一漫一大片。
这时,朋友突然听到身后的门,“吱嘎”一声开了,一束手电筒的光亮照过来,暗黑的楼梯上,霎时跳跃着温暖的光芒。
朋友回过头去,灯光处,隐约看见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的身影。
孩子举着手电筒,温暖的光芒,一直把她送至五楼。
朋友说,这辈子,她都不会忘记那束灯光,于漆黑寒冷中,把她无助的心,焐得温热潮湿。
我的另一个朋友,也给我讲了一个有关雪有关温暖的故事。
那是春节返家的途中,她所乘的中巴车,被大雪困在一座桥上。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一车的人,又冷又饿。
大家焦虑不已,一边抱怨着,一边诅咒着外面的雪。
突然,雪地里,一个农民,远远地来了。
肩上担着副担子,担子两头,挑着两只铅桶。
扁担头上,挂着一些白瓷缸,随着他的走动,白瓷缸叮当作响。
车上有人苦笑说,这个农民真精明,知道趁火打劫呢,准是高价来卖什么吃的了。
近了。
一张黑脸庞,笑吟吟贴在车窗外。
大雪的天,他的额上,居然沁出细密的汗。
司机打开车门跳下车,他跟司机嘀咕了两句,司机一脸是笑,赶紧把他让上车。
他歇下担子,揭开挑来的铅桶,里面热腾腾的,竟全是生姜红糖水。
他舀了满满一瓷缸,端上,憨憨地笑着对车上人说,冻坏了吧?
生姜茶驱寒,你们将就着喝点,暖暖身子吧。
一车人,都喝了他的生姜茶。
一车人的心,都被他的生姜茶烫暖了。
大家要给他钱,他吓得双手直摇,连说,使不得使不得,一点生姜茶,哪能要钱呢。
赶紧挑起他的空担子,走了。
一车人目送着他走远,眼前困住他们的雪,也变得可爱起来。
一瓷缸姜茶的温暖,从此留在他们心上。
看报,看到河北唐山市13个农民的事迹。
南方雪灾,让他们坐立不安。
他们自掏腰包,自发组成一支抗灾抢险队伍,于大年三十这天,千里迢迢奔赴受灾最严重的郴州,冲到抗灾最前线,吃尽辛苦。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2岁,年龄最小的,仅19岁。
他们的理由,简单而朴素:
当年唐山大地震时,全国人民帮了他们,现在,是他们回报的时候了。
这世上,真诚地付出,从来不会落空。
当你送出了你的温暖,总有一天,它会带着他人的体香,重又回到你身边,慰藉你的寒冷和困厄。
文章记叙了“有关雪有关温暖”的三个故事,请你概括。
(6分)
试结合第⑥⑦两段内容,具体分析那位送生姜茶农民的性格特征。
(6分)
(五)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
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
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
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
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
“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农民很奇怪。
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
“不可以!
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
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
“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
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
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
……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
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
“这钱我不能收!
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
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
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
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
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
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
”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
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⑴议种瘪种⑵给儿新生
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六)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
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
“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
”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
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
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罗嗦。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
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
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
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
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
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涵意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
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
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
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
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弱点、异于常人的秉赋……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每一次失败与成功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
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⑥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
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
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
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一定要赶快啊!
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
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的记忆。
(选文有删改)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感悟?
(感悟答出两点即可)(4分)
2.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3分)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分)
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时间:
2021.02.02
创作:
欧阳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文 概括 文章 主要内容 方法 专题 练习 欧阳 创编